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線優美的飛簷翹角、充滿象徵意味的脊飾,加上色彩亮麗的琉璃瓦,……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之美,在世界任何建築體系中,都顯得十分突出。就傳統建築本身來說,大而微翹的屋頂,也是整個建築物中,最顯著、最重要、最莊嚴、最美麗的部分。
舊曆春節,臺北市一直籠罩在一片霪雨中。平日風發聳立的高樓大廈,此時顯得灰濛一片、無精打采。人們枯坐室內,只能靜聽冷雨敲窗,卻無法得享古人那種坐看「細雨簷花紛紛落」的雅趣。
對於住慣平頂高樓的現代都市人而言,「簷花」是個陌生的名詞。簷花是什麼呢?中國傳統建築屋頂是呈斜坡狀的,再加上飛簷翹角,使得雨水不可能一瀉而下,而在簷邊濺出水花,就是古人所稱的「簷花」。而當簷花紛紛,便交織成一片輕柔的雨簾。
即使不是雨天,傳統建築的屋頂也予詩人許多靈感。陽光下,杜甫的「碧瓦赤甍照城廓」,為我們描繪出一片亮麗色彩。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之美,令人深深懷念。

圖2:「正吻」上的「鴟尾」,在華南系建築中改成了「燕尾」,家中有人中過舉才可採用。(李乾朗提供)
飛簷翹角,實用又優美
中國傳統建築是用柱礎橫樑,負載著猶如冠冕的屋頂。而傳統中國建築的屋頂,其變化之多,造型之美,確如冠冕一般令人矚目。微彎的瓦坡由屋脊向下開展,形成優美柔和的曲線;而更美觀的是微微向上翻曲的飛簷,使得屋頂在厚實的台基和莊重的柱礎上,產生一種婉約飄逸之美。四個向上的「翹角」,又有一種力感,整個建築因之有著力與美;再加上瓦坡上輝煌的琉璃瓦和脊飾,藍天之下,傳統屋頂所呈現出流暢的線條和明朗的色彩,真是生動、亮麗至極。無怪乎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先驅梁思成認為屋頂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最重要、莊嚴無比、美麗無比的部分」。
「屋頂是中國建築中形式的焦點,它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曲線之美。」沉潛中國傳統建築研究、並出版多種著作的李乾朗先生表示,這種曾經被外國人視為極特異、極神秘的屋頂曲線,其實有它實用的功能,他說:「各地民屋因為建材、氣候、日照等自然地理因素互異而有不同的屋頂建築,中國黃河流域在古代燠熱多雨,大而微翹的屋簷,就是為解決排水和光線問題。」

3.4:傳統中國人講究方位和陰陽五行,建屋也不例外。台灣傳統建築中的規帶(即垂脊)造型,就以五行之說,分為五種:圖3.是金型。(李乾朗提供)
曲線有如神來之筆
傳統屋頂的舒緩斜坡,利於排水;屋簷伸出牆外,則可避免雨水直接流在易腐朽、怕潮濕的木造屋身;但出簷過長,又恐遮住光線,因此又讓屋簷微微飛起,不但採光的問題解決,雨水也順勢飄向遠處。
「為了造成這些實用的效果,古代工匠運用了『舉折』、『推山』、『翼角起翹』……等種種艱難複雜的技法。同時,在觀瞻上也增加了無比神韻。」李乾朗認為,曲線的出現,使得原本講究中軸對稱的屋身,由靜態產生了波動,他說:「無所不在的曲線相互激盪,一波推動一波,終於釀成建築物生命的律動,就像書法藝術一樣,有一種神來之筆的氣韻。這就是中國建築生動感人的泉源。」
他又說明:「曲線的巧妙運用,真是中國建築藝術中最大的奧秘。老子有『曲則全』的說法,曲線可使得造型人形化(人的形象全由曲線組成);可是曲線的運用也是所有線條中最難的,表現得當就婉約生動,仍具渾厚感;表現不得當就流於松浮乏力。所以我們看中國建築,常覺得它既是神采飛揚、威武不屈,又同時是玲瓏親切、含蓄矜持。這種相對的美感並存的現象,是西方建築所沒有的。」

