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或許記得,2004年5月27日,甫任教育部長不久的杜正勝在中研院發表演講時,使用了一張「橫躺的台灣地圖」,來凸顯其台灣中心論的史觀。此一地圖迥異於習見的繪製方式,在台灣藍綠尖銳對立的氣氛中,立即引發朝野間的激烈攻訐,堪稱近年來台灣最受爭議的地圖。
然而,若撇開意識型態不論,談到那張地圖究竟長什麼模樣?繪製者原本主旨為何?知道的人恐怕寥寥無幾。更鮮為人知的是,該圖的繪製者只是位博士生,而且當時主修的並不是頻繁使用地圖的地理學,而是專門化驗石頭的地質學。
他,就是地圖達人葉高華。
地圖,除了拿來應付考試、宣示領土主權,或是出遊不致迷路之外,還能做什麼?
1854年8月31日,英國倫敦蘇活區爆發了一場凶猛的霍亂疫情,短短2天之內通報感染人數即達199人,死亡70人,並持續擴散。
在眾人束手無策、居民紛紛逃離之際,一位名叫約翰.斯諾的醫生於9月2日著手展開調查,將所有病例的住家位置在地圖上標記出來,赫然發現病例明顯聚集在特定區域內。於是,原本就懷疑霍亂病菌可能是透過飲食傳染的斯諾醫生,遂鎖定該區域內的染病與未染病者,進一步調查他們的日常飲食情況,不斷抽絲剝繭、交互比對,終於找出病菌可能來自於該區域中心的一口水井,將其封閉之後疫情果然獲得控制,約翰.斯諾也因此被後人尊為現代流行病學之父。
此例中,斯諾醫生之所以能解開疫情謎霧、挽救無數生命,都是拜善用地圖之賜。和此例中的霍亂病患一樣,所有事物其實都在某個特定空間中活動,它們之間的行進、交錯、互動,主導了事情的走向。若有人獨具慧眼,將這一條條隱形線條在地圖上重建出來,就像小魔法師哈利波特的「活點地圖」一樣,事物背後的因果聯繫也就躍然眼前了。
這正是地圖達人葉高華繪製出一幅又一幅地圖的理由。

六年級後段班的葉高華對各種台灣地圖無不如數家珍。但千萬別誤會他是對地圖癡迷喔!對他而言,地圖只是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探索工具。
「地圖會說話」
案例一:你知道台灣哪些縣市培育出較多的職棒球員嗎?根據葉高華「哪裡棒球比較強?」一文中的「2007年台灣職棒球員啟蒙地分布圖」,可以看出台灣島上北回歸線以南的縣市表現十分亮眼;尤其「紅葉傳奇」發源地的台東縣,區區23萬人口就培育出42位職棒球員;相較之下,整個中部地區只能勉強湊出9人先發。其中原因,是族群分佈、棒球風氣或氣候差異?還有待查證。
案例二:男生擔心找不到老婆嗎?從「男生女生配」一文中的「2000年台灣性別比例分布圖」看來,台北台中兩個大都會的女生比例都高過男性,可能是因為人口密集的都市中,服務業對女性勞動力的需求較高所致,也可能是女性想逃離傳統農村的男性沙文主義;可惜都會粉領族的眼界和收入往往高人一等,要到都會中找老婆的男生,可能先要有兩把刷子喔。
案例三:你知道歷來的行政院長與各部會首長,以哪個地方出身的人為多嗎?請看「誰統治台灣?」一文中的「行政院長暨八部首長出身地」地圖,你會發現,國民黨政府的首長有許多來自江蘇、浙江;而民進黨政府的首長多來自嘉義、台南,其中地緣與人脈關係似乎起了重要作用。
這些,只是葉高華在名為「地圖會說話」的個人部落格裡,琳瑯滿目的各種主題地圖中的幾個例子。

