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席的」、「隱形的」、「漠不關心的」......,這些是提到父親時常見的形容詞。動畫電影反映現實人生,早期的迪士尼動畫裡,幾乎沒有父親角色。以一九九五年迪士尼發行的卡通動畫《玩具總動員》為例,從頭到尾幾乎聽不到男人的聲音,更別提父親的身影。
如今風向已轉,去年父親節在台灣上映的迪士尼立體動畫──《海底總動員》裡,不僅出現了爸爸,而且還是位單親爸爸,藉由一對小丑魚父子,來傳遞父子親情的價值。
爸爸出現了!爸爸的樣貌也在改變中......
一年一度的父親節又到了,雖然父親節向來不如母親節受到重視,但電視、報章媒體不能免俗地又要趁機大作廣告,促銷各種爸爸節的禮物;為人子女的,有人尷尬、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視而不見,但也有人絞盡腦汁,認真地在為父親選購禮物或安排活動。
如果說,父親節是人們炒作、建構出來的節日,「父親」一職又何嘗不是?
長期以來,父親扮演著家庭「保護者」或「賺食者」的角色,但卻始終「不在家」。
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王雅各指出,過去人們服膺「工具理性」和「目的理性」的區分,認為男人比較適合外出工作、賺錢養家;女人較適合在家燒飯、洗衣、帶小孩。「男主外、女主內」被視為是最合理、最完美的家庭組成型態。
「人類社會依循這種方式運作已久,但其實是違反人性的,」長期研究女性主義的王雅各指出,女人和男人具備一樣的能力,只是以往沒有被賦予機會,包括接受高等教育和進入勞動力市場。
直到二十世紀前期,美國經濟大恐慌,其後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女人開始有機會大量進入勞動市場,一方面養家活口,另一方面還是要做家事、帶小孩,這種內外兼挑的情況持續到戰爭結束。
大戰結束後,征戰沙場的男人們重回社會職場,另一場「兩性戰爭」才拉開序幕。戰時經驗使女人開始思考「男主外、女主內」的不合理。雖然男人曾希望將女人再度「趕」回家庭中,但部分女人起來抗爭,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婦女運動。女人逐漸不同於以往,在經濟上得以獨立自主後,進一步開始產生公民意識。
「性別隔離被打破,女人進入公領域,意味著男人也該回家了!」王雅各說。

莫等待、莫錯過,爸爸們若不好好把握機會,鏡頭中的孩子很快就長大了。
爸爸出現了!
簡單地說,女人走出家庭,正是男人被要求「回家」的開始。父親的角色之所以被討論、被重新建構,原因是母親的角色改變了。
「那是非自願、被逼出來的!」王雅各指出,男人在太太也出去工作賺錢時,被逼得要多分擔一點家中的勞務,這時候現代定義中的「新好爸爸」才開始出現,「父職」一詞被大力提倡,要爸爸回歸家庭。
在這個階段裡,種種強調父職重要性的研究和論調紛紛出籠,如:將父親缺席和犯罪、藥癮、青少年懷孕、甚至同性戀等社會問題劃上等號;認為缺乏父親典範可供認同、學習的男孩,在長大後會變成危害自己和社會秩序的人。有人甚至形容父親缺席是「當代最大的家庭挑戰」。
強調父愛不能缺席,確實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影響力。
王雅各指出,美國在八○年代末期開始流行「爸爸回家帶小孩」,至今依然持續。一些中年專業經理人(雅痞族)在重新省思人生價值後,毅然放棄高薪和不錯的事業前途,回家帶小孩。另外一種是近年來重型製造業快速衰退,服務業興起,許多男性也被迫退出職場,改讓妻子上陣養家。
根據估算,美國目前有兩百萬名爸爸全職在家帶孩子,由媽媽挑起家計重擔;另外還有三百萬名父親採兼職或開設工作室方式,讓自己有更自由寬裕的時間照顧孩子。
「這種風潮在美國已持續十五、六年,但台灣至今仍屬特例,」王雅各說。

