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資訊工業,是當今工業先進國家普遍的趨勢;我國亦在全力推動中,並把它列為策略性工業。
資訊設備的設計與製造,需要鉅額的資金與極精密的科技,方足以成事。在這些方面,我們的條件不算雄厚,更因起步較晚,正待急起直追。
但是談到使資訊設備運轉、發生各種功能的程式設計,中國人因頭腦靈活,又很能靜下心來專心致志地「苦思」,在這方面求發展實很佔優勢。
如果業者肯同心協力建立市場秩序、訂定收費標準、培養高級領導人才,台灣即有望成為亞洲的軟體中心。
日本電腦界流傳一個說法:「日本電腦競爭得過美國人,但會輸給中國人。」若論電腦機器本身,日本產品的性能並不亞於美國貨,甚且更精巧、便宜,但弱點在沒有夠好、夠多的軟體配合。而在進步、蓬勃的美國電腦界從事軟體設計工作的,有極多是中國人。
幾乎是舉世公認:中國人頭腦靈活、智慧高,最適合從事軟體設計工作。尤其自由中國臺灣,教育水準高,有許多素質優秀、整齊的工程師,這些待遇較已開發國家低、技術較開發中國家高的豐厚腦力資源,即為發展軟體業的最佳本錢。
而這也是我們非走不可的一條路。臺灣地狹人稠、資源缺乏,要想工業升級,發展不需進口原料、不會造成污染、附加值高、腦力密集的軟體業,實為最佳途徑。而且,由軟體業帶動資訊工業的發展,還有助於推廣國內各企業電腦化,使生產力提高,產品競爭力加強。
因此,政府除將軟體業列為策略性工業,積極輔導發展外,日前經濟部長趙耀東還訂下目標,做了預測:五年後,國內資訊產品年出口金額將達四十六億美元,其中軟體產品佔七億。

圖:軟體人員一邊設計程式,一邊在電腦上測試。(張良綱)
世界軟體市場一片好景
這個目標是趙部長根據國際軟體市場成長率而定的。據美國INPUT公司統計,一九八○年全球軟體工業營收額為七十九億美元,未來十年內將以每年29%的速度成長,是成長率最高的行業。
世界軟體市場,的確呈現一片好景。
電腦可分為硬體與軟體二大部分。硬體為機器本身,軟體則為指示、控制機器運作的程式。
軟體又可分為操作系統及應用軟體兩大類。操作系統是實際指示機器發揮運作功能的部分;應用軟體則是由操作系統上再開發,係依使用者的需要設計,指揮電腦做使用者指定的工作。舉例來說,電腦本身的運作由操作系統軟體指揮,如要它處理會計資料,則需再借重會計的應用軟體。
操作系統軟體與機器構造關係密切,應用軟體則與用戶業務相關。
一九五○年代電腦剛問世時,並沒有軟體業。製造商將硬體與操作系統合併出售,應用軟體由用戶自行開發。
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進步,電腦性能逐步改善,系統日趨複雜,用戶自力開發應用軟體常力有未逮;加上電腦售價降低,應用日益普遍,一種新興的服務業——軟體公司乃應運而生。
如今市場上的情況是:操作系統仍由硬體公司提供,與機器一起出售;軟體公司多以應用軟體為業務重點。但亦有專門設計操作系統的軟體公司,產品可直接賣給用戶,讓用戶依需要選擇操作系統;亦可賣給硬體公司,如IBM個人電腦的操作系統,即是向美國MICROSOFT公司購買的。

中圖:宏碁公司總經理施振榮呼籲:「業者應竭力發展套裝軟體,我國軟體業才有前途。(張良綱)
套裝軟體是未來發展趨勢
近年來,電腦硬體隨科技進步、使用者增加而大量生產,因此價格不斷下跌;而軟體卻因針對每一客戶的需求設計,且功能多樣化,而水漲船高。以往裝設電腦的主要費用在買機器上,但現在裝設電腦的費用中,平均軟體佔了70%,硬體僅佔30%。
軟體公司也逐漸發展出一套較「標準化」的做法:相同行業或用途,如同為為貿易公司或會計系統的客戶,基本需要相同,則只需將已開發的同類系統加以修改,甚至不必修改,即可適用。這種「標準化」成品,稱為「套裝軟體」。
