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地區有不少人把任立渝視為氣象的先知,但他們不知道,當颱風來時,「先知」的家人可能比一般人還要狼狽。
去年十月,台灣地區電視觀眾耳熟能詳的「氣象先生」任立渝,離開了他工作廿五年的中央氣象局,正式向台視新聞部報到。
對於他提前退休另謀事業第二春一事,傳言台視誘以「年薪百萬」或「一集一萬」的厚利才得以挖角成功,但任立渝只輕輕淡淡地說:「我只是持續我最喜歡的氣象預報工作。」
原來當時任立渝已被調離「預報中心」一年多,改在負責防災企劃、研究考核的一組擔任組長。繁瑣的行政工作讓他益發懷念單純的預報生涯,因此當電視台延請他主播氣象預報時,由於正合他的專長興趣,因此略作考慮就答應了。
這原本只是個人的生涯選擇,卻不料成為熱鬧一時的新聞焦點,令這位「平凡的公務員」頗不習慣。
對他來說,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直覺去走,他沒有刻意經營或計算利益得失,對於跳槽一事引發許多傳聞猜測,他不太能理解,「我又不是電視明星,怎麼新聞那麼多?何況我現在是台視的『職員』,怎麼可能有外傳的天價呢?」
在中央氣象局工作任內,任立渝在外的名氣高過局長,可說是過去十多年來氣象局的對外招牌。每逢颱風、乾旱、豪雨時節,他的氣象預測及講解往往是民眾期待的焦點,權威專業的形象也使他成了很多小學生的偶像。
但說起他和氣象的淵源,「完全是誤打誤撞」,任立渝說。
父親是紡織界的工程師,任立渝從小耳濡目染,理解力勝過記憶力,因此自然而然選擇理工組。他自稱「從小無大志」,大學聯考填了七、八十個志願,最後落在當年新創的文化學院地學系上。
「當時的氣象是很冷門的科系」,但沒有特別志向的他還是決定先念了再說。結果變化多端、推理豐富的氣象世界果然吸引了他,在班上一片轉系風中,他和另外十六名同班同學留了下來。
在他眼裡,觀察地球的大氣移動、高低緯度、溫度、雲雨變化……等交織出豐富萬千的現象,是極有意思的學問。實習課裡試畫天氣圖、分析預測天氣也充滿了挑戰與趣味。因此,當時的他雖沒有「立志」走這一行,卻也從沒想過改行。
在他們這班之前,只有台大地理系氣象組培養出零星的畢業生。因此他們一畢業,就成了台灣社會上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氣象人才」,當兵時都一起到軍方的氣象中心去做預報工作。當時的任立渝進入海軍氣象中心,每天預報海面風浪,提供軍艦參考。
「海面氣象預報的影響性勝過陸地」,他回想起來,當時在海軍氣象中心服役的一年中竟然沒有出狀況,「也實在好運氣」。
後來,氣象局為了網羅這批人才,特地算準他們的退伍時間辦理招考,於是一票同學嘻嘻哈哈地「轉進」陣地,又成了同事。
這群「氣象第一班」,在辦公室就可開起「同學會」。民國五十七年,這夥年輕人在氣象局從預報員開始幹起,但誰也沒料到未來任立渝會「曝光走紅」,成為公眾人物。
和任立渝相交卅年,從同學、同袍而同事,在氣象局有綽號「老烏龜」之稱的農業氣象科科長劉復誠戲稱,任立渝是個「守份謹慎」的「乖乖牌」,但因講話口齒清晰、勝人一籌才紅的。
原來預報員的工作是採廿四小時輪班制,每五人一組,每組由一位「主任預報員」統籌,當任立渝升為主任預報員後,一次機會讓他在媒體上嶄露頭角。
當時華視打算在晚間新聞後安排較具知識性的氣象預報,氣象局答應提供人才協助幾個月,便在預報中心舉辦「試講」,讓每位預報員上台講解天氣圖。結果任立渝因為「講話比較清楚」脫穎而出,便和另外兩位科長在華視輪播幾個月,這是他首次上鏡頭。
任立渝回憶,當時因為「攝影棚的燈光和辦公室的燈光不一樣」,又是現場播報不能NG重來,心理自然緊張,但還好由於他台風沉穩,終於順利完成使命。