空間分佈有玄機
1978年生、外表白淨斯文、目前就讀於台大地理所博士班的葉高華,從2006年8月開站以來,已經發表了上百張這樣的地圖。這些地圖,全都是他利用政府公佈的各式統計資料,以目前時興的GIS技術(見「GIS簡介」)繪製而成的。除了自娛娛人的趣味性作品之外,也有許多作品涉及嚴肅的歷史社會議題,是葉高華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協助自己整理思緒、探索議題內容的工具。
比如「誰愛說國語?」文中的「1930年本島人日語普及率」,以及「2004年家庭語言(母語)使用狀況」兩張地圖,分別呈現出日據時代,本省民眾通日語者,以及今天在家中使用母語而非國語(華語)者的地理分佈,顯示兩個時代的「國語家庭」分布的區域其實大同小異,都以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都會區為主,亦即與統治權力中心接觸較多者,較易學會「國語」;同時,少數族群因母語流通範圍有限,也必須學習國語來與其他族群溝通;因此客家鄉鎮不論在日據時代與今天,國語普及率都比福佬鄉鎮高。這其中更有許多關於政治權力、族群差異、語言流通影響等等學術問題,有待深入探討。
而目前以選舉研究為論文方向的葉高華,雖然黨派傾向不強,但卻醉心於每次選舉開票後的各種圖表數據,更用地圖紀錄、比對了台灣歷來選舉的得票分佈。
他的研究透露了不少玄機:一般所謂的「北藍南綠」現象,只有在縣市以上的尺度才明顯存在,在鄉鎮與村里的尺度上,藍綠其實是雜處共生、相互滲透的。不過,他發表在美國學術期刊「Asian Survey」的另一個研究則顯示,1994年時的「北藍南綠」現象並不明顯,但隨著歷次選舉的進行,在1998∼2000年之後卻有逐漸強化、固化的傾向;此結果對於身陷藍綠僵局的台灣來說,相當值得深思。

由文建會與台大地理系合作製作的「換個角度看台灣」系列地圖,以各種手法呈現出台灣的面貌。左圖是以海底地形資料配合陸地地形資料繪製。中圖是以台灣為中心點向外放射的世界地圖,清楚呈現台灣到各地的最短距離(大圓航線)。右圖則是強調台灣與眾多同屬南島語系的南島地區之歷史文化關係。
地理敏感度
彷彿是一種天性吧,儘管身邊並沒有同好,父母師長也並未多加鼓勵,葉高華卻從小就醉心於空間的差異,以及可以將空間具象化、定格在平面上的地圖。
他回憶,小時候坐車出遊時,他從來不會睡著,總是眼睛直盯著窗外景色,對於沿途的人、事、物因為地區差異而產生的變化十分好奇。而他關於地圖的最早印象,則來自於身為紡織廠工人的父親葉青松。
「小時候每逢出遠門,不論地點熟悉與否,父親從不迷路,準時到達;和其他經常迷路而耽擱的親戚相比,父親出門前必看地圖研究路線的習慣,使我對地圖產生了深刻印象,」葉高華說。

另闢蹊徑出頭天
由於喜歡地圖,小學一年級時,葉高華便能憑記憶畫出包含35省的全中國地圖,並對老師在地理課上的提問應答如流。後來他嫌畫地圖不過癮,還依照自己的想像,在地圖上劃分不同的勢力範圍,在還沒有電動玩具的當時,自己設計公式規則,玩起了戰國群雄並起、爭霸天下的戰略遊戲。
以葉高華從小對地圖的癡迷,走上地理學研究似乎是理所當然;然而興趣廣泛的他,過去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表現相當突出,如今走向人文地理、成為地圖達人,可說是無心插柳。
少年時期,葉高華原本立志要成為頂尖的物理學家。就讀台中一中一年級時,他即以擋風牆設計的流體力學實驗獲得全國科展競賽第一名,同時亦獲選為全國物理資優生,每兩週要到新竹清華大學參加特訓;物理學的大門看來已為他開啟。然而,恰恰是這段與全國物理高手切磋的經驗讓他體會到,「要在高手如雲的物理學界出人頭地,你必須是天才中的天才。以我的資質,一定出不了『頭天』的!」葉高華笑說。
物理學這條路既然無法攻頂,該選什麼科目好呢?仍舊懷抱自然科學家之夢的他,當時根本不考慮一般歸屬於社會組的地理學,而是把腦筋動到了可以藉此遊歷台灣的、比較冷門的地質學上頭。家境並不富裕的他,最後憑著科展過關斬將,以能上台大的成績,選填了開出4年學雜費全免誘因的成大地科系。

