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僑胞,很多人都會有「愛國愛鄉」、「身在番邦心在漢」等的印象。然而,僑胞愛國,有時竟無法愛得理直氣壯。
中共政權成立後,為「建設新中國」返國的華僑子弟眾多,但隨後漫長歲月裡,「僑」的身分卻成為他們被懷疑的根源。至於海外華人,夾在僑居國與「祖國」之間,感情該依歸何方?也是一種掙扎。落葉不易另覓良土生根,然而歸根也一樣艱難。歸僑的歸與不歸,誰能解答?
閩粵沿海地帶,早在元朝時就是我國對外的通商口岸,居民憑藉航運便利、信息開通,紛紛出洋謀生,因而素有「僑鄉」美稱。
據大陸方面估計,原籍福建的僑胞約有千萬,多半分佈在東南亞,其中出了不少巨商富賈,即所謂的「福建商人」;至於分布廣達全球、特別獨霸美國華埠的廣東人更可觀,香港澳門之外,粵籍僑胞達兩千多萬人。廣東省現有的六千多萬人口中,四分之一以上有著或遠或近的「僑」屬關係。
早期僑胞出洋謀生,只是為了改善家計,真正決心「移民」他鄉的並不多;還有許多情況是僑胞隻身在外打拚,將妻小留在家鄉侍奉老人,承歡膝下;而若是家族中有婚喪喜慶、購屋置產等大事,僑胞也往往不辭顛簸,回鄉探視並團聚。
中共政權成立後,神州掀起滔天巨變,僑鄉也廣受災殃。這其中,又有一群人,他們的遭遇曲折特殊、然而不失其代表性,那就是當年接受「新中國」號召,而返國定居的歸僑青年。
「僑」的天地本在海外,這批青年卻為什麼回國?
說起來,「心向祖國、報效國家」向來是海外有志之士的信念,從「革命之母」到「抗日戰爭的大後院」,近百年來,中國的命運一直與華僑息息相關。
二次大戰期間,全球砲火瀰漫,華僑回鄉不易,甚至寄往家鄉的僑匯也被迫中斷。直至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底定,「新中國」成立後,才掀起另一波回國高潮。估計從五○年至六○年代,總數達二十多萬歸僑絡繹返國,其中絕大多數是年輕人。
「回歸多災多難的祖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當時對滿腔熱血、特別是同樣遭受日本蹂躪的東南亞華僑子弟而言,有著不可抗拒的號召魔力」,一九五○年代自新加坡返國的廈門市歸國華僑聯誼會會員汪璧月指出。
「當然,那時中國動亂方歇,生活水平又低,在僑居地的父母捨不得孩子回去吃苦,多半持反對態度」,廈門華僑博物院副院長陳毅明表示。因此不少子弟乾脆不告而別,僅在抽屜裡留下紙條:「爸媽,我回新中國去了!」等過幾天父母看到留言,已經追趕不及了。
同時自新加坡返鄉的廣州國立暨南大學學校辦公室主任馮冰冰,在愛國熱忱中另有不同的考慮。她指出,那時盛傳「新中國」注重男女平權,對不希望走母輩相夫教子傳統老路的年輕女學生來說,特別有吸引力,因而像新加坡南洋女中,多的是高中學姊帶著初中學妹,一整批一整批回來的。馮冰冰也顧不得母親反對,毅然將家裡給她買鋼琴的錢拿去買了船票,就這樣離開父母手足,一別三十年。
家境好的華僑子弟,父母捨不得;但對那些家境不好的華僑青年來說,「新中國」對願意返國定居的歸僑青年,提供免費食宿與就學優惠,這是他們唯一能接受正規教育的契機。目前任職廈門華僑大廈總經理的張國強,就是因為父母早歿、兄弟眾多,嚮往「祖國栽培」而自越南返回大陸的。
歸僑回國,另一個現實因素,則是五○年代初期,自由世界與共產國家正展開尖銳對立,因此東南亞及美加等國,都有強烈的「恐共」傾向,對祖籍屬「紅色中國」的華僑,更存有一份疑慮。加上原本的種族情結,因此五○年代開始,泰、緬、菲、印尼等地,都陸續展開「排華」風潮。
早年僑居菲律賓的前廈門市僑務辦公室副主任王純流,就曾親身經歷。原來日本在二次大戰後期佔領南洋後,華僑子弟也組織了地下抗日活動,又分左派和右派,而他參加的正是左派組織。及至一九五二年間,菲律賓展開逮捕親左華僑行動,「我們為了避免被抓,就回來了一票人」,王純流回憶。
儘管原因不盡相同,華僑子弟回大陸就學、或在各個崗位上服務,成為中共政策特別照顧的「愛國歸僑」,本是美事一樁。只是誰又料到,和「祖國」短暫的蜜月期過後,等在前面的,卻是一連串的辛酸波折?
「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共就展開一波波政治運動,「土地改革」、「反右」、「反帝」、迄至天翻地覆的「文革」十年,由於「僑」的身分特殊,受到的衝擊最大,這批青年報效祖國的赤子情懷,也就一再遭到扭曲。
在國民革命、抗日期間都備受崇敬的僑胞,到底為什麼成了中共定義下人人喊打的「壞分子」?
首先,華僑拜海外僑匯之賜,一般可算是較富裕的有產階級,這正觸犯了「無產階級專政」中「窮是光榮、有錢是罪惡」的天條,因此難以擺脫「地主」、「剝削階級」、「資產階級」等罪名。土地沒收、房屋充公、店面收歸國有、有「僑」及「僑眷」(歸僑及海外華僑在國內的眷屬)成份的屋主,在清算鬥爭中被掃地出門,是相當普遍的。(詳見「僑房的滄桑故事」一文)。
