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於國內的一首民歌「外婆的澎湖灣」,唱出了對這一臺灣省最小縣份的思念,也引發了人們前來這星羅棋布於臺灣海峽中的群島的遊興。本刊特就它的文物景觀、地理風貌、名勝古蹟、民俗風情、資源特產作一介紹。
澎湖素有「西瀛樂園」之稱,是臺灣省最小的一個縣治,由64座島嶼組成,居臺灣海峽東南方。東對臺灣,西面福建;北上可聯絡馬祖列島、舟山群島;南下至東沙、南沙群島,而達菲律賓,通南洋各國。是我國東海與南海之天然分界線,亞東航海的要衝,亦為臺灣海峽之咽喉,中國沿海之外府,自古以來即為海疆重鎮。
澎湖群島總面積126平方公里,人口十萬餘。極東是查母嶼,極西是花嶼,極南是七美嶼,極北是目斗嶼,北回歸線剛好經過中部的虎井嶼。在行政上分為一鎮(馬公)五鄉(西湖、白河、西嶼、望安、七美),全縣合計97村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麇集於縣治所在地——馬公鎮。

一輛牛車擺在古厝旁,頗具古意。
開發歷史比臺灣早三百餘年
如欲探究臺灣開拓史,可先至澎湖尋根。澎湖群島的開發極早,比臺灣早三百八十年。在文化的傳輸上,澎湖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
澎湖古時曾有「島夷」、「方壺」、「西瀛」、「亶州」、「彭湖」、「平湖」等稱呼。澎湖無「湖」,何以稱為「湖」?眾說紛紜,其中最合理的說法是,澎湖灣為群島屏峙環抱,形成內海,灣內的馬公港形狀似湖;儘管港外波濤洶湧,港內卻波平如鏡,澎湖舊名「平湖」,便由此而來。
據說,有關澎湖的記載,最早見於隋書琉球國傳,隋煬帝於大業六年(西元六一○年),曾派虎賁中郎將陳稜經略澎湖。彼時澎湖已自成部落,有人聚居。至唐代中葉憲宗時,進士施肩吾率領家族遷居澎湖。臺灣方誌藝文志內載有施氏之詩:「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里;黑皮少年學採珠,手把牛犀照鹽水。」描述土著胼手胝足的開發生涯,充滿了艱辛與困苦。
南宋時志書曾有「泉州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的記載,由此可知宋末澎湖已納入我國版圖。至於澎湖正式的設官治理,則始於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置巡檢司管理,稱為泉州外府,隸屬福建同安縣。
明太祖時曾廢澎湖巡檢司,毀棄建設,並遷徙人民到福建漳州、泉州,澎湖遂成為海盜倭寇的巢穴、荷蘭人覬覦的目標。明天啟二年,荷人攻取澎湖,修築砲台,防守海道。四年,南居益奏准用兵,派船隊攻澎湖,始將荷人驅逐。荷人敗退,轉而據台南。至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東征驅逐荷人後,澎湖始隸屬臺灣,正式設治,屯戍重兵而成臺灣的門戶。
清光緒年間中日戰爭,清師敗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臺、澎失守割讓。民國卅四年臺灣光復,次年正式成立澎湖縣政府。
這段滄桑史,說明瞭澎湖的歷史地位,不啻是大陸臺灣地緣的中分點,血緣的媒妁,亦為文化的轉遞站。

