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投縣的信義鄉,是一個典型的山地鄉。境內層巒疊嶂、森林茂密,對外聯繫不便,開發較遲,自然景觀未經人工斧鑿,因而保持了樸拙、雄渾的原始風貌,韻味天成,景色絕佳。當地居民生活悠閒、安適,知足而常樂。
夏日時分太陽出得早,清晨六時許天已透亮,信義鄉幽靜的山谷傳來陣陣歌聲。仔細傾聽,歌聲稚嫩卻花樣繁多,有童謠、民歌和愛國歌曲,還不只是齊唱,是分了好幾聲部的合唱呢!歌聲漸近,遠遠看見了唱歌的孩子,他們排成二路縱隊,手牽著手,在山徑中邊走邊唱,十分起勁的模樣。他們背著書包,搖頭晃腦地前進,腳步還都踩在歌曲的拍子上。前面高年級的學生體力足、步伐大,走起路來雄糾糾氣昂昂;低年級的小朋友喜歡東張西望,常常跟不上隊伍,待距離委實拉長了,他們就連跑帶跳、跌跌撞撞地趕上前去。
原來此地山區遼闊,鄉民散居,學童上課都以鄰為單位,結伴來去,彼此好有個照應。此地居民以山胞為多,山胞生來擅唱,平地小孩耳濡目染之下,也愛唱歌,於是他們以唱歌來排解上下學時漫長的路途,唱著唱著,似乎沒多久就到達目的地了。
這純淨甜美的「天使之聲」,是信義鄉動人的特色之一。

圖2:通往信義鄉的柏油大道。(鐘永和)
典型山地鄉,充滿自然拙樸之美
信義鄉位於南投縣東南端,是縣內二個山地鄉之一,東接花蓮,南連嘉義,西鄰水里、鹿谷、北界仁愛,面積約一千四百平方公里,佔南投縣的三分之一,比彰化縣還大。
境內層巒疊嶂,全省最高峰玉山位於本鄉東南;山谷溪流交錯,陳有蘭溪與濁水溪分貫其間。信義鄉境內70%為山地保留區及國有林地,適宜耕種的平原地有限。但也正因交通不便、開發不易,遂保持了原始山林之美。
從水里乘客運車約卅分鐘,即達信義鄉管制站。由於本鄉為山地管制區,到此須辦入山證方能進入。
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派總兵吳光亮率軍開發本區,一為有計畫地引入漢人,擴大漢民居住地,進而促進全島開發;另一則為開山撫番,以施教化。當時吳光亮闢八通關大道,由現在的竹山、信義,越中央山脈到花蓮玉里,溝通了臺灣的東西交通與文化。
日據時代,日人為便於統御與推行「理番政策」,強迫遊居的山胞播遷至陳有蘭河階地,漸成聚落。當時為開發森林資源,亦招募許多平地人至此伐木、採樟腦,人口日益增多。

圖3:午後陽光折射,瀑布上乍現彩虹,瑰麗迷人。(鐘永和)
平地人與山胞各居半數,多以務農為生
陳有蘭河階地於民國廿年時聚居成村,因此處地廣人稀,謀生較易,許多窮困的平地人也到此尋求發展;另外有商人、公務員、林班工作者入居本區,遂逐漸發展。民國卅九年,政府擴大規畫,正式成立為信義鄉。
在行政上,信義鄉分為十四村:同富、神木、愛國和自強屬平地村,居民多為平地人;另十村居民以山胞為多,分別是潭南、地利、雙龍、人和、望美、羅娜、新鄉、東埔、豐丘和明德。其中明德村因地理位置適中,為信義鄉交通樞紐,亦是行政中心,鄉公所、農會、警察局都設在此地。
信義鄉民總數約有一萬七千人,平地人與山胞各半。山胞多屬布農族,少數為曹族。布農族強悍精壯、勇猛善戰,早期以狩獵維生,後因政府禁獵,遂改營農耕。如今信義鄉山胞漸被平地人同化,飲食、住居、穿著等生活習慣,與平地人無異。
鄉民營生以務農為主,造林、育林等林班打工為副。因地形環境的限制,工商發展不易,僅公路旁有小型商店,多系平地人所開設,賣些日用品。農產除少數水稻、雜糧外,大部分為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梅、葡萄、桃、李等果樹和香菇、木耳、蔬菜等,其中以梅子和葡萄為大宗。
信義鄉的梅子佔全省總產量的70%以上,種類繁多,品質極佳。農民自民國四十五年左右即大量接種梅枝,其後不斷聘請專家,協助選取優良品種,加以改良;又為防治梅樹病蟲害,投下許多經費與心力。近年來,梅農的辛勤努力,配合技術的改良,終使信義鄉成為臺灣的「梅鄉」。(本刊將於下期「梅子」專題作更詳盡的報導。)

