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自一九九八年第一所社區大學成立以來,短短六年間,各地陸續成立了八十多所社區大學,並深入偏遠山區、離島、原住民部落,目前每學期上課人數已近十萬人,發展之蓬勃迅速,儼然另一項台灣奇蹟。
既然標榜「社區大學」,可以想見,將大學的知識和理念帶入社區,落地生根,正是社區大學最重要的使命。因此社大與一般才藝、社教機構或大學推廣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以「培養現代公民」為辦學目標,鼓勵開辦社團課程,培養社區學員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以形成公民社會。
看來陳義頗高的理想,在繁忙功利的現代社會,究竟該如何達成?經過多年實踐修正,社大已落實了多少理想?社大與社區的互動又產生了怎樣的化學作用?
華燈初上的永和市區,熙來攘往的車流人群,彷彿歸鳥急切要飛回各自的窩巢。坐落在永利路上的福和國中,卻有一群人魚貫地走入校園。
穿過中庭,溫馨暈黃的燈光中,爵士音樂灑落在咖啡走道,幾位壯年男女圍桌聊天,另一桌二位女士在討論功課,吧檯內美麗的女主人端出剛出爐的西點、香噴噴的炸醬麵,和往來的「同學」互相問好。
這個充滿人情、悠閒自在的空間,正是台北縣永和社區大學有名的咖啡藝廊,來自於中、永和地區的學員每天在此休憩談心、激盪知識,或與新知老友不期而遇。兩邊牆面展示著學員的攝影、水彩作品,抬頭可以欣賞後現代感十足的鐵製焊燒燈具,料理吧檯是「木工班」的傑作,優雅的女主人是前「飲食男女班」的學員兼義工......,身處這方軟硬體全然DIY的園地,訪客不難感受到社區大學開放活潑的學習文化。

宜蘭社大「人文景觀攝影研習社」將上課地點拉到進士社區,紀錄該社區的人文歷史及四季美景。去年底展出,讓地方人士驚艷。
女性主義的溫柔關懷
不久,闃黑的校園中點起了通明的燈火。二樓教室「新移民女性中文班」中,老師正在教授外籍新娘用注音符號拼字,「記得中文字要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寫,」老師在黑板示範筆順後,再鼓勵同學造詞。接著「台灣的重要節日」由另一位教師上場,講端午節划龍舟、過年放鞭炮的故事,老師們還端出親手製作的潤餅、粽子、年糕等年節食品,讓同學品嚐。
永和社大「新移民女性中文班」的學員多半是中、永和地區外籍新娘,老師則清一色由該校女性主義研究社的成員擔任。今年四十五歲的洪秀薇是老師群之一,清秀含蓄的臉龐上散發著自信,她參加女研社已經三、四年,自稱原是一位「妻以夫為貴」的傳統家庭主婦,從最初報了名但不敢來上課,到走出家庭、重新認識女性角色,進而到協助社區中的外籍新娘、站在講台上侃侃而談,連她自己也很難相信。
這堂課的外籍新娘學員們,在上課之餘又組成「南洋姊妹會」,經常與女研社成員互動,洪秀薇與幾位姊妹已成為十分親密的朋友,「有些不能跟家人訴的苦,會來跟我說,」洪秀薇表示,這份被需要的感覺讓她覺得很踏實。
「新移民女性中文班」是去年「外籍新娘識字班」的新名稱,整套課程由女研社一手包辦,「最早是與世新大學夏曉鵑老師合作開班,但她希望我們能因應學員的生活需要,發展永和在地的素材,」社大專員孫銘德表示,女研社規劃課程之餘,也注意到應尊重南洋姊妹們各自的文化主體性,多提供機會讓她們展示文化傳統,「希望未來姊妹們能用中文向孩子們介紹媽媽母國的文化。」
由於中文班成效不錯,還獲得今年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優良課程「社團類」競選優等獎。而評審標準,是以「知識解放」與「社會改造」為最高指導原則。