順承門是馬公鎮舊日六城門中僅存的一個。
昔時荒陬之島,今日觀光勝地
澎湖地質磽瘠,天候不佳,無山無河,雨少風強。它原是火山群島,本是一個大規模的玄武岩「方山」(指頂面平坦而四周圍有陡峭崖壁的地形),經過長久的侵蝕,地床下降,海拔甚低。這種由數層熔岩夾灰砂層而成的地質,根本不利農耕。它又夙有「風島」之稱,是臺灣省雨量最少的地方;夏季還好,受到四周海洋與季風的調節,溫度宜人;到了冬季,雨量分佈不均又極稀少,加上東北季風掃掠,常將海水吹到陸上,形成「鹹雨」,植物沾上即枯萎。
由於自然環境實在不利農耕,最多只能種植花生、瓜類與少量蔬菜,故不得不傾全力發展漁業與觀光事業。
今日的澎湖早已不是荒陬之島。日月消長,澎湖人的努力有了令人側目的成果;島上數不盡的古蹟名勝,更是吸引人的觀光資源。從臺灣到澎湖,無論海、空交通均極便利,在臺北坐上飛機,直飛馬公,只需卅分鐘;若想多領略一下醉人的海風、壯闊的海濤,則不妨從高雄搭台澎輪,可以足足享受五小時的海上風光。
不見蔥籠成蔭的綠木,沒有鮮亮妍麗的花草,初抵澎湖,就被古樸肅穆的色調與逼人的狂風懾住。每年四月至九月是澎湖的觀光季,十月過後進入風季,強勁的東北季風凍冽砭骨。但往往雲縫中又會出現陽光,灰撲撲的澎湖頓時甦醒明亮,變得生動鮮活而溫馨。
澎湖群島的風景線,可分為馬公鎮、澎湖本島與離島三處,可說處處是名勝,舉目皆古蹟。

澎湖地圖。(楊永山)
熱鬧的馬公,興盛的海港
馬公是澎湖最熱鬧的城鎮,為列島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縣政府、縣議會、圖書館、文化中心都設於此地,澎湖最高學府——馬公高中、水產學校就在鎮郊。
馬公是優良港口,以前叫做「媽祖宮」,簡稱「媽宮」。鎮南是商港,不時有貨船、離島交通船穿梭來往,洋溢著浪漫的海島風情。鎮東為漁港,供近海及遠洋漁船停泊裝卸,是最富生氣與歡樂的港口。每當船隻滿載而歸,整個港口歡騰喧鬧、喜氣洋洋。
現代物質文明為馬公帶來整潔的市容與嶄新的高樓,卻未湮覆具有古老情調的舊式街道和房屋。馬公的道路乾淨清潔,車輛行人不多,在街上逛呀逛的,極易不自覺的走到路中央,竟也安然無恙。這種怡然自得的「犯規」,在大都市是絕不容許的,難怪當地人笑道:「沒有『秩序』,這也是澎湖可愛的地方哪。」

天后宮內的雕樑畫棟,手工精巧細膩,花紋繁雜瑰麗。
全台最悠久的媽祖廟——天后宮
位於馬公正義路的天后宮,原名「媽祖宮」,建於明萬曆廿年(西元一五九二年),是澎湖最古老的寺廟及居民信仰中心,也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清康熙年間,水師提督施琅克鄭氏於今之馬公,認為是得到媽祖庇祐,乃奏請加封天后,由清帝賜以「神昭海表」匾額一方。
後殿柱壁間,有一塊「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碑。原來明萬曆年間,荷蘭提督入侵澎湖,要求通商,都司沈有容大義凜然,曉以利害,荷人遂率眾離去。後人為紀念沈氏諭退之功,乃立碑志之。這個紀念碑,是臺灣最古老的石碑,極富歷史價值。
天后宮型制典雅優美,古意盎然,保存了許多繁複精巧的建築架構與技術,具有閩南特色。它以福建的建杉為棟樑,橫直的結合,只有榫頭,未用一枚釘子。雕樑畫棟結構精細,融合了完美的意境與恢宏的氣勢。這等技藝多出自唐山師傅之手,一般俗匠難以仿製。
戰亂破壞,再加年久失修,天后宮內已漸呈斑剝景象。赭紅的磚瓦滿是苔痕裂罅;木質的窗櫺久受風吹雨淋,已呈灰濛,紋理與鏤花亦漸模糊。細細尋覓,仍能發覺浮雕手藝精美細緻,草木鳥獸彷彿含情有意,刻畫出先人對生命的禮讚和敬畏。
如今,香火不再鼎盛,遊人不再如織,只有庭園的盆栽新綠,在陽光照射下,燃起一片生意。

天后宮內的雕樑畫棟,手工精巧細膩,花紋繁雜瑰麗。(楊永山)
中央里古蹟文物薈萃
天后宮附近的中央里,在清乾隆年間曾有「七街一市」的繁榮盛況,古蹟文物尤多。著名的「萬軍井」、「四眼井」都在此處。
萬軍井又名「大井」、「師泉井」。據說康熙年間,靖海侯施琅率領大軍攻打鄭氏,攻下澎湖後,派兵駐紮媽宮城。當時城內水泉稀少,萬餘將士無水可飲,且瘴疫流行,施琅走投無路,只好祈求媽祖多加保佑。次日,大井中竟湧現甘泉,汲取不竭,軍心因而大振。因為井水可供萬軍飲用,所以稱為「萬軍井」。
「四眼井」井口覆蓋石板,留有四個圓形的汲水口,因構造奇特而得名。據說,此井逢旱年也不乾涸,水質清冽。澎湖有了自來水以後,四眼井的水只供清洗用了。

