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金馬獎頒獎典禮上,當頒獎人宣布「最佳紀錄影片」──《南方澳海洋紀事》時,台下即刻襯起了由原住民歌手陳建年特別為此片所配製的音樂,一種溫淡愁情迴盪開來,一位留著短直髮,臉上脂粉未施的女性靦腆步上領獎台,她,就是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李香秀。
這位外表嬌小、看似秀氣沉靜的女孩,卻成就了台灣首部的海洋電影,並深刻紀錄了討海人的生活現況、非法漁工的問題與思鄉的苦悶,及當地漁民無奈於大型圍網漁業即將面臨存亡關頭的實境。
其實李香秀並非當地人,也不是漁家子弟,更不了解南方澳漁民的生活,但她卻花了3年的時間來回進行田野調查及拍攝,並從一個完全陌生的旅人身分,隻身闖進了漁民原本單純且保守的生活圈,還成了南方澳漁民的代言人呢。
9月中旬,距中秋節還有兩天,南方澳的南天宮舉辦宜蘭縣媽祖文化季系列活動,特別選定這一晚放映《南方澳海洋紀事》,因為這裡從事大型圍網漁業的漁民,每逢滿月的前後兩三天,因月光明亮,會讓吸引魚群的漁火失色無效,所以乾脆做「月光休」。許多之前因參與拍攝而與「秀秀」導演結成好友的漁民,得知她即將來訪,紛紛放下工作趕來敘舊,而受邀前往的李香秀,開著二手吉普車,載著幾幅裱褙好的影片海報,打算送給這幾位好久不見的漁友。

1946年成立的「拱樂社」,是台灣歌仔戲顛峰時期的代表,也是最早將歌仔戲帶入使用劇本的劇團。透過史料蒐集與老藝人訪談,《拱樂社》讓戲迷得以重溫早年歌仔戲炫麗的風情。
巧合與使命感
南天宮停車場上,影片開始放映,一些還不知道今晚放映什麼影片的觀眾,突然發現片中的背景竟如此眼熟。「那不是阿海嗎?」「阿公,是你耶!」看到熟識的面孔出現在偌大的銀幕上,讓這裡的純樸鄉親大感新奇。誰能想到只有八千多位居民的南方澳,竟因為這部紀錄片而聲名大噪呢。
之所以選擇紀錄大型圍網漁業的興衰,李香秀說:「純屬巧合。」多年前,她偶然來到南方澳勘景,看到漁船入港的畫面時,不禁憶起了久遠以前曾在此看過一位妻子默默目送丈夫上漁船駛離的畫面,頓時心中湧現一股衝動──真想紀錄這些討海人的艱辛一生。
後來她開始做南方澳田野調查,發現東環太平洋、位在宜蘭蘇澳鎮內的南方澳,是每年台灣捕獲鯖魚最多的地方。這裡約80%的人口都從事漁業,尤其在32年前興起的大型圍網漁業──也就是由一艘母船領著兩艘燈船和兩艘運搬船所形成的漁隊──為南方澳帶來好幾年的榮景,當時出海一次的漁獲收益可達數千萬元呢。
但自從1998年「超級聖嬰」現象出現,洋流流向變動,漁獲頓時大減,加上早期漁民沒有永續經營的觀念,長期濫捕下,造成今日漁獲枯竭的慘況。去年開始漁獲稍微回增,幸運的話,出海一趟可有百萬元的收入,這還是大小魚隻都趕盡殺絕才有的結果。
為了因應困境,一種能獨立作業的小型「三腳虎」漁船逐漸佔駐南方澳,讓大型圍網漁業更加速落沒。李香秀認為這種即將絕滅的漁業文化非常值得紀錄,一種使命感油然心生,也沒有多想,就奮不顧身全心投入。