到了民國七十年,任立渝升任預報科科長,開始負責接受媒體採訪。記者們發現這位溫文有禮的先生毫無「專業架子」,而且能把一些複雜專業的知識用大眾化的口語表達清楚,便不時來找他「上課」;同時期也由於電視台開始注重氣象新聞,於是任立渝的曝光率大增。
從那時開始,每逢颱風、乾旱、豪雨或天氣乍暖還寒時節,任立渝就不時在電視上露臉。他說起話來井井有條、組織清晰、態度誠懇穩重,眉宇間一絲憂鬱更添「諄諄善誘」的專家姿態,加上他有副具「開麥拉費司」的上相臉孔,十分有觀眾緣。
大家信任他的預報,但是事實上氣象預報只是一種或然率的推測。任立渝指出,以現在的科技來講,準確率達八十五%,已算不錯了;但很多民眾仍認為他的預報應該百分之百可信。
任立渝形容,「預報人員就好像是『站櫃台』的,是氣象局面對民眾的第一線」,偏偏氣象預報有其極限,在全球大氣的影響下,天氣就如「後母臉」,很難完全掌握,工作的壓力便由此而生。
舉例說來,有時氣象局發佈豪雨特報,第二天卻只見大太陽乾烤,他還是得硬著頭皮上陣解釋:「因為太平洋高壓突然增強,降雨鋒面下不來。」
有時發佈颱風警報停止上班上課,股市也因此休市,不料颱風卻臨門轉向,結果員工學生白放假、老闆直跳腳;還曾有一位股友打電話找任立渝大罵三字經,他為維護氣象局的形象,只得一面「聽訓」,一面疊聲答應:「對不起……改進、改進……謝謝……。」
而最近春天到了,天氣不穩定,雨要下不下的很難捉摸,在老天爺幾次跟他的預測唱反調後,一位患有氣管炎的觀眾忍不住打電話到台視抱怨:「任立渝播的氣象,還沒我的支氣管靈!」
另外,國慶日閱兵、中秋節賞月、元宵節逛燈會的天氣預報也令他戰戰兢兢;而大官政要們假日登山活動的天氣預測,則是另一種壓力。
但也有溫馨的故事。中央氣象局局長蔡清彥記得,有次他和任立渝到台東鄉下出差,很多農漁民認出「氣象先生」,紛紛趨前感謝任立渝的預報及氣象知識的傳授,盛情令他感動。還有一年中秋節時,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特地到氣象局送任立渝月餅,令他印象深刻。
在民眾心目中,任立渝不只是預測風雨的「先知」,甚至在大颱風天,也可以從電視快報上看到他鎮守氣象局「與民眾同在」,並提醒防範。但如果你因此認為他家在面臨天災時與別人不同,那就錯了。
民國七十三年「六三」水災,當他在電視上提醒民眾應嚴防豪雨時,他二樓的家卻因水管不通,一樓地面的水竟從他家水管冒了出來,結果淹得全家慘兮兮。而他只顧在局裡加班待命,顧不了家,惹得太太楊瑜半開玩笑地吵著要他辭職,回家幫她掃水。
不過上面的小故事,不是各個人都知道。民國七十五年時,一家雜誌調查「台灣女性心目中最有魅力的男人」,在開放填答的情況下,任立渝和孫運璿、宋楚瑜等「政要聞人」同列「十大魅力男性」。
女性們對他的評語是「不慍不火、忠厚老實、是顧家的可靠男人,使人羨慕的丈夫人選」。而他的專業知識,也令女性深覺「極富安全感」。
對於這項調查,任立渝似乎頗覺羞赧,直說:「我只是個平凡人,那裡有什麼魅力?」但從電視「女人女人」曾打算邀請他上節目談兩性問題,以及坊間女性雜誌一再打他主意的情況下,雖然他都拒絕了,其魅力卻可見一般。「我只會講氣象而已」,他謙遜地說。
此外,名氣也給他帶來一些方便,有回他要從高雄回台北,火車票已經賣完了,但售票員抬頭一看是任立渝,竟又兜出票來。
還有一回,任立渝搭公車,一位老先生帶了一堆電子錶打算回大陸探親,一看是他,當場就掏出一隻硬要送給他;諸如此類的「方便」,不勝枚舉。
楊瑜認為,任立渝是個淡泊的人,不曾刻意強求爭取成就,只是本本份份善盡職責。會變成「公眾人物」,大概是「他自己的福氣。」