台灣最早的媽祖廟——天后宮的外觀。
觀音亭、孤拔墓與順承門
位於馬公西郊海濱的觀音亭,為清康熙時薛奎所建,內祀南海觀音菩薩,規模宏大。民國四十八年,曾整修重建,靜肅幽雅,遊人不絕、香火鼎盛。亭前有座古色古香的望潮亭,頂部豎有長方形牌坊,橫刻「望澎」二字。夕陽西下時登樓觀海,但見煙波浩淼,海舟點點,加上濤聲入耳,引人流連。
孤拔墓位於馬公中正國小旁,清光緒年間中法戰爭之際,法軍孤拔乘艦侵攻澎湖,佔媽宮城。後因瘴疫身亡,葬於此。原墓地廣闊,用硓𥑮石造成,非常別緻。現今孤拔骨骸已遷移,只餘一塚及紀念碑,為法軍侵台之史蹟。
順承門位於馬公市區西南隅,是舊日媽宮城六城門中碩果僅存的一個。城門頂邊的古樹交枝錯柯,綠葉特別蒼翠茂密,滿盈沛然的生命力。遊客最喜在門外引人遐思的情人道上漫步,或看雲,或欣賞夕照。此外,施公祠、水仙宮、北極殿和海靈殿亦為遊客必至之地,信仰虔誠的善男信女尤不會錯過。
澎湖三大主島包括漁翁島(即西嶼)、白沙島及澎湖島。

天后宮內的雕樑畫棟,手工精巧細膩,花紋繁雜瑰麗。(楊永山)
古堡依舊,古砲不見
西嶼外垵村海岸的西台上,有一座地形險要的古堡,人稱「西台古堡」或「李鴻章古堡」。清光緒年間中法戰後,清廷為防臺灣海峽受賊寇侵襲,建立媽宮城及砲台,由李鴻章主事興建,西台古砲台即此遺蹟。
這座砲台佔地8.15公頃,四周牆垣高築,氣勢森然。牆內壇上有大砲三座,壇下建有隧道,可和砲台互通,儼然是個固若金湯的地下堡壘。
今日至西台古堡,早已不見古砲,原址只日軍所建的水泥假砲,景色荒漠。

這是一幢古厝的四進門。(楊永山)
跨海大橋壯麗奪目
從白沙島到西嶼間的吼門海道上,橫跨著一道美麗的海上長虹。這道壯麗奪目的長虹,正是遠東最長的深海大橋——澎湖跨海大橋。它不但比日本的淺草跨海大橋宏偉,甚至比臺灣的西螺大橋長221公尺。
大橋身長2160公尺,海上路堤長320公尺,陸上引道長3061公尺,總長5541公尺。自民國五十四年四月開工,歷時五年九個月,於五十九年十二月落成。
跨海大橋不但使澎湖三大島嶼之間交通無阻,更促進了澎湖觀光事業的發展。此地可觀波光雲影,可聽潮音濤聲。近西嶼頭之處,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氣象萬千,尤為壯觀。
在白沙島的路上,我們看到當地漁民的「即興」拍賣,十分有趣。古厝前的地上擺著一籮筐活蹦亂跳的魚,主人不時手舞足蹈地吆喝著:來哦!賤價大拍賣!圍觀的人有老有少,指指點點的評論一番,很開心的模樣。純樸的民風,使他們連討價還價都帶著一股羞澀和赧然,輕言細語的說著,臉上掛滿微笑……。
通樑大榕樹位於白沙鄉,為保安宮前的勝景。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的老榕,樹幹早已枯朽,卻有28根已長得很粗的氣根垂列兩旁,枝連茂密,形成天然華蓋。
風櫃洞在馬公郊外的海邊礁岩中,一路行來,感覺到它寂寥、古老的氣氛。從街道走向黑岩錯落的海岸,在廢碉堡下方,有一處丈多長的小小岩石溝渠。據說,夏季南風吹來,波瀾聲勢驚人,浪花明滅燦爛。在水平線上下的深邃岩洞,每當浪濤怒吼,岩內即有如雷回聲,恰似風嘶怒吼,「風櫃」因而得名。

