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不一定是好事
三年前,因國際名經濟學家克萊恩教授的一句「中華民國的外匯存底以十億美元較為合理」,引起輿論對外匯的討論。那時我國的外匯存底是一百卅億美元。
當時,中央銀行一位官員曾表示,我國環境特殊,必須保存較多外匯,一百卅億美元算來應是「不多也不少」,如果能多一點更好。
外匯數字隨著我國經濟出超不斷累積,到去年底超過二百億美元,雖然經濟學家發出警告,但一般的觀念仍是:有錢是好事,看,有那麼多國家為大筆外債頭痛,我們居然煩惱錢多!
外匯仍然持續增加,到今年九月已突破三百五十億美元,國民平均外匯持有率早已高居世界第一。幾個月前,國內開始有「錢太多傷腦筋」的呼聲;現在輿論已將外匯不曾有效消化、應用,嚴厲地指為「窮人發了財,渾身不自在」。
要中國人改變幾千年來「存錢是美德」的觀念,實在不容易;但觀念的確在轉變中。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人能接受專家的說法:有外匯當然比有外債好,但外匯是我們把東西賣出去,賺進來的錢;如果沒拿來運用,就等於是輸出資源,換一堆紙放著,並不划得來。
「圖利他人」是好事
除了環保、金經觀念外,近三年來其他方面也有不少重要的觀念改變,如:
隨著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等的修正,財產觀念逐漸轉變,不再只是具體的動產、不動產,也接受了「智慧產品」有價的觀念。
過去,公務員若被指為「圖利他人」,似乎就令人懷疑到他的操守,因此這四個字像個框框,框住了公務員的手腳,使他們一定要「依法辦事」、「援例辦理」,以免落人口實。現任經建會主委趙耀東,在擔任經濟部長時,卻一再鼓勵屬下:公職人員原就是要為民服務,就是要「圖利他人」。
趙耀東當然不會要公務員利用職權、非法圖利他人,只是希望公務員做事能更有彈性,更給人民方便。這與早些年高希均教授提出的「決策錯誤比貪汙更可怕」,都是對公職人員工作品質的要求。
當然,有了觀念並不保證就會照著做。以推行多年的家庭計畫來說「一個孩子不算少,二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的口號,幾乎人人耳熟能詳,但衛生署最近做的調查卻顯示:目前平均年齡在廿到廿九歲的年輕夫婦,平均希望的子女數為二.四人;其中男孩為一.三人,顯示重男輕女觀念仍在。
觀念的建立,或許不是實現的保證,但卻是基礎。畢竟,要從「帽子底下」改起,才能再往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