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談到台灣的教育問題,少子化浪潮帶給各級學校的衝擊是不可不談的議題。
不過,位於台北市北投的湖山國小,憑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學校家長緊密的互動,逐漸走出自己的路。在北市國小紛紛減班的今天,本身學區就學人口不足的湖山,學生人數不斷逆勢成長,不僅吸引了大台北地區家長越區把孩子送過來,同時也獲得不少在台工作的外籍白領的認同,紛紛把孩子送到這中文教學的山中樂園。
「腳踏車,腳踏車,快樂向前行……,」北投的紗帽山下,靜謐的校園傳出陣陣歌聲,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夏日最令人振奮的聲音。在木造的教室內,站在台上的陳明章帶著30個學童繞著教室邊唱邊跳,唱完了〈腳踏車〉,他接著又來一首〈你是我的寶貝〉,孩子們口中的「腳踏車阿伯」陳明章全程使用台語,一人一把吉他,帶動氣氛。
由於自己孩子就在這裡就讀,陳明章跟班上許多家長一樣,自告奮勇貢獻所長,他每周來上一次唱遊課,是極受孩子愛戴的「腳踏車阿伯」。唱完台語歌之後,接著上場的是綽號「紅人老師」的加拿大籍英文老師JONAH的英文歌曲課。對於台北市北投區湖山國小的孩子和老師們來說,家長的參與是他們熟悉的校園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唱歌之外,由家長擔綱的義務老師們還參與了從美術、英語教學,到課後閱讀輔導的各種課程,林林總總,成為這個學校的特色。
豐富的家長參與,開拓了學校的資源,在校慶大會上,孩子們高唱校歌:「群山環繞,碧湖蕩漾……」前面坐鎮指揮的,赫然是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指揮梶間聡夫先生,由於長期在台灣工作,梶間也把孩子留在台灣一起生活,而跟其他家長一樣,無論是校慶、運動會,還是其他親子活動,他樣樣不缺席。

湖山國小下課時光,學生開心蹦跳地穿梭在生態池和遊樂場。
坐落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從校園看出去,國小附近的地貌一片翠綠,連紗帽山完整的錐形也盡收眼底,「我們都說他們是紗帽山的孩子,」幼兒園主任翟老師說。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當中,這所人數僅一百多人的田園小學,早早就把教學和自然環境結合。
每當春天,周圍盛開的山櫻及杜鵑將校園妝點得繽紛亮麗,走進學校內,8,000平方公尺的校地規劃出「木本植物」、「兩棲動物」、「蕨類植物」、「蜜源植物」、「溪流」、「濕地」等6個生態學習區,只要天氣好,這裡就是孩子們接受生態教育最好的場域。而到了夏天,學校幾個生態池,蛙鳴聲不斷,「蛙鳴聲吸引了蛇類,這樣一來,湖山的孩子連蛇都看到了,」翟老師笑道。
「以鳥類觀察來說,除了現在愈來愈常見的台灣藍鵲,這裡還經常可以看到五色鳥、紫嘯鶇等各種鳥類的蹤跡,此外,昆蟲、蝶類及兩棲類等生物也很常見,小朋友可體驗不同的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她解釋。
而由於位於溫泉區內,學校早在民國90年,就在校園內闢建了一處溫泉池,這處孩子們戲稱為「泡腳池」的設備,不僅師生喜歡,假日更吸引許多民眾進到校園,享受在群山環繞中泡腳的樂趣。
「在獨特的自然環境之外,文化的形成也是這個小學吸引人的地方,」湖山國小校長林民政解釋,這樣的文化,就是家長、學生與老師三方緊密結合的文化。
時間回到民國八十多年,當時台北市區內的學校滿額情況嚴重,相較之下,位於郊區外圍的部分學校則飽受招生不足之苦,「因應山區小學員額減少,同時也提供市區學生更多就學機會,當時的市府推動田園小學,首先以補助交通車的方式,讓包括湖山在內的山區學子上學更方便,」林民政說,「湖山由於環境好,近年在減輕孩子壓力、讓他們親近自然的學習風潮下,不僅早早就沒了當年招生的問題,反而有不少家長選擇越區就讀。」
「其實,就算沒有校車,我們也願意自己花時間開車送小孩子上來,」早上七點多,剛剛送完孩子,準備趕回去上班的一位媽媽說。
這樣的家長在全校一百多位學生當中不算特例,「這些家長背景多樣化,但共通點是大部分都很喜歡親近自然,他們之中有些人喜歡小孩子自由自在,在沒有壓力的環境學習;還有人認同當下全球興起的一些人文概念,包括對自然、土地永續經營等……,都是他們選擇湖山的原因,」林民政說。
根據統計,在目前的學生當中,有超過8成的孩子屬於越區就讀,比例在全國非常少見,除了鄰近的士林北投地區,也有遠道的家長,每天選擇從新北市的蘆洲和汐止等地區把孩子送過來。而更有趣的是,湖山的自然環境也吸引了許多在台灣工作的外籍人士,尤其是鄰近天母等外籍白領居住區域,選擇把孩子送過來就讀,讓這個學生人數僅僅只有一百多人的學校,除了台灣學生,還有來自包括日本、韓國、斯里蘭卡、法國、加拿大等10個國家共20名學生。
「我3年前剛剛接任的時候,經常在上課時間看到校園有大人,當時都分不清楚是來賓還是家長,」林民政笑著說,後來他發現,湖山的家長在送完小孩子上學後,很多人會在校園停留,「其中有一部分是全職媽媽,他們送完小孩,就以各種方式參與學校活動,等到孩子放學再把孩子接回家。」

