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家公司換老闆根本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但今年八月間自立報糸的轉售過程,卻意外引起了軒然大波。
不但自立員工以遊行、丟雞蛋、讓頭版空白等激烈方式抗拒新買主接手,社會各界也發起「搶救自立」活動。這段期間,「吳三連精神」不斷被提及,連他那胖墩墩的銅像,都被人抬到自立報系的大門入口。
吳三連,這位老一代台灣人口中的「三老仙」,又逐漸從日據時代、國民政府解嚴前,回到國人的記憶中……
你認識吳三連嗎?
新人類說:不知道。睬伊(管他)!
新聞界的消息比較靈通,說:他就是自立報系的創辦人嘛。
企業界人士可能會說:他是台南幫的大家長,曾經當過台南紡織、環球水泥董事長。
政治圈的人則告訴你:他當過國大代表、台北市長、省議員,解嚴前可是溝通黨內外的大老呢。
文藝界名人表示:我領過他的「吳三連文藝獎」,每年的鹽份地帶文藝營就是他支持舉辦的。
正確答案:以上皆是。不過,且慢嘲笑新人類年幼無知,其實也鮮少有人知道,吳三連在日據時代就是一位叱吒風雲的抗日分子。他曾以演講、遊說、辦報評論的方式,為台灣人的權益向日本抗爭了二十年。綜觀他的一生,雖然他做過那麼多不一樣的事,其實一以貫之,就是「為台灣人說話」。
吳三連初試啼聲,是在大正九年(一九二○年)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專為留學生舉辦的招待會上。
當天,吳三連站起來發難,強烈指責日本為消滅台灣文化採行的「同化政策」、明訂台灣與日本母國差別待遇的「六三法」,以及警察的高壓氣焰。
之後,吳三連正式成為台灣知識分子抗日運動的一員。後來由林獻堂領導「設置台灣議會請願運動」,他這位晚輩就負責到東京、大阪等地奔走,請求簽署。他在回憶錄中表示,「熱心的程度可謂廢寢忘食」。

今年八月十六日,自立早報以頭版空白的方式,抗議新資方不願意簽署保障新聞部自主性的「編輯部公約」。(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模範生的反叛之路
吳三連是台南縣學甲鎮頭港村人,小時候家境貧困。由於全家外出工作,母親也要趕豬到郊外野地上「放牧」,常常都是抓了一把蕃薯簽,託鄰居煮飯時順便幫兒子煮一下。有時連蕃薯簽都沒有,他就餓著肚子撐過整個下午,站在刺骨的北風中,焦急地等著母親回家。
但貧困的環境卻激起他向上的進取心。他在十三歲開始上日本人設立的公學校,那時學生都還留著髮辮,學校當局鼓勵學生剃髮,他率先「去尾」,學校還送他一個算盤當紀念品。
令人想不到的是,當年這位日本殖民政府褒獎的小小表率,公學校畢業後,在板橋林家提供的獎學金資助下到日本留學,竟走上抗日之路。
對於這樣的轉折,吳三連自己在回憶錄中說得很清楚。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巴黎和平會議通過了民族自決原則,主張各民族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國際間風起雲湧,弱小民族相繼獨立。
同時在日本國內,民主主義成了新的政治主張,人民要求參政權的抗爭遍及各地。
「留日學生在那樣的一個大時代中,逐漸個別產生了民族自覺,……台灣留學生不再只潛心課本,抗日的火花開始迸發」,吳三連在書中回憶到。

(上)這是吳三連當記者期間與報社同事的合影。(下)一九三八年八月攝的全家福,那時,四子俊民和五子樹民還未出世。(吳三連先生紀念室提供)
上了黑名單
他的第二次發聲,是在暑假期間組織文化講演團回台灣的巡迴演講。
那時,這樣的活動已經頗有今天群眾運動的架式了。講演團所到各地,都吸引了許多民眾,自然也引起日本統治當局的密切注意。每場演講,日本憲警都佩刀帶劍,到現場「監聽」,一出現他們不喜歡的言論,便立刻發出「辯士注意」的警告,更嚴重時,還會終止演講。
這樣的「政治洗禮」,想必對吳三連的抗日決心有相當大的影響。無可避免的,他上了日本警察的黑名單,從此不斷被跟蹤;最嚴重的,是差點因此斷了留日的經濟來源。
有一天,林家大掌櫃許丙把他找去,很委婉地告訴他:大少爺做事業難免要政府幫忙,他給你獎學金,你卻在做反對政府的事,實在不太妥當。……
吳三連當然明白,站在報答私恩的立場,他應該聽林家的勸阻;但基於民族利益,他又不容退縮。幸而許丙並未再勉強他,仍在事業經營不順後斷斷續續地寄來獎學金,勉強讓他撐到大學畢業。
大學畢業後,學商的吳三連並沒有去捧金飯碗——到大商社工作;相反的,他選擇了做一位記者,進入大阪每日新聞社工作。
「他擔任記者,看事情比一般人深入」,延平中學創辦人朱朝陽表示。他是現存極少數從日據時代就與吳三連相熟的人。
的確,中日戰爭爆發前,吳三連眼見中國與日本之間不斷在政治、外交方面發生衝突,中國人民抵制日貨、燒毀洩恨等事件,他在採訪、報導時,心中十分掙扎。