因此,依服務形式不同,軟體可分成專為某位客戶設計的訂製軟體,及套裝軟體。業者亦常以服裝來比喻:特別設計的是「訂做」,套裝軟體為「成衣」。
「『成衣』可適合許多人穿著,大量製造,走大眾化路線,售價較低,而且隨買隨穿,非常方便。但如果有特殊需要,如身材太高太矮、太胖太瘦,買不到成衣,或需要經特別設計的高貴禮服等,就得『訂做』。因此,儘管『成衣』愈來愈多,『訂做』的業務仍不會消失。」資訊工業策進會教育中心主任周誠寬說。
「成衣」的興起還有一個重要觸媒——微電腦,即個人電腦的風行。

右圖:神通公司董事長苗豐強指出:「國內軟體業的經營規模普遍太小,應合併使其組織更健全。」。(張良綱)
個人電腦興起,為我國軟體業帶來發展契機
民國六十三年,微電腦出現,原來只是一種電動玩具,後來功能逐漸增加,除了遊樂外,還可用來做:安排菜單與記帳等家事、輔助教學、協助工程設計或研究工作、處理商業資料等。
它既可單獨處理資料,又可與其他電腦通信及連接大型主機,兼具電腦主機與終端機的功能,使每部個人電腦都為一個「工作站」。未來,個人電腦將像電視機一樣地伸入每個家庭,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重要夥伴。
與服裝業一樣,顧客多了,大量製造的成衣業隨之出現。個人電腦的風行,打開了廣大的軟體市場。個人電腦的構造比較簡單,應用軟體也較單純,用戶購得使用後,可隨個人需要加以修改,不必軟體公司做售後服務,因此可像一般商品一樣,廣為銷售。在個人電腦普及的美國,錄在卡帶或磁碟中的套裝軟體,在書店就可以買到。
套裝軟體系軟體公司依某種電腦的規格開發。原來不同機種的軟體不能通用,但近來電腦發展已走向「功能互通」,硬體公司朝能適用許多套裝軟體的方向設計機器;軟體業則盡量開發能適用多種機器的程式。
「這就和錄音機、錄影機的發展過程一樣。原來各家紛起,漫無標準,後來漸歸為卡式與匣式、Beta與VHS兩大系統,不同廠牌的機器都按這些規格生產。唱片與錄影帶公司,也生產能在這些系統上播放的產品。」宏痐膝q總經理施振榮解釋。
電腦的標準系統則多朝IBM、APPLE、CPM三種集中。施振榮說:「錄音機有了標準規格後,錄音帶得以興起;同樣地,電腦的規格統一,軟體業——尤其是套裝軟體,才能真正發展。」
微電腦風行與套裝軟體興起,對我國軟體業的發展都極有利。

左上:神通公司總經理侯清雄說:「現在是我們發展軟體業的好時機。」。(張良綱)
軟體公司「量」很多,「質」還不夠佳
我國的軟體業差不多五年前才起步,毋庸諱言,技術水準與先進國家還有段距離。先進國家科技水準極高,已在開發構造複雜、功能甚多、還具判斷智慧的第五代電腦,新興國家自然很難追及;而現在構造較單純的個人電腦風行,遂予我國以「可趁之機」(個人電腦對科技的要求較低,我們能夠勝任,且我們的人工較廉)。也因此,適用於個人電腦的軟體程式需求量極大,我們這些「後起之秀」容易搶得一席之地。
「以『訂做』的軟體來說,臺灣軟體業的聲譽尚未建立,國外大計畫不會交給我們做;小計畫又因距離遠,溝通、聯繫開銷大,給我們做也划不來。且『訂做』軟體的售後服務很重要,而在海外建立據點,一向是國內企業較弱的一環」,神通公司總經理侯清雄說:「所以我國軟體產品要外銷,一定得走套裝路線,目前的趨勢對我們很有利。」
幾乎所有業者都指出:現在的確是我們發展軟體的好時機。許多「所見略同」的「英雄」,紛紛投身軟體業,近來軟體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據業者統計,二年前,國內僅有廿六家軟體公司,現在已超過一百家。
家數雖多,成績卻未相對提昇。我國軟體業應以出口、走套裝路線為目標,但現況卻背道而馳。目前業者以國內市場為主,業務多為「訂做」性質。國內尚未做軟體外銷的實績統計,但據業者估計,去年外銷金額僅約一千萬美元。
我國軟體業既具發展潛力、又逢天時,為何出口不振?

