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太空人」、「內在美」(內人在美國)、「台獨」(在台灣獨自生活),等名詞一一被創造出來時,這個現象透露出的訊息是,愈來愈多的現代夫妻為了追求「更美好的明天」,不得不暫時分離而居,而且是分住在兩個國度。
顯然「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傳統婚姻觀念,到了現代已經受到挑戰。對於這樣的家庭,婚姻應該如何維繫?
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石滋宜和他的太太結縭了廿六年,其中有一半時間兩人是分開兩地生活。
十二年前石滋宜被當時的經濟部長趙耀東延攬回國,推動中小企業自動化,當時石滋宜全家已移居加拿大,為顧及兒女教育,於是太太留下照顧,石滋宜一人獨自在台灣工作生活,遇有假期就往返兩地,平均每年和太太相處的時間,不到兩個月。
這段痛苦的過渡期終於在兒女長大之後結束,現在太太有比較多時間可以陪伴在先生身邊。雖然女兒也曾經為他們的婚姻擔心,但時間證明瞭夫妻感情經得起考驗。

(李淑玲)
這種例子無獨有偶,但有人結果卻不見得如此圓滿。
一對夫妻,太太是一家私立醫院復健醫療主任,先生在自開的牙科診所執業,兩人都屬於高收入階級。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太太有周全的移民規劃,她知道美國醫院需要復建醫療人才,於是先到美國考取執照,並談好一家醫院替她辦身分居留,然後才帶著孩子赴美。
當時先生也同意二年後結束此地事業到美團聚,這兩年先生有空就來美,同時也準備美國牙醫師執照考試。
然而事與願違,先生的英文能力不如太太強,沒有通過當地執照考試;而在洛城執業的華裔人士又很多,開業競爭十分激烈,於是先生又折返回國,繼續過著兩地分離的生活。
五年過去了,一切依計畫行事的太太,覺得既然先生不可能來,她也不可能回去,不能在一起就分手吧。先生執意不肯離婚,大吵大鬧,覺得他在台灣辛苦賺錢,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但他也發現太太離婚的心意已決,在她沒察覺的情況下,自行將一雙兒女帶走,回台灣告太太「遺棄」並訴請離婚,也不讓孩子見媽媽。
這樁因移民而解體的婚姻,結局悲慘。
選擇分離兩地生活,是不是比較容易造成夫妻感情變質而離異呢?

(李淑玲)
這樣的說法並沒有學術上的實證研究可以證明。但根據法新社最近的外電報導指出,華裔移民在澳洲的離婚率高居第一,去年的離婚率更高於澳洲當地居民的三倍。美西矽谷華人社區也傳言,每五對夫婦就有一對離婚。
數字確實驚人。華裔移民的婚姻生活,是不是真的敲了警鐘?
細看數字背後的事實,卻又與表相差距甚大。另一份報導分析,離婚的要件當然是先有「結婚」的前提,而澳洲年輕一輩結婚的少、同居的多,少有人認為結婚是組成家庭的必要過程,所以在計算離婚率時,沒有辦過結婚手續的白人,無婚好離,自然不會被計算在內。
法新社報導認為,亞裔婦女從男性為主的亞洲來到兩性機會均等的澳洲,為享有新獲得的權利而造成家庭關係緊張的情形不少。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李太太和先生帶著兩個孩子,以技術移民的身分由台灣舉家到澳洲墨爾本定居,一年半過去,李先生仍找不到理想工作,想想還是回台灣賺錢比較快,但又不願讓孩子離開。他們打聽到澳洲政府對單親家庭有妥善的照顧,李先生於是回台工作,李太太則以和先生分居為由向澳洲政府申請單親卹金,每個月可領約值新台幣兩萬元的澳幣。
李太太輕鬆在家帶孩子,李先生在台灣也很逍遙,結果有了外遇,以離婚收場。
夫妻兩地生活不一定必然就會走上離婚,但這樣的生活方式在婚姻諮商顧問看來,顯然是不值得鼓勵的。
婚姻諮詢專家、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簡春安就表示,現在只要聽到分偶夫妻的例子就嚇得「一身冷汗」,就他的經驗分析,這樣的夫妻,十之七八感情都會出問題。
現代夫妻選擇兩地生活,有其背景因素。
分析早年台灣幾次顯著的移民潮分別出現在——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以及蔣經國總統去世之後,多半是擔憂台灣政局不穩定而買的「逃難」險,所以大都是舉家遷離。