在電視上,任立渝給人「含蓄沉穩」的感覺,但從老友口中則透露出他少為人知的「悶騷」面。
劉復誠指出,任立渝的字跡雖工整、但卻很大,可看出他性格中「穩重」與「粗獷」兼具的矛盾。劉復誠回憶,當年在左營海軍當預報員時,任立渝最喜歡的娛樂就是一個人騎著腳踏車悠悠閒閒晃到高雄的「藍寶石」歌廳聽老歌,還喜歡擺譜下圍棋、集郵,「但他同時也是交際舞王,又愛唱歌,台北市的KTV他沒有不知道的。」
任立渝的嗜吃,也是朋友圈中有名的。楊瑜透露,他幾乎每天回家都會拎著一包食物,走在路上也愛吃小攤;而朋友聚會吃飯則「都是他點菜」,劉復誠說。
總之,在朋友眼裡,他是一個「很會享受生活的人」。事實上,任立渝對時尚的嗅覺很敏銳,像現在流行的雙排扣西裝、寬褲管,他從幾年前就開始穿了;而對於單位送的紀念品,他則一眼就知道是不是名牌。
在任立渝心中,一直希望以自己的影響力推廣氣象和識,讓人們活用,這也是他選擇離開氣象局到電視台的原因。「媒體的影響力比起氣象局更直接」,他認為。
現在的他,每天早晚播報氣象,下午固定到氣象局看天氣圖,其餘時間則投入撰寫報章雜誌上的氣象專欄,並至「少年成長基金會」擔任義工,跟著踏青活動上山下海,就現成的大自然講解氣象知識。
看到關心氣象的人口越來越多,他覺得很開心。一位家住台東的男孩從國中時代受到任立渝講解的吸引,而對氣象產生興趣,常常打電話向任立渝請教,後來兩人成了忘年之交。現在男孩已是高三學生,日後念大學志在大氣科學系。
但這些影響對任立渝來說純粹是無心插柳,他並未因此「自我膨脹」,仍安份地在自己的生活軌道上悠遊。他規劃十年後退休生活是:「買一輛四輪帶動、馬力夠的休閒車,上山下海到處走,過自在悠閒的生活。」
就像他的太座所說的:「任立渝只是一個平凡的先生,氣象是他的飯碗罷了。」然而,很多人都是從一個小小的「飯碗」開始,守份地經營,而後才開展出自我生命及社會的春天。
〔圖片說明〕
P.50
作了一輩子的氣象公務員,儘管現在任立渝已轉到電視公司,但他每天仍然要到氣象局觀看天氣資料、分析氣象變化,確保預報無誤。
P.51
氣象預報資料,每六小時就要更新一次,背後是預報人員廿四小時輪班的辛苦。(鄭元慶攝)
P.52
為了上鏡頭容光煥發,任立渝每天在上電視之前都要刮鬍整面。
P.53
任立渝在電腦螢幕前,與美術人員一起設計晚間新聞的天氣圖動畫。
P.54
任立渝原本只是個單純的「鄰家先生」,卻因媒體青睞而成為公眾人物。
P.55
觀眾在電視螢幕上看到任立渝站在天氣圖前侃侃而談,其實在攝影棚裡,他是站在一塊藍色紙牆前對著攝影機凌空比劃,「像個神經病」,他說。
P.56
天氣變化或多或少影響了人類食衣住行的生活細節,因此氣象常識可說成了「家居必備」。(本刊資料)
P.56
颱風水災是台灣最常見的天災,氣象預報在此時顯得格外重要。(本刊資料)

氣象預報資料,每六小時就要更新一次,背後是預報人員廿四小時輪班的辛苦。(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為了上鏡頭容光煥發,任立渝每天在上電視之前都要刮鬍整面。

任立渝在電腦螢幕前,與美術人員一起設計晚間新聞的天氣圖動畫。(薛繼光)

任立渝原本只是個單純的「鄰家先生」,卻因媒體青睞而成為公眾人物。(薛繼光)

觀眾在電視螢幕上看到任立渝站在天氣圖前侃侃而談,其實在攝影棚裏,他是站在一塊藍色紙牆前對著攝影機凌空比劃,「像個神經病」,他說。

天氣變化或多或少影響了人類食衣住行的生活細節,因此氣象常識可說成了「家居必備」。(本刊資料)

颱風水災是台灣最常見的天災,氣象預報在此時顯得格外重要。(本刊資料)(薛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