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灑掃應對進退,是我國自古極強調的禮儀訓練,放在現代,仍是值得重視的生活教育。(薛繼光)
中部濱海的一所小學校園,在暖暖的冬陽下正舉辦「親子EQ園遊會」,一群家長帶著孩子好奇地擠在諮詢站前,聆聽輔導員解說:「一個孩子將來會不會成功,只有百分之二十是靠聰明,就是IQ;另外百分之八十,要看他的EQ。」「IQ大部分要靠天生的遺傳;EQ,則是後天可以努力培養、學習的……」

EQ是指一個人管理情感生活和人際關係的能力,專家認為這些能力大部份可靠後天教育培養,因而燃起不少父母另一種望子成龍的希望。(薛繼光)
聽到這裡,一位家長如夢初醒的拍拍孩子的頭說:「啊!原來如此,你要好好『讀』EQ喔!將來才不會像阿爸一樣,一輩子都在替人做工。」
去年四月,來自美國的《EQ》一書在台灣翻譯發行,不到一年時間就「狂銷」了五十萬本,不但打破國內以往書籍銷售記錄,也是全世界賣得最好的地區之一。
一時之間,「EQ」成了一根點金棒,大量相關出版品紛紛趁熱上市;不少商品即使內容無關也要東扯西拉地,硬掛上個「EQ」招牌;專家、名嘴更是在各種媒體座談節目、演講活動場上,大展「EQ」絕技。
理所當然地,EQ旋風立刻掃到兒童教育,《如何教養高EQ小孩》、《兒童EQ音樂寶盒》、《寶寶EQ健身操》,各種EQ教材出籠;社團紛紛推出EQ成長團體或寒暑假活動;幼稚園也以此為名,標榜專業培養EQ兒童;關心的家長則趕場聽演講,生怕寶貝兒錯過了EQ列車……。
在我們的主要教育結構──德智體群美五育中,過去一向智育掛帥,然而今日EQ旋風一出,強調自我管理、人際關係、情感表達及身心均衡的EQ,可謂涵括了德、群、美、體育的範疇。許多人因而半喜半憂,這股EQ風潮,是否意味我們社會已打破以往偏重智育的IQ迷思?
平衡IQ過重的翹翹板
「EQ觀念的出現,讓原本以IQ為唯一判斷標準的國人,多了一條價值準繩或成功出路,才給台灣社會帶來如此巨大的衝擊,」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教授鍾思嘉認為。
EQ一詞,出自國內翻譯美國心理學作家丹尼爾.高曼的著作《EQ》,原書名為《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智力)。它是相對於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力商數)而創造出來的名詞。
自從西元一九○五年,法國的心理學家比涅和他的助手西蒙,設計出三十個測驗題目來鑑定受測者的智力高低,開創了智力測驗的方式,他們用測驗的得分(心智年齡),除以實際年齡,得出智力商數,簡稱為智商,即IQ,來顯示受測者的智力程度。此後,隨著智力測驗風行,IQ就成了聰明才智的代名詞。
根據《EQ》作者解釋,EQ指的則是一個人管理情感生活和人際關係的能力,內容可分為自我認識、情緒管理、進取心、同理心和社交技巧。「換句話說,EQ雖是個時髦的新名詞,卻不是什麼創世紀的新學說,它的內容全都是從近年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等領域中擷取、整理出來的,」鍾思嘉指出。