拍攝漁民生活對女性導演來說,困難重重,因為依照傳統,女性是不准上船出海的。李香秀只好先委請男攝影師隨船拍攝,自己再剪帶子(左)。後來她終於說服漁撈長讓她上船,工作人員就在浩瀚大洋中拍攝大型圍網壯麗的捕撈實況。
挑戰討海禁忌
拍製紀錄片的3年時間裏,李香秀為了融入南方澳漁民的生活,時常借宿在南天宮,並經常泡在船員聚餐、喝酒聊天的蓮春檳榔攤裏,與大夥打成一片,有時還得幫忙賣檳榔「搏感情」呢。
不料到了真正開拍時,平常很熟稔的「漁撈長」張阿海,還是很強硬地拒絕李香秀出海跟拍;不僅因為老舊船艙衛浴設備失修,30多名男性船員生活在一起時難免隨便、隨性,一旦女生上了船,難免礙手礙腳;此外,傳統觀念中,女性若將生理期的「穢氣」上了船,會招致厄運,更犯了漁民的大忌。
但這些阻力並未打消李香秀拍攝的決心,她先由訪談者口述船上的情狀,仔細羅列下來並讓男性攝影師跟船拍攝,之後再想辦法彌補漏失的鏡頭。後來李香秀總算說服漁撈長,讓她上到搬運船跟拍,最後又花了11天的時間,租了艘海釣船隨隊出海並親自掌鏡。
「礙於攝製經費有限,很多畫面無法呈現得完美,但還是想辦法捕捉到了許多綺麗的鏡頭。」觀眾也許很難察覺出這部運鏡流暢、多種角度拍攝的影片,其實只使用了一台攝影機拍攝;再將來回拍了好幾次、好多天所累積的影片,交由李香秀一格格篩剪出來。
而且租船後,即使遇到大風惡浪,攝影師還是得搏命上船跟拍,或下海拍攝魚群;一旦攝影師因翻騰的巨浪造成身體不適,馬上得替換另一位輪流上陣。整個拍攝小團隊就在這種急湊、緊張的拍攝過程中工作;由於沒錢租直升機,沒辦法以鳥瞰的鏡頭將大型圍網船隊捕魚、運載的壯觀畫面烙在影片上,就成了李香秀心中的遺憾。

1946年成立的「拱樂社」,是台灣歌仔戲顛峰時期的代表,也是最早將歌仔戲帶入使用劇本的劇團。透過史料蒐集與老藝人訪談,《拱樂社》讓戲迷得以重溫早年歌仔戲炫麗的風情。
乖乖女的蛻變
《南方澳海洋紀事》讓李香秀抱回第一座金馬獎,但在領獎的一剎那,原本應是充滿感動的時刻,她卻淡淡地說:「沒想到會得獎,也沒什麼特別的感動,因為所有的心酸和眼淚,都在拍攝第一次紀錄長片時流盡了!」
會這麼說,是因為李香秀拍攝第一部紀錄長片《消失的王國──拱樂社》時,不但花了漫長的8年,也是她面臨人生最孤寂、最青澀的歲月。
時間回流到20年前,李香秀進入世新電影科就讀了兩年,卻沒有任何紀錄片概念;對她而言,電影就等於風花雪月的瓊瑤愛情片。一直到快畢業時,她才從剛學成歸國的教授口中認識了「紀實片」,也就是沒有導演個人觀點,僅忠實紀錄事件的影片型態,算是現在紀錄片的前身。後來李香秀申請到美國費城天普大學攻讀電影碩士,這才真正接觸到紀錄片。
「紀錄片不能靠創意憑空發想,它的困境在於尋找新題材,而許多具有爭議性、值得探究的題材早就被人捷足先登了。」後來李香秀發現同學們都是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著手,偏偏她的成長過程太安靜、太單純,再加上不熟悉紀錄片中最具衝突張力的政治議題,要凸顯特色就成為一種艱困挑戰。