圖4:尋幽訪勝的年輕人,小心翼翼地走過溪底的竹架橋。(鐘永和)
種植高經濟價值作物,居民收入年有增加
信義鄉的葡萄為巨峰種,果粒大而甜,堅實耐貯藏,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豐丘村為主要產區,年可三獲,每公頃約可有新臺幣一百萬元的收益,許多山胞因此成為巨富。葡萄專業區整齊美麗,每到收成時,枝上果實纍纍,晶瑩飽滿,引人垂涎。
梅子、葡萄的豐收,為鄉民帶來財富;隨著收入的增加,信義鄉民的物質生活逐漸改善。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等電氣化設備,也有不少人購置音響和錄影機,生活享受與都市相較,並不遜色。
除了遠近馳名的梅、葡萄等特產外,自然、美麗的風景,亦為信義鄉的一大特色,其中尤以東埔為最。
當年吳光亮橫越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蓽路藍縷、披荊斬棘開闢的八通關古道,現已成為鄉民引以為傲的古蹟。尤其由東埔溫泉區到八通關的一段,景觀壯麗,為遊客必至之地。
東埔村位於信義鄉之南,以溫泉和綺麗風光聞名。
東埔溫泉水質清澈透明,可供飲用,溫度常保持50℃左右,水量豐富,四時不歇,當地居民有此天然資源,只要接好水管,無需再裝設熱水器。溫泉含有碳酸質,據說可治風濕、神經衰弱、青春痘和皮膚病等症。

5:信義鄉地理位置圖。(鐘永和)
自然景觀壯麗迷人
彩虹瀑布位於東埔後山腰的情人谷上,從溫泉區出發約需三、四十分鐘可達。飛泉傾瀉而下,氣勢雄偉,瀑布落點成一深潭,潭水清澈見底,水質亦佳,甘冽可口。潭側怪石嶙峋,別有一番風味。午後陽光折射,瀑布乍現一道彩虹,七彩繽紛,耀眼奪目,因此得名。
自東埔往八通關之路,古道沿陳有蘭溪畔高聳的崖壁蜿蜒而上,行來驚險刺激卻又自有一份迷人之處。過了吊橋,遇叉路,左上行約半小時,即可見「父不知子斷崖」。
「父不知子斷崖」是風化頁岩的大崩壁,形勢陡峭,路徑狹窄崎嶇,岩石常紛紛墜落。因斷崖驚險萬分,即使父子相偕到此,父親也無力照顧孩子,所以稱「父不知子」。
再往上走約一小時,雲龍瀑布赫然在望。此處的峭壁飛瀑,水量較彩虹瀑布更大,頗有力透萬鈞之勢,真是氣象萬千。坐在岩上憩息,讓人油然興起「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恬適心懷。
依著古道前行,沿途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已是夏天了,嫣紅、粉白的杜鵑仍綻放嬌顏,點亮了青山綠水。隨著海拔增高,植物景觀有著不同的風貌:從闊葉林、楓樹類到針葉林,各具特色,美不勝收。據說槭樹到了秋天,滿山遍紅,景色更是迷人。

圖6:彩虹瀑布位於深谷中,共分上下兩層。(鐘永和)
景色、氣候皆宜人,有如世外桃源
來到「觀高」,遠眺玉山,猶見冬日積雪,皚皚皓皓,極為賞心悅目。再前行,便到達遠近馳名的八通關。
海拔2800公尺的八通關,為爬越中央山脈、攀登玉山、秀姑巒峰必經之地,附近一帶為高山草原區,是八通關古道的中心點,亦是日據時代控制山地的要隘。此處地勢平坦,長滿高山草原稀有的箭竹,放眼望去,景色壯麗,玉山國家公園特定區即在此間。
優美的風光,配合著宜人的氣候,信義堪稱世外桃源。
信義鄉氣候溫和、冬暖夏涼,極適居住。山區偶有陣雨,當夏雨初歇,大地濕潤、潔淨,人們心頭塵慮似乎也就此洗滌一淨。
傍晚時分,各家炊煙嬝嬝,大人收工歸來,小孩也放學了,蹦蹦跳跳地跑回家,而主婦已將晚飯準備停當。
餐後,居民在屋前閒坐納涼,泡壺好茶,天南地北都是談話材料。有些婦女懷抱嬰孩,輕哼歌謠;有的三兩成群,閒話家常。精力充沛的孩子戲耍追逐,好不快樂!小雞、小鴨也搖搖擺擺地走來湊熱鬧。