他舉智能的多元化發展而言,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嘉納於一九八三年左右,在哈佛大學進行一項有關智力的研究,整理、分類出七種特殊能力:語言、數學邏輯、空間、體能、音樂、人際技巧,以及內省能力。語言、數學邏輯是IQ的傳統架構,而人際與內省能力便是所謂的EQ,打破人生成就取決於單一的IQ迷思。

專家認為,孩子的情緒教育,始自親子的互動,若要提高孩子的EQ,得先從改善親子教育著手。(薛繼光)
這幾十年來,確如《EQ》作者所說,我們可以從社會上的許多實例發現,學歷、學業成績或專業能力並非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尤其在現代強調組織管理的企業團體裡,情緒處理、人際關係、領導能力等往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許多較具規模的公司,在甄選人才時,除了專業能力與經歷背景外,還要接受人格特質的心理測試即為一例。「就業情報」雜誌總經理翁靜玉在幫助企業界徵才時,也一向強調「適才適性」,「才」和「性」同樣重要。健康快樂比聰明才智重要
有些人的確受EQ觀念影響而改變。家庭主婦李桂英是個例子。她和先生非常注重兒童教育,從孩子出生就用盡心力培養孩子的聰明才智,像使用各種教材如組合模型、特殊的圖畫書,來激發孩子的記憶、認知等潛能,日後孩子也不負眾望,考入資優班。
「可是,我發現他並不快樂,一來兒子用腦過度,缺乏運動,體質削瘦虛弱,氣質也顯得憂鬱內向;加上資優班重視學業成績,競爭激烈,兒子結交不到知心的朋友,在班級裡常常落單,」她說。
發現這個情形後,等兒子升國中時,她就讓他選擇就讀普通班,寒暑假也盡量鼓勵他出外參加營隊活動,兒子才因此變得比較快樂與健康。「將來有一技之長,人際關係好,健康快樂,」是李桂英目前對孩子的期望。
另一位賈太太,也因此改變了對兩個孩子的評價。有天她坐在客廳裡,透過落地玻璃窗看著兩個孩子在花園裡和鄰居小孩遊戲,見到老大三兩下就用樂高玩具組合出一個大機器人,她頗自得的想:老大的IQ很高呢!
不意,鄰居小孩要搶玩具,卻不小心把機器人折斷,把老大氣得大吼大叫,並且推了他一把,鄰居小孩因此放聲大哭起來,氣氛登時火爆。這時只見老二雙手抱住鄰居小孩,輕聲細語的撫慰他,另一邊還不忘回頭勸哥哥別生氣。賈太太見狀,安慰的嘆道:沒想到這個平時有點憨態的老二還挺有EQ的!
EQ能把小孩變乖?
除了提供不同的成功價值觀,作家吳娟瑜認為,EQ特別強調的情緒管理,也切中目前社會嚴重的情緒困擾問題。
高曼列舉多項研究,極力主張社會問題,特別是兒童與青少年問題的惡化,與情緒都有關聯,譬如犯罪率、自殺率、少女生育率、吸毒,以及許多心理疾病抑鬱症、飲食失調症都可以追溯到個案的情緒疾病與缺陷。
《EQ》書中寫道:「有一份資料可做為EQ普遍降低的直接指標,該研究取樣自全美八到十七歲的孩子,比較他們在七○年代中及八○年代末的情感狀態。依據老師與家長的評估,情況一直在惡化,而且不是單獨某個問題較嚴重,每一項指標都呈現惡化的趨勢。」
他並具體列出問題:
「退縮或社會性問題──喜歡獨處、保有祕密、常煩躁、沒精神、不快樂、過度依賴。」、「打架滋事──常與問題孩子混在一起、說謊欺騙、好爭論、對人態度不佳、需要別人注意、破壞別人的東西、叛逆、頑固而情緒化、話太多、惡作劇、脾氣壞。」