1946年成立的「拱樂社」,是台灣歌仔戲顛峰時期的代表,也是最早將歌仔戲帶入使用劇本的劇團。透過史料蒐集與老藝人訪談,《拱樂社》讓戲迷得以重溫早年歌仔戲炫麗的風情。
尋找拱樂社
在美國讀書期間,李香秀深感自己身處文化認同的困境:在美國被當作是「中國人」,卻與對岸來的大陸學生有明顯隔閡;原本以為平劇是「中華固有文化」而想做紀錄片,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懂平劇,這才想起,小時候經常與母親駐足在夜市廣場圍觀的,應該是歌仔戲吧?此時她已完成兩部分別紀錄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及東方家庭在美國的生活紀錄短片,正想著手製作第一部紀錄長片。於是她開始做歌仔戲的田野調查,發現1950年代,有一支現已消失的台灣歌仔戲團──「拱樂社」,曾創下許多歷史新紀錄:拍攝了首部歌仔戲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劃下獨立台語片的時代里程碑,還設立完備的地方戲曲學校與短期戲曲補習班。但這些傲人的紀錄,卻沒有在台灣戲劇史或電影史上留下隻字片語。
這些事蹟引發李香秀做成紀錄片的興趣,也向新聞局申請了電影輔導金,但也許審查委員認為這部紀錄片是小成本製作,僅提撥了20萬元,李香秀為此遲疑了許久,最後還是咬著牙,用這些錢買了二手的攝影機、錄音機,並偷偷借用天普大學的剪接室,用了8年的時間才製作完成。

1946年成立的「拱樂社」,是台灣歌仔戲顛峰時期的代表,也是最早將歌仔戲帶入使用劇本的劇團。透過史料蒐集與老藝人訪談,《拱樂社》讓戲迷得以重溫早年歌仔戲炫麗的風情。
躲老鼠的日子
「所有的同學都早早畢業了,只有我獨自守在地下一樓的剪接室裡,過著沒日沒夜的日子。」雖然許多人都認為李香秀花一年時間所拍攝的拱樂社,已經能勾勒出一個大概了,但她仍覺不完整,因為資深退休演員的口述歷史雖然豐富動人,但只帶出懷舊的情殤,卻沒有記錄到戲曲本身興衰的樣貌。接下來的兩年,她全職投注,甚至向銀行借貸,就是為了要找到足以支持這部紀錄片的血肉。
完成一捲又一捲的拍攝帶後,真正的艱困還在後面。因為當時電影業還沒有數位化,必需以手工剪輯影片,而拍攝了3年,已堆成小山狀的帶子,迫使李香秀只能邊看、邊記、邊找剪貼點,再剪輯,非常耗時費工,幸好有教授的默許,李香秀得以長時間在學校免費使用剪接室,並逐步完成自己的作品。但每逢聖誕節等長假,對李香秀而言又是一項考驗,因為這段時間沒有人為她開啟學校的大門,她不但得自備食物進駐自己的寂寞小天地,還得想辦法取暖及防躲老鼠。
「等到影片終於完成時,我的眼淚好像決堤一樣流不停,才驚覺自己已經瀕臨崩潰邊緣。」這部紀錄片在1999年入圍第36屆金馬獎,也讓李香秀開始受到矚目。等到她開始籌拍《南方澳海洋紀事》時,雖然,過程仍備嚐艱苦,但比起第一部算是相當順利了。

南方澳,位在台灣東北部宜蘭縣蘇澳鎮境內,是鯖魚的故鄉。鯖魚為南方澳帶來了好幾年的繁榮光景,但隨著海洋生態的改變、魚群數目銳減,大型圍網漁業也面臨即將淘汰的命運。
台灣三部曲
做為紀錄片工作者,隨著這兩部長片的完成,李香秀的創作觀也逐漸成形:「同樣是紀錄興衰沈浮,《拱樂社》是屬於歷史性的,《南方澳海洋紀事》則是空間性的,接下來可以思考『未來性』的部分,合起來就是『台灣三部曲』。」
最近幾年,李香秀多次前往桃園山區紀錄布農族生活,或是到蘭嶼探訪達悟族時,看到許多純真的原住民孩子,再對照他們未來可能面臨的就學就業及文化傳承等挫折,不禁想以他們為題材,探討這些孩子未來可能面臨的興衰問題。
「我拍攝的紀錄片儘量保持客觀立場,沒有那種逼迫受訪者坦白一切的侵犯性、沒有討喜的情節安排,也不會讓被紀錄者『演戲』。」雖然她的影片是紀錄一段已隕落或即將沒落的歷史,難免會觸碰到傷感的情境,但影片中看不到激情或悲憤,反而有一種淡淡的、豁達且洞悉世事的情緒貫穿全片,這也許是源自李香秀本身的淡泊個性,卻也造就出屬於她個人的創作風格。
這兩部紀錄長片都獲得台灣電影業界肯定,但票房上的表現卻難以突破:第一部片子並沒有在任何商業戲院放映,第二部片子則是挾金馬獎的盛名,讓宜蘭當地的戲院搶著上映,但李香秀為了回饋當地友人的協助而免費提供;而在台北的真善美戲院,卻是花了租用費才得以上映的,說起來完全不合成本。
再說,辛苦多年,「全台灣只有約2000人看過這部片子,而且大半都是宜蘭的觀眾,」李香秀感嘆,台灣人太忙、太功利,同處一個小島上,卻對別人的生命經驗缺乏興趣。

