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的開山歷程
1972年,「泰王山地計畫」主持人畢沙迪親王,首度率團親臨台灣考察,深入農業研究單位、大學農學院及多座高山農場。來到梨山時,他眼看結實纍纍又碩大味美的桃、梨、蘋果,驚羨不已。
畢沙迪親王指出,時任福壽山農場副場長的宋慶雲告訴他,當年榮民團隊計畫在梨山、福壽山等地栽種溫帶果樹時,美國農業專家曾訕笑:「台灣是亞熱帶國家,怎麼能種出溫帶水果?」但其實梨山的海拔高度達2,000公尺,年均溫在攝氏7度以下的時數也超過1,000小時,冬夏溫差的變化極大,非常適合栽種溫帶落葉果樹。
「泰北山區的氣候條件與梨山相近,相信我們也有機會辦到,」親王說。
1973年,宋慶雲奉派至泰北協助栽種蔬果,成為畢沙迪親王最得力的合作伙伴。當時泰北山區的交通極為不便,若不靠直昇機,所有人都只得徒步7小時上山,即使尊如親王都不例外。
因卓越貢獻而被當地人尊稱為「爸爸宋」的宋慶雲,曾多次對外感念地說,當他首次來到泰北安康山區,畢沙迪親王親自背著沈重背包,陪著他一同徒步上山,晚上兩人更一起擠在原住民家中、鋪上報紙席地而睡,完全不因自己的身分而有特殊要求。
18個月後,安康農場總算收成第一批桃子,其他果樹也欣欣向榮,代表梨山的成功經驗,確實能在泰北複製。其後畢沙迪親王率領的泰方人員,也與我國的農技團緊密合作,終於將一畝畝的荒地,改造成滿山桃李、處處飄香的世外桃源。
投入40年的光陰,如今「皇家計畫基金會」(前身即為泰王山地計畫)在泰北設有5個研究農場及38個推廣工作站,受惠農家則多達3萬7,561戶。
台泰農技合作的品項,也由溫帶蔬果,延伸至花卉、茶作、菇類、草莓、山地造林及蔬果加工業;產品則分銷泰國本地市場、新加坡及台灣。
畢沙迪親王指出,近年來農場生產的蔬果,常因品質精良而供不應求,農民收入則遠高於過去種植罌粟的產值。

泰國皇家計畫由泰王蒲美蓬(左二)親自啟動。圖為1969年與畢沙迪親王(右)勘查罌粟花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