「這些問題在台灣青少年與兒童身上也屢見不鮮,」也以演說為專職,幾乎每天做一場演講的吳娟瑜指出,她從兩年前就注意到演講時,聽眾提出關於情緒控制或教育的問題明顯增多,她的講題也因此應需要而調整,上個月她在幼獅藝文中心的一場名為「創造卓越的EQ──談情緒管理與調適」的演講,就有七百多人索票,造成現場大爆滿。
董氏基金會去年所作的「兒童、青少年日常生活及情緒現況調查研究」,以台北縣市三千四百餘名國小高年級和國中學生為受訪對象,結果發現,其中將近四成的學生「很少感到快樂」。

雙親都在職場打拚的家庭越來越多,孩子與上班父母的作息常常無法配合,現代父母該如何來照顧孩子的情緒呢?(薛繼光)
至於他們處理情緒的方式,譬如生氣或難過時,除了做些事讓自己快樂,和找朋友談以外,讓專家擔心的是,有平均兩成的人會選擇「生悶氣」。成長新需求
過去國人處理情緒,比較傾向壓抑方式。吳娟瑜舉例,孩子生氣時,父母會說:「不要那麼容易動怒」;高興時會罵:「不要得意忘形」;甚至孩子哭泣時,會要求:「男兒有淚不輕彈」,亦即慣用壓抑的方法來處理情緒,直到壓抑不住便爆發出來,這是暴力行為或身心疾病的根源。
愈來愈多的「小炸彈」,讓父母們意識到孩子需要學習不同的情緒管理與表達方式,許多父母甚至會藉助社團的協助,讓孩子參加成長團體或接受相關課程。
十二年前成立,以家庭為主要服務目標的「友緣基金會」,即開辦了許多兒童與家長的成長團體。主任黃倫芬表示,從兒童團體的成員背景可以看出現代兒童的處境。像獨生子,家長因為擔心他們缺乏手足關係,人際經驗不足,就送他們來參加團體,希望藉此培養他們的合群能力。
台灣中小企業多,有些企業主希望孩子將來能接班,在孩子還僅國小年紀就早早送來參加領導能力、自我肯定訓練之類的團體;還有不少家長在移民前,怕孩子出國後適應不良,就來這兒打個預防針,學習情緒管理課程。
住在苗栗縣頭份鎮的徐曼莉,在五年前因為發現第三個孩子罹患先天性遺傳疾病而重度殘障,陷入情緒低潮,為了自我調適、突破困境而開始參加一些成長團體。後來她意識到混亂不安的家庭氣氛,也可能影響到其他兩個孩子,並且擔心他們不知道怎麼去面對一個重度殘障的弟弟,並在人際關係上可能遭遇到困境,就送他們去參加專為孩子設計的心理治療團體。
「結果發現孩子的心中確實因為當時這些家庭事件,累積了許多憤怒與傷心,所幸這個團體幫他們妥善宣洩處理,這是我一個人做不到的事,」她說,此後她常為孩子安排參加適當的團體,如人際溝通、同理心訓練等,讓孩子多些機會學習處理情緒。
當然也有不少家長奉行放任式教育,卻發現孩子成了脾氣大、難溝通的「小暴君」、「小霸王」,常教他們不知所措。於是,當發現EQ主張培養孩子理性溝通的能力,他們便懷抱讓孩子變乖的期望而趨之若鶩。
平衡、多元化和著重個人身心情緒的教育觀點,使得EQ不僅在民間風行,也因為符合教育改革呼聲,而引起教育界興趣。桃園縣教育局為了鼓勵老師在職進修而舉辦的「專書選讀」活動,今年也把《EQ》一書列入書單,參加的老師通過讀書心得測試,可以計算入研習時數,有助考績和日後晉級考試的資格。
「我們以前的教學的確比較偏重智育和學業成績,忽略了情緒管理方面的生活教育,」桃園縣教育局長張保光認為,我們平常多用左腦思考,《EQ》這本書教人開發平常較少用的右腦的智能領域,將智慧與情感結合,可以激發出非常可觀的潛能。
另一個神話?
若從反省的角度來看,EQ確實可以發揮打破IQ迷思的功能,提供一個新角度來看待人的價值和問題,問題是,這股EQ燒是否有點熱過頭?
