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商西進,福建、廣東一向是最重要據點。近年長江三角洲興起,台商在蘇州投資額連年超越閩、粵,然而作為台商最重要、影響力也最大的根據地,珠江三角洲的地位卻始終屹立不搖。
受惠於台商的投資經營,珠三角如今是大陸發展最迅速的地區,超過70%的城市化水平領先其他區域平均不到50%的水準;將近四千五百美元的平均年所得,更遠遠超過大陸平均一千美元水準。
而從早期的製造業開始,到近年台商服務業的增長,也讓台灣對於珠三角的影響,由經濟、社會而文化,更完整地移植台灣經驗。
然而,天下沒有永遠的投資天堂,勇敢西進的台灣人雖然成功地培育了這個九○年代新興的世界工廠,只是二十年匆匆過去後,譜出珠三角現代化第一章的台商,竟又面臨了當年出走時同樣的困境。這一次他們能否順利轉型,亦或再次選擇遷徙流轉?
儘管早已是中國經濟新冠冕上的一顆明珠,東莞卻仍是一副灰姑娘的外表。
二十年時間,一座城市誕生於平靜的農業縣,連結二十幾個鎮區的道路上一路煙塵漫漫,處處圍牆。圍牆圈起了工地和工廠,號稱人口七百萬的東莞,有將近一半人口聚集在工廠裡,白日的街景完全對不上全中國第三大出口大城應有的繁華。到了夜晚,雖有購物中心和會展中心點綴夜空,豪華酒店霓虹閃爍,透過車窗,看到的卻是腥紅妝點下的蒼白。
典型早期移民城市的景觀,改革開放後人潮資金迅速聚集,工廠一間一間蓋了起來,聞風而至的台灣人在這裡,有人賺了大錢,也有人賠了老命,但無論是愛是恨,台商絕對是這個新興城市從無到有的推手。
在東莞,台資的投入高達整體外資的45%以上。台灣接單、大陸製造、香港或深圳出口,在精於操作利潤空間的台商運作下,三地操作模式讓東莞快速成長,也讓許多原本在台灣面臨淘汰的製造業找到第二春。有了台灣經驗加持,小小的東莞成為出口重鎮,東莞,也因之成為台灣血統最明顯的大陸都市,朋友帶著朋友,親人引著親人,今日,東莞台商的數目已上漲到十萬人,達到廣東全部台商、台幹和眷屬總數四十萬的四分之一。

從農業縣到出口重鎮,東莞的成長,台商貢獻無可比擬。圖為東莞市區的西城門商場。
珠海、中山、佛山、廣州、東莞和深圳圍住珠江出海口,形成珠三角地區,一九七九年之後,鄧小平一句「摸著石頭過河」啟動改革開放,這裡成了中國成長最迅速的經濟實驗場。圍牆圈起廠房,一平方公尺每個月四到八塊錢人民幣的廠租,大批台灣製造業聞風而來,而其中距離香港近、土地價格又比深圳低的東莞,就成為台商首選。
「一九八○年代在台灣獲利逐步降低的製造業,掙扎在轉型與淘汰之間,東莞的興起,讓台商找到了一個喘息空間,」東莞台商協會秘書長趙維南回顧。
一九九二年,從事房地產投資的趙維南帶著兩千萬台幣和幾個朋友一起到了上海,資金卻套在土地上無法回收,幾番轉折,他來到台商最密集的東莞,除了繼續房地產事業外,也在台協協助台商解決投資問題。
二十年來,台商製造業在東莞尋找到出路的同時,也成功撐起東莞經濟,讓這個農業縣一舉蛻變為大陸第三大出口城市。
製造業的發達,引來了大批服務業,專門作台灣人生意。走進台商密度最高的厚街鎮,八○年代林立的小型製鞋廠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卻是各色各樣的台灣招牌,永和豆漿、曼都髮廊、台灣成衣店......,來自台灣的小老闆們一面從吃、喝、穿、住打理台商,讓他們專心打拚,一面卻也拉拔著當地服務業品質的成長。
台商在東莞服務業投資只佔台資總額的3.3%,然而,這看似不起眼的投資比例卻有著另一層重大意義。
「過往的台商以出口為主,工作、吃、住都在工廠裡,不需要也很少跟當地人有互動,」東莞台協虎門分會會長、經營陶瓷業的曾建煌指出,「開工廠,自然而然把本地人當作來討生活的工人,一旦有了服務業,這些人卻可能是掏錢的客戶,社會的互動更多,雙方的關係也不一樣了。」
「從製造業到服務業,九五年是個分水嶺,」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研究員陳麗瑛指出,「九五年前,台商來大陸投資大多著眼便宜的土地,再利用廉價勞力,進行產品加工出口。九五年後,隨著大陸經濟起飛,部分台商卻瞄準內銷市場而來。」
與專注外銷的加工出口廠商相比,這一波專攻內銷的廠商更重視社會形象以及當地人對於企業的觀感。
離虎門不遠的廣州市黃浦區,傍晚五點一到,張宇的歌聲響起,穿著制服的員工魚貫走出統一企業華南總部。九五年到大陸設廠的統一,除了強調一切遵守當地法規和正派經營外,更早早就開始了「幹部本地化」工程,為的就是贏取當地民眾的認同。
「企業和社會是個整體,一個想要接近消費者的產業不能老關在工廠內,」統一的大陸籍發言人劉守平說。

