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台東縣東方的蘭嶼,是本省唯一擁有原住民的島嶼。一向和山水相伴的蘭嶼鄉民,最近有個熱門話題:在二月間舉行的台灣省鄉鎮縣轄市長選舉中,出現了蘭嶼地方自治史上第一位女性鄉長。
周雅雯,卅一歲,台東農工職校畢業。在今年二月的選舉中,以兩百多票之差,當選為這個兩千多人小島的鄉長。
在卅六年的蘭嶼地方自治史上,周雅雯是第三位鄉長。不同的是,以前兩位都是男性、都沒有受過完整的學校教育、也都是族中的「長老」。過去他們在「有選必上」的情況下,延續了雅美族父系社會裡,以長老為統治者的傳統。因此當周雅雯出現時,一向平靜的蘭嶼選舉立刻引起了一陣子的騷動。
男女對決,選戰激烈
首先受影響的是謝朱明。他是蘭嶼的鄉民代表會主席,也是周雅雯的競選對手。為了鄉長選舉,謝朱明早已展開部署。不料在黨提名的這一關,就出師不利。為了爭取機會,他決定報備競選,並且全力投入選戰。
於是一向安寧的蘭嶼,在這次的選舉前夕突然熱鬧起來;兩路人馬各自出動了宣傳車、助選員挨戶拜訪,傳單滿天飛,一千多位選民的意向,突然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謝朱明甚至針對傳統的蘭嶼婦女,打出一張「男人牌」,以感性的口號,號召蘭嶼的男人支持他:
「若由女人當鄉長,那不表示蘭嶼的男人都沒有了嗎?」
對於這一點,周雅雯倒是表現了相當的風度。當選後,她的第一句話就肯定了男性的地位:
「每一個成功的女人背後,都有男人在支持。」
這句話原是對她的丈夫鍾趖波說的,但是當選後她的能力表現,的確使許多當初有些顧忌的人,漸漸改變了想法。「時代不同了,現在男人、女人沒什麼差別,誰當鄉長都一樣,只要讓我們過得舒服。」鄉民胡錦鄉說出了大部分人的看法。
但很顯然的,僅僅是時代改變,並不足以構成周雅雯成功的條件。她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周雅雯難得有在家看電視的時間。(鄭元慶)
念書為國家?
在外表上看來,這位蘭嶼的新鄉長並無驚人之處。她的個子不高,臉上常帶著淡淡的笑容,顯得平易近人。另方面,她的口才好、富活力。執教於蘭嶼國中的李美富老師形容她說:「周雅雯的行政經驗豐富、反應快、觀念不守舊、辦事能力也很強」。
這些優點,大部分是她由過去的歷練中得來的。
周雅雯出生於紅頭村一個傳統的雅美家庭,排行老大。身為大姐,自然得負起照顧弟妹的部分責任,雙親並不太喜歡她去上學。
當時蘭嶼的家長認為孩子念書是為了國家。因此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之後,家長們的怨言自是無法避免。周雅雯就在抱怨聲中,成為蘭嶼國中第一屆的學生。
由於學校位在椰油村,家在其他村落的學生,因交通不便必須住校。周雅雯記得那時住在蘭嶼國小的文康教室,以木板為床,棉被則還是教會捐的,要熱水洗澡得先上山砍柴,求學過程十分刻苦。

在蘭嶼,幾乎每戶人家都有手推車,用來搬東西。(鄭元慶)
「抬頭」數與服務年資成正比
三年以後,當卅一個畢業生決定要到台灣考高中、高職時,又掀起了一陣風波。周雅雯的父母和一些學生家長,拿著武器到學校找校長、老師理論,認為是他們唆使孩子離開蘭嶼,後來還是靠老師和警察極力疏導,好說歹說的,父母們才答應學生赴考。
卅一個學生中除二人外,其餘全部上榜,周雅雯則離家至台東農工職校就讀。
畢業後,她想返鄉服務,苦無機會,後來還是寫信給當時的台東縣長黃鏡峰,說明自己的意願,經黃縣長協助,才在蘭嶼鄉電信代辦處和鄉公所當上雇員。接著她又通過蘭嶼民眾服務分社婦女幹事考試,終於有了安定的工作。
熱心的參與,使她的「抬頭」數目與服務年資成正比;競選前,她除了是民服社幹事,也擔任鄉民代表、婦女會秘書、調解委員會委員及婦聯會幹事。頭銜多、官不大,卻是很落實的基層服務——周雅雯自己形容。