圖4.為木型。各代表不同方位。此外,山牆上還有一些陶製裝飾物。(李乾朗提供)
形式繁多,循序漸進
曲線之美,是中國式屋頂的共同特色,而屋頂的形式亦十分豐富。「廡殿頂」由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組成,屋頂前後左右四面都形成坡狀,因此又稱「四阿屋蓋」。「硬山頂」只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則是兩面立牆,稱為「山牆」;「懸山頂」又稱「挑山式」,結構與硬山頂略同,但屋面兩側伸出山牆之外;此外,「歇山頂」由廡殿與懸山兩種屋頂結合而成,遠看恰像懸山頂騎在廡殿上,它有一條正脊和八條斜脊,因此又稱「九脊頂」;「卷棚頂」的特色是兩坡相交處成弧形曲面,沒有明顯的屋脊;還有錐形的「攢尖頂」,能產生各種多角的形式。
這些基本形式還可以互相組合變通,成為二重簷或三重簷,甚至可發展出數十種不同的形態。李乾朗指出:「由於傳統建築的木結構很難長久保存,因此早期的建築形式究竟如何發展演變,如今已乏實物考據,好在從書籍、古畫、明器中,仍有豐富的跡象可尋。」

圖1:許多鄉間民房以瓦甕裝飾山牆,也有拙撲之趣。(李乾朗提供)
有階級與尊卑之分
他解釋說:比如從周禮「考工記」中「殷人重屋四阿」的記載,可知廡殿頂和重簷在殷商時代就存在。從許多漢魏的明器和壁畫中,學者也發現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五種形式都已具備。而唐代敦煌壁畫中,顯示歇山頂運用極多,也出現許多攢尖式的亭、塔。從宋畫「滕王閣圖」、「黃鶴樓圖」、「清明上河圖」中,更可看到宋代屋頂形式與組合的豐富。
唐代以後的建築,就有實跡可尋了,他舉例道:「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就是唐代的建築,它是目前所留存的最早傳統建築。宋代出現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建築專著『營造法式』,其中不但記載了各種屋頂形式,還有詳細的營造方法。明清兩代,朝廷還嚴格製定屋頂的尊卑,根據史冊記載,廡殿最尊,只有宮殿可用;歇山次之;懸山、硬山、攢尖、卷棚又次之。至此,中國建築的各種屋頂形式都發展成熟,而且組合也變化多端、多采多姿。」

圖2:火型規帶下,字型突出的磚飾,就是「鳥踏」。(李乾朗提供)
屋頂裝飾蘊涵深意
中國人對屋頂的裝扮,的確煞費苦心,除形式變化多端外,脊飾之豐富,恐怕也是全世界各系建築難與相比的。這些有趣的脊飾,不但增加美感,也蘊涵了許多象徵意義。
從明器中的陶樓(陪葬用的陶製樓房)或壁畫中可以發現,古人很早就將正脊兩端,做成如獸角般彎起。這個部分後來稱為「正吻」。漢代開始,正吻多半裝飾一種名叫「鴟尾」的圖案。根據「漢紀」記載,漢武帝元封六年,柏樑台失火焚燬,南海郡有方士陳言:「南海有魚虬,尾似鴟,可激浪降雨。」所以自此漢武帝建宮,都將鴟尾置於屋脊兩邊,用以鎮火。此後就沿襲下來。
有人說,所謂虬魚,其實就是鯨魚。將它放在屋頂上,是希望它能產生「噴水」的象徵性防火作用。或者說,魚在屋頂上,是將屋頂寓意為海,就自然能剋火了。由於木架構的建築最怕火災,因此古人將一些水生動物像鯉魚、水龍……等飾物放在屋頂上,是可以理解的寓意作用。李乾朗說:「從早期的明器看來,漢代陶樓上的鴟尾形狀很模糊,直到魏晉石窟中的壁畫,才有清楚的造型,或像鳥,或似魚,造型很簡單。明清以後,『鴟尾』顯得複雜,造型是張嘴的龍咬住脊尾,龍背上還有劍靶和鐵鍊。」

圖5:山牆上書卷、靈芝,磬形飾物,都是祈祥祝吉的象徵。
防火之外,也祈福避邪
除了魚、龍等水中生物用以防火外,歷代也把許多象徵吉祥的瑞獸一一搬上屋頂。根據班固「西都賦」中的形容,可知漢代的屋脊上已飾有銅鳳;而在宋代「營造法式」的記載中,屋頂的走獸還分九品。明清更嚴格製定屋頂的脊飾:正吻處有「脊獸」,垂脊之前有「戧獸」,四周脊角則放置一排「套獸」:仙人在前,龍、鳳、獅子、麒麟、天馬、海馬、魚、獬、吼、猴等在後。尾端的仙人還有一個有趣的別名叫做「走投無路」,因為它若再踏一步就掉下屋簷了。但這些脊飾並非人人可用,也是因官品而有異的。
李乾朗指出,「這些裝飾題材和手法,很具人情味,可看出中國人祈福求吉、避凶驅災的人生觀。把這種人間感情加之於房屋的結構上,不但生動有趣,也豐富了屋頂的天際線。」不過他認為,這些飾物很可能是由構造上必然組件演化而來,起初可能是結構上的接頭部份,後來才漸漸加入祈福消災的觀念,變成豐富的脊飾。

