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轂摩是國內有名的鄉土畫家,他終年蟄居鄉間,成日與田野為伍,書畫具質樸、自然之美。
他的性情也是質樸、自然的,充滿赤子之忱,與他交遊者莫不深受吸引,甚喜成為他的座上客,與他把「茶」言歡。
走進「不二齋」畫室,舉目所見,全是主人的書畫作品。室內的佈置十分雅緻,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茶香。客廳中懸掛著他寫的一幅「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隔壁起居間的牆上,另有一幅對聯寫著:「方寸自有樂地,平生不在意多」,和「醒世歌」相互呼應,清楚傳達了畫室主人淡泊自得的生活哲學。
2:李轂摩熱誠好客,朋友很多。蔣總統經國先生亦常趁到中部巡訪之便,與李轂摩品茶閒談。(楊永山)
一位典型的農家子弟
「不二齋」位於南投縣草屯鎮,畫室的主人是李轂摩。
李轂摩於民國卅年,出生在草屯鎮雷公山上的一座茅屋內,家中以務農為業。他初中畢業後,一方面因為家中經濟困難,另方面自己也對上學讀書不甚感興趣,便輟學在家,幫父親種田。
和多數畫家一樣,李轂摩自幼就喜歡塗塗抹抹,在校期間,常得到美術老師的誇讚,也常替筆拙的同學捉刀繳畫。他在家中當了一年莊稼漢,耕作之餘,心頭常湧起想畫畫的意念,便和父親商量,想另找個和繪畫有關的工作。
「難得的是父親十分開通,他見我如此熱愛畫畫,心中雖不以為然,但仍尊重我的興趣,答應讓我離家謀生。」李轂摩說。
當時他一心想著:「我不計較待遇,只要找個能讓我畫畫的事就好。」
他在一家賣玻璃的店裡,找到一份畫玻璃的工作(在早期還不流行銀盾、銀盤的時候,本地人若逢結婚、遷居、開店等喜慶,或其他值得紀念的事,就請人將賀詞寫在玻璃上,再畫上適當的圖案,配上框後當禮物贈送)。但因這家店生意不好,他每天只是打打雜,少有機會畫畫,於是不久便辭職了。
圖3:李轂摩專注作畫的情形。(楊永山)
從學畫神佛像開始
李轂摩說:「當時我並未正式學過畫,想找個純繪畫的工作很難,退而求其次只好去畫玻璃,沒想到還是沒有機會,心中十分沮喪。父親見我這樣高不成低不就地,沒個一技之長也不是辦法,就狠下心,賣掉一些地,籌了一筆錢,讓我到民俗畫家余清潭那媥Зe佛像。」
在隨余清潭學畫的一年裡,李轂摩也學會了裱褙技術。而故宮博物院在未北遷之前,曾臨時在草屯設館,也使沒錢到臺北欣賞名家真跡的李轂摩,得以常往觀賞古畫,無形中受益良多。
結束了一年類似學徒制的繪畫課程後,李轂摩愈發覺得自己在繪畫上有待學習之處仍多,便帶著自己的作品跑到彰化縣斗六鎮,拜國畫家夏荊山(是當時離草屯最近的國畫家)為師,學習中國水墨畫和工筆畫法。夏荊山被李轂摩的學習熱忱感動,在得知他的家境後,願意免費教導他,李轂摩便在夏家一住三年,直到他入伍服役。
住在夏家雖不必付學費和房租,但平常免不了還是要用點小錢,李轂摩自覺身為家中長子,不能分擔家計已夠不好意思了,怎好再開口向家堶n錢?但父母永遠為子女設想周到。他回憶說:「每次我回家,母親就從家堜薴@隻土雞去賣。等我要走時,默默地把賣得的錢塞在我手裡。如果沒有雙親的體諒和支持,我不會有今天。」
圖1:李轂摩極具巧思慧心,畫中流露豐富的幽默感。他以「井蛙」自喻,井字當中有五隻青蛙,代表李家五口。(楊永山)
學會應對進退,也了解人情世故