從台北的中山北路移植到東莞厚街鎮,台灣婚紗店的唯美風格風靡當地人。
由出口而內銷,由圍牆內的製造業轉而為敞開大門的服務業,利之所趨帶來投資方向的改變,也讓台商加速思考融入當地社會的問題。
「兩大之間難為小,夾在兩岸複雜的政治角力中,台商難免覺得困擾。大多數台商仍堅持自己的主體性,但也有愈來愈多台商和眷屬轉而提高對當地社會的認同,」廣州台商協會副會長、總公司設在廣州番禺的優瑞塑料總經理陳宥廷坦言。
就這點來說,台籍長住人口最多,台商專屬設施最完備的東莞,無疑是最好的指標。四年前成立的東莞台商學校運作已上軌道,一棟高達三十八層的台商協會聯合辦公大樓也已破土。而為了解決長期以來的台籍人士就醫問題,台協提出的興建台商醫院計畫也已核准,東莞市政府已劃出預定地,只待合資或是獨資的問題一解決,馬上可以動工。
然而,爭取「台商專屬」設施的同時,會員人數最多的東莞台協也領頭協助台商融入社會,像是參與各種救災、捐血、貧困偏遠地區希望小學的捐助等,就是希望表達台商回饋地方的用心。
「台商在東莞聘僱了一百五十萬人,這個城市的產出幾乎有一半與台商有關,」趙維南解釋,「如果缺乏參與,不能獲得認同,對於台商的長遠經營相當不利。」
融入社會、落地生根?還是保持距離、隨時準備遷移?走訪一趟珠三角,台商的想法各個不同,再加上不願牽扯政治和意識型態,大多數的台商面對外人,總是言詞閃爍,不願輕易表達看法。
談認同太沉重,對於台商來說,這兩年愈形惡化的人力成本上揚和招工問題,則是更切身的問題。
根據台協的調查,珠三角的人力成本三年來上漲了五成。而去年以來引發關注的缺工問題更令台商頭痛,也嚴重影響外資投入珠三角的意願。
開放前人口不到四十萬的小縣東莞,依賴大量農村人口湧入,曾是勞力密集產業的天堂,工廠圍牆外永遠聚集著大批渴望謀得一份工作的盲流,人力供應看似源源不絕。
「九六年有一次招工,單靠著工廠外的告示,要一百人,結果來了三千人,」美利達自行車中國總經理曾進成回憶,「結果,沒有獲聘的工人聚集鼓譟,竟然把圍牆給推倒了。」