一九二七年,吳三連在台南和李菱結婚。吳三連曾笑稱這段姻緣是府城千金配草地人,卻十分幸福美滿。(吳三連先生紀念室提供)
台灣最早的一顆「爆彈」
站在報社的立場,當然不可能同情中國;吳三連只能把台灣人的心情以及自己對中國的關心與期盼,寄託在五個兒子的命名上。
「老大是逸民,逸是優秀與漂泊的意思,當時我卜居東京,相對於日本人,我們台灣人是優秀的,卻因滿清割讓台灣,台胞形同無國家的人民;得民出生的時候,民族運動如火如荼,『得民者昌』是我對殖民統治不符台胞意願的反彈;凱民出生的時候,中國北伐成功、統一在望,寄望於中國強大以對付日本,使台灣凱歸中國;如果中國戰勝日本,盼望台灣人從此加強教育、努力建樹,所以四子俊民、五子樹民。」
後來,吳三連受邀回台參與「台灣新民報」的創刊,終於又可以再度為台灣人抒發心聲。當時,他還在報上闢了一個專欄,欄名叫「爆彈」,可見他當時有多「衝」了。
這次自立早報以頭版空白的方式抗議轉售,作法雖然有點「臭屁」,但靈感可能真的來自吳三連。
當時日本開始侵略中國,台灣新民報密切注意國際情勢,儘可能詳盡報導。但由於實施出版審查制,出刊前要將版樣送審。日本官員把他們不中意的新聞和評論刮掉,報社故意不補版面,就讓這些開天窗的部分印出東一塊黑、西一塊黑的記號,讓台灣同胞瞭解異族統治下言論的不自由,激發同仇敵愾的情緒。

(上)民國卅八年,老總統召見吳三連,希望他接任台北市長。之前就有風聲傳來,他為了避官,還到關子嶺溫泉住了幾天。後來實在躲不過,只好點頭。(下)台北市長卸任後,吳三連參加省議員選舉。(吳三連先生紀念室提供)
台灣米被打壓
一年半後,吳三連奉社方之命到東京設立分部。在支局長任上,他又再次大聲為台灣人的權益抗爭——反對米穀統制。
一九三六年,台灣總督府擬訂了「台灣米穀輸出管理法案」,台灣輸日的稻米,由政府以低價收購,再以時價在日本賣出。原因是台灣必須生產足夠的蔗糖供應日本母國使用。況且甘蔗可以製造酒精,是重要戰略物資,不抑制台灣的米價,無法讓農民改種甘蔗。
但台灣人極力反對。因為壓低了米價,農民損失慘重;太多人改種甘蔗,又會壓低糖價。台灣農村將因此打擊而動搖根本。
「我不但不是大地主,而且是連一塊地都沒有的無產階級,米穀統治對我個人幾乎沒有半點利害。但基於民族正氣,也為了苦難的台灣同胞,我再一次毅然奮起」,他在回憶錄中提到,這是他這一生最有意義的事。
這次,他不但用筆抗議,寫了許多批評的小冊及文章,還找到立場與台灣人相同的日本議員遊說。可惜那時日本國內軍人勢力太大,極右派抬頭,打壓自由主義分子,吳三連功虧一簣。後來還因為兩位抗日的朋友,被日本警察抓去關了三個禮拜。
吳三連的長子吳逸民記得,那時父親突然失去連絡,媽媽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常常見她掉眼淚。吳三連被釋放後,決定亡命天津,做個單純的小買賣商人,靜候戰爭結束。

