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好死不如歹活。」生活再怎麼艱辛坎坷,只要人活著,總是存有一絲希望。
但是,就在廿世紀的今天,「自殺」已名列許多國家的十大死亡原因排行榜。我國也不例外。
有這麼一種說法:
古今中外,「一哭二鬧三上吊」,一直是女人的「法寶」,用來得遂心願,而真正的用意竟然只是「撒嬌」。
「撒嬌」技巧如果高明,最後可破啼為笑,以喜劇收場;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回頭再也無路。
自殺,這種死亡遊戲,並不好玩,為什麼有人會跟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搞不懂啊!」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們搖頭。與人類其他的死因相比,自殺成因最是撲朔迷離。雖然許多人埋頭探討研究,自殺仍是難解的謎。
在民國七十二年度,自殺擠入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的排行榜。當年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在台北市排名十一,高雄市排名十二,如並入台灣地區計算,恰是第十名。
去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自殺變成第九名;以台北市而言,它赫然盤據在第八名。
有人卻認為,自殺死亡率在順位的上升,並不是人數有明顯的增加;而是因腸胃炎、結核病、肺炎等傳染病,隨著醫療水準的提高而逐漸減少,自殺的排名才得以前進。
雖然自殺死亡的人數,沒有明顯的上升,但從一九七五至八四年十年之中,台灣地區已有一萬八千多人死於自殺。光是台北市,去年一年,就有二百零一人因自殺而死亡。
有這麼多人自殺死亡?

資料來源:衛生署防疫處。(簡永彬)
「小看」了自殺率
「這數字恐怕還是低估了吧!」許多專家異口同聲地表示。
「冰山只露出一角」的情形,舉世皆然。
台灣大學教授林憲指出,雖然精神流行病學曾探討自殺問題,自殺死亡人口卻未被列入研究範圍;已開發國家已確立自殺事件的處理制度,有較詳細的資料可統計,但開發中、未開發國家恐怕就付諸闕如。
此外,社會對自殺所持的態度,也會影響統計數字的正確性。有的社會認為自殺是忌諱、是可恥的,有的則認為是勇敢、值得讚揚的;前者的家屬可能為了面子問題,保持緘默或隱瞞事實,使死亡診斷書無法「從實招來」。
像信天主教的愛爾蘭人,或信回教的埃及人,因為所信仰的宗教忌自殺,人們很可能避諱以自殺案件提出報告。
「不過,自殺死亡率不確實的最大原因,還是在於自殺與意外事故很難區分」,林憲教授指出。
有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場所或原因,很難讓人找出自殺的蛛絲馬跡,便可能被判定是意外事故。近年來,利用交通工具自殺者尤引人注意。
美國政府曾針對車禍的肇事地點和肇事車輛做研究分析,發現竟然百分之十五的交通死亡是——蓄意的自殺。
然而,若自殺者已死亡,他的親友又不知實情,這個事件通常會被當作意外事故。因此,自殺人數就成了一筆「糊塗帳」。
儘管如此,著作「自殺和企圖自殺」一書的學者史坦基在一九六六年還是根據自殺率的高低將各國分成三組比較。而後我國學者,根據他的資料,加入我國的統計數字編列成表,數字雖不太精確,但仍可從中窺見端倪。

婚姻、感情問題,一直是自殺原因中的「主角」。(簡永彬)
瑞士死亡率高?
每十萬人口中有十九人以上自殺者,屬「較高」的一組,包括西德、瑞士、奧地利、匈牙利、丹麥、芬蘭等歐洲國家和日本。
自殺率在十萬分之九以下者屬「較低」的一組,包括西班牙、義大利、荷蘭、蘇格蘭、愛爾蘭等歐洲國家,和以色列、埃及等。
而中華民國、比利時、法、英、葡萄牙、美、紐西蘭、南非、澳大利亞等國自殺率在十至十八之間,歸於「居中」一類。
為什麼人稱「世界樂園」的瑞士自殺率偏高,而飽受戰爭肆虐的以色列竟然偏低?很少學者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談到自殺的原因,十分錯綜複雜,學者專家各有說法,發表的論文不下五千種,「一般說來,可分為個人心理因素、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及精神疾病等三類」,林憲教授指出。