受到爸爸的影響,小野家族可說是「一門作家」,他們的家庭工廠,專門生產一本本好書。
解放爸爸
一向跟著美式流行走的台灣社會,何以爸爸角色的改變卻如此緩慢?根深柢固的中國傳統父親形象,或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王行在《解放男人》一書中,以通俗小說中的人物──薛丁山和夏朝的大禹作為中國傳統父親角色的代表人物。
在外東征西討十八年的薛丁山,未曾與兒子謀面,更遑論照顧;大禹為治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亦被傳頌為「大公無私」的典範,他們或者光宗耀祖、或者因公忘私,但就如同多數的傳統父親,他們與自己的孩子卻「失之交臂」。
隨著時代的轉變,父親的形象與父子關係也隨之改變。早期,父親與孩子疏離,到了近代,父親和孩子漸有交集,但卻往往是個「壓力來源」。知名導演李安電影中塑造的近代華人父親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李安在《十年一覺電影夢》書中坦言:「中國父親是壓力、責任感及自尊、榮譽的來源,是過去封建父系社會的一個文化代表。」「一方面我以自我實現與之抗逆,另一方面我又因未能傳承而深覺愧疚。」
李安以父親的形象貫穿三部電影作品──《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因而被稱之為「父親三部曲」,「《推手》中的兒子對傳承不知所措;《喜宴》中的兒子是同性戀,沖淡傳承意味;《飲食男女》中根本沒有兒子,傳承已經走味。」
受西方思潮影響,台灣這些年來也開始強調另一種「父職」,連各種廣告都以「新好男人」的愛家形象為訴求。只是,觀念和事實有多大的差距?台灣的爸爸們真的「解放」、「回家」了嗎?
去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研究生吳黛宜,針對台北市國中生父親所做的「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研究」顯示,台灣已婚男性在父職的態度與實踐上,有「知行不合一」的現象存在。
研究結果顯示,「養家與示範」在現代爸爸心目中仍是高於「關懷與陪伴」、「日常照顧」、「能力發展」的首要任務,實踐程度也最高。換言之,已婚男性雖然觀念已有所改變,但因成長環境使然,在行為上仍不由自主地遵循著傳統模式,再加上整體社會的價值與期望,仍期待男性將心力放在工作上,並不鼓勵男性將人生的重心放在家庭中。
除此之外,配偶支持度、婚姻滿意度和家庭社經地位也影響著父職的態度和實踐。整體來說,擁有這「三高」的父親,父職實踐程度也較高。

全球競爭、贏家通吃,職場的不安全感日益加深,爸爸們賺錢養家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參與愛的勞務
究竟,什麼才是現代好爸爸?怎樣才算克盡父職?
父親的職責,包括持家和照顧兩方面。台灣爸爸們謹守著「賺錢養家」的傳統本分,但參與家庭勞動、家庭照顧的比例並沒有明顯改變,仍舊偏低。
「我問過我的女學生,第一次來月經的時候,爸爸知不知道?唸幾年幾班?什麼時候月考?有沒有男朋友?有沒有墮過胎?沒有爸爸是知道的!」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王雅各說,人類已經欠缺爸爸形象好幾千年了,現在才高喊爸爸不能缺席,雖然是「政治正確」的說法,真正要做到卻是很難的。
事實上,即使爸爸在家,孩子一樣感受不到父親的存在,一位深覺「母職」與「父職」不平等的媽媽觀察,她周遭的爸爸們,回到家不是看電視政論節目,就是研究股票,或者鑽進書房裡打電腦,人雖在家裡,但心思卻沒有回家。
根據今年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李淑娟「父育理論建構與驗證──父親心理社會發展、父育知覺、父職參與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父子共處時間與父親之父職參與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
親職的實踐需要時間,現代爸爸們花多少時間和子女相處呢?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二○○二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在子女極需父母陪伴、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階段裡(六到十二歲間),有六成五的父母每天與子女相處超過三小時,但母親陪伴子女的時間仍多於父親,即使在雙薪家庭普遍的今天情況依舊,調查結果,有75.35%的就業媽媽每天會花三小時以上陪伴小孩,爸爸只有47.95%。
溝通聊天是現代父母與子女主要的互動模式,但父親與子女間的互動明顯低於母親,母親為70.49%,父親為37.63%,大部分父親只關心孩子的課業,不知道如何放下身段,跟孩子們「哈拉」。
至於子女日常生活起居的照顧,仍以母親為主,父親參與率較低。以接送上、下學為例,母親63.88%,父親則為26.42%;為子女準備早餐,母親68.58%,父親18.49%。