「就像華僑博物院四周,本來種滿了桃李梅等果樹,景色很美,文革時卻被指為思想腐化,全部挖掉,改種地瓜!」陳毅明憶及往事,只能苦笑。
資產階級華僑及僑眷被清算,然而年紀輕輕就孑然一身、回來報效祖國的歸僑青年們,又有什麼理由遭迫害呢?
原來當時中共政權外與英、美等國對抗,又和國民政府隔海峽對峙,自然「對一切都不信任,尤其懷疑有和『美帝』有掛鈎嫌疑、有『海外關係』和『台灣關係』的人」,王純流指出。
僑居泰國時曾在左傾的地下刊物「全民報」任職,隨時接收來自中共新華社電碼信息的葉波通,就是一個例子。他在一九五二年曾遭反共的泰國政府逮捕盤查,但因年僅十六歲、又是泰國籍,不久便遭釋放。
偏偏文革「拋檔案」時掀出了這段往事,葉波通隨即面臨種種莫須有的懷疑:「泰國政府怎麼會輕易釋放你?」「你一定有『任務』才會潛返回國!」「你會解電碼,那你也一定會發報通敵!」「你在國外生活條件好,為什麼要回國?!」葉波通無奈地說,在那時代,人們就是不相信,有人會因為單純的愛國赤忱而回國!
同是歸僑的廈門市僑務辦公室主任林華明指出,遭受懷疑,檔案中被記上「此人不可重用」、「此人海外關係複雜」等語句,就代表歸僑青年們無緣接觸性質較機密、權力較重的「重點工作」,升遷機會也受阻,因此「在學校當老師」,就成為普遍出路。
在大陸發展受阻,歸僑和海外親人竟也音信阻隔。一方面他們和所有華僑僑眷一樣,為了「劃清界限」,誰也不敢冒險與海外親友通信;一方面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正處於冷戰,美國及東南亞國家對中共實施禁運,人員、貨物、匯款都不能往來。內外交迫下,僑鄉封閉,他們的孤立無援與徬徨,可以想見。
回首前塵,現已兩鬢斑白的歸僑,多不願再觸及這些既敏感、又傷痛的問題。
「那個時代是一場錯誤,是全中國的浩劫,我們歸僑及僑眷也不能獨免」,許多歸僑這樣輕描淡寫,一語帶過。
一九七六年,文革結束後,竹幕重啟,中共開始與西方世界改善關係,不少歸僑與僑眷也重新和海外親友取得連絡。
「我們吃了這麼多苦,家人當然是想叫我們出去,有的還親自來帶」,廈門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副秘書長羅道賢表示。數以萬計的歸僑及僑眷就在海外親友奧援下,帶著「祖國夢碎」的幻滅心情,離開了中國大陸。
離開者眾,卻也有人選擇留下。
「這是信念問題」,羅道賢說,嘗過這麼多冤屈苦頭,他始終相信有一天中共政權會「澄清錯誤,還我們公道。」
「平反」的工作很快展開了。一九八三年起就擔任廈門市僑務辦公室主任的林華明指出,一九八○年迄今,中共僑務部門一直把「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列為最主要目標,特別是平反所謂的「冤假錯案」。單僅廈門市,就平反了「歷史老案」一百五十件,及文革案件三百多件。
然而,所謂「平反」,只是摘了罪名、卸了政治包袱,將不利的檔案紀錄一筆勾銷,調到較好的工作單位。至於浪擲的青春歲月,被踐踏的理想抱負,又該如何彌補?這正是許多歸僑不敢問,也不忍問的問題。
平反之外,這些年,中共當局總算較有餘力,可加強對歸僑及僑眷的照顧。
對歸僑及僑眷的優惠洋洋灑灑,最常見的包括工作單位分配住房時,同樣條件下(譬如都是老師),歸僑可優先獲得住房;學成後的工作分配上,歸僑及僑眷也略佔優勢;歸僑子女考大學,還可以多加十分……。在動盪時期,這些政策當然流於一紙空言,政局穩定後,他們才算多少受到點實惠。
「特別是開放初期,外匯短缺,若有海外親友寄來外匯,可以購買『僑匯房』,是將戶口從下放農村轉回都市的一條捷徑;還可以持外匯券去買各種市面上看不到的高級商品,對歸僑及僑眷極具吸引力」,廣東客屬海外聯誼會副秘書長蘇展悅指出。
然而,近些年市場經濟浪潮衝擊,歸僑生活雖大幅改善,僑務優惠政策卻面臨考驗。譬如外匯券已廢止,各工作單位也不見得願意再配合僑務政策,給予歸僑及僑眷特別的優惠。歸僑及他們的子女,逐步融入社會,與一般人無異,已是未來的趨勢。
歸僑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至於僑鄉會不會再有大批歸僑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事實上,「建國」不久後,中共對待海外僑胞的基本態度,就和傳統觀念有了極大差異。
「『落葉歸根』是不行了,我們鼓勵僑胞要在當地『落地生根』」,廣東省僑務辦公室宣傳處處長梁兆澄一語道出。
林華明則指出,周恩來在一九五○年代訪問東南亞時,當眾表示中共不贊成雙重國籍,希望僑民都能落籍當地;而他的一句「僑胞就像嫁出去的女兒」,更被中共奉為海外僑務政策的圭臬。