圖1:信義鄉居民多山胞,山胞老婦著傳統服飾參加慶典活動。(鐘永和)
民風純樸,未知人心有歹念
山居歲月,生活步調悠緩,居民很懂得知足常樂,民風非常純樸,鮮少犯罪事件。這兒人車罕至,鐵窗、鎖鑰業生意蕭條,警察亦十分清閒;家家戶戶門雖設而常開,真個是聲氣互通、雞犬相聞!
鄉民人情味濃,若覓得或收成了好東西,便邀大家共享;有人生病,左鄰右舍會自動出錢出力給予照拂;每逢喬遷嫁娶,親友鄰居全「自行放假」,興沖沖地到主人家慶賀與幫忙。
信義鄉目前有二所國中,十七所小學。教育的普及無遠弗屆,但部分山區子弟上下學的路途仍相當遙遠,學校為此實施「半月休」的上課方式,即半月連續上課,周末、周日不放假,半月後可休息四天。如此集中假日,可使遠道學生不必每天疲於奔波;另一方面也方便外地來的老師返家探親。
每天早上,浩浩盪盪的各路隊伍到達校門口後,只見學生紛紛脫帽向國父銅像深深一鞠躬,那副天真無邪、敬謹嚴肅的模樣,實令人感動。朝會升旗時,學生個個拉開喉嚨,賣力地唱國歌,聲音響徹雲霄。典禮結束後,全校同學向師長行禮道早安後才回教室上課。偶遇蒞校參觀的訪客,男孩子會大聲說「客人好!」,女孩則羞澀地敬個禮,靦腆地笑笑,然後一溜煙地跑開。他們這樣有禮貌,顯示出學校必施予良好的生活教育。

圖2:傳統儀典舉行時,布農族山胞吹奏竹片削製而成的樂器。(鐘永和)
學校規模小,師生接觸密切
東埔國小校長賴嘉雹說:「小朋友居住於山地中,缺少文化刺激,求知慾和學習能力較差,放學後還得幫助父母做家事,無暇溫習功課,因此課業成績欠佳,升學意願也不高。但他們單純、憨厚,性情很好。因而此地的教學十分重視生活教育,並不苛求他們的學業成績。」
例如:學校推行禮貌運動,老師教導學生應對進退的禮節,如遇到尊長要打招呼;升旗唱國歌時態度要莊重;同學之間和睦相處,不要爭吵打架;「請、謝謝、對不起……」應常掛嘴邊等等。
由於學校人數少,師生相處密切,感情也特別融洽。賴校長說:「因缺乏經費,我在自己辦公室設置書櫥和桌椅,充作閱覽室。學生不因這裏是校長室就怯而止步,反而光顧頻繁,『生意』很好哩。他們還不時向我提出各種有趣的問題,我們一起討論。」

圖3:壯丁狩獵歸來,每每將戰利品——野豬牙——懸掛示眾,數目愈多,愈顯現其英勇驃悍。(鐘永和)
慶生會歡樂溫馨
信義國中設於明德村,是信義鄉最具「規模」的學校。目前全校教職員有廿四位,學生三百餘人。我們到達那天正值月底,恰是全校慶生聯誼之日。中午,師生共進營養午餐,學校並為每班購買一個生日蛋糕,每個學生還可分得一個紅蛋。慶生會開始,教室裏的擴音機播放喜氣洋洋的生日快樂歌,師生同向當月的壽星祝賀,整個學校洋溢著歡愉溫馨的氣氛。
除學生的慶生會外,校方也為家長設計了許多活動。為了引起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關注與重視,學校經常舉辦各種觀摩展覽、座談、聯歡會和家庭訪問,藉此向家長推動親職教育,加強學校與家庭間的聯繫,建立讀書求知的正確觀念。