老人家一斧一鑿地雕製著獨木舟。(鄭元慶)
稅務風波
挾這麼多「身份」,島上大大小小的事,舉凡平息打架、調解家庭糾紛、為土地界限主持公道、協助家境清寒的學生和病患申請補助等,甚至更雞毛蒜皮的事,大概都少不了她的一份。而十年來,讓她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幫助許多人處理納稅問題。
納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但過去政府為了協助山地部落改善生活,特免山胞繳稅。民國七十一年,山胞生活水準已大幅提高,乃規定山胞要開始申報、繳納所得稅。
外出工作的雅美族人收到扣繳憑單後,赫然發現上面所列的所得總額遠高於實際收入,有的甚至尾數多了一個零,平白加了十倍。還有些人根本沒到台灣工作,卻有幾十萬「從天而降」的收入,案例幾乎遍及全鄉。
周雅雯感到事態嚴重,主動進行查訪。她發覺,多年來有些不肖廠商,一直利用山胞免繳稅的優惠辦法,在取得山胞及其家屬的基本資料後,虛報他們的薪資,而山胞們多被蒙在鼓裡。
周雅雯就從扣繳憑單上的廠商資料,一一去電質問,並要求廠商為族人交稅,還得將收據寄到蘭嶼,讓受害者安心,否則將向稅務機關檢舉,結果廠商都為他們交了稅款。這也是大批雅美族青年與周雅雯「交上朋友」的由來。
「當時一心只想為族人解決問題,沒想到這場稅務風波,卻成為我當選鄉長的基石」,周雅雯說。

與眾不同的雅美「藝術家」妙手回春,將廢棄物變裝飾品。
住國宅,也不放棄茅屋
三月一日就職後,周雅雯以多年的體驗,已為未來的做法,擬出一些腹案。
「雖然已漸受現代文明影響,但蘭嶼基本上仍是個很單純的地方,很少發生詐欺、搶劫、兇殺等『大事』,頂多是酒醉鬧事,或與外地來做工程的工人起點小衝突」,周雅雯說,她所面臨的是較根本的、長程的問題:在傳統與現代文明的隙縫中,找出一條最能使鄉民生活富足之路。
現在蘭嶼鄉民的生活比以前自然改善很多。早先以木柴為薪、芋頭為主食的情況已不復見,代之以瓦斯、米飯、蔬菜與魚肉。住的方面,政府曾投下鉅款,興建國宅免費提供給鄉民。
十幾年前,國宅初完工時,鄉民一來覺得「密不通風」的房子,住不習慣;二來沒錢繳水電費,因此十屋九空、乏人問津。經過一段適應期,鄉民開始覺得鋼筋水泥造的房子,比傳統茅屋更能遮風避雨,加上子女外出工作寄錢回來,足以負擔水電費,才紛紛搬進新厝,但也沒放棄茅屋——屋側加蓋茅草房,供午間休息、聊天之用。