李轂摩也非常感激夏老師。他說:「住在夏家三年,對我的影響很大。我是農家子弟,從小沒見過什麼世面,夏老師來往的朋友很多,使我這個不懂人情世故的鄉下孩子,慢慢學會如何應對進退。同時因為常說國語,表達能力也進步很多。」「夏老師信佛,他教我看了許多佛經,使我的思想變得比較豁達,不會和別人斤斤計較;也從佛經中領略了一些見微知著的道理,無形中養成日後在繪畫中以小見大的幽默感。」
廿五歲退伍那年,李轂摩成了家,必須挑起一家之主的生活重擔。在民國四、五十年代,臺灣各類藝術事業尚在草創階段,藝術人口也十分有限,若要做一個專業畫家,很難養家活口。中部的情況,又比北部要差,像李轂摩這樣沒有學歷、背景、家境又貧苦的人,想靠一枝畫筆維生,可說是困難重重。他也明白這個道理,卻實在捨不得放棄繪畫。
考慮了許久,在兼顧興趣的原則下,他想到自己會裱褙,就決定開裱褙店為生,這樣起碼可以經常接觸書畫。但仍然因為當時中部的藝術風氣不盛,而生意清淡。好在他曾在軍中學會刻印章,才靠刻圖章的收入勉強維生。
2:「少言多行」畫的是一隻緩緩獨行的蝸牛。(楊永山)
謀生之餘,不忘致力鑽研書畫
對李轂摩而言,白天的生意只是謀生的手段,而晚上作畫、習字、讀書(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才是生活真正的重心。
那時李轂摩仗著年輕力壯,經常熬夜到二、三點。長時間在燈光下作畫、寫字、看書,白天又要刻印章,使他的眼力衰退很快。
「那時候的確是苦,但苦的不是物質生活的匱乏。」李轂摩說:「對一個藝術工作者而言,沒有好的文化環境,大家都不看畫、不評畫、不買畫,得不到精神上的鼓舞與回饋,那種沒有知音的寂寞,才是最苦的。」
當時他畫了一屋子的畫、寫了一屋子的字,掛起來自己欣賞。在艱困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中,他仍執意致力於繪畫及書法的鑽研。
廿六歲以後,李轂摩受到現代繪畫蓬勃興起的影響,也看了許多不同於傳統流派的繪畫作品及書籍,開始慢慢摸索,嘗試從傳統中國水墨畫及書法的形式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圖3:因為讀過許多佛經,李轂摩畫中亦常以羅漢、佛陀為題材。(楊永山)
書畫中洋溢著拙樸之趣
因為自幼生長在鄉間,李轂摩率真、敦厚的鄉下人個性,使他的書法或繪畫,自然洋溢著一股未經雕琢、毫不造作的質樸之美。
也由於未受正統學院派的訓練,他不會劃地自限,而以為任何素材都可以入畫,使他的繪畫世界別具風貌。
許多看過李轂摩那幅題名為「田園之歌」的人,都不禁為他的巧心慧思拍案叫絕。他以其他水墨畫家不曾用來入畫的電線桿為主題,電線上疏落有致地棲滿了麻雀。那些點墨而成的麻雀,彷彿都在吱吱喳喳地叫著;配上淡掃而出的沃野平疇、茅舍農家,田園風味躍然紙上。
在書法方面,李轂摩認為,臨帖學的是書法家用筆的方法,而不是字形。因此,只要整體給人美的感覺的字體,他都願意嘗試。
李轂摩的書法,龍飛鳳舞,別具一格。與其說是「寫」,不如說是「畫」來得恰當。他的書法氣勢奔放,線條蒼勁,不落俗套。
「自然下筆,不失本性」是李轂摩作畫寫字的原則。他說:「古人多以發於至情至性的作品為上乘,各家風格互異。後學者卻常以學似某家某帖自限,以能夠亂真為榮,甚至以『正統』自居,而排斥他人的創作。如此非但侷限自己的藝術潛力,也阻礙了藝壇的進步。」
李轂摩深信,多元化的藝術環境,才能彼此刺激求進,否則大家風格一致,別說繪畫的人,就是看畫的人,也會覺得索然無味。
圖4:「十三太保」圖中有十三隻爭食的小雞。(楊永山)
多讀、多聽、多看,耳目並不閉塞
現代藝術家都希望到人文薈萃的大都市求發展,接受更豐富的文化刺激,有人不免奇怪,李轂摩何以不搬到臺北來?