圖4:布農族在狩獵前的祝禱儀式,同握植物的莖葉,象徵團結一志。(鐘永和)
運動、唱歌、喝酒,是當地人主要休閒活動
信義鄉民生活單純,當地也無戲院、歌廳等娛樂場所,運動、歌唱和喝酒,是山胞最大的娛樂和嗜好。平地人因影響所及,也變得「能歌善飲」起來。
鄉民無論男女老少,都熱愛運動。一到假日,學校的球場上人聲沸騰,有的練拳、作操,有的打球、賽跑,極為熱鬧。每逢學校舉行運動會,參加的學生和家長都極踴躍。孩子競賽,父母在旁充當啦啦隊,大聲吶喊加油。會場座位往往不夠,鄉民就席地而坐,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在山林中生長的孩子天真而熱情,單純的活動就能讓他們歡喜非常。運動後休歇之時,一人抱把吉他彈唱起來,旁人自然而然地應和著,歌聲渾厚動聽。單純的山居生活就這樣被美化、豐實了。
酒,對信義鄉山胞而言,有如日常必需品。在他們的觀念中,喝酒可以助興,可以增添生活樂趣。有朋自遠方來,「兄弟喝」最能表達主人的慇勤歡迎之意。
「兄弟喝」即兩人同執一杯酒共飲,是山胞喝酒時表達最高敬意的方式。「兄弟」代表著親蜜、熱絡、同甘共苦之意。

圖5:在慶典活動中,老者覓空小憩。(鐘永和)
傳統習俗煞是有趣
昔日布農族壯丁外出狩獵前,男男女女須先聚集許願,並喝下自釀的小米酒,向天祝禱,祈求滿載而歸。果能如願而回,全部落的人興高采烈地唱歌跳舞,雙雙作「兄弟喝」,以酬天之助。
在他們傳統習俗裡,婚姻亦有一定儀節,其中「搶婚」是項特別的習俗。鄉長田福定回憶說:「當年我們的婚姻大事多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子十八、九歲,女孩十五、六歲就得論嫁娶。十五、六歲的女孩尚未成熟,即使訂了親,對婚姻生活仍心存恐懼與排斥,因此常躲入深山藏匿,逃避婚事。此時男方就得想盡辦法四處找尋,有本領的能『搶回』新娘,就可辦喜事了。否則,訂了親也娶不到妻子……。」
婚禮在大草原上舉行,由年高德劭的酋長或長老主持。酋長在身著傳統服飾的新人與親友面前,飲下小米酒證婚而不說一句話,此種無言的宣示即是最崇高、最具權威的見證。之後,新人一起「兄弟喝」,默許對方成為自己的終身伴侶。儀式結束,新人舉酒謝客,並接受賀客乾杯祝福。隨後,客人便盡情地跳舞歡唱、喝酒猜拳,通宵達旦,至天明方扶醉而歸。
已普遍接受基督信仰
這種婚俗隨著時代進步而有所改變,自由戀愛的風行和婚齡的提高,使搶親之舉式微。如今,山胞普遍受到基督信仰的陶冶洗禮,婚禮已不在草原舉行,而多於教堂完成儀式。一襲白紗、一套西裝,代替了鮮麗的傳統服飾,與平地人無異。
鄉民多信基督教與天主教,上教堂是周日最重要的活動。大清早,鄉民穿起整潔的衣服,扶老攜幼地上教堂。聽道時,神情專注而詳和。人人手持聖經,書背上簽著自己的名字,有的字跡娟秀端正,有的則字體斗大,歪歪斜斜、又粗又黑。從書頁的磨損程度,可看出他們翻閱聖經的勤篤和虔誠。
在信義的山地村,教會和學校一樣,擔負著教育鄉民的任務。剛開始時,村民民智未開,對宗教信仰之事漠不關心,教會乃以民生用品和小禮物吸引他們前來聽道;漸漸地,他們接受了福音,不再需要物質的誘因,都自動前來。當地神職工作人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道理、說人生,致力提倡山胞的知識水準,促使他們生活合理化,包括:重視環境衛生、養成勤勞、節儉、儲蓄、節制飲酒的習慣……等。在神職人員的潛移默化下,山胞的生活態度已較前積極。