天后宮內的雕樑畫棟,手工精巧細膩,花紋繁雜瑰麗。(楊永山)
貓嶼是飛禽的樂園
澎湖有這麼一句話:「貓嶼沒有貓,鳥嶼沒有鳥。」事實的確如此,貓嶼上只有鳥而不見貓。貓嶼屹立於澎湖西南海面,因形似貓而得名。由於島上無人,因此成為飛禽的樂園。島上約有幾萬隻海鳥棲息其間,每當船近島嶼,驚起鳥群,霎時飛鳥蔽天,響聲震耳,蔚為奇觀。
七美人塚位於七美鄉南港村,是七美嶼上最早的古蹟。相傳明代倭寇侵擾澎湖,殺人放火,姦淫擄掠。島上七名女子恐遭凌辱而投井自盡,以守全貞。後來井中生出長春樹七株,春夏之交開花,至今雖已歷時四百餘年,仍清芬四溢,葉翠枝嫩依舊。鄉民為紀念七烈女之貞節,特立「七美人塚」石碑。

石與紅磚,是澎湖舊建築牆壁的主要材料。(楊永山)
自然景觀獨特引人
澎湖群島的64個島嶼,除了花嶼由玢岩構成,其餘均由玄武岩組成。在桶盤、虎井、七美和小門嶼的表層玄武岩具有十分顯明的欄杆外形,學術上稱為「柱狀節理」,這種自然景觀成為離島最吸引人的獨特風光。
當熔融的岩漿噴出到地面時,在原始陸面上冷卻凝固,熔解的玄武岩漿大約在攝氏一千度下逐漸收縮固化,由於體積乾縮,容易形成六面體的柱狀裂線,就像乾裂的泥土一般,這就是柱狀節理。臺灣本島無相似景觀,美國黃石公園方有類似地形。
虎井嶼的柱狀節理頗具特色,造型奇異有趣。當地的民風也充分流露漁村的質樸淳厚,嬉戲的小孩、餵乳的母親、打盹的老人,織成和諧安寧的畫面。佇立碼頭看海,只見寶藍、粉紅、淺紫、嫩綠的漁船緩緩破浪而過,繽紛的顏色更襯出海洋的清澈潔淨。

一柱香火、一縷香煙,象徵文化傳統承繼不絕。(楊永山)
寺廟多,民風善
澎湖群島的寺廟之多,亦為一大特色。
澎湖四面環海,人民多以捕漁為業。一旦出海,則生命安全難以自主,因此漁民在精神上亟賴神明的庇護,對敬天法祖的宗教尤為虔誠。因而澎湖人民建廟風氣很盛,大大小小總數約二百餘,即使在偏僻的離島,只要有人定居,也能看到頗具規模的廟宇。
寺廟不但是澎湖人民的信仰中心,在精神上,亦有改良風氣、潛移默化的效用。居民對神明的祈求與祝禱極為虔摯,時時將心靈的敬慎表現在言語行為上,希望神能消災解厄,降福於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澎湖淳樸善良的民風。
澎湖人情味極濃,民風篤厚,居民多刻苦耐勞,大半從事農、漁業。除馬公市區具有都市化型態外,餘為農、漁聚落。村落的分佈受到氣候、水源、海岸的影響,農村多位於低窪的背風處,而漁村的前面必有沙岸,風沙狂舞。婦女們在田間工作,為防風吹日曬,常將面孔蒙起來,只露出一雙眼睛,這就是名聞遐邇的「蒙面女郎」。