有自殺企圖的人,經常會透露蛛絲馬跡。吊橋上徘徊的人兒,莫非有什麼心事?(簡永彬)
為何走上「不歸路」?
在個人心理方面,許多人是因人際衝突而自殺,有人則是因本身不快樂而有厭世的念頭。
「自殺行為也是一種處理事物和人際關係的方法,它是一種最糟糕的溝通方式。」東吳大學心理輔導室的張本聖分析,自殺所蘊藏的涵義耐人尋味,有時自殺者自殺的目的在逃避壓力,希望「一死百了」;也可能為了懲罰他人,企圖以死引起他人的愧疚感;在美國有很多青少年自殺,是想挽回父母的婚姻,他並不是真的想死,而是希望得到關心與體諒。
一個人若失去了對他十分重要的人、事、物,如身體健康、愛人、財產、工作或自尊心、成就感等,也容易萬念俱灰。
在社會、文化原因方面,心理學家認為自殺率會隨著社會集體自殺傾向的強弱而有所改變。
例如台灣泰雅族的瑞岩社,過去常常發生伴侶自殺事件。經過研究,才發現因為這個部落嚴禁八等親內有親戚關係者結婚,而當時在部落內或附近又很難找到合適的對象,逼得墜入愛河的情侶不得不雙雙自殺殉情。

醫院急診室的急救措施,也許能挽回自殺者的生命,但卻很難補好他們已經破碎的心。(簡永彬)
與社會文化背景有關
這種殉死和古代的陪葬,都是一種文化背景所形成的觀念及表現的行為。
此外,社會的混亂或瓦解,也容易使個人行為無所適從,從而降低人們對自殺的「免疫力」。
舉例而言,台灣地區的自殺率從一九四六年起逐年增加。
「這可能與二次大戰結束、台灣剛光復的社會混亂狀況有關」,台北市立療養院葉英坤院長分析,一九四九年左右,由於大陸淪陷,大批移民遷台,也導致了自殺率的上升,到了一九六四年達到顛峰。而後,隨著社會的日漸穩定、經濟繁榮、生活環境的改善,自殺率逐漸下降。
至於第三類原因,則是精神疾病。
根據統計,百分之廿以上的自殺死亡者罹患精神疾病。