圖6:「兄弟喝」的飲酒方式,代表最熱烈的情感和誠意。(鐘永和)
寓教於樂,建立山胞正確的生活態度
我們在地利村天主教會園中,看到許多小朋友在游泳池中戲水,十分訝異山地居然也有這麼好的設備!這是在此服務廿五年的周神父獨力完成的傑作,他說:「建造游泳池,是為了讓村民有更多的活動場所。這裏的孩子活潑好動,對游泳極為熱中。我歡迎他們來,但必事先聲明: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享受之前得付出點代價。所以在戲水之前,他們必須幫我拔拔草、做做事。」周神父的作法可謂「寓教於樂」。為了培養山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觀念,神職人員真是煞費苦心。
姚修女剛調來地利村服務不久,但已深深愛上此地。她指出:「山胞的缺點在於消極懶散,凡事大而化之,工作效率較差。但另方面亦有其優點:他們的家族觀念濃厚,十分團結,對家鄉有深摯的情感。雖然此地也難免有人才外流現象,年輕人已紛至都市升學、謀職、求發展,但他們對家鄉仍十分關懷,常回來探親訪舊;對鄉里的建設更是出錢出力,極為熱心。由於宗教信仰之故,聖誕節就是村民的新年假期,每逢此時,外出遊子紛紛返鄉,一同參加子夜彌撒或聖誕禮拜,也共享天倫之樂。晚上全村徹夜不睡,人手一枝燭火四處報佳音。遙望對面山村,亦是燭光點點,在莊嚴柔和的聖詩歌聲中,天地一片安祥和諧,那景象真是動人!」

圖1:桃子是信義鄉的特產之一。(鐘永和)
逐步推展地方建設
政府為改善山胞生活,所採行的措施有:積極輔導山地青年就業,倡導婦女從事家庭手工業,設置山胞創業貸款,並推動基層建設計畫……等。民國六十四年,地利村被列為全省山地生活改善示範村。
地利村的建設相當現代化,屋舍櫛比、花木扶疏,主要道路都鋪上柏油,寬敞平坦,溝渠亦通暢乾淨……。居民都有正常營生,生活安定。衣、食、住、行各方面兼顧之外,村里辦事處更經常和學校合辦文康活動,聯絡居民情誼,提昇他們精神生活的層次。
民國七十年以前,信義鄉對外的通訊仍使用人工電話,當年九月起改換自動式,且裝設公共電話,較以往便利許多。但在部分偏遠山村,多戶人家才裝有一具電話,這具電話因而擔負起重責大任。村裡設置擴音器,擁有電話的村民總是不厭其煩地呼叫接聽者,有時迫不及待就把遠方捎來的訊息通告大家,廣為流傳。一會是「老全,恭喜恭喜,你兒子從臺北打電話來,你家媳婦為你添了胖孫子……」,有時是「林老師,你女兒馬上要從高雄回來看你羅!」霎時間,大家分享了當事者的喜悅,也跟著興奮不已。

圖2:葡萄棚一景。(鐘永和)
有了稅源,建設經費得到新契機
除了電訊的便利,修橋、鋪路等各項交通建設亦陸續進行。由於山崖峭壁極易坍方,道路常遭毀損,信義鄉公所欲籌措經費徹底翻修,以保交通運輸的通暢,如此一來,對發展觀光事業亦大有裨益。
談到建設經費的籌措,鄉長田福定說:「信義鄉大部分山林屬於政府公有地,租予山胞耕種墾植,承租者並無產權;因此鄉民的收入再豐裕,鄉公所依法仍不得課稅。本身沒有收入,地方建設得靠政府專案補助,山地橋樑、道路、水利及公共房屋等工程,均須設法爭取省方和縣府經費,方能實施。在補助有限、稅收極少的情況下,鄉內建設推展不易。」
民國七十年,政府決定逐年將土地所有權開放給山胞,並修訂新法則,自七十一年起開始課稅。此一措施和其他稅源豐足的鄉鎮相較雖嫌太晚,但對信義鄉而言,不啻建設開發的新契機。