這是許氏家廟。(楊永山)
珊瑚礁與仿漳泉式民房
在澎湖到處可見白珊瑚堆積而成的珊瑚礁(居民俗稱硓𥑮石),可做為建築材料。
「硓𥑮石」是早期海底珊瑚死後堆積而成,多孔隙,質地輕,砌牆時利用它的多孔性互相嵌合密連,不但堅固,通風又好,農民最喜愛用這種材料建築防風牆。如在縫隙中填入三合土或石灰砌牆,則有冬暖夏涼、經久不壞的優點。
珊瑚礁的花紋複雜細膩、變化多端、色澤深淺有致,乍看像一幅兼具工筆與寫意氣韻的圖畫,散發生動活潑的藝術美感。只可惜以硓𥑮石砌牆需要相當的技巧,工作費時,極不易將其嵌合牢固而使線條平直,近年來採用的人越來越少。
澎湖居民的住屋,原屬於閩南系統,近年來硓𥑮石、紅瓦的三合院已逐漸拆除,改建西式樓房。目前,古色古香的仿漳泉式民房僅存於少數較偏僻的鄉村,正房的左右側各有廂房,稱為「護龍」,與正房構成凹形,中間留著一塊空地。凹形缺口處蓋起圍牆,中間是大門,大門與正廳之間建有雕樑畫棟、五彩眩目的「亭子腳」。這些古老的建築,屢啟遊人思古之幽情。

古廟庭園中出現新綠,帶來一片生意。(楊永山)
特產多,海鮮美
澎湖的水產非常豐富,魚類以鯧魚、臛翩B鏗魚為大宗。其他迴游及底棲魚類,約近三百餘種,除供當地消費外,尚有加工製造。澎湖盛產高值海鮮,如龍蝦、斑節蝦、九孔、紫菜、嘉臘、石斑魚及貝類,每每為漁民帶來許多財富。
到澎湖旅遊的人,必定採買特產、品嘗海鮮。西嶼鄉有家著名的「清心」海鮮店,老闆呂酒瓶的手藝高超,烹調的海鮮堪稱人間美味,蔣總統經國先生至澎湖訪視,必到「清心」。如今,呂老闆已成為總統的好朋友,「清心」更因而聲名遠播,食客盈門。
由於氣候關係——雨量少、蒸發大,澎湖只能種植耐旱作物,如高粱、落花生等,稻米、甘蔗無法栽培。瓜果類以香甜的哈蜜瓜與嘉寶瓜最著名。許多來澎湖的觀光客,最喜歡吃的就是花生;因為風候土質特殊,澎湖的花生顆粒碩大、甘脆可口,蛋白質豐富而脂肪含量少,極受歡迎。位於馬公鎮光復路的「天一」食品店,所製的花生酥、五香花生風味道地,價廉物美,遠近馳名。
提起澎湖鹹餅,鮮有人不知。位於馬公仁愛路的「盛興行」,是當地的百年老店,業者以傳統的獨家秘方自製自銷,材料考究,品管嚴格。這種香味芬芳、入口即化的鹹餅,近年來深受遊客喜愛,成為澎湖特產的「後起之秀」。
過去,精緻的手工藝品曾為澎湖帶來許多財富。珊瑚、文石、海樹、貝殼一經加工製造,即身價百倍。澎湖的珊瑚產量曾佔世界第一位,外銷量大,享有盛名。如今卻每下愈況。據業者鄭知禮分析:大量產銷,違反了「物以稀為貴」的原則,自然無法與昔日的好景相比擬。
「文石」原稱「寶石」,全世界僅義大利與澎湖二地出產,以望安鄉天台山石質最佳。文石色彩萬千,圖紋優雅斑斕,可製成賞心悅目的印章、飾物。花紋和顏色越奇特豔麗、光澤越潤亮的文石,價錢也就越高。

漁家婦女在岸邊曬網。(楊永山)
治安良好,樂享天倫
良好的治安是澎湖人最引以為傲的,儘管澎湖有不少娛樂場所,電影院、歌廳、彈子房……無一不備;但澎湖人最重要的休閒活動還是補漁網、看電視。晚餐後,家人喜歡聚集在電視前話話家常、欣賞節目。即使在看電視,婦女們手上也沒閒著,不停縫補破損的漁網。全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這股溫馨安適的氣氛,比任何娛樂都叫人迷戀。
澎湖人也熱愛富地方色彩的傳統戲劇——歌仔戲,尤其喜愛風流倜儻的名「小生」楊麗花。去年楊麗花應邀至馬公表演「唐伯虎點秋香」,造成萬人空巷的盛況。許多離島婦女還搭船前往一睹丰采。