為了融入南方澳漁村,李香秀買了輛腳踏車,借住在廟宇,每天四處和漁民聊天,不但得到漁民信任與支持,也和他們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感」。
薪水「上繳」
學生時代曾被老師認為有潛力往商業電影發展的李香秀,並不排斥以後會拍製劇情片,但她知道,比起紀錄片的艱困冷清,台灣僅存的商業電影市場已被觀眾狹隘的口味壓迫得很扁平,導演除了妥協再妥協,還得面對更多來自資方、片商、影評等的壓力與批評,讓她暫時打了退堂鼓。
「拍攝紀錄片,比較有展現自我的空間,只是物質的報酬率實在很低。」李香秀看過許多有名的紀錄片導演,一度因財團支持而聲名大噪,但後來還是被迫接拍電視劇和廣告案糊口度日,而且每個人或多或少還背負著上一部拍片的債務,不知何日才能還清呢。
「我也不想計算自己還有多少債務,反正目前我在世新大學授課的固定薪水都『上繳』了!」李香秀笑說,不管是政府輔導金還是獲獎獎金,都只是少少幾十萬元而已,用來支付設備租金、工作人員薪水,幾個工作天就『燒』完了,之後漫長幾年的拍攝時間就只好自掏腰包。至於剪輯後製、配樂、海報製作、發行等工作,李香秀更幾乎是一手包辦,因為實在沒有餘錢請人做,更甭說花錢做宣傳了。
「我只慶幸自己是個慾望很低的人,生活過得去就好。」住二手屋、買二手家具、開二手車、一身T恤牛仔褲,從來不曾名牌上身的外貌,充分說明李香秀「極儉」、「極簡」的生活觀。
李香秀說,一旦選擇走進紀錄片的世界,就註定一生在理想與現實的漫漫長路上掙扎,只有無比的毅力與意志力支撐,才可能完成一部部的作品。然而或許因為家累少、功成名就的社會期望也低,所以台灣女性投入紀錄片的人數竟比男性還多;只是女性在體力上無法負荷長期遠赴深山野地的工作,所能拍攝的題材也就局限了許多。

南方澳,位在台灣東北部宜蘭縣蘇澳鎮境內,是鯖魚的故鄉。鯖魚為南方澳帶來了好幾年的繁榮光景,但隨著海洋生態的改變、魚群數目銳減,大型圍網漁業也面臨即將淘汰的命運。
紀錄真實台灣
「未來幾年內,大家或許還能從周邊的事物中尋找拍攝題材,但隨著日常經驗領域的故事用盡後,台灣紀錄片也許就此走入尾聲。」不僅題材的限縮讓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面臨即將無片可拍的窘境,資金、人力援助的匱乏,也一直是他們掙脫不出的困境。
「原來有一群優秀的工作同仁協助我拍片,但拍完這部片後,下一部還不知在哪裡呢。大家為了生活,都去找穩定的工作了。」李香秀不敢奢望政府或財團會給予更多資金的協助,她只希望能有一個免費的放映場地,讓作品有機會與觀眾見面,不要只能收進冷凍庫。
目前也在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的李香秀,從不後悔選擇拍攝紀錄片。雖然她不認為自己是社會關懷的人道主義者,也沒有任何想改造社會的企圖心,但是拍攝紀錄片,不僅讓她閱歷了一本又一本精彩的人生之書,而且還以鏡頭代筆,寫出一篇篇動人的真實故事。