左下:軟體協會理事長高照訓指出,協會現正協調業者分工,促使軟體公司走向專業化。(張良綱)
以國內市場為試金石
資訊工業策進會副執行長黃為德指出:「軟體不像一般消費品,好壞一時不容易斷定,得用後才知道。因此消費者無論要『訂做』或購買『成衣』,都會優先考慮較具聲譽的公司。我國軟體業剛起步,聲譽未建立,輸出較難。」
系統管理公司總經理郭譽琪解釋:「凡事總是起步難。我們希望由國內做起,培養經驗及實力,再漸漸拓展外銷。國內電腦尚未普及,市場不大,不適合發展套裝軟體。就像生產『成衣』,要先投資購買材料、設備、請專家設計式樣,但產品能否受市場歡迎,仍是未知數。即使產品受歡迎,因成衣售價較低,得大量銷售,才能收回資本。做套裝軟體投資大、回收慢,又帶著風險,因此業者多不願做。」
即使以國內市場來看,軟體業的成績亦不佳。據資策會抽樣調查國內一百廿八家資訊業者,其中76%兼營或專營軟體業,但營業額僅佔總額的6%,共新臺幣三億七千萬元。許多業者將業績不佳歸因於:市場太小。
以日、韓、新加坡等國來說,推動資訊工業發展的初期,都是由政府帶頭,首先實施行政單位電腦化,為業者創造市場。另一個主要客戶則為大企業。
「但是我們的政府機關或大企業,幾乎都在實施電腦化前先成立電腦部門,打算買了機器後,一切的軟體設計與維護,全由自己包辦,沒有將軟體包給專業公司負責的觀念。」資策會執行長果芸說:「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合乎經濟原則。往往一個單位在高峰時雇進很多人,設計工作告一段落後,大部分人力便閒置;而且,軟體公司在設計程式的專業領域內,技術水準應更可靠。」

右上:經濟部次長王昭明表示:軟體業者應通力合作,進行產品聯合外銷。
一切應尊重專家,電腦化作業其實可交由軟體公司包辦
精業公司總經理高照訓說:「國外有些大公司本身連電腦操作員都不必雇,電腦化作業的規畫、設計到操作,全包給軟體公司負責。」他建議,公家機關的電腦化系統,應多讓民間業者參與。
果芸表示:「目前資策會正扮演『橋樑』的角色,促使政府部門將電腦化計畫的軟體設計部分,直接交給民間業者承製,或透過資策會轉包給業者。」
金腦公司總經理朱文源建議:「政府對軟體業最好的輔導,是提供企業電腦化貸款,以刺激消費,使軟體市場活絡。目前提供軟體業者貸款等輔導辦法,不能說對業者沒有幫助,但只能『救急』,不能助它茁壯。」
另一個軟體業發展的障礙,是消費者的觀念問題。軟體只是些程式,看不出「規模」和「分量」,加上硬體業者為了推銷機器,常向買主表示:「只要買了電腦(機器),就可以進行電腦化作業」,造成消費者重「硬」輕「軟」、軟體「無價」的觀念。

右下:資策會執行長果芸呼籲:國內政府機構及大企業應有將軟體外包的觀念。(張良綱)
應普遍建立軟體有價觀念
國內還有許多電腦客戶,對電腦到底能做些什麼,並沒有很清晰的概念,經常是「今天說這樣,明天又希望能那樣,不知每一個小小的更動,整個程式就得修改;也不以為這種『牽一髮動全身』的修改工作都應付費。軟體業所以難成氣候,主要原因就是業者往往走了許多冤枉路。」侯清雄說。
近兩年來,政府大力提倡資訊工業,傳播媒體也常介紹有關知識,一般人對資訊業瞭解增加,也漸有軟體「有價」的觀念。「但好不容易扭轉的情況,卻又讓業者自己破壞了。」神通董事長苗豐強,言下不勝惋惜。
軟體公司為一種服務業,所需資金少,成立容易,國人愛當老闆的天性,在此行業中表露無遺。上百家的軟體業者,大部分是二、三個人組成的小公司,無力提昇技術水準、建立聲譽、開拓國外市場,只能在原本不大的國內市場中互相「殘殺」。
「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郭譽琪說:「惡性競爭的結果,軟體的價格就拉低了。」
削價競爭的結果,有些業者為了有利可圖,就「粗製濫造」,反正軟體設計不佳,電腦也未必不能用,只是不好用,外行的客戶也搞不清問題出在那裡。有些業者則難以為繼,公司倒閉,留下一筆爛帳。
