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擔任衛生署「醫事審議委員會」及「醫療糾紛鑑定委員會」委員、現為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的張苙雲,一直認為自己應該要為醫療品質的增進和社會公義做些更有效果的事。2001年10月,張苙雲和幾位有心的朋友們終於化夢想為行動,募集資金成立了為民間發聲的「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民間發聲的醫療改革
「推動台灣建立品質與正義的醫療環境」,這是醫改會的使命。
董事長張苙雲指出:「醫改會關注的焦點是醫療環境,讓每位醫師都有成為良醫的機會,讓醫界清流成為主流。」
如何從民眾需求的角度去思考、發聲,使得政府、醫界和民眾之間擁有平衡的三角關係,是醫改會一向稟持的立場。幾年下來,醫改會做出了不少成績。
民國89年底,為喚醒民眾的就醫權益,醫改會公布了第一次公私立醫院的醫療品質民調;民國91年公布第二次民調,並開始推動藥袋標示;次年提出新版手術同意書、遏止浮濫手術現象;接著又破除民眾的病歷取得障礙、公開並檢視財團法人醫院的財務報表……。
尋找醫改之友
「為維持客觀中立,醫改會不接受政府補助計畫及利益團體指定贊助……」,在醫改會的網站上,明白揭示了以上的宣言。
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雖然醫改會的核心幹部皆是不支薪的義工,5位專職人員的薪水也遠低於外面的行情,辦公室中的冰箱還是員工家屬友情贊助的,但屬「倡議」性質的醫改會,一路走來卻比一般「服務型」的NPO辛苦。
「如果基金會除了募集創會資金外,還要為日常的運作經費擔心,對基金會是很大的傷害,」張苙雲說:「我們希望這些願意『把知識轉換成行動』的教授級成員們,能夠把最珍貴的時間花在行動以及策略的擬定上,而不要花太多心力在籌措金錢上。」
然而,理想與現實總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募款這件事。要民眾從「認識」、「認同」,到進一步捐款「支持」醫改會,似乎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知名度不足,加上政策倡導與民眾距離有點遠,又缺乏明星級公益代言人或令大眾同情飆淚的個案故事,因此募款特別困難,」肩負醫改會募款工作的教育推廣組組長陳雅晶指出,醫改會一年會務所需經費大約為五百多萬元台幣,但醫改會收到的零星捐款少之又少,願意承諾固定捐款給醫改會的「醫改之友」更只有121人,平均一個月的捐款金額只有12萬元左右。
董事長張苙雲經常提醒成員們要將醫改會成立的宗旨視為最重要的目標,其餘一切都是次要的,她甚至要大家有「赤字預算」的心理準備,「NPO不要因為害怕錢不夠就存著捨不得花,反倒要去有效利用,做出具體的成績,」張苙雲表示,NPO不是為了募款而成立,更不該為了「養人」而去募款。
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去年醫改會幸運地收支打平,收入共約五百六十多萬元,其中71%來自捐增,26.4%是來自「美國亞洲基金會」的專案計畫補助經費,2.7%是利息收入。陳雅晶指出,今年2月因為邱小妹妹人球事件,醫改會的知名度增加,捐款略微提升。再加上醫改會義賣年曆,獲得許多企業熱情認購,醫改會便將所得用作推動就醫安全的宣導基金。
NPO的無私、公益精神,在醫改會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NPO,這樣的NPO需要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