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吳三連在報禁開放後,創辦了自立早報。(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洗刷漢奸冤屈
這一天終於等到了。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吳三連原本一心趕回台灣,親眼目睹日本國旗從台灣總督府降下,卻為了再次替台灣人說話,而在大陸留了下來。
當時,有許多台灣人因為戰時在「偽政權」做官,或做過官方生意,這時全被打為「漢奸」及「奸商」。除了牢獄之災,他們的財產也全數被沒收。
吳三連對此很不以為然。他認為,台灣人變成日本國民不是自己的選擇,這是時代的悲劇,不應由台灣人承擔。因此他積極向中央陳情,援救他們。同時,三千名旅居華北的台胞在戰後因為買不到船票,無法返台,吳三連也為他們安排船期、食宿,一直忙了一年多,才完成這項重大的任務。
忙著照顧別人,自己的家人卻顧不著了。吳三連讓妻子、小孩先行回台。「那時真的滿慘的,雖然安排了一位親戚來接我們,但基隆的苦力不讓親戚幫我們搬行李,媽媽和我們幾個小孩子只好自己動手」,現任環球水泥總經理的吳俊民說。
回台灣後,吳三連做過一點小事業,卻並不順利,他決定從政,一舉當選全國第一屆國大代表,得票數是全國第一。後來又被徵召擔任兩屆台北市長,及當選兩屆省議員。

(上)民國七十一年,吳三連文教基金會邀請索忍尼辛來台。(下)民國七十七年十月,吳三連病逝。喪禮由李國鼎、林洋港等人為他的棺木覆蓋國旗,李總統親臨上香,備極哀榮。(吳三連先生紀念室提供)
台灣人的聲音
當選省議員後,他甚至放棄國大代表的身分,為的是要為台灣人民說話。在現仍保存的一份台灣省臨時省議會大會議員詢問條上,他邏輯清楚、條理分明地記下了質詢的內容大要:
一、物價管制是屬何單位?中央為經濟部,省是否在財政廳?
二、物價暴漲責任在政府。
三、但此責任,政府卻推到居奇囤積、奸商的身上。
四、抽銀根是否可能解決問題?
五、物價暴漲後,一般薪水階級面臨生活困難,政府是否有考慮增加待遇?
我們無法再看到當年質詢的盛況,但單就內容來看,理直氣壯、咄咄逼人之勢,也不輸給今天的立法委員呢。
兩屆省議員當完,吳三連深感賄選介入,選風日壞,決定不再競選。但是他並未就此封口,而是「重拾舊業」,以辦報來表達他對台灣的關懷。像「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等重大政治事件,自立從不缺席。
這次由教授、學術界人士發表的「搶救自立聲明」中就說道:「吳三連先生於一九五九年接掌自立後,以其對民主的堅持,對抗強權的勇氣始終獨樹異幟,在一言堂的禁錮中,為言論自由開啟一道小窗,保留一線生機。」
「我是台灣人,我認為今天台灣人的聲音已經太大了,但在那個時代,他能夠堅持發出台灣人的聲音,是很需要不凡的道德勇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謝國興說。