培養學員參與公共事務的動力和能力,是社大的目標之一。圖為永和社大「生態保育社」學員參加今年六月的反高山纜車遊行。
把知識變成能力
「所謂知識解放,是將知識變成一種能力,如自由、勇氣、信心,可以付諸行動,」擔任評審的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李丁讚解釋,如果一門課只侷限在知識的傳授,而無法和生活扣連,讓生活產生質變,便失去了知識的價值。
此外,好的課程不僅在於解放個人,更要改造社會,例如淡水社大開辦的「國民美術」課,除了讓人在美感經驗中重新認識自己,而變得自由、得到解放外,老師也將課堂帶進社區,透過繪製社區地圖、鄰居肖像、美化鐵窗設計等方式,來認識社區、建立人與社區的新想像,甚至串起了淡水地區的庶民史。
「但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情況下,若只改造社會而沒有解放個人,反而不是我們所樂見的。」李丁讚舉例,有些為外籍新娘規劃的課程過於強調如何適應家庭與社會,成為稱職的太太和母親,這樣的道德壓力,形成外籍新娘難以承受之重,並不能讓她們產生內在的能量和自由。

宜蘭進士社區的「鑑湖堂」陳氏家廟,因為收容雙連埤水生植物而與社大結緣,附近居民常在週末帶著孩子來整理水塘。
天羅地網辦社團
知識解放、改造社會,正具體反映了社大的辦學精神。根據社大倡導者黃武雄的設計,「社團類」課程目的在引導學員,藉由公共事務的參與,去面對當前社會議題,引發社會關懷,也提供學員進行思考與討論的具體素材。因此,如何吸引工商社會忙碌的上班族,或一向較不關注公領域的台灣民眾參加,便成為社大的一大挑戰。
不少社大基於經費、招生不易等因素,並未積極推展社團類課程,但是仍有一些公共性格濃厚的社大,將社團辦得有聲有色。
黃武雄創辦的永和社大為樹立典範,可說是「精心設計,佈下天羅地網地經營社團,」特別助理周聖心笑稱,當初在不知道會有多少學員參加的情況下,就大手筆開出十五、六個社團,以五學分、免收學費、提供各項資源等誘因來吸引學員;為鼓勵社團走入社區辦活動,學校會幫忙提計劃、向相關政府單位申請經費。
努力耕耘五年,永和社大的社團發展相當蓬勃。走入中庭穿堂,便見琳瑯滿目的海報──女性主義研究社、教育問題研究社、勞工研究社、家暴防治社、社區規劃社、地方文史社、南洋姊妹社、水噹噹大地關懷社......,觸角幾乎囊括台灣重要的社會議題,並多半從身處的社區開始做起。
去年成立的「水噹噹大地關懷社」,負責管理一位地方人士提供的二公頃河川溼地,經營為生態園區。園區陸生植物分為花卉、藥草、蔬菜、香草四區,水生植物則依深淺分為四個池,復育許多即將消失的水生植物。
「我們以收集台灣原生種植物為主,」社長王福財說,最初的種源多由社團顧問提供線索,但是做久了學員已經「出師」,可以獨當一面入山採集,假日同學們常泡在農場做事、聊天。「許多人是因為喜歡這個生態農場,才知道永和社大、進而到社大修課呢!」周聖心談起這個位於高密度人口區的都會綠地,掩不住喜悅。
目前該地不僅是永和社大十一個生態、動植物相關課程的自然教室,也對外開放,成為中、永和地區民眾和中小學生態觀察的著名地點,社大也為此培訓解說義工,以因應地方上頻繁的參觀需求。
去年拿下社大社團類佳作的「教育問題研究社」,是永和社大另一個招牌社團,經過四年運作,已經培養出核心團隊,打算長期在社區耕耘。
暑假前他們運用四個週一晚上舉辦「數學營」,邀集了中、永和地區的家長和安親班、小學老師五、六十人,推動「創造力數學教學」觀念。
「我們參加了教育部的創造力研討會,深受啟發,希望將觀念引入社區,」資深學員楊春貴說,研習主題包括如何將數學和生活連結、探究式數學、活用各類新穎教具等。
除了經常舉辦研討活動,教研社為了「扭轉偏差的教育價值觀」,希望結合有心家長共同發聲,在舉辦公共論壇得不到明顯回應後,又嘗試打入學校家長會,並用讀書會建立人際網路,深入社區。
楊春貴說,沒來社大前,她和許多人一樣,只關心自我成長和小孩子的教育,參加教研社後,涉獵不少結構面問題,認知到開放統編教材、校長遴選制度等,都是影響教育走向的因素,又受到社大討論風氣的薰陶,使她能從多角度看問題,更體認到教育無法獨善其身,逐漸升起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楊春貴表示,視野的開拓、通達之餘,也讓她和讀大學的兒女更能溝通。