之所以有這樣的重大轉變,一方面固然是希望僑胞藉此進入僑居國主流社會,不要再處處遭受疑慮、排擠;一方面也符合中共與東南亞鄰邦修好、敦睦邦誼的用心。
另一方面,嫁出去的女兒,雖不全然是潑出去的水,但和娘家的關係多少起了變化。在稱呼上,中共也把已入僑居國籍的僑胞稱為「華人」,仍保留國籍的才稱「華僑」,「目前的海外僑胞中,屬於外國籍,即所謂華人的,占了九十%,仍保留華僑身分的,只占小部分」,梁兆澄指出。
此外,僑胞既被視為嫁出去的女兒,「不鼓勵返鄉定居」也就成為不成文的規定。
「僑胞回來定居,對雙方都沒好處」,梁兆澄進一步表示,一來定居大陸,必須持有中共的公民身分,也就是必須放棄好不容易拿到的僑居國籍;何況大陸生活水平差,光是衛浴設備不足,就令僑胞難以適應;再說僑鄉封閉多年,過去僑胞送子女回鄉讀書受教育的傳統被迫中斷,年輕的第二、三代多已不會說中文,也大大減低僑胞回國定居的意願。
多重條件影響下,「會申請回國定居的,每年都只有少數個案,而且多半是在海外孤苦伶仃的老人」,蘇展悅表示,大陸人口已過多,為了避免再增加國家負擔,對這些老人,中共總要求要有親友出面,擔保照顧責任,否則「很難辦理」。
落葉不易歸根,對於葬身異國時,還希望墓碑遙向家鄉的海外僑胞而言,能不能接受?一位趕在清明節前,自馬來西亞返鄉掃墓的老僑胞沉吟片刻,回答道:「中國是故鄉,但馬來西亞也有我的家,在哪裡定居、埋葬,不都一樣嗎?」
這位老僑強調,這麼多年和家鄉阻隔,無論被迫或自願,他都已融入僑居國社會,目前他只希望自己生活安定,希望中國富強,其餘的都不去想。
嫁出去的女兒,儘管冠了夫姓、從了夫籍,卻也總是心繫娘家;儘管娘家曾虧待、拒絕過她,怨恨卻也積不長久。這十多年來,僑胞就在這種愛恨交織的矛盾心情下,又絡繹不絕地踏上返鄉探親之路。而中共改革開放多年來,僑資和港資、台資鼎足而三,同是帶動大陸經濟起飛的重要力量,更是具體證明。
對於海外華人的經濟潛力,中共自然明瞭,因此「為僑胞服務、也為經濟建設服務,是目前僑務工作的兩大重點」,林華明坦率指出;中共並推出種種優惠措施,吸引海外的資金、技術與人才。而華商投資大陸,其中雖有在商言商的成分,但僑胞的愛鄉愛國傳統、所謂的「赤子情懷」,還是極重要的因素。
然而,僑胞回國投資,卻也不是沒有風波。屬於僑務系統國營企業、又和新加坡華商有合資關係的廣州華廈大酒店助理總經理李開結指出,在大陸,不少人認為僑資企業是「回來賺家鄉人的錢」,有些地方政府則分不清僑胞「投資」和「捐資」的差異,往往以各種名目向僑資企業強行索款,因此「我們不僅要做僑胞的工作,也要做改變地方人士觀念的工作」,李開結說。
從四十多年前受「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號召而歸國,到今天奮力投入「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早年歸僑奉獻年輕歲月,到今天僑資企業匯進百億資金;無論是華僑或華人,海外僑胞的心,都是可感可佩的。只希望,這份心意不會再遭扭曲;娘家富強,真有助於女兒揚眉吐氣;僑胞的心意,可終得撫慰。
〔圖片說明〕
P.8
在風景優美的廈門鼓浪嶼海邊,當年英商德記洋行(閩南人稱「大德記」)招收華工出洋的遺址如今湮沒殆盡,只留一根殘柱。
P.9
自願出洋打拚的華工不少,但也有許多是被騙、被挾持,不得已而簽下賣身契的。種種慘狀,都畫在「招工圖」裡,以警告不識字的民眾。(翻拍自廈門華僑博物院)
P.10
四十多年前,為建設「新中國」而返大陸的華僑青年,如今多已兩鬢斑白。圖為廈門歸國華僑聯誼會的部分會員。
P.12
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墓園紀念碑上的每一塊碑石,都靠世界各地華僑組織捐獻而來,華僑為「革命之母」,絕非過譽。
P.13
二次大戰後,共產陣營與資本主義壁壘分明,東南亞左傾僑胞大多選擇回歸祖國;不贊成共產主義者,則必須表態。圖為一九六○年代馬來西亞的華人「反馬共」遊行隊伍。(翻拍自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
P.13
從一九五○年「土改」到七六年「文革」結束,大陸歷經二十多年的動盪,歸僑及僑眷也深受其害。圖為孕婦在勞改農場工作情形。(翻拍自國史館)
P.14
本身是新加坡歸僑的廈門華僑博物院副院長陳毅明,對華僑史料頗有研究。
P.15
早年華僑子弟的教育、婚姻,都必須符合中國傳統。圖為馬來西亞僑胞迎娶當地馬來族姑娘,仍不忘穿戴鳳冠霞披。(翻拍自馬來西亞民宅)
P.16
改革開放十多年來,僑資和港資、台資一樣,對大陸經濟建設助益甚大。
P.17
一旦落籍他鄉,就如遠嫁出門的女兒,不應再依戀娘家?故國之思、赤子情懷,且向兒孫細說從頭。

