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樂團傳統起源於美軍協防時期,在大兵出入的酒吧,現場樂團演唱是必備的背景音樂。資深電台節目主持人陶曉清回憶,民國五十幾年她舉辦演唱會時,便已經有許多樂團可以選擇。
除了酒吧的樂團演唱,流行樂界也零星出現一些樂團形式的團體,當時純女孩組合的「五花瓣合唱團」就是一例。「媽媽,媽媽呀,送我一把吉他……」主唱蔡咪咪歌聲與長相都十分甜美,但與其稱之為樂團,不如將她們看做美少女偶像團體。
一直到民國五○年代,俱樂部、演唱會已出現「卡士摩合唱團」、「鵝媽媽合唱團」等以演唱西洋歌曲為主的學生樂團。這些樂團的主唱甚至因此被唱片公司相中,成為知名歌手,最有名的是「卡士摩合唱團」的高凌風、「鵝媽媽合唱團」的比莉。
六○年代的校園民歌「唱自己的歌」風潮中,開始有創作樂團的出現,如「旅行者」、「木吉他」。順著這股創作風氣,一直到七○年代民歌的末期突然出現一些大受歡迎的國語搖滾樂團,如「丘丘合唱團」、「紅螞蟻合唱團」、薛岳與其所屬樂團等等。追究這一波樂團熱潮的起源,陶曉清說,主因是歌手羅大佑的專輯與演唱會大量使用BAND SOUND(樂團現場演奏),歌曲中批判的形式也引起市場廣泛的迴響。
「當時這一波風潮確實也曾讓人以為台灣的樂團時代已經來臨,然而卻不過是曇花一現,」「民生報」資深記者王祖壽說。
這陣熱潮已經帶動學生組BAND的風氣,當時功學社更每年舉辦全國校園搖滾大賽,也讓許多歌手出線,如張雨生、邰正宵、「東方快車合唱團」等,但實際出片時卻只有「東方快車合唱團」以樂團形式發行專輯,張雨生與邰正宵則單打獨鬥。陶曉清解釋,市場對樂團的反應不熱,加上養一整個團所費不貲,只簽主唱的風氣從高凌風時期到張雨生,一直無法突破。
民國八○年代又有一波樂團熱出現。「CHINA」、「庾澄慶&頂尖拍檔」、「BABOO」、伍佰及其樂團等,都集中在八十一年發行,這曾讓樂壇一陣振奮,於是「樂團時代已經來臨」又再度被提出。但其實市場的反應並不好,只有「庾澄慶&頂尖拍檔」因打著成名歌手庾澄慶的招牌而銷售不錯。堅持搖滾風格的伍佰一直到八○年代中期才以在PUB小眾經營的方式,搭上樂壇的「台客風」而迅速竄紅,但「伍佰&CHINA BLUE」還是以伍佰的創作歌手形象為主,樂團仍是配角。
八○年代樂團復興聲中卻有一個現象頗值得注意,以骨肉皮、濁水溪公社等為主的一票地下樂團悄悄在PUB生根,主流唱片公司如「友善的狗」與非主流如「水晶唱片」開始發行他們的專輯,讓喜愛樂團的小眾樂迷能夠得到地下樂壇活躍的資訊。於是這一波地下的創作力隱隱持續,終於在千禧年再創台灣樂團的高峰。
p.081
高凌風以本名葛元誠領軍的「卡士摩」是民國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初期台灣頂尖的樂團。(張夢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