這座原將拆除的日據時代校長宿舍,由於台北市文山社大開辦地方領袖工作坊而得以保留,並進一步催生為「文山公民會館」。
專家走進來
社大走入社區,固然是實踐公民社會理想的一種方式,但因社區事務千絲萬縷,不僅牽動在地居民的切身利害,也涉及公共利益的思考。因此在投入社區參與時,若只有熱情,缺乏紮實的知識基礎與前瞻視野,就難以形成社區永續發展的願景。
台北市文山社大主任蔡傳暉舉例,一條狹窄的老街,要拆除、拓寬還是保留?在不違反文化保存的前提下,何者才最有利於社區發展?民眾及社區工作者必須對其中牽涉的文史意義、社區規劃和地區發展等有相當的知識,才能正確的判斷。
因此,引進各類專家與民間團體進入社大和社區,讓社大成為民眾與專家對話的平台,便是許多社大積極著力的方向。
例如宜蘭社大邀請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開課,傳授生態知識、交流環保理念,帶領學員加入宜蘭員山鄉雙連埤的植物搶救行列,並邀請登山協會、野鳥學會等,合作籌畫宜蘭環山步道調查及相關課程。
社會議題的關懷之外,社大也可做為觀照整體社區發展的樞紐,文山社大近年催生了「文山公民會館」,就是社大居間串聯,結合地方組織和民間團體的一例。

宜蘭社大在培訓社區營造員之餘,進一步推展「社造家族」合作模式。圖為「滿意家族」三個社區成員聚會,藉此交流經驗。
舊宿舍帶動新願景
坐落在北市木柵國小旁的文山公民會館,典雅的日式宿舍令人發思古幽情,後方草皮庭院與落地玻璃相映,靜謐優美,很難想像四年前閒置破落的景象。「這裡最適合上哲學、藝術課,做小型表演也很棒,」文山社大講師林淑英說。
這間日據時代的木柵公學校校長宿舍一九九九年原要拆除,之所以被保留下來,正是導因於文山社大和其開辦的「地方領袖工作坊」。
當年該校開辦社區課程,無奈因乏人問津而屢開屢敗,適逢地方政府希望做閒置空間再利用,社大就以保留這間日式宿舍為題,開設「地方領袖工作坊」,邀請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研商,並邀請社區規劃相關專家開課,沒想到反應熱烈,吸引一些想做社區工作的新秀投入。工作坊結束後,成員進一步組成「文山新願景促進會」,著手展開遊說、爭取經費、規劃整建、收集居民意見,到施工監督等一連串工作。經過三年努力終於竣工,文山社大隨後在該會館舉辦文藝節系列活動,傳為當地藝文盛事。

永和社大舉辦的「數學營」招聚了當地數十位家長、老師一起「玩」數學,希望透過運用教具,啟發空間、邏輯推理能力。
政府經費挹注
社大不僅可以串聯民間團體、地方組織與社區居民,還可以扮演政府機構與民間力量結合的平台。宜蘭社大以縣政府資源擴大辦理的「社區營造員」培訓,就為宜蘭全縣的社區營造注入相當的活力。
「我們四年前就曾開辦社區營造班,但學員人數很少,回去後又往往因派系糾葛而成效不彰,」宜蘭社大校長張捷隆回憶說,當時仰山文教基金會、宜蘭文化局也都有類似的訓練,但各自為政,力量無法集結,後來他建議縣政府整合補助各家的經費,由社大統籌辦理,並爭取到二百多萬元經費來舉辦紮實的培訓。
「我們一改以往短期課程作法,規劃一整年共一百八十小時的課程,分兩階段上課,」張捷隆說,學費雖全免,但上半年第一階段上的是理論相關課程,第二階段則須提案通過,再回到自己的社區實際操作。一旦企劃案通過,不但可申請工作津貼,並提供二十萬元經費,優渥的條件,果然吸引青壯年有心人士的加入。去年有四十個社區、七十多人參加,第二階段篩選後留下了十七個社區,後續實戰工作也陸續展開。
羅東鎮東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建東,就是經過一年社造班的「魔鬼訓練」後,才重新燃起他對社區營造的熱情。