圖7:剪黏工人正在屋頂上為脊尾添華飾。(李乾朗提供)
琉璃瓦添頂上光輝
琉璃瓦應用作屋頂建材,是建築史上的一件大事。根據魏書大月支國傳記載:「北魏世祖時,其國人商販京師,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採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乃詔為行殿,客百餘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這種光輝亮麗的琉璃瓦,為中國式屋頂又增色不少。
中國建築以瓦鋪頂,始自夏代。「本草綱目」就記載了「夏桀始以泥坯燒作瓦」。周代的時候,「筒瓦」、「板瓦」、「瓦當」、「滴水」的形式已都具備。而北魏的琉璃瓦,不但豐富了屋頂的顏色,釉料還有防水功能,並能增加耐久度。但當時除宮殿外,使用範圍並不廣。
燒製琉璃瓦的技術在南北朝一度失傳,到隋初才又研製成功,此後即大量應用。杜甫「碧瓦朱甍照城廓」的詩句,便是琉璃瓦的形容。那時琉璃瓦還以色分級:黃色為帝王宮殿專用,太子與諸侯宮室用綠瓦,公侯之外的官僅能用青瓦,平民則仍用土瓦。這項規定在明清時更為嚴格。
優美的曲線、豐富的脊飾、亮麗的琉璃瓦,在在使得中國式屋頂豐富、生動,在世界建築史中也擁有很高的藝術地位。然而,隨著時代進步、建材改變和愈形忙碌的現代生活,精雕細琢的傳統屋頂建築已逐漸式微。在鋼筋水泥的現代大廈中,「屋頂」的概念,變成一片灰白水泥平台。尤其在進步極速的臺灣,想要領略傳統屋頂的古典美,只有在鄉村的遺園、舊厝,或廟宇神殿中才能發思古幽情。

圖3. :某些鄉間民屋,把現代亮麗的磁磚也貼上了山牆。(李乾朗提供)
古厝寺廟猶能尋舊制
臺灣的傳統建築與泉州、漳州一帶大同小異,屬於我國傳統建築中「華南系」的一支。一般來說,臺灣建築中,民宅大多樸實無華,廟宇則極盡華麗之能事。屋頂建築也是如此。
「長江以南就找不到廡殿式的屋頂了」,李乾朗說:「歇山頂在臺灣是最尊貴的形式,霧峰林家就採用這種屋頂。一般民房南部多為懸山頂,北部則以硬山頂為主。」他又說:「閩南體系的正脊尾端不用鴟尾而以燕尾代替,兩端翹起開叉,恰似燕尾,要家中有人中過舉才得採用;一般民房則是一種中央微曲、兩端沒有翹出部分的『馬脊』。少數考究人家並在正脊中央放置避邪用的葫蘆或『瓦將軍』、『黃飛虎』等陶製鎮剎人物。」
一般說來,普通民宅的構造單純,屋頂裝飾也極少,只有官家或豪宅,才有富變化的裝飾。他們在正脊上嵌入花磁磚或瓦甑,甚至裝上古典人像;此外,火爐、壇缽、太陽等避邪之飾也立在正脊之上。有的前清科舉及第人家,還在兩端燕尾裝置剪黏的龍、鯉等吉祥物;此外,兩側山牆亦有簡單的裝飾,如令旗、戈矛、書卷、懸魚……等以為鎮宅或代表身份的象徵。更講究的人家,山牆上還往往用紅磚砌成橫式長條裝飾物(有水平式或N形),稱作「鳥踏」。顧名思義,是供鳥兒歇息的地方,充分表現出鄉民愛屋及烏的美德。有些人還會在鳥踏上裝飾人物、飛禽、走獸……等交阯陶飾物,以增添裝飾的功能。然而,真正華麗的屋頂裝飾,仍在廟宇建築。

圖4:水型規帶下的綠琉璃天窗,據說有使木樑通風防潮之效。(李乾朗提供)
廟宇可以採最尊崇的裝飾
臺灣寺廟的屋頂造型,以歇山頂為主,與華南地區大致相同,但在裝飾方面則更加繁複。這是因為臺灣的廟宇大多道釋不分,再加上一些通俗的民間信仰,使得裝飾更形複雜。
一般廟宇屋頂的正脊,大多採燕尾式,弧度很大,高聳、尖翹為其特色。無論正脊或斜脊,都飾滿各式各樣陶磁質的剪黏或塑造的人物像。但重點在主脊中央,「雙龍搶珠」、「雙龍拜塔」、或「雙龍朝三星」(三星指福祿壽三仙)是最常見的題材,都有避邪祈福的意義。斜脊上則大多是「唐明皇遊月宮」、「木蘭從軍」……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五顏六色的花鳥陶塑剪黏,在琉璃瓦的輝映下,更顯富麗堂皇。比較特別的是孔廟,它的脊飾較簡單,主脊中央兩側各立一個柱形裝飾,叫做「通天筒」,傳說是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抗議。