在吳三連先生紀念室,三老生前常用的呢帽、皮夾、菸斗,甚至喚人用的響鈴,都收藏得十分完整。(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人兩腳、錢四腳
有錢辦報,幕後英雄其實是台南幫的企業家。吳三連因為宗姪吳修齊、吳尊賢等人希望創辦紡紗廠,借助他在政壇的良好關係獲得設廠特許,在大家推舉下,他出任董事長。但他實在沒錢,當籌組公司時,他連一萬塊股本都拿不出來,還是向別人先借的。
當過那麼多任市長及民意代表,財務狀況怎麼會困窘至此?一來是因為他做官清廉,另外,則是因為他太常對別人慷慨解囊了。
由於曾受到林本源家的獎學金幫助,日後只要有人來向吳三連求助,他都儘可能幫忙。根據吳俊民透露,父親幫助過的留學生,至少有四、五十人。「當年這些事都是他自己處理,頂多他的秘書沈邦頎先生知道。直到後來那些人回來,他才會在回家吃晚飯的餐桌上提起某某人來看他。」吳俊民表示,父親是位十分嚴肅的人,平常吃飯不多話,會主動提起這些事,表示他那天十分高興。
正因為吳三連不斷給別人金錢上幫助,小時候鞋子開了口都沒法換新的吳樹民,一直覺得自己家很窮呢。
「台南幫與吳三連是相得益彰」,研究台南幫多年的謝國興表示,有了台南幫金錢方面的支援,吳三連可以做許多他想做的事情;相對的,他為人公正、受人敬重,也是台南幫最好的招牌。
除了辦自立晚報,台南幫及他的子女還出錢成立了「吳三連文藝基金會」,當作送給他的八十歲生日禮物。因為他們支持吳三連的一個想法:文學和藝術有個特性,它不是強權所能打敗的。做為一種民族心靈與思想的呈現,它是久遠的,是不被壓制的。
對總統說重話
一輩子為台灣人說話的吳三連,最後一次發聲,是在「高雄美麗島事件」的時候。
當時,他和國策顧問陶百川緊急商量該如何處理。他曾表示,希望這件事不要成為第二個「二二八」事件。
吳三連不但經常到獄中探望被逮捕的人士,並極力安慰受難家屬。當時因先生姚嘉文被抓,而在獄外絕食抗議的周清玉,抱著必死的決心,一度狀況危急被送到醫院。當時年高德劭的吳三連去醫院看了她好幾次,苦口婆心地勸她進食,還讓兒子媳婦給她送東西吃。如今回憶這段過往,周清玉仍然激動地落淚。她表示,黨外對三老有很多期待,認為他應該講得更多,做得更多。「但是三老就是三老,他有他的時代,他的角色。他曾對我們說:民主運動不能像是放煙火,砰一下就沒了。他為我們這些小輩最後累出病來,我深深覺得虧欠了他」,周清玉欷歔不已。
民國七十五年,三老在大熱天幾次進出監獄和醫院,照顧政治受難者和他們的家屬,由於過度勞累,不幸中風。兩年後因為感冒併發症過世。
在吳三連回憶錄中,獨缺了「美麗島事件」這一段。他從沒對人說他做了什麼,對於黨外某些人批評他做得不夠多,他也沒有提出過任何解釋。但我們在他紀念館密密麻麻的檔案中,發現一份給經國總統的信函手寫底稿,裡面苦口婆心希望當局有容乃大,但也坦率直言:「整個過程,似有先抓人,後再找證據之感。起訴要旨矛盾,引人懷疑,至為牽強,何以令人心悅誠服。」
在戒嚴時代對總統說出這樣的重話,需要的何只是道德勇氣?
希望像父親一樣
站在附設在台灣史料中心裡的吳三連先生紀念室,看到他生前資料被保存得如此完善,真忍不住令人慨嘆:有人生前拚命賺錢,但是大限一到,卻什麼也帶不走;相較於他們,一生不為己的吳三連,卻留下了豐富的個人史料,他努力過的痕跡,沒有被湮沒。
他為兒子留下了什麼呢?沒有股票,沒有房地產,今年自立因連年虧損達七億,台南幫決定轉手,吳家的孩子都沒有能力買下父親一生最看重的事業。
他只是留下一種精神。吳俊民發現自己和父親當年一樣,也是很少參加錦上添花的喜宴,而必然去參加需要溫暖與安慰的喪事。
在美國當醫生的吳樹民十年前開始說服父親讓他回來,為的就是接下父親的辦報事業。民國七十七年回國後,他也到獄中探望當時的政治犯。現在雖然他的理念無法藉著辦報來實現,但他積極活躍在「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也仍是鹽份地帶文藝營的營主任……。聽著他回憶父親,述說自己,突然間覺得,他那帶著弧線的五官,和三老還真是像呢!
〔圖片說明〕
P.101
今年八月十六日,自立早報以頭版空白的方式,抗議新資方不願意簽署保障新聞部自主性的「編輯部公約」。(張良綱攝)
P.102
(上)這是吳三連當記者期間與報社同事的合影。(下)一九三八年八月攝的全家福,那時,四子俊民和五子樹民還未出世。
P.103
一九二七年,吳三連在台南和李菱結婚。吳三連曾笑稱這段姻緣是府城千金配草地人,卻十分幸福美滿。
P.104
(上)民國卅八年,老總統召見吳三連,希望他接任台北市長。之前就有風聲傳來,他為了避官,還到關子嶺溫泉住了幾天。後來實在躲不過,只好點頭。(下)台北市長卸任後,吳三連參加省議員選舉。
P.105
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吳三連在報禁開放後,創辦了自立早報。(張良綱攝)
P.106
(上)民國七十一年,吳三連文教基金會邀請索忍尼辛來台。(下)民國七十七年十月,吳三連病逝。喪禮由李國鼎、林洋港等人為他的棺木覆蓋國旗,李總統親臨上香,備極哀榮。
P.107
在吳三連先生紀念室,三老生前常用的呢帽、皮夾、菸斗,甚至喚人用的響鈴,都收藏得十分完整。(張良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