自願出洋打拚的華工不少,但也有許多是被騙、被挾持,不得已而簽下賣身契的。種種慘狀,都畫在「招工圖」裏,以警告不識字的民眾。(翻拍自廈門華僑博物院)(翻拍自廈門華僑博物院)

四十多年前,為建設「新中國」而返大陸的華僑青年,如今多已兩鬢斑白。圖為廈門歸國華僑聯誼會的部分會員。(邱瑞金)

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墓園紀念碑上的每一塊碑石,都靠世界各地華僑組織捐獻而來,華僑為「革命之母」,絕非過譽。

二次大戰後,共產陣營與資本主義壁壘分明,東南亞左傾僑胞大多選擇回歸祖國;不贊成共產主義者,則必須表態。圖為一九六○年代馬來西亞的華人「反馬共」遊行隊伍。(翻拍自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翻拍自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

從一九五○年「土改」到七六年「文革」結束,大陸歷經二十多年的動盪,歸僑及僑眷也深受其害。圖為孕婦在勞改農場工作情形。(翻拍自國史館)(翻拍自國史館)

本身是新加坡歸僑的廈門華僑博物院副院長陳毅明,對華僑史料頗有研究。

早年華僑子弟的教育、婚姻,都必須符合中國傳統。圖為馬來西亞僑胞迎娶當地馬來族姑娘,仍不忘穿戴鳳冠霞披。(翻拍自馬來西亞民宅)(翻拍自馬來西亞民宅)

改革開放十多年來,僑資和港資、台資一樣,對大陸經濟建設助益甚大。(邱瑞金)

一旦落籍他鄉,就如遠嫁出門的女兒,不應再依戀娘家?故國之思、赤子情懷,且向兒孫細說從頭。(邱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