「新好爸爸」的定義是──一手賺錢,一手照顧孩子。圖中的爸爸雖然年輕,幫孩子洗澡可是駕輕就熟。
補充式的父愛
台大社會工作系教授林萬億指出,在台灣,父親的角色被認為是「補充式的」、「暫時性的」,只是用來補充媽媽的不足。但隨著家庭規模縮小,雙薪家庭增加,無論在家事或教養子女上,都出現了人手不足的窘況,而機器或外在服務(如:褓姆、安親班)無法解決的部分,夫妻必須以協商方式解決,「協商式的親職關係將是未來的趨勢,」他說。
不過,話說回來,放眼世界各國,似乎未見父職與母職完全平等的社會,即便是最講求性別平等的瑞典,也沒有辦法做到完全公平。林萬億指出,瑞典在公領域中,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高達82%,兩性幾乎是平等的,但在私領域中,女性承擔的比重仍較男性高。
以兒童照顧為例,瑞典在一九七四年立法,規定父親也得以請育嬰假時,符合請假資格的父親,只有3%使用這項權利;近年雖然逐漸增加,但父親請假的天數平均為五十三天,仍遠遠低於母親的平均二百二十五天。
有人以「母職是天性,父職是後天學習的」,來解釋母親與父親投入教養工作的比例。
在母親懷孕過程中,父親始終無法參與。因此,有句廣告名言說:「我是當了父親以後,才開始學習當父親的!」
事實上,林萬億認為,從生理特質和懷孕經驗來說,母職是天性,但從社會與心理的過程來看,父親是很容易參與的。林萬億以自己參與照顧女兒為例,他自豪地表示,女兒脫離襁褓期、從半歲到一歲半期間,他們父女關係是非常親密的,藉由跟她玩耍、陪伴,林萬億很成功地成為女兒「附著」的對象。「只要母親願意讓位,父親願意接手,親職關係是可以『搶』回來的!」林萬億說。

為孩子做早餐、洗手做羹湯,是親子教育專家游乾桂的最愛,他甚至還編寫菜單給孩子們點菜。
爸爸也有帶小孩的權利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家庭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張晉芬指出,家庭生活並非老年或週末的生活,男性應該要及早培養,成為家庭中的一分子。
事實上,部分台灣父親也希望能投入育兒工作,但卻無能為力。「這方面資本家要負些責任,」張晉芬指出,台灣企業的不良作息,導致很多父親想回家卻不能、不敢回家。
去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所做的《世界競爭力年報》指出,台灣人平均一年工作時數2282小時,全球排名第一。
同一時期,國內CHEERS雜誌做了一項「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台灣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每週工作62小時以上,比政府的法定工時多出20小時,等於平均每天要加班四小時以上,這些爸爸回到家已經心力交瘁,就像太太們普遍抱怨的「在外一條龍,在家一條蟲」,又如何能要求他們和孩子有多好的互動?
「即使男性心中有渴求,但職場上通常也不允許,」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王叢桂指出,從政策宣傳口號「回家抱太太」、「回家抱小孩」成為男人間對應酬時急於回家者的戲謔笑語,就可看出整個社會的普遍價值觀。
夾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現代爸爸們有些無所適從。不過,在未來的爸爸身上,似乎看到了較接近兩性平權的一線曙光。
根據一九九八年王叢桂「父職的實踐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對大學生所做的「父母職責認知調查」顯示,男性自覺未來在傳統父職養家角色上的表現,會與自己的父親沒有差異,但是關懷與陪伴及日常照顧等功能上,會較父親為佳。女性則自覺在傳統母職家務、飲食、照顧上會較母親差,但在關懷尊重、陪伴孩子、發展能力與高收入方面,則較母親為佳。
不過,除了觀念改變之外,推動「父職」還有賴社會整體環境的配合。
「社會應該接受男性也有帶小孩的權利,」張晉芬指出,台灣社會「剝奪」了父親與小孩親近的機會。
除了價值觀、社會期許外,公共場合的各種設施也都「不支持」父親履行父職。林萬億舉例,男廁所中沒有換尿布的地方,因為大家都假設只有女性才有此需要;公車的博愛座指明要讓給老弱婦孺,因此媽媽抱孩子上車大家會讓位,換做是爸爸抱孩子上車,場面立刻就有些尷尬,「爸爸應該是強壯的,還需要別人讓位嗎?」可能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