馬偕醫院的協談中心,提供「自殺防治」服務。想不開的人,有時經過一番長談,也許就豁然開朗。(簡永彬)
不自殺不行!
「精神分裂病患者的自殺率是普通人的五百到八百倍」,葉英坤指出,如妄想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就是一例。
這種病人往往與現實脫節,對外界的反應有偏差;加上受妄想與幻聽的支配,總覺得有人想迫害他,到頭來,他在「既然人家苦苦想殺我,不如自己死了算了!」的情況下,選擇自殺。
此外,以情感障礙為主的情感性精神病,如躁鬱症,也有強烈的自殺傾向。這種病人發病時,有的情緒高昂、有的消沉憂鬱,有人則是兩種情緒交替出現。因為嚴重情緒不穩,生活適應很差,重者便可能自殺。統計資料顯示,六個憂鬱症病人,約有一人死於自殺。
雖然精神疾病患者自殺率高,但它卻是可救的。
「情感性精神病的病因很多,可能因內分泌失調、藥物、病毒、酒精中毒、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而引起。最常見的是和體質有關的個案」,台大精神科醫師胡海國說。
遺傳是精神分裂症的主因,後天環境也會造成程度不同的精神分裂症。
這些病在過去,被視為絕症,有人則歸咎於「造孽」或「家門不幸」;現在,「醫界已有療效不錯的藥物,可調整腦部的新陳代謝。病患在短期內,無論在智能、個性或生理功能,都能改善」,台中市明功堂精神科醫院副院長陳俊鶯說。以精神分裂病為例,只要能早期發現、治療,大約四分之三的病患可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其中百分之廿五甚至可恢復病前的社會功能。
在研究自殺問題時,死亡人口分佈的年齡層,通常是學者注意的焦點。一般說來,老年人往往是各國自殺率的一個「高峰」。
青少年是一匹「黑馬」?
由於家庭組織的核心化、親屬關係的日漸疏遠,加上精神及身體疾病的問題,目前老年人的自殺率已是世界各國的社會問題。
然而,另一種趨勢卻更令人震驚——自殺的年齡層改變了!變成處於黃金時代的青少年。
根據國內「生命線」的統計,去年打電話求助的個案有三萬六千多件,其中年在廿到廿九歲者佔了百分之四十二點四。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陸汝斌表示,三、四十年前,自殺年齡層的高峰是四十五至五十五歲的更年期,及六十五至七十五歲的老年人;而現在自殺率最高的年齡層卻是青年期。
在我國十五歲至廿四歲青年人死亡原因中,自殺已成為僅次於意外事件的第二大原因。台大教授林憲的研究也指出,男性自殺死亡人數最多的年齡在廿至廿九歲之內,女性則在十五至廿四歲之間。
這股狂潮也襲捲了其他地區。在世界各國,自殺都是青少年主要的死因。
據統計,美國每隔二分鐘就有一個年輕人企圖自殺,而每過了一小時四十五分,就有一個人自殺成功。
「自殺已成為美國青年第二位死亡殺手」,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指出,過去卅年來,美國十五歲至廿四歲青少年的自殺率增加了三倍。到八十年代末期,預測將躍升為第一殺手。
今年五月,日本全國警政廳也發表一份令人心驚的資料:去年青少年的自殺率,比前年增加了百分之卅四。
據香港警署統計:一九八三年十至十九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較三年前增加二倍。
全世界面對這個「燙手山芋」,進退維谷。美國紐約州副州長阿弗雷德,曾說過一句話,最能描繪出他們既痛楚又無奈的心境:「我們研究魚、研究青蛙,但對我們的下一代卻一無所知。」
找「方便」的自殺方法
在所有的自殺案件中,男女的自殺方式在程度上有明顯的分別。
自殺的方法包括服藥、服毒、投水、上吊、割腕、槍擊……等。一般說來,男性常採較激烈的方式,女性往往採較溫和的方式,因此男性自殺死亡率也高於女性。
衛生署防疫處就一九七五至八四年間的統計資料顯示,自殺者中,採用藥物、毒液者佔了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是上吊。「可能是這些藥物取得較為方便的緣故」,防疫處流行病學研究員張歐漢指出,台灣地區管制槍枝,所以用槍擊自殺的比率極低,而在槍枝容易取得的美國,持槍自殺就較普遍。
日本於一九五五至六二年間,以服毒自殺者的比率最高,其中約有半數是因為服用安眠藥。而從一九六一年日本政府加強管制安眠藥後,用它來自殺的人顯著地減少。
儘管學者認為自殺所牽涉的因素、變數太多,防不勝防;但仍有不少可以「盡人事」的機會。
「自殺者的溝通方式很特殊,通常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可以發現」,市立療養院保健科主任楊庸一提醒:「他們發出的『暗示』訊號,都是為了要得到別人的注意。」
注意求救信號
掌握這些機會,便可能救人一命。
機會之一:根據研究,百分之八十企圖自殺者在自殺前會透露訊息,如說出「我不想活了!」、「死了算了!」之類悲觀的話,聽的人千萬不要以為他在開玩笑。而整理自己的物品,並交代贈予何人;寫遺書……等也都是。
機會之二:自殺獲救的人,在三個月內仍「殺機騰騰」,有再度自殺的可能。
三分之一的自殺死亡個案,都有過自殺企圖,或曾鬧過自殺。有人想利用自殺和人溝通、向人求援,如果一再嘗試仍無法達到心裡的期望,便可能「一不作、二不休」,再次採取行動。
機會之三:嚴重憂鬱的人變成較開朗、活潑;富攻擊性的人變得畏縮、沉默;或是自殺獲救者心情突然好轉,都必須特別注意。因為人一旦決定未來該走的路,心境反能豁然開朗,此時的精力和體力,反而讓病人有自殺的力量和勇氣。醫生通常會建議,對患有憂鬱病的自殺獲救者要提高警覺,尤其在三個月內。
機會之四:一個人在經歷親人傷亡、破產、重病等重大打擊後,而有絕望、羞恥、憂鬱之感,通常在劇變發生後六周到六個月,自殺傾向特別高。
然而,這些線索只能預防自殺行為,卻無法杜絕要自殺的想法。怎樣才能減少「想死」的人呢?
「首要之務,當然是把精神病患者送醫治療」,市療楊庸一大夫指出,這是最容易、卻也最讓人忽略的根本之道;在忌諱自殺的社會,尤須特別注意。
愛與關心是良藥
「提供諮詢教育,幫助年輕人認識交友的意義與功能,讓他們明白愛是——尊敬、責任、照顧、諒解的真義,並學習與異性共同奮鬥、創造豐富的人生」,民生報一篇社論強調,如能建立良好的社會安全制度,維持就業保障,降低人生中的風險,協助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受挫而全無憑依的人,就可以減少走上絕路的中年人。
對於老年人,「則以愛心和敬意面對老年問題,使其獲得妥善的醫療照顧,和可以繼續居住在社區中、與人保持接觸的安養服務。」
實行起來,可能不簡單,但這些卻是值得遵循的大方向。
當然,個人的自我約束、反省也很重要。當自殺之念萌生,不妨自問:「都有自殺的勇氣了,還會有什麼衝不過的難關?!」
俗話說得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自殺的念頭,還是「滾」到一邊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