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岳飛,是宋朝時候人,享世不過卅九年,卻留下了萬世英名。
岳飛生長的北宋末年,天災人禍頻仍,既遭黃河決堤,造成家破人亡、饑民遍地的災難;又逢天下大亂,盜賊四處燒殺擄掠,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岳飛幼時,家中環境亦不佳,父母親在努力維持家計之餘,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養,不僅教岳飛讀書識字,也常說些忠孝節義的故事給他聽,希望他從中能有所領會,將來也做個忠孝兩全的人。
岳飛聽從父母的教誨,認真讀書,小小年紀已經知書達禮,進退應對頗合乎禮節。又由於天生力氣大,且自小受忠義故事的薰陶,很喜歡行俠仗義、打抱不平。
他的父親岳和也認為,國家多難,文質彬彬恐不足以報效國家,便因勢利導,鼓勵他習武。岳飛未滿廿歲時,已能拍開三百斤的大弓,且射頭準確無比,成為家喻戶曉的神射手。
岳飛廿歲那年,宋朝出兵攻打遼國,結果宋軍大敗,造成國內局勢動盪不安。岳和眼見國勢日危,便鼓勵岳飛從軍報國。岳飛遵從父命,投入劉韐的部隊。但從軍不久,父親去世,岳飛便離開部隊,回家奔喪。
不久,北方的金國,見宋朝國勢衰頹,便舉兵南下,攻陷宋朝北邊的許多國土,佔據首都開封,擄去徽宗、欽宗兩位皇帝,局勢危急。全國各地都張貼著朝廷召募青年從軍的緊急告示。
眼見國難當頭,岳飛心中非常焦急,他很想回到軍隊,為苦難的國家貢獻一己之力,卻又割捨不下年邁的老母,心裡十分矛盾。
母親看出岳飛的心事,便對他說:「自古忠孝總難兩全,但大我一定比小我重要,成千上萬的同胞比我更需要你,別猶豫了,從軍去吧!」說罷,又讓岳飛脫去上衣,以針在岳飛背上,刺出「盡忠報國」四字。刺完後殷殷叮嚀:「既然從軍報國,就要勇往直前,一切以國家為重,個人生死、榮辱都要置之度外。」
岳飛銜母命重又投效軍旅,在軍中精奮勇猛,不勝不止。
由於他曾用功讀書,在勇猛之餘,還具備了良好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因此在攻守的戰略運用上,總能洞燭機先,連戰皆捷。
岳飛從軍十年,在金人手中收復了許多失地,後來雖被奸臣秦檜誣害喪生,未能實現還我河山的志願,但忠孝兩全的英名卻已永垂不朽,至今仍被人稱誦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