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歷史性復談還提出將貨運包機、航線截彎取直、兩岸共同探勘石油等後續合作方案,納入今年10月的台北會談議程,也意外引動「兩會互設辦事處」的爭議性話題。
「兩岸週末包機」的協議包括:自7月4 日首飛;乘客身分不設限,只要持合法證件,無論兩岸民眾或外籍旅客一概適用。包機在直航開通前,沿用「先向南繞經香港飛航情報區,再轉折向北」的既有航線。航點方面,台灣開放台北松山、桃園、台中清泉崗、高雄小港、台東等8個航點;大陸則先開放北京、上海(浦東)、廣州、廈門、南京 5個航點,未來再陸續開放成都、重慶、深圳、大連等6個航點,並視需要增加;每週雙方各飛18個往返班次。
協議中也載明,雙方同意3 個月內協商「貨運包機」事宜,並儘快進行「兩岸直達航路」的協商,以有效降低通航的時間與成本,例如現行航線由台北包機飛往上海需要2.5小時,「截彎取直」後即縮短為1小時40分。
「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協議的重點則包括:第一年以每天3,000人次為限,未來雙方視情況調整;旅客活動必須團進團出、團體行動,停留期間以10天為限。大陸先開放北京、天津、遼寧、上海等13個省市,以有正當職業、或能提供相當於20 萬元台幣財力證明的居民為適用對象。
將於7月18日正式實施的「陸客來台」,雖是台灣觀光產業期盼已久的盛事,但因人數仍有設限(一年約100萬人,較香港去年湧入1,400萬名大陸旅客相去甚遠),對經濟的初期帶動效益可能不如預期。
互設辦事處爭議至於意外生波的「兩會互設辦事處」處理往來簽證問題,由於不在原先陸委會授權的談判範圍內,且事涉敏感的領事職權,在朝野未獲共識下,遂引發各界議論。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回台後表示,互設辦事處仍是「遙遠將來的工作」,代表團僅先將議題帶回來,一切還留待未來進行政策討論。
對於此行圓滿成功,江丙坤特別聲明「感謝民進黨政府」,因為這些議題的內容規劃,早在民進黨執政時就已打下很好的基礎,只是當時兩岸氣氛不佳,互信不足,如今靠著政權轉換的臨門一腳,才能在短時間內順利上路。
綜觀此次協商過程,在談判攻防上,輿論認為中方海協會以經貿交流為攻勢,挾以觀光客、包機航路等有利籌碼,強勢主導議題,我方相對處於被動局面,對於開放更多新航路(截彎取直)、貨運包機等台商關切的重要項目,海協會基於8月北京奧運的安全考量均採冷處理,令我方頗感失望。
但就整體會談成果看,各界仍給予掌聲肯定。曾參與兩岸談判的海基會前秘書長邱進益表示,10年前的「辜汪會談」是政治性會面,沒有實質談判,這次是卻是具體的政策協商,意義和層次皆不同。
兩岸互動新模式此次中華民國陸委會、交通部、觀光局等官員直接上桌對談、折衝,雖掛「顧問」名義,但被認為具有重大的政治意涵;除了有助於政策落實外,更改變了兩岸行之多年的「官方授權、委託民間代理」的白手套模式。一旦兩岸官方直接接觸成為常態,未來的對話溝通進程可望進一步加速。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曾任陸委會副主委的林中斌觀察,兩會復談的結果,短期內應可讓兩岸軍事緊張情勢下降、經濟依存更形緊密,兩岸的互動模式也轉入新局。而這種新局正是兩方政府都迫切需要的。
一方面馬政府可如期實現「陸客來台和週末包機直航7月上路」的競選承諾,在改善兩岸關係、活絡經濟上交出亮麗成績單;而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也可達成兩岸逐步統合的歷史使命,對國內民族情緒有所交代。
一大步之後在務實氛圍下,兩會復談開啟了歷史契機,打頭陣的經濟議題也順利取得成果,但從「互設辦事處」引發的爭議中,似乎也可預見未來仍有更多考驗。
首先是江丙坤邀請陳雲林下半年回訪台灣的「適當名義」。在兩岸互不承認的現況下,中國不可能接受「馬英九總統」的稱呼,而馬總統又不具有國民黨主席的政黨身份。若以無職銜的「馬先生」名義接見陳雲林,是否能達到擱置爭議、不自貶身分且又顧及國內民眾觀感的目標?有待觀察。
空中大學公行系教授李允傑指出,未來談判議題,從兩岸金融監理、經貿協定、和平協定,到台灣的國際空間,所涉及的主權象徵愈高,複雜度也愈高;而現有「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默契,到底底線何在?我方宜及早因應規劃。
「兩會一小步,兩岸一大步,」這是馬英九總統在海基會出發前的期勉。如今跨出大步後,更應確保兩岸關係是往友好、正面的方向發展,讓雙方的交流真正能帶來善意與實質助益。而這不僅要靠政府步步為營,民間也要一起努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