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夕,浪漫的中國情人節。位於台南市火車站附近的開隆宮熱鬧滾滾。狹小的廟埕裡,一反常態,三百多位正值青春飛揚的少年家,跟在父母及外祖母的身後,高舉著燻香,廟前廟後一一膜拜。
「哦,這你兒子哪?十六歲啦,生得都比你高了。」一組組不期而遇的香客,難掩心中的高興,互相寒暄。
原是主角的少年家,穿著運動衫、球鞋,不時把玩手機,有得身上還掛著一面大金牌,顯得十分緬靦與侷促不安。
孩子,長大了
參加廟方所舉辦的成年禮儀式的青少年,新鮮有趣地穿上狀元郎古裝擠眉弄眼。然而在向父母跪下奉茶之際,親子雙方有的還忍不住偷偷揩淚。
向父母敬茶之後,廟方準備了扁擔與推車,象徵自父母手中接下生活的重擔。新世代的孩子,挑起擔子,東倒西歪,趣味十足。
所謂的七娘媽也就是織女,根據民間傳說,天上的北斗七星住有七位仙女,她們的織藝高超,能織出彩雲般的天衣。穿上天衣,就可以飛翔於天上人間。地上一位飽受兄嫂刻薄虐待的牛郎,跟老牛相依為命。有一天在老牛的提示下拾獲一件河邊的天衣藏了起來,沒有天衣回到天上的織女於是嫁給了勤懇老實的牛郎,男耕女織,養育兩個兒子。
不料天帝不容,硬將織女押回天上。心碎的牛郎披著老牛皮,以兩個籮筐挑著兒子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到了,卻被西王母拔下金簪,劃出天河,寫下了「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的千古相思。幸賴喜鵲們一年一度來搭橋,有情人相會,成了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浪漫不渝的愛情故事之外,可憐牛郎一個大男人獨自扶養兩個兒子不易,於是織女的六位姊妹,便帶著鳥母們一同庇佑孩子。而思念愛子的織女,也就成了世間孩子的守護神,照顧世上千千萬萬的孩子平安成人。
包生包養
有別於來自閩南的媽祖與王爺信仰,自浙江省分靈而來的七娘媽在台灣少有專祀的廟宇,大多附屬在其他神明廟裡。古都台南的開隆宮,是全台唯一主祀七娘媽的廟宇。
「本廟創建於清雍正十年,奉祀七娘媽已近兩百七十年歷史,除了七娘媽,還奉有早生貴子的註生娘娘,護佑孕婦平安分娩的臨水夫人。三大生命神,從結婚、懷孕到生子全包,」開隆宮主任委員王緒立指出。
在過去醫療科學不發達的時代,孩子的夭折率甚高。作母親的除了在家中祭拜床母,還會在孩子周歲後,讓孩子認七娘媽為契子、契女。以古錢、銀鎖片或折成八卦形狀的符咒放入紅布袋,繫在幼兒頸上,稱為「加絭」。每年七夕回到廟中,將「絭」在香爐上旋繞加持,直到十六歲成年為止。
成年禮,古代又稱「冠禮」、「笄禮」,可以上溯到夏商,完備於周朝。與生禮、婚禮和喪禮並稱為四大禮儀,可知所受到的重視。
古人在男孩二十歲、女孩十五歲時舉行成年禮。在儀式舉行的三天前,父母就會從觀禮人士中,選出一位輩份高、德行佳的來賓為孩子加冠,這人選還必須經過占卜,得到祖先應允。禮儀當日,成年的孩子必須換穿三種不同的服飾、冠笄。藉著每一件更尊貴隆重的服飾,與一次次的賀勉,讓一位位少年藉著外在服飾的改變,達到內在的轉化。
十六歲的擔子
為什麼台南地區特別以十六歲為邁入成年的分界點呢?