位於擁擠的城鎮郊區,台北縣永和社大經營的生態園區充滿野趣,當地居民常在假日到這個後花園欣賞自然、舒展身心。
「社造家族」新格局
「剛回來時,心情很灰色,」李建東表示,七年前為了照顧父母及小孩教育,結束宜蘭市區的生意,回到從小生長的家鄉,對記憶中充滿人情趣味的羅東木材文化十分懷念。他說,「以前我們常在儲木池的原木上跳來跳去、跟著媽媽去鋸木場削樹皮、再拿畚箕撿拾,可惜現在都已無處追尋了,」因此他希望為地方做點事,但社區工作阻力重重,始終找不到問題癥結。
「直到上了課,我才學到很多新觀念和社區運作的機制,」李建東發現,社區工作最重要的,在改變「人」的態度,以往替社區爭取福利、添購硬體、辦活動等作法其實並不正確,如何鼓勵居民自動自發,共同營造一個大家都喜歡的生活環境,才是目標所在。
目前東安社區已凝聚了居民數十人,組成志工隊,其中不少是退休人士或老師,「我常說有空再來、不勉強,或許因為沒有壓力,反而使他們更樂於發揮專長,奉獻心力,」李建東笑說。
此外,李建東也重新檢討許多習以為常的觀念,例如排水溝,以往一定採用土木工程,現在會考慮生態工法;以前社區不同群體間分得很清楚,現在認識到社區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如果能各退一步,將會創造更大的利益。
目前他們積極構思發展木材產業,以前木材切割後的邊材,大多拿去做紙漿或柴火,李建東利用這些邊材製作成質感佳的花瓶、擺飾,很受好評;對社區僅存的一家日據時代經營至今的鋸木場,將規劃納入社區導覽據點;此外,成立「地方木材文化館」也是近年的重點工作。
為了架構社區發展更穩固的支持系統,宜蘭社大創造了「社造家族」的組織,李建東以學長身份擔任由三個社區組成的「滿意家族」輔導員,將陪伴今年社區營造班的學弟妹一起學習。
百位志工,深耕地方
六月中旬的一個週末,來到宜蘭市郊的進士社區,免費開放的陳氏家廟鑑湖堂,一早已有遊客駐足。磚牆紅瓦的閩南式建築,與前庭波光瀲灩的池塘相互輝映,水塘四周連接著幾片水生植物池,高低不同的綠草、荷花搖曳生姿,悠閒田園景緻,彷若世外桃源,東邊的登瀛書院格局完整,氣派莊嚴。
日頭漸豔,水生植物池陸續有人拿網子打撈影響植物成長的「水棉」,有人則換起拖鞋,整理水塘環境。
「每星期六是我們的『濕地工作日』,」鑑湖堂主人陳文隆說,來幫忙的都是社區義工。新成立的「鑑湖堂文教基金會」已有一百位志工加入,有老師、工程師、建築師。
鑑湖堂當初因為收容雙連埤水生植物而與社大結緣,無心插柳地做起生態教育推廣,一身書香氣質的陳文隆說,很感謝宜蘭社大對地方的貢獻,「以前很多人沒機會讀大學,在生活安定後,才深刻感覺有進修的需要,」他說,社大也發掘了許多地方的寶貝。例如宜蘭唯一的進士楊士芳家中的一座古井,要不是社大探查發表,後人現在是拿來磨刀的呢!
陳文隆發自內心的稱讚,已為社大在社區的發展,做了最佳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