是一種民間偏方
酸柑茶是用酸柑和茶葉加工製成,成品外觀呈黑褐色的扁圓形,內部塞滿瓤肉和茶葉。觸摸起來粗糙堅硬,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茶葉和陳皮的清香。服用時切成細末用開水沖泡,喝起來味道酸甘苦澀。具有消熱降火、化痰止咳的功效。
酸柑茶是廣東梅縣附近客家人祖傳的家用偏方。梅縣一帶盛產茶葉和柑桔,當地居民發現柑桔中有一種「酸柑」,果粒大、果皮厚,外型十分美觀;但是果肉味極酸,不適合食用。當時的農業社會醫藥缺乏,於是有人想到把酸柑和茶葉加工,製成酸柑茶當做降火藥品沖泡飲用。百年前客家人隨閩粵移民潮遷移來台,居住在桃園、新竹、苗栗、屏東一帶,同時也把製做酸柑茶的方法帶來了。
酸柑茶是客家人的祖傳偏方,所以流傳並不廣。在醫藥發達的今天,應用的人就更少了。目前只有少數的中藥店或茶葉店有出售,偶爾亦可看到小販挑著竹擔,把酸柑茶和宋陳、佛手、橄欖並列,沿街兜售。
苗栗縣大湖鄉的山坡地盛產茶葉和柑桔。民國六十二年,中華民國政府推行加速農村建設計畫,在全台廿六個鄉鎮設立茶葉專業區,組織茶農共同作業,達到事半功倍的生產效果,大湖鄉就是其中之一。政府並貸款協助大湖茶農設立東昌共同製茶工廠,提供茶農創業機會,自製自銷,避免中間商的剝削。由於酸柑和茶葉產量豐富,因此當地仍舊有些客家居民保存著製做酸柑茶的傳統。東昌製茶廠的股東之一吳兆文,每年都要製做幾百個酸柑茶,不但供應家中所需,也零星賣給一些從各地來購買的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