台南安平早年是一個商業繁榮的港口,在今天育樂街一帶的「五條港」,郊行雲集,許多居民都在碼頭擔任搬運工,尤其是盧、郭、黃、蔡、許五大宗族。而當時碼頭搬運工的工資是以年齡計算,滿了十六歲就能和父兄一般領取成人工資,否則只能領「囝仔工」的半薪。所以當家中有孩子滿了十六歲,就被社會視為成年人,可以幫忙父母挑起養家的重擔,因此備受重視。現在的孩子雖然不需要一早就謀生計,十六歲成年禮的習俗還是在古都傳留了下來。
一些仍尊崇古禮的家庭,當家裡有孩子滿十六歲,外祖母要「作頭尾」,送來全套的新衣、新鞋,還有金鎖片。因應時代少年的需求,有些外婆也會送手錶、腳踏車或手機作為紀念。富裕的人家還會大擺宴席,宴請親朋好友,甚至社會名流,來見證少男、少女的成年禮。
帶著兒子來做成年禮的父親郭清塗就表示,「我的祖父過去就住在五條港,當年我的父親也做過十六歲,反倒是我十六歲時因環境不好沒有做。只要環境可以,一般家庭都會替孩子做的。」
事實上,開隆宮去年還曾替二十多名過去沒有能力作十六歲的老年人,別開生面地補辦了一次成年禮,彌補少年時代的一件遺憾。
給七娘媽菑穭
今天民間信仰的成年禮禮數也不少,為了感謝七娘媽十六年的護祐,貢品除了一般祭拜牲禮,還備上麻油雞酒與麵線,取團圓、官祿諧音的圓仔花、雞冠花,類似金銀紙、燒化用的五彩鳥母衣。而在湯圓中央以手指壓出一個凹洞的「不情願粿」,則是用來盛裝七娘媽的眼淚。
最特別的還是凸粉、口紅、鏡子、整盤的香花等女性用品。在廟前兜售組合化妝品的攤販說:「七娘媽是女神,自然拜一些女人喜歡的貢品,你要拜歐蕾或是 SKⅡ都可以啦!」
此外,以竹片和紙紮成的「七娘媽亭」手工精緻,更是難得一見。每座七娘媽亭價錢在一千二百元左右,高約一百二十公分,有的兩層、有的三層,最上面住著七娘媽,中間住著她的六位姊妹,其間還點綴著八仙或是協助七娘媽照顧小孩的鳥母。祭拜儀式最後,父母們會高舉七娘媽亭,讓孩子從中間鑽過。「鑽的時候,男孩向左繞三圈,女孩向右繞三圈。不要往後看,要向前看,表示勇往直前走向未來,稱為出『鳥母間』,」王緒立表示。
家庭教育畢業典禮
「所謂的成年禮,並不是說一個小孩子經過這些儀式以後就可以在一夕之間長大成人,」前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周何指出,在這一天來臨之前,家族中的長輩就應在過程中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道理,加上個人實際生活的歷練與體驗,在成年禮這一天表示成年教養的告一段落,可以說是家庭教育的畢業典禮。
不過今天的孩子,即使做了十六歲的成年禮,大多數還是被父母保護得十分嚴密。去年才幫女兒王薏婷做過十六歲的李美燕就表示:「高中的孩子,每天忙著拼功課,天天都還要爸爸接送,雖然做了十六歲,舞會、夜歸還是免談。」
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位一百八十多公分的少年就坦承,白天跟著婆婆、媽媽來作傳統的十六歲,晚上要瞞著媽媽跟女朋友去台南運河看演唱會。他作了個鬼臉表示,「既然七娘媽就是織女,我想她應該會幫助我闖關成功吧。」
傍晚時分,果然應驗了七夕一向的傳說,下起雨來。在天上落淚的七娘媽,不知道是見牛郎老公相思落淚,還是大嘆現代的母親真難為?
p.098
(圖上、下)七娘媽生日,信徒供上香粉、口紅、花露水等女性用品,顯露民間信仰的人性面,十分貼心。
p.099
戴上祖母送的金項鍊,與廟方發給的「畢業證書」,象徵家庭教育告一段落,如今可算是「大人」了。
p.100
由孩子手中接下一杯茶,看著孩子由襁褓到成年,作父母的不由得百感交集。
p.100
告別童年的成年古禮
時間:農曆七月七日
地點:台南市開隆宮
p.100
不要回頭地鑽過「狀元亭」,象徵勇往直前、奔向未來。
p.101
拉拉貨車,體驗一下養家的辛苦。過去,在台南安平地區滿十六歲就可以與大人一樣支領全薪。
p.102
手工紙紮的七娘媽亭(上)與五彩的鳥母衣(下),都是做十六歲的特殊祭品。
p.103
寺廟裡,難得出現許多青少年,十六歲的孩子,個頭兒大多高過父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