高估了自己,錯估了市場
「有些人可能並非有意擾亂市場,而是低估了設計一套系統所需的人力及時間。」苗豐強指出:「這些小公司的創辦者,多半曾在別的公司從事程式設計工作,覺得並不難,就想自己創業。其實真正難的是系統規畫,國內這方面的人才不夠。」
通常一套系統,包括好幾個程式,其間有一定關聯,例如:會計系統,可分別由不同程式處理過帳、分類帳、資產負債……等,彼此要能契合,才不會發生分類帳上支出,總帳卻沒有減少等問題。規畫不佳,就會漏洞百出。為了「補漏」,只有加入新的程式,如此程式愈加愈多,最後終於無力補救。
另一種情形,是高估自身的業務成長率。高照訓指出:「軟體公司主要的財產及開支,就是『人』。本身有多大規模,可承接多大的計畫,不能勉強。有的公司千辛萬苦『搶』了一個大生意,進用許多人,使規模急速擴大;這個案子結束後,勢必得再接到規模類似的大案子,或許多小案子,才不致浪費人力,因此往往就得削價競爭。這種忽然、過量的人事膨脹,是軟體經營的大忌。」
侯清雄呼籲:「業者在承接計畫時,應先考慮自身的能力,『貪心不足蛇吞象』,會得不償失。軟體業屬於服務業,『質』比『『量』重要。小公司做小案子,大公司接大計畫,應各有不同的市場。只要有地方比別人強,就有競爭力。」
軟體設計也應走上專業化
如何才能「有地方比別人強」?幾乎所有業者都說出相同的答案:走專業路線。
應用軟體的種類極多、極雜。通常一套系統,須由電腦專業人員,及對系統所要處理業務學有專長(或很有經驗)的人一起進行,例如:會計系統,須電腦及會計人員共同設計。而每家公司的規模有限,不可能涵蓋所有業務範圍,否則不是淪為水準低落,便是員額膨脹,成為一大負擔。
目前國內業者已有朝專業化發展的觀念,有的且已做出成績。例如:「金腦」以旅館管理系統打出知名度,除國內客戶外,業務還推廣至印尼、新加坡、香港等地;「神通」以設計特殊需要系統為主,如拍賣系統、倉儲系統等,成效亦佳,有不少海外訂單。
軟體業規模宜大?宜小?
軟體業的經營規模宜大?宜小?一直是引起爭議的問題。有人認為,小公司林立,彼此惡性競爭,終會造成「同歸於盡」的局面;不如合併經營,規模擴大後,方有能力拓展海外市場,不必在國內你爭我奪。但也有很多業者(多是規模不大的公司)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軟體是種需要很強創造力的行業,宜有彈性,小公司機動性強,能迅速因應市場變化,並在某專業領域內保持技術領先,這是大公司所辦不到的。
「從歐美先進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大、小公司應能並存發展,各有貢獻。」神通總經理侯清雄指出:「理想的情況是,大公司開拓市場、接訂單、做整體規畫,然後分別轉包給小公司,並協助其訓練人才、提供財務支援;小公司則在專業領域內鑽研、開發,彼此形成『中心——衛星』體系,雙方都有利。」
問題是,什麼樣的公司才算大?什麼樣的規模算小?一位業者指出,目前國內軟體公司,「大的還不夠大,小的又太小,仍應積極進行合併。業者不應以小公司也有好處,做為不合併的藉口。」
國內絕大部分軟體公司的規模都在十個人以下,超過五十人的已稱為大公司。「要在某一領域,做到專精的地步,仍需有基本的設備及人力,如:必須有電腦設備,供設計師測試程式;人員則至少應在十人以上才能勝任。」苗豐強說。
合併是為了使公司營運更健全
金腦的朱文源指出:「國內目前往往幾個技術人員合夥,就開一家公司,他們只懂技術,不懂經營方法。其實,軟體公司也是種企業,要生存及成長,應以現代化的方法經營,如應有管理、財務等專門人才,及講究經濟規模。」
最近,金腦與泰安公司合併了。這兩家公司原都有卅幾位工作人員,在國內已算頗具規模者,而且雙方營運情況皆佳,「我們合併,並不是經營上有了困難,而是為了使組織健全、使經營規模擴大、並使營運更合理化。」朱文源說。