湖山國小下課時光,學生開心蹦跳地穿梭在生態池和遊樂場。
家長參與教學,是大勢所趨,不過,過去的家長參與往往侷限在出錢,「長時間出力且實地參與學校教學,且比例這麼高,在台灣其實很少見,」林民政解釋,湖山剛好有一群具備各類藝術專長的家長,這些家長的教學貢獻,老師也很歡迎,「家長和老師相互配合,讓孩子接受藝術自然方面的刺激,這是很好的。」
「我們非常幸運,有些家長在各自的領域是大師級的人物,對於他們的專業,我們則以尊重和信任回報。」
在發揮自我專長之外,也有家長選擇參與課後輔導,主動協助學習狀況較為遲緩的孩子複習功課,就這樣老師、孩子和家長三方形成一個學習金三角。這樣的學校和家庭互動頻繁的學習天地,在少子化考驗著各級學校招生能力的同時,讓湖山得以逆勢成長,近3年來總學生人數由原來的130人,成長到150人,每年的幼兒園和小學新生入學,更有家長早早就報名,等候抽籤,中籤的比率往往僧多粥少。
由於學生少,湖山國小的師生比、班級教師比都高過於市區其他小學,也造就了這所山中小學其他特色,從早上家長把學生送到學校開始,校門口的警衛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是哪位家長,而由於大家彼此熟識,一整天下來,更是彼此招呼聲不斷,生氣蓬勃。
「我幾乎每個學生都認識,這是很大優勢,」翟老師說。
受惠於學生人數少,湖山發展深度共同評量制度,在評量學生學習表現的部分,比起筆試,這裡更重視發表,「無論是發表到不同國家旅遊經驗的小小外交官,還是以台灣本地為主的原住民文化研究,湖山的學生把他們的主題發表給同學聽之外,也要找老師來聽,發揮共同評量的效果,這部分我們做得很徹底,」林民政說。
「其次就是關照,很多家長認為湖山老師比較有耐心,還有家長把特殊需求的孩子送上來,」家長會長吳宓認為。

「仔細看,裡頭有蝌蚪和昆蟲!」同學專注聆聽老師說話,認識大自然。
而在生態和家長參與等特色之外,身為小學校,湖山各類的交流活動可不迷你,近年來推動的國際交流,也已形成這所學校新特色。
「在全球化的時代,一項重要的衡量全球化指標就是,孩子能否自由自在的在全世界不同地方生活,」林民政解釋,在這樣的思維下,「我們認為這個階段談國際交流其實不算早。」
今年5月,湖山國小5年甲班的學生,有13位學生至香港漢基國際學校進行8天的文化學習之旅,這些孩子住在接待家庭,到漢基學校的班級教室和香港孩子一起學習;而在結束香港的學習之後,這項交流才算進行了一半,活動隔周,漢基國際學校的學生隨著湖山學生回到台灣,在湖山上課,並由湖山的孩子和家庭負責接待。
漢基國際學校和湖山的交流已有多年,透過交換學生的文化學習活動,湖山的孩子可以到香港,看看一個國際化都會裡的學生是如何學習與成長,「這所學校的每一個孩子最起碼都會三種以上語言,環境跟台灣非常不同,香港做為國際都會的樣貌與生活方式,對湖山的孩子而言,也是一項啟發與成長,」參與交流的一位5年級家長說出他的心聲。

「知書達禮、動靜皆宜」,校園穿堂的春聯,正是湖山國小學生的最佳寫照。
崇尚自然、強調快樂學習和緊密的學校家長互動,湖山國小近年頻頻受到矚目,反映出家長對於教育新趨勢的嚮往,然而,並非所有的家長都完全認同。有一次,一位帶孩子來上課的祖父,送完孩子直接去敲林民政的辦公室大門,對他說,「校長你們這樣不行啦,我們家畢業的哥哥到國中都跟不上別人。」
根據學校的了解,湖山畢業的孩子,進了市區國中之後,往往要經過一段調適期;也有不少家長認為,由於校際交流和國際交流往往長達一個月,影響學習績效。
林民政承認,他上任3年來,的確聽到這類抱怨,不過,林民政解釋,國際交流等活動在學校已經形成傳統,有很多家長是因為這樣的活動才留下來,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對於這些活動,也有高度認同感,「何必追逐跟其他學校一樣的價值呢?」
在過去的幾年,湖山學生人數節節上升的同時,轉出學生的比例其實非常低,「去年僅有兩個例子,都是學生搬家,實在無法再遠道上學。這麼低的比例,意味著大部分的家長還是高度認同湖山的,」家長會長吳宓說。
教育,如何在追求快樂輕鬆的同時,不犧牲學習成就;學生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如何也學習禮貌和常規;在開闊的環境當中,如何同時養成孩子尊重,而不是放任。這些問題,在湖山打響名號之後,已成為家長和老師之間,新的討論焦點。
「每個家長送孩子來這裡讀書的理由都不同,我們一方面要保持這些他們原來認同的價值之外,仍要試著去找到核心價值,」林民政說,「特別是當你的學習概念是強調人道、人文主義、生態主義,或是站在永續經營的角度來看教育,你的基本工作更要做好,才有機會繼續這樣做,並讓人認同你的理念。」

湖山國小下課時光,學生開心蹦跳地穿梭在生態池和遊樂場。

湖山國小下課時光,學生開心蹦跳地穿梭在生態池和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