你也喜歡看棒球嗎?由這張圖顯示,台灣的職棒選手多半來自南部各縣市。
從地質到地理
地質研究很重要的一部份,就是採集台灣各地的礦石標本加以化驗,分析其中的組成元素。為了採集礦石,葉高華可說是「全台走透透」,大學4年下來,葉高華發現台灣本島上的地質研究幾乎已被蒐羅殆盡,自己要有所突破就得「下海」──研究台灣週遭海底的地質。所以碩士階段他轉而報考台大海洋所,以便隨船出海採集海底礦石;這樣一來,他不僅走遍全台陸地,更從海上把整個台灣島繞了好幾圈。
儘管四處探訪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地質研究,但過程中,台灣各地人、事、物的同中有異與異中有同,卻給葉高華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例如透過與各地居民的接觸,他發現同屬福佬人,卻有鹿港腔、宜蘭腔、海口腔等腔調差異,引發他對於語言腔調分佈研究的興趣;又如由日本學者富田芳郎總結的「北部多散村(民居零散,耕地在住宅附近)、南部多集村(民居集中,耕地在村外)」的聚落型態特性;或是姓氏上的「海邊姓」(如:楊、蔡)與「內山姓」(如:賴)的分佈差異,在在增強了他對於地理學的固有愛好。
更重要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與接觸面的擴大,葉高華發現自己化驗石頭的熱情逐漸下降,對於社會人文的現象卻愈來愈有興趣,一個以「社會現象的地理差異」為主旨的研究方向隱然成形,埋下了他日後轉向人文地理學的伏筆。
身邊一直沒有地圖同好的葉高華,直到研究所期間,才認識了同樣對地圖充滿熱忱的黃清琦。因著這樣的機緣,就讀台大地質所博士班的他,2003年才在時任地理系助教的黃清琦邀約下,以外系身分參與文建會與台大地理系合作的「換個角度看台灣」系列地圖研發工作,之後更轉入地理所,成為台大史上在博士班階段轉系成功的第一人。

由文建會與台大地理系合作製作的「換個角度看台灣」系列地圖,以各種手法呈現出台灣的面貌。左圖是以海底地形資料配合陸地地形資料繪製。中圖是以台灣為中心點向外放射的世界地圖,清楚呈現台灣到各地的最短距離(大圓航線)。右圖則是強調台灣與眾多同屬南島語系的南島地區之歷史文化關係。
地球就像一顆橘子
在那堪稱葉高華學術生涯轉捩點的「換個角度看台灣」系列地圖中,後來鬧得滿城風雨的「橫躺的台灣地圖」正是出自他的手筆。不過,對於自己所繪製的地圖竟然捲入政治掀起軒然大波,葉高華坦言十分驚訝。其實該系列地圖中,循慣例以北方朝上者有之,從側面立體呈現台灣山脈走勢者有之,著重表現台灣週遭海底地形者亦有之,發表後近半年都不曾出現任何爭議。
葉高華拿出附有經緯線的原圖說明:「該圖的標題是『我們的東亞鄰居』,主旨在於呈現台灣周遭的國家。許多人以為這張圖只是把一般的台灣地圖向左旋轉90度,但其實看經緯線就知道,我是用了一種特殊製圖法,叫作『斜麥卡托投影法』,因為這是最能夠忠實呈現東亞島弧的方法。」
「地球就像一顆橘子,」葉高華進一步解釋立體球面與地圖平面間的差異,「當我們把橘子皮剝開來時,不可能攤成平整的長方形。」而用傳統地圖來表現地球景物,就好像是把橘子皮硬拉扯成長方形,並強迫橘子的果蒂固定在長方形頂端,其結果當然就會造成嚴重的變形失真。
「比如一般常見的世界地圖,格陵蘭島實際面積不到澳洲的三分之一,卻被畫得比澳洲還大,造成錯誤印象。因此本就應該依表現主題的不同,選擇適當的投影法,才是尊重事實的作法。」
2004年教育部長杜正勝引用該圖宣揚其摒棄大中國、改以台灣為中心的史觀時,由於中國大陸被置於地圖下方,且只呈現出部分,引起在野黨批評為藉此「去中國化」、宣揚台獨理念;該圖被轉化為統獨角力的戰場,原本企圖真實呈現台灣與東亞鄰國地理相關性的主題反倒無人重視。
回顧此爭議,葉高華表示,因為地圖上的種種資訊,包括地名、區劃、疆界等等,都可能含有某種史觀和意識型態,因此,戰後國民政府對地圖嚴格管制並定於一尊,所以大家看到不同畫法的地圖時,才會一時難以接受。而隨著「地圖審查條例」於2004年走入歷史,今後的地圖將朝多元化發展,這類爭議應會慢慢減少。而該圖捲入政治紛爭,固然不是葉高華的本意,但因此讓更多人注意到地圖可以有多元性,也不算壞事。
與印象中艱深的學術研究不同,葉高華的作品十分平易近人,再困難的議題,經過他精心繪製的地圖,以及深入淺出的「看圖說故事」,立刻顯得簡明、有趣;這固然來自他的幽默本性,也是他對於自己學術工作的期許。

