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頌是台灣美食文化與創意的載體
可頌的法文「Croissant」意指「新月」或「彎月」,在台灣有人稱為「牛角麵包」。
但宜可頌會依其餡料與做法的不同,做出不同形狀的可頌,例如櫻花蝦、青蒜香腸做成長條形,芋頭餡、叉燒餡做成瑞士捲形狀;鵝油香蔥、明太子做成螺旋形。
有一位華裔客人吃了芋頭可頌,在IG的限時動態形容芋頭可頌「divine」。朱安廷說,芋頭是一個非常亞洲的食物,但我們平常不會用這種詞彙來形容可頌,或許這就是跨界帶來的驚喜。又有一位台法混血的部落客,她最喜歡叉燒可頌,其次是法式吐司跟鵝油香蔥可頌。朱安廷分析,她喜歡鵝油香蔥,可能是因為她有台灣的背景;喜歡法式吐司可頌,可能她覺得即使在法國,也沒有人把法式吐司做成可頌,這是重新詮釋經典的效果。
既然可頌的底層邏輯相通,不論是傳統派還是創新派,可頌都成為展現台灣飲食文化和創意的媒介。台中「獻.烘焙」主打圓形可頌。一樣位於台中的H.YEN可頌專賣店,除了爆漿的抺茶餡,還推出可頌披薩、霜淇淋可頌。台北漫拾咖啡店的可頌,包入芋泥、布丁與珍珠,這些新奇的造型與口味,都超出了消費者對可頌的想像。
每一家可頌專賣店打造屬於自己的風格,推動了創新與競爭。不論是經典風味,或是創新口味,你一定要試試在台灣百花齊放的可頌。

朱安廷認為「好的可頌」,要有台灣人喜歡的餡料,而且餡料又要跟可頌的本質達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