資料提供•東莞台商協會 圖表繪製•李淑玲
今年以來,大陸媒體頻頻揭露農業人口回流農村、爭搶農地而爆發的糾紛。農業人口不再大量湧入新興的工業城市,因而帶動工資上揚,對製造商衝擊甚大。
「探究其原因,大陸近兩年經濟過熱,帶動都會區物價上漲,幅度更甚工資,加上中共三農政策(農民、農村、農地)的推行及農產品價格上揚,許多農村子弟覺得與其到都市打工,還不如留在家鄉種田,」陳宥廷表示,在城市工業部門預期薪資並不高於內地農業省份的情況下,珠三角一向豐沛的勞力供應優勢已然不再。
二○○四年以來,東莞的勞力缺口一直維持在二十五萬人上下,且技術工人缺口最嚴重,幾乎所有的產業都受到影響。為了持續招商熱度,東莞市政府雖然作出決議,一方面將當地最低工資由目前的每月四百五十元人民幣調漲數十元,一方面也邀請廠商一起前往內地的江西、四川和湖南等地招工,缺工問題卻仍未獲得改善。
而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東莞台商而言,近年來內地省份的熱情招手,開出優惠條件,再加上人力成本也比珠三角低上許多,的確吸引了部分製造業內移。
「這些製造業將初步加工移到內地,但為了方便出口,二次加工還是留在珠三角,」趙維南指出。
「長期來看,不斷移動,追求廉價勞工無法解決問題,」長期關注兩岸產業發展的中經院研究員陳麗瑛說,「如果不能突破這個盲點,台商將永遠無法擺脫逐水草而居、終至淘汰的宿命。」

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會場旁,外文專長的學生拿著自製的海報找尋臨時雇主。「一胎化」世代逐漸步入職場,他們的教育水準提升,對於工作條件的要求也超越上個世代。
在虎門鎮一家成衣廠內,三百名工人聚精會神操作縫紉機,聲響震耳欲聾。按件計酬的大陸民工為了多賺錢,和林姓台商協定出每日工作十四小時、一個月僅休一天假的超長工時。
「大陸的勞動法規定每週工時四十小時,比台灣的兩週八十四小時還『先進』,」林老闆開玩笑說,這項法令對資方不利,對於想要多掙錢的勞方同樣也不利。
林老闆表示,從「按件計酬」到給予雙倍加班費,廠內熟練勞工的每月薪資可以達到1200元人民幣,比其他廠商給的七、八百元賺的多。
然而,台商老闆們習以為常的權宜性做法終究不敵冷冰冰的法規,尤其在人力短缺的問題浮現後,勞資糾紛甚至罷工事件頻傳也令人不堪其擾。
大陸官方長期以來對於勞動糾紛採「不告不理」的態度,如果勞資雙方達成協議,官方不會主動介入。不過,當農業人口不再湧入,加上勞工意識抬頭,過去靠著高額加班費就能讓員工樂意超時工作、生產線不中斷的情形已愈來愈困難。
「甚至還有大陸的律師守在門口,教唆不了解法律的民工提出告訴,事後再跟工人平分和解金,」一位台商回顧自己的經驗。
「台商面對的法律問題當中,勞動法規、稅務和關稅是三個大項,」趙維南指出,除了因為勞資問題挨告外,近年台商遭遇關稅和稅務問題的頻率也有上升趨勢。
過去台商和台幹的所得稅申報,可以靠「議價」方式便宜行事,現在則被要求出具公司薪資給付證明。
「當地政府查稅的方式,是以公司為單位,直接要求出示所有台籍幹部的所得資料,這樣一來,躲都躲不掉,」趙維南說,「再加上兩岸沒有租稅協定,未來雙邊課稅所引發的問題會更嚴重。」
「以往,許多台商想靠取巧規避稅務問題,因而誤觸法律地雷遭到判刑的例子也不少,」東莞台協虎門分會會長曾建煌指出
此外,大陸走私法規定,在未經海關許可並繳納補稅金額的情況下,擅自將進口的「保稅貨物」銷售牟利,可視為走私,不但罰款還得坐牢。
「根本差異在於,其他國家多視為逃漏關稅,大陸卻為罰則較重的走私」。