圖6:瓦飾是屋頂最重要的外衣,拱起的叫「筒瓦」,平覆於下的是「板瓦」。筒瓦底端的「瓦當」,從漢代就有人刻上銘文或圖案;其下反三角形的「滴水」,下雨時會飄出簷花。(李乾朗提供)
現代廟宇裝飾過於繁複
山牆的裝飾,也比民宅更加豐富生動,獅頭、花籃、蝴蝶、彩鳳、飄帶、還魂扇、瑞雲、書卷、靈芝、磬、如意……等,凡是祥瑞驅災之物,都曾搬上山牆。
至於寺廟的屋簷,普通規模為一層,規模大的則有「重簷」。臺北龍山寺、關渡媽祖廟、彰化孔廟、鹿港媽祖廟、南鯤鯓代天府……等的正殿,都是典型的歇山式重簷。重簷層層、飛脊沖天,固然美觀壯麗,但無可諱言,近世這些重簷上過於繁複的裝飾和忒過亮麗多彩的剪黏,無疑破壞了屋頂原有的優美曲線和流暢感。
那麼,那裏才能看到真正保有曲線之美的傳統屋頂呢?李乾朗舉三處為例:臺南武廟的歇山式重簷,有二百五十年左右的歷史,大致保有原來風貌;鹽水鎮有個光緒年間建造的八角樓,是近百年的歇山式民房的闕樓;淡水定光佛廟也保有道光年間的硬山式屋頂,都是值得一看的古蹟。此外,萬華龍山寺前盔頂式的鐘鼓樓,和三峽祖師廟坡度極陡(超過45°)的正殿屋頂也都具特色。

圖8:這是金門民俗文化村的屋頂景觀。流暢的線條,襯著藍天綠樹,別具鄉土風味。(李乾朗提供)
屋頂為中國式建築決定性的特徵
除了廟宇和少數古厝,如今中國傳統式建築幾乎無處可尋。儘管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中山樓、忠烈祠、故宮博物院……,仍保留了傳統建築的形式,但皆為佔地廣大的公共建築。當這類傳統建築在空間狹窄的現代都市中成為不可得的奢想時,美麗的屋頂形式還是被聰明的人們保留了下來。
類似圓山飯店高聳的歇山重簷,近年來在臺北愈來愈多,學校、銀行、飯店、機場辦公大樓,甚至一些洋教堂也入境問俗地在它們鋼筋水泥的屋身上,昂然架著純中國式的屋頂。碧空之下,優美的線條,黃色的琉璃瓦,配上脊飾,教人讚嘆不已。人們仍說:這是中國式建築!於是,「屋頂」竟成為現代中國式建築決定性的特徵。
儘管少了廊柱、亭台、窗櫺的配合,所幸只要屋頂的飛簷、翹角長在,人們仍得在落雨時節享有「細雨簷花紛紛落」的雨簾。

圖1:這是大陸內地的重簷屋頂。(李乾朗提供)

2:阿房宮賦中,以「鉤心鬥角」形容秦代重重宮殿的飛簷翹角。圖中這正脊的燕尾和垂脊的草型脊尾,在藍天下交錯,是否也有「鬥角」之趣?(李乾朗提供)

圖3:這是屋頂的五種基本造型。圖案取自葉大松先生的「中國建築史」。(李乾朗提供)

圖4:圖中第一進的組合式屋頂,由一個硬山頂,疊在另一個切開的硬山頂上,是台灣建築常見的組合形式。

正脊中央是廟宇屋頂的主要裝飾處。圖1.中福祿壽三星,是道教廟宇最常見的脊飾。(李乾朗提供)

圖2.的「雙龍拜塔」、「雙龍搶珠」則屬佛寺裝飾。但目前台灣的一般民間信仰多佛道不分,裝飾也交混使用。(李乾朗提供)

圖2.的「雙龍拜塔」、「雙龍搶珠」則屬佛寺裝飾。但目前台灣的一般民間信仰多佛道不分,裝飾也交混使用。(李乾朗提供)

圖4:重簷脊角上雕琢繁複的脊尾,叫做「倒鉤唐草」。(李乾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