台灣島上過去日語較普及的北中南3大都會區,今天也是國語(華話)較普及的區域(右圖淡色點分佈處)。較特別的是東部地區,過去由於是日本人移民來台比例較高的區域,且日人對「改造」原住民特別用心,使其日語普及率較高。
看圖說故事,不講火星語
「學術界裡有太多人在說『火星話』,明明是簡單的結論,卻故意用艱深的術語表達,以顯得自己莫測高深,」葉高華有感而發地說,「其實,如果你對自己的研究有自信而且瞭解透徹,一定可以轉化成『地球話』,和一般讀者分享的!我始終認為,使用自然語言書寫,像在說故事般的發表研究,才是最偉大的智慧結晶。」
對於葉高華而言,GIS地圖、統計量化等等技術,只是用來探索人文社會議題的基礎工具,既不高明也不神秘,更不能取代深層的歷史、社會分析。因此,儘管以「地圖會說話」作為部落格名稱,但他很清楚,「地圖本身是無言的,是人在透過地圖說話;也只有利用更多地圖與相關資料,才能讓各種說法互相比對,讓假話現形、真話更有說服力。」秉持著這樣的信念,葉高華已逐漸摸索出以GIS和統計量化技術來探討人文社會議題的研究方向,並形成了他特有的說故事風格。
過去被掌握在國家權力手中的地圖,如今已隨政治開放而朝向多元化發展,新興的科技則使得這種多元性得以落實在民眾的生活中。透過地理資訊系統、衛星導航系統或是衛星地圖,你也可以像葉高華一樣,用全新的角度和細密度,重新審視地球、台灣,乃至於這個社會。

若不將中獎所得資料畫成地圖,誰會想像得到一些高所得的地區,人均中獎所得也較高?

台灣島上過去日語較普及的北中南3大都會區,今天也是國語(華話)較普及的區域(右圖淡色點分佈處)。較特別的是東部地區,過去由於是日本人移民來台比例較高的區域,且日人對「改造」原住民特別用心,使其日語普及率較高。

由文建會與台大地理系合作製作的「換個角度看台灣」系列地圖,以各種手法呈現出台灣的面貌。左圖是以海底地形資料配合陸地地形資料繪製。中圖是以台灣為中心點向外放射的世界地圖,清楚呈現台灣到各地的最短距離(大圓航線)。右圖則是強調台灣與眾多同屬南島語系的南島地區之歷史文化關係。

以1950年至今的資料累計,國民黨政府的部會首長有許多來自中國的江、浙地區,民進黨政府則多來自嘉、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