水芋是雅美族人的主食。(鄭元慶)
一石二鳥
衣著上也隨處可見這種「新舊並陳」的現象。正式場合不乏穿西裝的人,平常在田裡,則放眼皆是丁字褲。其他如汽、機車和步行,機動舢板和原始獨木舟並列的情形,也屢見不鮮。
「現代化的確帶來生活的便利,是無法避免的趨勢——但我希望步調不要太快,讓我們來得及多保留一些雅美文化,不致淹沒在現代文明的浪潮裏,周雅雯說。
她不僅「坐而言」,也已「起而行」——極力爭取以公共造產方式,設立文化村和文物館。其實,這還是個「一石二鳥」之策,一方面可保存傳統文化,再則也有助發展觀光。
「蘭嶼地處偏遠、稅收少,經費預算常是『伸手牌』,雖然頗獲上級各有關單位支持,但我們還是希望能發揮自己的力量,創造財源」,周雅雯說:「蘭嶼現有的資源,最有可為的就是以傳統文化吸引遊客,發展觀光業。」

冬天無法出海,獨木舟「躲」在屋旁、避免日曬雨淋。(鄭元慶)
以「觀光」為奠基大計
目前,造訪蘭嶼的觀光客,每天在五十至一百名之間,他們都有不錯的消費能力。但現在蘭嶼的旅館、土產店、旅遊公司,多由「外地人」經營,對當地的發展,缺少積極的貢獻。周雅雯希望觀光局能比照在台灣本島設立國民旅社的辦法,在蘭嶼興建文化村和富當地傳統風味的旅社,交由蘭嶼鄉公所經營,造福全鄉。
構想中的文化村里有:傳統舞蹈表演,如頭髮舞、獨木舟下水典禮,及特產部門,出售雅美族人做的手工藝品;文物館則收集紀念性的文物、古董,供觀光客參觀。

蘭嶼國中學生的心目中,家鄉的地圖可比台灣大多了。(鄭元慶)
開出治療「人口外流」的藥方
文明給鄉民帶來的另一個困擾是——人口外流。
大部分出外求學的雅美人,畢業後就留在當地求發展;有些虛榮心重的青少年,不顧一切地到都市「淘金」,結果往往是一事無成,又覺得沒有面子回鄉。
由於年輕的人口外流,以往的漁業組織逐漸瓦解。由親戚一起建造的「十人船」獨木舟,因為湊不齊人數,建造率逐年下跌。田間工作也多半由老年人負擔。
問題是:要年輕人回鄉做什麼呢?就是捕魚嗎?
周雅雯希望隨著觀光的發展,能創造一些就業機會。各學校、機關有員額出缺時,儘量優先錄用蘭嶼青年,小型工程也盡可能交給族人承包。
漁業方面,也因省教育廳計畫於今夏在蘭嶼設立東港水產職校分校,而有了新轉機。
未來鄉內青少年,就可以留在當地接受高職教育,更可直接留在島上學以致用。
突破特別的難關
展望未來,蘭嶼能否如周雅雯的期望發展,還要看鄉民是否合作。目前蘭嶼的四個村之中,有個村因為地理環境閉塞,長老的地位仍相當高、民風也比較保守,「還有賴溝通」,周雅雯說。顯然,要當選鄉長不易,要做個成功的鄉長,得花更多的功夫。
對周雅雯而言,未來的困難還不少,只有一樣事是她不必擔心的,就是職業婦女必須兼顧家庭的壓力。
周雅雯的先生鍾趖波是蘭嶼第一位大學生,畢業於高雄師範學院,現任蘭嶼國中事務主任。在平時,如果鍾先生下班得早,他都會幫忙做些家事,像抱孩子、洗尿布,有時還下廚煮幾樣小菜。傍晚時分,他會到離家不遠的海邊放餌,如果運氣好的話,隔天早餐就有螃蟹、龍蝦上桌。
周雅雯認為鍾趖波是標準丈夫,事實上,周雅雯當選,得到先生不少幫助:「競選時,他是我最佳的助選員。」因為鍾主任有許多「子弟兵」,他們都是當然的支持者。
對於太太的忙碌,鍾趖波倒也能一貫始終地保持著諒解的態度:
「她是『因公』而忙,雖然常常不做『家庭作業』,還是應該給她過關」,他說。
對蘭嶼而言,周雅雯的當選象徵長老時代的結束;對周雅雯和她的家人而言,這卻是另一次考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