南方澳,位在台灣東北部宜蘭縣蘇澳鎮境內,是鯖魚的故鄉。鯖魚為南方澳帶來了好幾年的繁榮光景,但隨著海洋生態的改變、魚群數目銳減,大型圍網漁業也面臨即將淘汰的命運。

1946年成立的「拱樂社」,是台灣歌仔戲顛峰時期的代表,也是最早將歌仔戲帶入使用劇本的劇團。透過史料蒐集與老藝人訪談,《拱樂社》讓戲迷得以重溫早年歌仔戲炫麗的風情。

拍攝紀錄片讓李香秀進入一個生命經驗中沒有接觸過的環境,她的第一部作品《拱樂社》,穿梭於角色的私人空間與大歷史之間,營造出戲劇張力,圖為其工作情景。

1946年成立的「拱樂社」,是台灣歌仔戲顛峰時期的代表,也是最早將歌仔戲帶入使用劇本的劇團。透過史料蒐集與老藝人訪談,《拱樂社》讓戲迷得以重溫早年歌仔戲炫麗的風情。

1946年成立的「拱樂社」,是台灣歌仔戲顛峰時期的代表,也是最早將歌仔戲帶入使用劇本的劇團。透過史料蒐集與老藝人訪談,《拱樂社》讓戲迷得以重溫早年歌仔戲炫麗的風情。

拍攝漁民生活對女性導演來說,困難重重,因為依照傳統,女性是不准上船出海的。李香秀只好先委請男攝影師隨船拍攝,自己再剪帶子(左)。後來她終於說服漁撈長讓她上船,工作人員就在浩瀚大洋中拍攝大型圍網壯麗的捕撈實況。

拍攝紀錄片讓李香秀進入一個生命經驗中沒有接觸過的環境,她的第一部作品《拱樂社》,穿梭於角色的私人空間與大歷史之間,營造出戲劇張力,圖為其工作情景。

南方澳,位在台灣東北部宜蘭縣蘇澳鎮境內,是鯖魚的故鄉。鯖魚為南方澳帶來了好幾年的繁榮光景,但隨著海洋生態的改變、魚群數目銳減,大型圍網漁業也面臨即將淘汰的命運。

南方澳,位在台灣東北部宜蘭縣蘇澳鎮境內,是鯖魚的故鄉。鯖魚為南方澳帶來了好幾年的繁榮光景,但隨著海洋生態的改變、魚群數目銳減,大型圍網漁業也面臨即將淘汰的命運。

迷濛月光下,平常卸魚的空地成了「蚊子電影院」的場地,南方澳鄉親一同觀賞這部以他們為主角、見證台灣漁業興衰的紀錄片。

1946年成立的「拱樂社」,是台灣歌仔戲顛峰時期的代表,也是最早將歌仔戲帶入使用劇本的劇團。透過史料蒐集與老藝人訪談,《拱樂社》讓戲迷得以重溫早年歌仔戲炫麗的風情。

南方澳,位在台灣東北部宜蘭縣蘇澳鎮境內,是鯖魚的故鄉。鯖魚為南方澳帶來了好幾年的繁榮光景,但隨著海洋生態的改變、魚群數目銳減,大型圍網漁業也面臨即將淘汰的命運。

南方澳,位在台灣東北部宜蘭縣蘇澳鎮境內,是鯖魚的故鄉。鯖魚為南方澳帶來了好幾年的繁榮光景,但隨著海洋生態的改變、魚群數目銳減,大型圍網漁業也面臨即將淘汰的命運。

迷濛月光下,平常卸魚的空地成了「蚊子電影院」的場地,南方澳鄉親一同觀賞這部以他們為主角、見證台灣漁業興衰的紀錄片。

南方澳,位在台灣東北部宜蘭縣蘇澳鎮境內,是鯖魚的故鄉。鯖魚為南方澳帶來了好幾年的繁榮光景,但隨著海洋生態的改變、魚群數目銳減,大型圍網漁業也面臨即將淘汰的命運。

1946年成立的「拱樂社」,是台灣歌仔戲顛峰時期的代表,也是最早將歌仔戲帶入使用劇本的劇團。透過史料蒐集與老藝人訪談,《拱樂社》讓戲迷得以重溫早年歌仔戲炫麗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