魚貨日曬風乾後,可長久保存。(楊永山)
我的家在這裡,所以我要回來!
澎湖縣地處偏遠,島嶼星散,發展條件較臺灣省其他縣市遜色,人民收入不夠理想,所以人口外流。嚮往大都市繁榮富庶的青年,紛紛離家打天下,念書的念書、經商的經商,若能在異鄉安定下來就不再歸巢。就連島上的打漁郎也在淡季時到臺灣另謀發展,賺取費用。因此,一度澎湖的年輕人愈來愈少。
然而,有什麼人比故鄉人親,什麼水能比故鄉水甜?澎湖閒適安恬的風情、古樸無華的真純,仍然令人依戀。那克勤克儉、向海天挑戰的堅毅,亦早已牢牢深植心中。理想的環境可以創建,但人親土親的故鄉卻難再尋。於是,他們作了最好的抉擇。
澎湖的年輕人經過一番自覺自省後,滿懷抱負地投入地方上的各項建設。他們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孜孜不倦地努力學習,並且將所學貢獻桑梓。
甫得到博士學位的歐堅壯,本可在臺北找到極佳的工作,為什麼放棄呢?他誠懇的說:「我的家在這裡,所以我要回來!」這位懷有深摯愛鄉情操的年輕學者,目前任職於縣政府計畫室。他以為學術是一切事業的基礎,但能力的提昇必與經驗的累積成正比,所以他選擇最基層的服務工作,為家鄉父老子弟貢獻一己之力。
許多有志青年的苦幹與衝勁,配合前輩們的經驗歷練,使澎湖逐年走向現代化的康莊大道。漁港、水庫、文化中心、國宅一一設立,碼頭、魚塭的建設更為擴展。更有許多事業有成的澎湖人紛紛集資,推動故鄉的文化建設。
縣長謝有溫相信,只要改善澎湖人的生活,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澎湖人絕不會離開自己的鄉土。他以為:「腳踏實地是澎湖人為人處事的一貫作風,若能摒棄以往過於保守、被動的個性,更加積極些,澎湖定會發展得更快更好!」開明的觀念、踏實的作風,再加上科學方法與專業知識,澎湖的遠景不可限量。
澎湖人有心把創造和保存做適當的調配,使二者相輔相成。它努力求進步,卻也傾力保存昔日美好的景況。

從山坡上遠眺海景。

泊岸的漁舟。(楊永山)

澎湖縣長謝有溫極受當地居民愛戴。(楊永山)

馬公鎮頗具規模的文化中心。(楊永山)

澎湖的沙岸,景色寧靜幽美。(楊永山)

西嶼島上的西台古堡。(楊永山)

海邊的岩奇怪石,引人流連。(楊永山)

浪濤拍岸的景緻。(楊永山)

澎湖跨海大橋,工程艱鉅,氣勢宏偉。(楊永山)

珊瑚加工磨圓的情形。(楊永山)

未經加工琢磨的文石原貌。(楊永山)

未經加工琢磨的文石原貌。(楊永山)

「金山特產行」是馬公鎮有名的老店,生意鼎盛。(楊永山)

居民在冬至時,捏出牛羊動物形狀的湯圓,象徵「六畜興旺」。(楊永山)

遊客搭渡船登上離島的情景。(楊永山)

澎湖的小孩,質樸可愛。(楊永山)

節慶時寺廟舉行的祭拜盛典。(楊永山)

離島上的小孩以小推車為戲。

盛興行」的鹹餅十分有。(楊永山)

花生酥製造的情形。(楊永山)

為了保護農作物,田邊都築起一道道低矮的防風牆。(楊永山)

坐在牛車上的蒙面女郎。(楊永山)

島上無論老少,大家都愛看歌仔戲。(楊永山)

虎井嶼上的市集小攤之一,販賣日常用品。(楊永山)

島上風大,女性害怕風沙侵蝕皮膚,都把自己裹得緊緊的。(楊永山)

此地的蔬果多自台灣輸入。(楊永山)

澎湖海產價廉物美。(楊永山)

馬公市區道路不寬廣,但很潔淨。(楊永山)

通樑古榕下,是居民聚會、談天說地的好去處。(楊永山)

老人閒來無事,修剪鬍鬚,曬曬太陽。(楊永山)

這就是當地有名的古蹟之一「四眼井。(楊永山)

當地所產的刺魚,製成標本後是很好的裝飾品。(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