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如前議。
時間:本月廿九日下午五點卅分。
目標:兩廣總督府及其他重要機關。
人數:預計組成每隊五十至一百人十隊。
路線:分甲、乙、丙、混合四隊,如圖:甲隊由黃興率領直攻兩廣總督署;乙隊姚雨平率軍佔軍械局;丙隊陳炯明率隊襲擊督練公所;胡毅生率混合隊外圍支援。
裝備:每人黑鋼夜光錶乙只、大餅一個、銀元一枚。
標示:白色臂巾,黑膠鞋。
信號:螺角長聲。
一九一一年三月廿九日五點廿五分已過,廣州城螺角號吹,但姚雨平、陳炯明、胡毅生和他們號召的義軍,卻因為船期延誤,沒趕來廣州。
而計畫仍然必須如約赴會。人數卻由千人減至百餘,只有勉強再分三路。
悲劇於是發生。
黃興率方聲洞等十人出南門,擬與清軍防營中黨人接應。不想防營為避人耳目,計畫入城之後,再佩白巾倒戈。於是雙方乍遇,卻憤而酣戰、死傷慘重。
軍械局一路也遇大批清兵逼來,只有退入附近的源盛米店,以米袋掩護。他們支持了一天一夜,彈盡援絕,清軍遂放火燒街。
進攻督練所的一批人,也因寡不敵眾,活口一一被捕。
壯志未酬身先死,本是千古憾事,但馬革裹屍、效命沙場,也算死得其所。而被捕的黨人們,卻真正咀嚼了失敗的滋味。他們經過拷問,在四月三日行刑就義。他們來不及知道,此後不出半年,革命終於成功;他們的血,換來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這是當年刊登在雜誌上的一張新聞照片。烈士們戴著腳鐐手銬,攝於行刑之前。
從右邊開始,第一個叫羅聯,廣東人,原是個軍人;左邊穿長衫的饒輔廷,是上海公學的學生;然後是廿五歲的羅遇坤,和羅聯是小同鄉,曾在機器工廠作事;左邊的陳(亞)才是個安南華僑;旁邊的宋玉琳乃是安徽養尊處優的世家子弟;頭上掛著鐵鍊的韋雲卿,小時候不愛念書,卻是個有骨氣的軍人;徐滿凌大約受了傷,坐著,他原是農人;最後的梁緯、徐亞培,都是廣東花縣人。
大丈夫不為情死,不為病死,但為一個希望而死;拍照的時候他們即知將死,你看這表情是遺憾、是憤慨,或是「一我可殺,繼我者不可盡殺」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