媽媽帶孩子,快樂的出遊圖裡卻找不到爸爸。「迷失」已久的現代爸爸們,正試圖要找路回家。
三代父親大不同
爸爸雖然仍未完全「解放」,但已在轉變中,比較幾代父親的樣貌,可以發現其中差異。
七十歲以上的老爸爸形象,是沈默、威嚴、堅毅,戰亂的烙印揮之不去。作家小野說:「那一代的爸爸幾乎沒有語言。」導演吳念真更誇張地說:「自己和父親一輩子說的話,加起來不超過二十句!」
林萬億指出,七十幾歲這一代的父親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外謀生,對子女的教育也只是在某些關鍵時刻發揮作用,例如媽媽管不動孩子時,才由爸爸出面教訓。
戰後「嬰兒潮」前期、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中生代」父親,雖然沒經歷過戰亂,但卻走過貧困和經濟的大起大落,他們多半將心力放在工作上,因而錯失親子相處的機會。
前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就是最好的例子。溫世仁每年奔波在外的時間超過三百天,只有在寒暑假時能與家人短暫相聚。溫世仁的長子在父親告別式致感謝詞時說:「我有一個很特別的父親,一年陪伴家人沒幾天,還沒有在飛機上的時間多......」,令在場的企業界人士一片戚然。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在韓國現代小說《爸爸》一書的序中指出,二次大戰後,東亞男人成了工作動物,罹患了嚴重的效率上癮症、成就上癮症、快樂無能症、放慢無能症,往往要等到退休、被老板資遣或生了大病,必須回歸家庭時,才愕然發現家裡根本沒有自己的位子,自己彷彿是多餘的。

台灣人的工作時數世界第一,男人在職場上拚鬥後,還能有多少心力留給家人?
輕鬆作爸爸
「看到孩子不討厭,是這一代爸爸的最高境界,」同樣屬於五十歲爸爸的作家小野說,自己有很傳統的儒家思想,樂在工作,很討厭看到人家玩樂,偏偏兒子就愛打電動。
「我學著慢慢在修正自己,說服自己:玩樂、頹廢也很不錯!」小野說,年輕人的人生是自己的,「他們看事情的方法、生活的態度和我不同,我必須學習接受。」
「輕鬆作爸爸,」作家小野說,太「用力」作爸爸,孩子就會感覺有壓力,隨時保持愉快的心情,家庭的氣氛才能放鬆。小野說,現在年輕人的機會沒有上一代好,因此父母不能用自身的經驗和孩子做比較,「五十歲這一代要超越爸爸很容易,但他的兒子要超越他卻很困難,」小野說。
和上兩代不同,嬰兒潮晚期出生,三、四十歲這一代的父親,價值觀顯然更為多元、開放。
親子教育家游乾桂表示,自己十多年前開始第一場「育兒哲學」的演講,當年沒有任何一個父親進場聆聽,如今在演講的場合中,已經可以看到許多父親的身影、聽到父親的心聲。
林萬億指出,這一代由於母親分擔了家庭的經濟壓力,父親「老大」、「一家之主」的心態較少,有更多時間和孩子接觸,更瞭解、關心子女,從高高在上的威權角色,漸漸走向平權關係。
不同於出身貧困但獲得孩子「景仰」的老父親,三、四十歲這一代的父親相對顯得平凡,沒有什麼豐功偉業可供炫耀。林萬億指出,上一代父親奮鬥過程坎坷,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如今,「四十歲的爸爸與十歲的孩子經驗幾乎類似,玩電腦還玩不過孩子。」
「作爸爸太沈重,不如當朋友,」王叢桂從另一個角度替年輕爸爸解套,「當朋友,父子雙方都不必有太高的期望。」

「輕鬆作爸爸,」小野說,爸爸不必害怕孩子看到自己的侷限,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有些事情爸爸得反過來向孩子學習。
爸爸回家做晚飯
作爸爸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不婚或不育。王叢桂指出,「父職」是經過女性篩選後,發展出來的「本能」。換言之,越早對父職有瞭解、越對「當爸爸」有興趣的人,越容易博取女孩子的歡心,最後成為爸爸的機率也比較高。
一旦有機會成為父親,現代爸爸們可得好好珍惜。
「別說等一下,別說下一次,」林萬億忍不住要提醒台灣爸爸,目前台灣的子女人數減少,爸爸們要好好保握機會,否則,一旦錯過,孩子就長大了,那時再想當好爸爸也沒有機會了。
二十世紀,人們要求爸爸回家吃晚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就算爸爸要回家吃晚飯,可能媽媽也無法回家做晚飯。王雅各說,不妨,就改為宣揚「爸爸回家『做晚飯』」吧!只是,不知道現代爸爸幾人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