(插圖)
根據台灣電機電子同業公會出版的「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和風險調查」,東莞地區連續四年被列為「暫不推薦」的投資選擇。這份調查指出,東莞轄下的各地區在社會、法制、經濟和經營風險上都高於大陸其他地區,在該調查列入的六十二個地區中屬於殿後。
此外,廣東的投資環境排名也大幅下滑,在中國大陸各省中排名第十三位。
珠三角褪色,大陸沿海其他地區的投資環境改善速度卻十分驚人,除了長三角週邊被評為優良外,二○○三年整體台商心目中投資風險最低的城市,竟是位於山東省的青島。這份報告震驚了東莞市政府,市府官員甚至親自與撰寫報告的電電公會溝通。不過,標榜效率、服務的東莞市政府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許多台商接受調查時表示,東莞的「攤派」問題嚴重,他們都曾在行政機關和幹部要求下,「自願」且「無償」地給予各種名目的不樂之捐。
除了投資環境惡化,台商主要投資的項目近年也有獲利下降的趨勢。許多研究顯示,包括通信設備、電腦以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和化纖業等技術密集產業,獲利率已低至4%左右。
人力短缺,原物料上漲,台商保守地降低獲利預期,弔詭的是,近兩年台商卻仍不斷湧入東莞,即使是SARS大規模流行的二○○三年,台商投資金額和家數仍呈現正向成長。
「即使中共當局政策性引導投資往大西部移動的意圖明顯,即使近年長三角興起,搶走不少投資,且讓蘇州超越廣東,成為台商投資的熱點,然而,落地東莞的台商仍不斷成長,」趙維南指出,在東莞台協登記有案的台商家數,由二○○二年的3158家成長到二○○三年的3350家,而在深圳和廣州台協登記的台商家數和投資額一樣呈現成長。其中靈活快速的中小企業為東莞台商的主體,大型企業也不少。在台協登記的企業中,投資一千萬美元以上的就佔了149家,此外,在東莞市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登記的近六千家台資企業中,有超過一百家屬於股票在台灣上市上櫃的公司。
「以製造業來說,這邊的投資情況還是很有吸引力,」陳宥廷指出,「何況瞄準富裕的華南市場而來的企業愈來愈多。」
二十年的經營,大小台商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也發揮了強大的吸引歐、美、日等外資的功能。漸漸在中國站穩飲料市場的統一企業,就和美國的嘉吉公司合作,在東莞成立了統一嘉吉飼料蛋白有限公司。
而兼任東莞台商協會會長的台昇家具董事長郭山輝,引進台灣相關中下游廠商進駐東莞,雖然家具配件僅佔台商投資額的4%,卻成功推動東莞成為世界最大的家具生產中心,影響所及,也吸引了製造家具油漆的荷蘭籍大廠阿克佐諾貝爾進駐。
以小引大,以台引外,「現在的各地招商手段愈來愈靈活,其實跟台商的建言有關,」陳宥廷指出,「台商長期引來外資,讓主事者對台商的判斷幾乎言聽計從。」