他指出:「合併後,我們仍走專業路線,將從事旅館、醫院、進出口貿易、銀行等類軟體業務的開發與設計。以我們兩家公司的營業情形來看,即使不合併,五年內維持為績優公司應無問題。但我們要往長遠看,未來客戶對程式設計水準的要求將愈來愈高,公司規模小,就很難顧及一些很專業的問題。因為雙方都有此體認,所以儘管合併過程中有些繁瑣的技術問題,但大家都互相體諒,順利達成合併的協議。」
合併是未來業者應走的路。它有許多立見的好處,如:原來雙方各有一位專精某項工作的人才,合併後只需一位,可縮減一名員額;或其中一位培養其他能力,減少重複投資;擴大後,承製大型系統的能力加強;結合雙方的技術和經驗,提高服務品質……。
亟需建立資料檔
軟體業的服務品質,取決於人才素質。
國內素質高又整齊的工程師,吸引了許多外國資訊業者來臺投資,「但這些人多半沒有受過很好的實務訓練,可以做很好的幹部(指定程式讓他設計,能做得很好)但要他做領導人,規畫整個系統,就力不能勝了。」苗豐強說。
領導人才缺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才流動率高,軟體公司不願費心培養;此外,軟體公司大部分規模嫌小,也無力培養人才。
電腦界的人才不足、流動率大,是各地共有的情形,但對國內電腦界的影響最大。因為國內電腦公司多半沒有建立完善的資料制度,往往人事一變動,經驗也帶走了。
苗豐強說:「建立資料檔,不但可累積前人經驗;而且軟體系統常需因客戶的經營型態改變、規模擴充等原因而修改,留下檔案,人事變遷後仍有記錄可查,可以迅速從適當之處著手,有助提高服務品質。」
有關領導人才的培養,有幾個辦法:聘請外國顧問帶領研究,提供學習的機會;將工作人員送往國外受訓;由工作中用心摸索及參加國內的訓練班。
目前國內軟體人才,除了各軟體公司自行訓練外,最重要的養成機構,是資訊工業策進會。
資策會設有訓練中心,課程多樣化,訓練對象包括初出校門的電腦專業科系畢業生、其他科系畢業生的轉業教育、及在職進修等。資策會在教育上的努力,頗具成效,幾乎每期都有超過招收名額好幾倍的人報名,通過考試才能錄取,結業學員極受業界信任。
資策會應扮演「建築師」角色
資策會是政府為了推動資訊軟體業,在民國六十八年成立的財團法人組織,負有培養人才、引進電腦技術等任務。四年來,該會在培養人才、與外國公司合作以引進技術、建立我國軟體業的聲譽等方面,有不容抹煞的貢獻。但因我國軟體業尚在起步階段,存在許多問題,因此業者期望資策會發揮更多的功能。
資策會責任重大,任務艱鉅,卻因係財團法人組織,無固定經費來源,必須自闢財源。會中設有系統開發中心,承接外界的委託計畫,原意是讓工作人員從中學習,然後將技術移轉給業者,但如今已成為資策會賴以生存之道。
國內市場原就有限,加上公家機構有需要時,必以資策會為第一人選,業者常批評這是在「與民爭利」。資策會雖將規畫後的系統轉包給業者,但一來公家機關在系統規畫完成後,才編列預算,還要經過審查,往往要拖一、二年才能定案,業者對資策會轉包的工程,往往是「只聞樓梯響」,即使有受益業者,畢竟也是少數,因此仍不能見諒於多數業者。
「資策會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軟體公司,從我們的『輔導者』,變成『競爭者』。」許多業者抱怨。
金腦公司總經理朱文源認為,資策會所謂「從工作中學習技術,再移轉給業者」的說法未盡合理。他以建築業為例:「建築師負責設計、監工,實際施工則交給營造商負責。資策會應扮演『建築師』角色,多承攬案件,在規畫完成後,交給民間業者,增加業者學習、磨練的機會。此外,也應多爭取與外國大公司合作,合作過程多讓業者參與、直接學習,不必由會中人員學習,再多一道技術轉移的手續與時間。」
業者有心改善市場秩序
「與民爭利」的陰影,造成業者與資策會的關係不太和諧。
