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原子能和平用途的發展,已於去年底揭開了歷史性的新頁——台灣電力公司核能一廠第一號機建造完成,並於去年十一月十六日午夜正式開始運轉發電。
當時,所有參與這項工作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都守在電腦儀器旁,親眼目睹了這關鍵性的發動訊號,一個個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欣喜欲狂。七年的投入,七年的辛勤致力,七年來智慧與血汗的付出,終於得著了代價!我國的電力事業,也終於邁出了走向核子時代的第一步!
電力是工業之母,供應必需充裕而低廉,才能保證工業長期穩定地發展。在國際能源短缺聲中,發展能源多元化,以保證長期低價供電,實屬當務之急。台電公司因此全力進行建造核能發電廠三所,每所並設置核能發電機組二部。
建造三所核能電廠所需資金在新台幣一千五百億以上,但在完工後,每年可發電三二○億度,並節省火力發電所需燃油的外匯支出三億美元。
民國四十四年,國營的台電公司即成立了原子動力委員會,著手培養核能發電人才。從四十四年,到五十七年核能一廠開始規劃,經過了十三年之久,這是因為外國核能發電技術尚未到達穩定階段,而且台電的全系統發電量也有限,不適於興建大型機組,必需待全系統發展到相當程度,才能發展核能發電。
台電的核能發電工程,即在長期縝密的規劃下漸次展開。所有工程,不僅遵照我國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的規定,辦理設計、施工與運轉,並參照美國核能發展有關法規,使我國的核能電廠能完全符合國際標準。所有操作運轉人員並均經嚴格的訓練與考核,且得在取得正式執照後,方可負起運轉的責任。
核能一廠位於一天然峽谷中,附近幾無居民。為確保安全,在建廠前曾就地震、地質、地形、氣象、水文、洋流等各方面作有系統的勘查與研究,結果證明確實適合在該址建廠。核能一廠的兩部機組設計相同,第二部機的進度要慢一年半,現亦循序跟進中。
核能一廠原子爐壓力槽是六十四年五月底吊裝完成,發電用燃料即密封在壓力槽核心。原子爐外面有一巨大的鋼球,將原子爐及主要冷卻設備都包容在內,稱為第一次包封容器。在這之外,尚有六尺厚的鋼筋水泥遮蔽牆以阻擋輻射,再外面還有鋼筋混凝士的廠房,以作為二次包封容器。
所有有關安全設備都是雙重的,且安裝在隔離的廠房內,因此,縱或有輻射洩漏,也會被包容在重重遮蔽體之內,絕不致擴散到廠外,而汙染附近的環境。在附近半徑五公里至廿公里還分別設有採樣站,隨時密切注意各種情況。
七年來,這個工程動員了五百四十萬人工,高峰時期全場工作人員有三千五百人之多,一共澆置了六十三萬立方公尺的混凝土,配置了五萬噸鋼筋。僅一部機的配管即有十萬公尺,另外大小電纜敷設了八十萬公尺,光是電纜的接頭即有九萬處,工程至為繁艱。
目前台電已儲存了足夠民國七十一年以前所用的鈾量,並與美國訂有卅年濃縮鈾服務契約。至於發電後的廢料,台電也有妥善的處理,將棄置於離島的地下倉房中,安全亦絕對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