他說:「我是個鄉下人,喜歡清靜淡泊的生活,更愛與大自然為伍,所以不考慮去都市住。再說近年來傳播事業發展快速,我也訂了許多書報雜誌,耳目不致太閉塞。」
他掛在廳堂的一幅畫,多少可代表他的心態。
這幅畫中有個淋漓飽滿的「井」字,中間坐了大小五隻抬頭仰望的青蛙,象徵李家的五口人。上題:「不二齋全家福」,下書:「余一家五口生來蟄居鄉間,去歲攜眷觀光臺北,歸來灶間閒聊,余曰天外有天,妻曰井蛙不可語於海也,淡泊自如,何非淨土。余恍然大悟,遂制斯畫並記」。雖以井蛙自喻,卻含有一份不卑不亢、愛鄉守土的氣慨,藝評家何懷碩極讚許這幅書畫合一的文學幽默小品。
圖:李轂摩的書法,氣勢奔放,線條蒼勁,造型獨具一格。上為他題了字的扇面,下為他寫的「正氣歌」字幅。(楊永山)
別出心裁,觀者擊節讚賞
巧妙的選材與落款,來自敏銳的觀察與豐富的聯想力;看李轂摩的畫,常可感受到他別出心裁的幽默感。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以愛鵝出名,他由鵝身上領悟出執筆的方法,歸納成有名的「永字八法」。許多畫家都曾以王義之愛鵝為題材作過畫,但無非都是從王羲之的觀點出發,畫他如何愛鵝,或如何觀察鵝游水的姿勢。
「如反過來以鵝的角度看這件事,我以為王羲之那樣愛鵝,鵝一定也會有所感應。王羲之死後,鵝如果看到王羲之寫的字,思及如此疼愛它們的朋友已不在了,心中必定非常難過。」
有了這個構想,李轂摩以拓碑的效果作畫,碑文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碑前則是三隻引頸看著碑文的鵝,落款處題上「蘭」文的最後一句:「亦將有感於斯文」。構思之巧,題文之妙,令人讚嘆不已。這也是他至今最得意的一幅作品。
坦誠、熱情,知交無數
除了書法、繪畫外,李轂摩的好客也是出名的。南北各路畫家常以李家作為聚會場所,大家品茗暢談到深夜是常事。
李轂摩交遊廣泛,上自達官貴人,下至販伕走卒。不二齋「門雖設而常開」,散發著一股魅力,吸引大家前來相會。
對長年在紅塵中爭逐翻滾的人來說,不二齋彷若遠離塵囂的一方淨土,到此能完全放鬆緊張的身心;對當地人而言,不二齋充滿書香味,到此能沾染到鄉間欠缺的文化氣息。因此不二齋便成為眾人樂於駐足的「驛站」,在此能交到各階層的朋友,可以開拓視野與見聞。
大家褪去平日偽裝的外衣,天南地北地聊開了,主人多半在一旁聆聽,偶爾也加入談話的陣容。他從不攀權附貴,自抬身價,對所有朋友都一視同仁,予人如沐春風之感。
招待家常小菜,食者齒頰餘香
在李家,沒有所謂「不速」之客,無論何時到達,都能受到賓至如歸的招待,這固然與李轂摩的好客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李太太的支持、配合。李太太好客的程度不在丈夫之下,更燒得一手好菜。來自都市的客人,平日吃多了油膩,李太太炒的空心菜、煮的竹筍湯清爽可口,食者莫不留下深刻印象。
民國六十六年,蔣總統經國先生到中部探訪民情,偶然在南投縣鹿谷鄉「建成茶行」看到李轂摩送給老闆的一幅「老人茗茶圖」,十分欣賞,經當時縣長劉裕猷介紹,認識了李轂摩,此後,每次若經過草屯,都會順道去李家坐坐。
民國六十八年,經國先生又乘訪視中部地區之便,打電話說要過來聊聊。但得知正有兩位韓國朋友在李家,為避免打擾他們,就告訴李轂摩他暫在草屯鎮公所休息,等那二位韓國朋友走了再來。
若是換了旁人,怕不馬上理所當然地端茶送客了。但看到那兩位韓國朋友談興正高,李轂摩不好意思下逐客令,終因總統還要趕去別處而錯過了見面的機會。由此也可看出他質樸的個性。
有心為桑梓製造一個藝術環境
李轂摩在創作之暇,也積極參與社會藝術工作。民國六十四年,他和幾位朋友籌組南投縣美術學會,熱心推動地方藝術活動。他說:「希望因為我們的努力,讓中部地區有心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不會再有當年我那種找不到知音、同好的苦悶。」
李轂摩質樸自然的個性,與書畫齊名,是國內有名的鄉土畫家。他留著小平頭,身材適中,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有點「土味」,不像個會畫畫、寫字的藝術家。但當他拿起畫筆,在畫紙上揮灑時,那種自如、專注的神態,就充分流露出他對藝術的自信與熱愛。
P.116
圖:李轂摩的書法,氣勢奔放,線條蒼勁,造型獨具一格。上為他題了字的扇面,下為他寫的「正氣歌」字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