作家小野即認為,EQ啟發了人們思考、探討人類其他潛能的可能性,但是,「台灣的教育容易走極端,如今看起來像是從IQ神話,擺盪到EQ神話。」
他說,令他擔心的是,這種現象的出發點仍是功利主義,並沒有徹底改變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期望。
台北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江漢光也認為,隨著EQ風行,可能造成幾種刻板的觀念。IQ和EQ都高的幸運者,固然可以優游世間,享盡該有的成就榮華;高IQ,可是EQ卻零蛋的人,卻可能白白毀掉一個優良精確的金頭腦;至於IQ平庸,可是EQ卻不錯的人,卻往往有機會鹹魚翻身,重新躋身高位,和那些高IQ的人爭奪名位利祿,甚或進一步發揮長袖善舞的本事,攀升晉級。
「刻意強調EQ,極可能造就了虛情假意,過分世故化,和各擅其場的人情關說之惡質次文化,如此一來,雖然取代了過去學位或品種至上的不公平,但又成了另一種極端,」他說。

據心理學研究,學齡前兒童與青春期是情緒最不穩定的年齡層,父母、師長要格外費心,幫助他們學習情緒管理。就讓社會傷透腦筋。(蔡明德攝)(蔡明德攝)
江漢光認為,實際上,提倡EQ的目的,主要是希望教育所有人重視情緒心理衛生,了解自身性格,和其中可以修飾調整為更成熟穩健的部份,以及如何維持平衡身心,以追求健康幸福的真義,而非區別其高低和評比利益等膚淺的看法。加考EQ?
對兒童教育工作者而言,更令人擔心的是,這會不會又為現代孩子製造一個壓力包袱,讓他們在既有的沈重學業和才藝負擔之下,再壓上一個EQ功課?就像教育改革方案中規劃,將來升高中除了要看學業成績之外,其他如德育、群育和體育成績也要列入計算,許多人便擔心起來,要讓孩子去補習這幾育。
清華大學諮商中心主任楊秀芝即質疑:「這些崇尚EQ的大人們,是真的看到孩子的情感教育問題?還是投射他們自己的心理需求?」
也在新竹市家庭教育服務中心擔任顧問,指導義工帶領兒童成長團體的她指出,兒童處理情感的方式與成人非常不同,他們的行為與反應大多立即而直接,而且以肢體和情緒為主要表達方式,成人們卻往往忽略了他們的獨特性,如果發展一套EQ訓練制式規則來要求他們,反而可能造成他們的情緒困擾。
例如,她在指導兒童團體的過程中,發現有些課程設計會要求成員針對進行過的一些活動發表心得。「座談、分享是大人習慣的口語表達模式,小孩往往玩過就忘了,未必有什麼心得,或發表不出來,經驗不足的團隊領導人可能就會認為孩子有問題,」楊秀芝說。
爸媽的EQ更是問題?
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也是國內知名的評論作家王浩威,因為擔任《EQ》這本書的校訂工作,在書本暢銷後,常被邀請上電台解說EQ,他舉例,有一次他上某一個現場扣應的電視節目,聽到一位媽媽急切的問起如何教導她五歲小孩EQ的問題。
「她說:『怎麼這樣大了,還不懂得同情心,不知道愛護弟弟,反而還為了玩具打了弟弟。』天啊,才五歲呢,不搶玩具才教人擔心呢!然而,我更擔心的是那位媽媽焦慮的聲音。看來在可預知的未來裡,所有的父母除了要為孩子們的IQ擔心,還要加上EQ的負擔了。」王浩威說。
事實上,幾乎所有專家都強調,EQ其實是父母親和教育者自己首先要做的功課,《EQ》一書也主張父母是孩子的「情緒教練」。
也許,當大人的EQ提高了以後,就不會那麼迷EQ了!

飆舞是一項相當投合青少年所好的活動,也不失為讓精力旺盛的孩子紓解情緒壓力的好方法。(薛繼光)

孩子表達感覺的方式與成人有明顯的差異,能否耐心學習瞭解他們,正考驗著成人的EQ高低。(薛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