圖3:梅農以竹竿打落梅子,速度較採擷快。(鐘永和)
基層醫療單位有待加強
和所有偏遠地區一樣,信義鄉的醫療問題極待改進。目前信義鄉公所的所在地設有一處衛生所,其餘十三村各有一間衛生室,鄉內沒有私人醫院。以前曾有不少醫生到此開設診所,或因規模不及衛生所和外地的大醫院,難獲鄉民信任;或因收費較昂,生意不佳,現均已消聲匿跡。目前衛生所僅有二位醫生負責門診,處理一般內、外科病症診治,偶爾也會有大醫院醫生到此義診。所內其他成員則為檢驗師、保健員、助產士等,人簡事繁,工作極為辛苦。衛生室的編制更少,只有保健員或助產士,作最基本的醫療保健,無法應付嚴重或突發病症。
人才缺乏、器材設備不足,使罹患重病的患者須送往水里、南投等地診療。而信義地處偏遠,往往延誤治病時機。
許多鄉民企盼政府在當地建立一所綜合醫院,田鄉長卻另有看法,他說:「全仰賴政府出資建設大型醫院,所費不貲,且人才難求,恐實行不易。並且本地地廣人稀,居民分散,即使建立大醫院,仍無法涵蓋每個區域,作全面性服務。不如『化整為零』,針對實際需要,先充實各村衛生所、衛生室的器材設備,並增加醫護人員、添設病房,使每個醫療站充分發揮功能。」

圖4:當地盛產梅,顆顆渾圓飽滿的梅子,為鄉民帶來財富。(鐘永和)
自足自得,對未來抱持樂觀的期望
雖因山地遼闊、聯絡不便,影響了信義鄉的發展與繁榮,但鄉民對目前這種悠閒、單純的田園生活卻頗為自得。許多到外地謀發展的鄉民,過不慣囂喧、複雜的都市生活,待略有積蓄後都紛紛返鄉。不少富有使命感的年輕人更抱定服務桑梓的決心,學成後回鄉貢獻一己之力,在鄉公所、衛生所、農會、警局、學校……服務,把在外地讀書與工作的所得施展出來,並加以傳揚,因此當地居民對信義鄉的未來均持樂觀的期望。

圖5:母雞高棲枝頭,彷彿正享受著浮生半日閒。(鐘永和)

圖6:當地玉米產量頗豐,這是翠谷中的玉米田。(鐘永和)

圖7:香菇也是信義鄉的特產之一,質佳量多。(鐘永和)

圖1:課外活動後,學生來不及換裝,穿著舞衣參加降旗典禮。(鐘永和)

圖2:學童跳著布農族傳統的「豐收舞。(鐘永和)

圖3:小朋友接受預防注射前的各種表情,令人莞爾。(鐘永和)

圖4:運動會開始前,老師向小朋友解說比賽規則和注意事項。(鐘永和)

圖5:當地學校多辦有營養午餐,圖為學生用餐情景。(鐘永和)

圖6:信義鄉到處可見山林之美。(鐘永和)

圖7:走在前面的女生回頭吆喝:「趕快排好路隊回家!」。(鐘永和)

圖8:「慶生會」是信義國中學生最喜愛的聯誼活動。(鐘永和)

圖1:東埔溫泉區是信義鄉的觀光勝地。建有不少溫泉旅社。(鐘永和)

圖2:信義鄉的一處民房。(鐘永和)

圖3:深山裡的教堂,是鄉民的精神堡壘。(鐘永和)

圖4:天主教堂中附設游泳池,小朋友在酷暑中享受戲水之樂。(鐘永和)

圖5:禮拜結束,牧師在教堂門口和會眾握手道別。(鐘永和)

圖6:教堂內會眾聽道理的情景。(鐘永和)

圖7:當地民家院中多種有花樹,極富鄉居情趣。(鐘永和)

圖1:山胞多擅唱,當地青少年多能自彈自唱。(鐘永和)

圖2:當地的婦人和小孩。

3:雖然運動場的設備簡陋,但打球的孩子仍玩得十分起勁。(鐘永和)

圖4:山胞習將物品置於背負的大竹簍中。(鐘永和)

圖5:當地的孩子獨立而不嬌縱,自己的事多自己處理,圖為小朋友在水邊洗自己的衣物。(鐘永和)

圖6:屋外石桌上曝曬的筍乾。(鐘永和)

圖7:信義鄉商店規模不大,但販售的物品卻不少。(鐘永和)

圖8:小型拚裝車是鄉民運輸物品的交通工具。(鐘永和)

圖9:地利村的公共汽車,每小時開行一班。(鐘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