從工廠到商店,從生產到消費,前進珠三角二十年,台商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經濟層次,形成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整體輸出。
這樣緊密的牽連,也讓台商在面臨「出走珠三角」的抉擇時特別掙扎。
北移長三角、西進內陸、還是乾脆前進人力成本更便宜的越南?變局中的台商心頭浮現了巨大問號。
比起早期珠三角「抓到籃子就是菜」,長三角地區近年大舉招商的項目集中在幾種新高科技,對於半導體和筆記型電腦等明星產業,上海甚至開出各項稅務「五免五減半」的優惠。
接近市場加上愈滾愈大的群聚效應,對業者產生致命吸引力,台灣的相關電子大廠幾乎全數落腳長三角,就連東莞指標性電子廠台達電,也已在江蘇吳江設廠。
「要不是怕地方官翻臉,兩萬多人的台達電東莞廠可能早關門了,」一位台商透露。
當珠三角投資環境轉變,逃避了十幾年的轉型問題又來到眼前,許多在台灣無法完成產業升級的台商,如今終究也躲不掉這個宿命般的挑戰。
無論是發展內銷市場或是轉向技術、資金門檻更高的科技產業,珠三角的未來和台商的命運似乎隱隱結合。
意識到轉型迫切性的東莞市政府,帶頭打造高科技園區,希望藉此改善投資環境,讓以傳統製造業為主體的東莞能轉化為新高科技城。在東莞、深圳交界,松山湖園區的趕建就是市府帶動轉型的具體計畫之一。工程機具快速進出的同時,鄰近松山湖園區的東莞理工大學也同時塵土飛楊。

大量的農村移入人口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一大資源。在廣州市舉行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的大門一景。
看到世界知名的台灣竹科和後來興起的蘇州園區,東莞市對於轄區這塊佔地最大、達七十二平方公里的未開發土地有著高度期待。不過,來到松山湖園區詢問的台商雖然不少,目前卻還沒有人簽下投資意願。
逐夢二十年,回首來路,竟發現產業發展的困境詭異地緊隨。台商幾乎隻手撐起珠三角經濟起飛,也讓自己的命運與她緊緊相連。
「珠三角的轉型就是台商的轉型,」趙維南說。
一道行政命令下來,良田變成廠房,原本的住宅區被推平,機器轟轟作響。強調「一次到位」的作風下,大陸建設的速度和魄力讓不少投資人驚艷。不過,有些經驗是無法一次到位的。
台灣產業經濟走了二十多年的轉型路,珠三角和落地其上的台商們,才正要起步。

雕像在排隊,人潮也在排隊。外資帶動經濟發展,民生消費的金額和品質翻升,房地產商也提供免費的看樓專車,招徠消費者。

資料提供•中華經濟研究院

從工廠到商店,從生產到消費,前進珠三角二十年,台商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經濟層次,形成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整體輸出。

(插圖)

外資移入眾多,各種服務「洋佬」的商店應運而生。廣州市區芳村的酒吧街,就是著名的新興夜生活區。

資料提供•中華經濟研究院

從工廠到商店,從生產到消費,前進珠三角二十年,台商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經濟層次,形成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整體輸出。

(插圖)

大量的農村移入人口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一大資源。在廣州市區販賣狐狸皮毛的甘肅農民。

資料提供•東莞台商協會 圖表繪製•李淑玲

從工廠到商店,從生產到消費,前進珠三角二十年,台商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經濟層次,形成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整體輸出。

大陸從計畫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經濟建設的進程隱隱牽動社會變遷。圖為廣州市區橫跨珠江的「海珠大橋」。

資料提供•中華經濟研究院

資料提供•中華經濟研究院

實施二十幾年的中國一胎化政策,雖然控制了人口成長,但老化等副作用也慢慢浮現。預計公元二○二○年將是老年人口的最高峰,屆時,全中國六十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4億,佔總人口15.6℅。

(插圖)

從工廠到商店,從生產到消費,前進珠三角二十年,台商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經濟層次,形成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整體輸出。

雕像在排隊,人潮也在排隊。外資帶動經濟發展,民生消費的金額和品質翻升,房地產商也提供免費的看樓專車,招徠消費者。

廣東省各市市府所在地

從工廠到商店,從生產到消費,前進珠三角二十年,台商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經濟層次,形成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整體輸出。

從工廠到商店,從生產到消費,前進珠三角二十年,台商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經濟層次,形成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整體輸出。

廣東省各市市府所在地

從工廠到商店,從生產到消費,前進珠三角二十年,台商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經濟層次,形成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整體輸出。

從工廠到商店,從生產到消費,前進珠三角二十年,台商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經濟層次,形成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整體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