(李淑玲)
到了八十年代,移民動機逐漸複雜,連帶著也影響家庭結構的變化。
根據民國七十八年的一項移民動機調查顯示,國人選擇出走的主要原因是:國外的生活品質較好、不願讓子女受升學聯考之苦、國內治安惡化、國外福利制度健全等……;加上台灣經濟國際化的政策,企業向東南亞、大陸進軍,被派駐海外工作的員工也只能「心繫」嬌妻、兒女。
八十年代移民風潮和早期不同處在於,舉家移出的情形並不多,他們也許把孩子和一部分財產外移,但仍有部分事業留在台灣,並沒有和出生地斷絕關係,採取「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
一位從事跨海搬家業務的公司經理就表示,即使是舉家遷移國外,現在也不像以往走得乾乾淨淨,去年有一半客戶就沒賣台灣的房子。新移民的特質正是「有進有出」。
其次,移民的年齡層也有下降趨勢,他們是一群事業有成、正值三十歲到五十歲盛年的青壯族。如果要他們移民國外就此當起「寓公寓婆」,守著花園洋房過日子,簡直是種懲罰。
國內一家移民公司負責人分析「空中飛人」現象表示,幾個先進國家近幾年失業情況嚴重,在「國外賺錢速度不如國內快」的現實下,主掌家中經濟大權的男主人當然只好兩邊奔波,來往穿梭。
時間加空間的考驗這樣的夫妻往往將自身婚姻幸福擺在一邊,為了工作、為了孩子,寧願委屈配偶,而一旦時間、空間的距離拉長,誰也難保證不會「情變」;一方另結新歡的例子時有所聞,成為分偶夫妻的心理負擔。
不少夫妻都認定只要經常打電話,或約定賭誓,絕不變心,就能維繫兩人情感。如此可就「太小看人性的脆弱了」,簡春安說。
分偶夫妻面臨的考驗首先是,生理上的挑戰。簡春安指出,二十歲到五十歲的年紀正是生理上最需要夫妻關係的時刻,寂寞難耐時開始有了藉口,很可能逐漸演變成外遇事件。
生理考驗如果再加上社會性試探,危險性更高。獨自一人待在燈紅酒綠的大都市,引誘不少,旁人看準你是一人,也就比較沒有顧忌。
一位廣告界老闆級人物就坦承,每兩個月赴美的任務之一就是「慰安」。
別讓旁人有機可乘那麼,這種不得已而家分兩地的婚姻關係,究竟應如何維繫?
不論「內在美」、「一中一台」(一人在大陸,一人在台灣)、或者國內分居南北兩地生活,簡春安認為基本上這都是「經濟掛帥」、「子女掛帥」的想法,這些人的思考哲學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工作,可以暫時犧牲婚姻。
「夫妻關係事實上應該遠在事業、子女之上,沒有其它關係可以取代」,簡春安強調,夫妻感情好,孩子就好,運氣好的話多賺一點錢,運氣不好少賺一點錢;但夫妻關係不好,到頭來什麼都是一場空。
而這種結構性問題就要從觀念上解決,「最怕有人提到:我太太在美國、小孩也在那堸嵼悎氶A還覺得這是一件光榮的事」,簡春安認為,只要了解到夫妻兩地生活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一切就好辦了。
他建議,夫妻分開兩地前,要有周詳計畫。要考慮的項目包括:對方居住環境附近有沒有親戚、或教友可以就近照顧,這些宗教信仰、道德性的約束,都有幫助。「即使一個禮拜洗腦一次也好」,簡春安認真地說。
其次,了解對方的工作環境,讓其他人知道太太或先生是有配偶的。
「電話費不能省」,最好每天都能通電話,生活上的點點滴滴都要讓對方知道。簡春安說,千萬不能只問有沒有事,一句話「沒事、沒事就好」,電話就掛了,重要的事要說,連不重要的事也要說。
再者,最低限度每兩個月一定要相聚,停留時間也要超過一星期,以符合夫妻生理上的需求和精神的安慰。
別怕重頭來過而一旦發現感情惡化、狀況不對,溝通愈來愈不良,出現不耐煩口氣,就要當機立斷,立刻飛回來或飛過去。即使「後悔移民」也不要緊,趕快舉家遷回,從原點開始,不要怕灰頭土臉,只要認定夫妻關係比什麼都重要,一切都來得及。然而這卻是十分「知易行難」的因應之道。
最令人擔心的是價值觀衝突,是不是除了離異,難有第二條路可走呢?如果一方想長居移民地,一方不想時又該怎麼辦?
簡春安認為,價值觀差距也是可以改變的,男女雙方不要認定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完美的,就比較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而解決問題的重點在於雙方是不是願意溝通、包容、妥協,找到平衡。
非得分開生活的夫妻,不妨三、五年時間實驗一下,也許一方會體認到移居地沒有那麼好、或者事業也沒有那麼重要。這其間最重要的是平常就要灌溉「愛」,每兩個月就要想辦法相聚。
簡春安反問:「要離婚永遠可以找到理由,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