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印尼,草創艱辛
至今,60歲的宋培民仍猶記1974年踏上印尼的第一刻。
當時印尼在總統蘇哈托的主政下,正處於第一波的工業發展尾聲,零星的工廠已經進駐,街上商品寥寥可數。宋培民卻在落後的環境看見處處商機。
一剛開始宋培民吃過不少悶虧。當時印尼尚未開放外資,為了設廠,公司只能借用當地人的名字登記註冊。不料,因為一時輕忽,資產遭到併吞。所幸,祥興初期的投資規模不大,損失有限,隨即恢復元氣,另起爐灶。
1980年代,全球紡織成衣供應鏈掌握於香港、台灣、韓國業者手中,也讓設廠印尼的祥興難以跨入歐美市場。
宋培民說,由於印尼紡織產業初萌芽,歐美客戶並不信任產自印尼的布料品質。祥興為了打入NIKE供應鏈,曾多次寄送布料、樣品,希望爭取到訂單;卻遲遲未接到答覆。
灰心之餘,宋培民不再深陷歐美市場迷思,改而鎖定土耳其、墨西哥等二級市場尋找客戶,才漸漸打開國際市場。
歷經資金不足、風險重重的草創期後,1992年宋培民更將公司推向上市之路。1990年代,印尼景氣活絡,股市蓬勃,政府積極鼓勵企業掛牌上市。正準備擴廠,推動國際化計畫的祥興決定掛牌,更以資產負債率不到0.0001%的優異表現,成為當年唯一一家在印尼上市的台灣企業。
1990年代,台灣經濟面臨結構轉型,薪資、土地成本大幅上揚,紡織業紛紛轉戰大陸,並快速擴大規模,以低價競爭。
面對競爭加劇,祥興加速上下游整合,並以產業優勢回應客戶需求,研發產品;同時避開低價市場,為Mark & Spencer、Prada等歐洲知名品牌代工,打入高價市場。
如今,祥興也由當年員工僅有百人,成長為人數上千的紡織企業,客戶遍及五十多個國家,營收達到新台幣二十多億元,表現傑出。
不應酬,靠信用
地位舉足輕重的宋培民,曾任雅加達台商工商聯誼會理事長,是不少台商請益的對象。立足印尼40年,有別於商場必要的交際應酬,宋培民多年來不應酬、不喝酒的堅持,也在台商界津津樂道。
能在變化多端的印尼生存至今,宋培民認為,講求信用遠比交際應酬重要。信用是他經營企業的最重要理念。
「40年來,印尼政經局勢起起落落,但印尼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我都一路參與,」已將印尼視為第二故鄉的宋培民說。
祥興的企業標誌,是一隻傲視全球的雄鷹。歷經無數挑戰的宋培民,和他擘建的紡織王國,也猶如雄鷹展翅,翱翔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