「五五五○」事件發生後,資策會與業者進行多次溝通,彼此都有深一層的了解與體諒。經濟部次長、資策會董事長王昭明說:「今後資策會將盡量少接國內的案子。」
果執行長也表示:「資策會是真心誠意地要為業者服務。未來我們將多接國外的案子,並轉包給業者。與國外大公司的合作計畫,也將多請業者參與。國內案子,則將盡量直接向使用單位推介業者。我們要致力『與民興利』。」
軟體價位混亂、業者惡性競爭等情形,影響了國內軟體業的發展,受害最深的自然是業者本身。最近許多業者已有自覺:「與其這樣下去大家都搞垮,不如團結起來,一起想辦法改善。」
合併經營是建立市場秩序的最佳辦法,但國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積習難改,因此業者採取另一個方法:今年八月廿六日成立軟體協會,做為溝通、協調的機構,由精業公司總經理高照訓擔任理事長。
高理事長指出,軟體協會目前的主要工作有:協調業者分工,各往專業方向發展,避免糾在一起打混仗;嘗試訂定軟體的公定價格,預備為每種案子訂出價格的上下限;依各公司的規模大小分類(不代表技術高低),希望讓客戶知道,多大的計畫應由那些公司承包,逐步建立市場秩序。
舉辦檢定考試與聯合外銷
經濟部王次長表示:「政府也計畫舉行技術人員檢定考試,促使從業人員進修,以提高技術水準。這種考試與高、普、特考不同,並不禁止沒有通過檢定者執業,但可提供消費者一個鑑別標準,藉此達到淘汰程度太差者的目的。此外,並將透過各種管道,促使業者團結,進行『聯合外銷』,合力開拓海外市場。」
「聯合外銷」也是軟體協會第二步要推動的工作。「這件事牽涉到如何籌措資金到海外設立據點?在那裡設立據點?業者間如何協調分配工作、資金與外銷比率?……我們預定在年底前擬出一套方案。」軟體協會副總幹事王國亨說。
要想外銷成氣候,初期不能太計較利潤
如前所述,我國軟體產品的目標是外銷,外銷則須走套裝軟體之途,所以,「聯合外銷若想成氣候,也非發展套裝軟體不可。在初時,可能不能考慮利潤問題,應先咬緊牙關降低售價,以吸引買主,打開市場。」施振榮呼籲:「業者必須認清現實,撐過這段草創初期的艱苦,我們的軟體業才能真正起飛。」
宏碁公司正計畫與幾家規模較小的軟體廠商合作,發展中文個人電腦套裝軟體,由內銷,銷往海外華人市場,再發展其他語言的套裝軟體以銷往各國市場,一步步推進。
施振榮說:「中文是我們的語文,這是其他國家難以與我們競爭的一點。雖然現在許多外國公司也開發中文電腦,但他們設計的程式,就像『翻譯歌曲』,總不及我們中文的『創作歌曲』好。」
發展外銷套裝軟體的另一困難,是開發市場的人才不夠。電腦的應用套裝軟體是走大眾化路線,對技術的要求較低,國內應可勝任。難是難在應用軟體的需求有地域性差異,如:美國醫院管理系統與國內的不同,前者只看病、不售藥,後者則包括看病及賣藥;打麻將的遊樂程式,可能很受中國人歡迎,外國人則不感興趣;……總之,須看準各國市場需求,開發的套裝軟體銷路才會好。
經濟部王次長指出:「目前資策會採行的措施,原則上是爭取與外國大公司合作,一面借重他們的行銷網,銷售產品;一面培養經驗,瞭解市場。若能爭取到國際知名的大公司合作,表示我們的技術已被肯定,可以提昇國內軟體業的聲譽。」
應用軟體外,還應開發操作系統套裝軟體
「除了發展應用軟體外,未來我們還應開發技術性較高的操作系統套裝軟體。因為操作系統系依電腦規格開發,沒有地域性的限制;且電腦規格已漸統一,操作系統可以有較大的市場。」苗豐強說。
電腦協會王副總幹事指出:「操作系統與硬體的關係密切,結合硬、軟體業者之力,將產品搭配輸出,使兩者的競爭力都加強,是軟體業發展的遠程目標。」
個人電腦的興起,為我國資訊工業的發展帶來許多有利因素,軟體業能否如經濟部趙部長預計的,五年後與紡織、電子並列為三大出口工業,使我國成為軟體重鎮,就看業者能否掌握時機,擴大規模,走向專業化,團結合作朝發展套裝軟體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