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居德國烏茲堡的台灣華僑邱玉,不久前找到一份新工作,任務是在當地中學擔任中文選修課程的教師,加上她在烏茲堡大學原有的中文會話班教職,簡直應接不暇;甚至,如果她願意,社區裡的成人教育中文班也歡迎她來插一腳。實際上,這正反映了近幾年德國「中文熱」的新趨勢。
撇開良莠不齊的問題,至少,在德國人眼中看來,只要是華人,黃皮膚黑頭髮,就可以勝任教中文的工作。這跟當年台灣人認為只要是老外就能教英文是一樣的。

和許多漢學家一樣,慕尼黑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譚克教授也是繁(正)體字的擁護者。
自從中國經濟起飛,中文在全世界掀起熱潮,即使天書般的方塊字和抑揚頓挫的4聲,讓老外望而生畏,但看在商機無限的份上,也只有硬著頭皮猛K,不僅商人、本科系大學生必須用功,根據「語言學習起步永遠不嫌早」理論,歐洲有些中學已經有中文選修課,美國教育當局甚至積極採取行動,鼓勵學生學習中文。
例如1994年起,美國「大學理事會」將中文列入SAT-II測驗(美國高中生進入大學前所參加的全國性測試),並將增設中文為進階課程(Advanced Placement,簡稱AP),進大學後,可以直接銜接大三程度的中文課程。由於法文、西班牙文早已列入SAT-II的專科項目,如今將中文列入考試,對選修中文的高中生來說,不啻一大福音。
參加此項中文測驗的美國高中生,必須在中學上過2至4年的中文。考試內容簡體、繁體、漢語拼音和注音符號等4種型態並列。這項新措施宣布後,全美有意開設中文課的高中一下子激增到2400多所,師資來源以及教學方法將成為一大棘手問題。照這種熱度發展下去,哪天歐美國家若出現附帶中文的雙語幼稚園,恐怕也不足為奇吧。

慕尼黑火車站看板上新添了中文繁體字「歡迎」兩字,簡繁體的差異搞得老外暈頭轉向。
美國如此,歐洲也不落於人後,許多專家預料「中文將是世界的強勢語言」,由於漢字難學,雖不敢擔保能否取代英語,至少,德國的漢學系已經「鹹魚翻身」,從門可羅雀的冷板凳變成熱門科系,連經濟系也提供中文初級班課程,以提升學生將來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甚至少數德國政府機構的官方網頁上,除了德、英文外,還添加中文版。
此外,部分中學設有選修課程,各地社區成人教育學校也提供中文課程,大公司裡通常額外設「中文速成班」部門,從外面聘請會話老師,給即將派往中國大陸工作的員工上特別課程,一時之間師資需求量大增,「教中文」、「補習中文」為許多華僑和留學生創造了就業管道。
尤其,兩岸三地市場對德國的重要性非比尋常,中國身為歐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找工作時若有中文這項利器,職場上如虎添翼。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不稀奇,英文屬必備條件更不必說,現在中文才吃香。
根據德國許多大公司在中國開拓市場的經驗,除了少數高層或專業人士外,英文在當地基本上行不通,不會中文在大陸處處困難,最實際的例子,用英文如何跟工廠裡的中國工人溝通?雖可以透過翻譯傳達,但不僅「隔靴搔癢」,更會因為過於依賴而減低管理的主動性,所以大型工商集團都重用懂中文的人才。
所謂懂中文的人才,第一上選是歐洲白種人,他們除了母語和英語外,還會中文,這種人罕見,且大半廁身學術界,屬於漢學專家教授之流,商業場上幾乎絕無僅有。退而求其次,是具有中國或亞洲血統的混血後代,從小在雙語教育環境下長大,能說中文。第三選擇是純中國血統,但在歐美國家長大或受教育,能掌握包含中文在內的兩種以上語言,之所以如此,牽涉了文化、種族、習俗、溝通和信任等問題。最後的選擇,才是能說中文的當地華人。
「台柱」人人愛全球中文熱潮下,許多第二代華僑子弟因此受益,中文成為謀職利器,若任職於大型企業如西門子、賓士、BMW、拜耳等已在中國大手筆投資的集團,可以快速晉升高層。例如來自台灣的旅德學者吳俊雄教授,他的女兒吳芳逸進入倫敦投資集團不到兩年,便以25歲之齡擔任部門經理,負責東亞及中國業務;另一位華僑青年才俊查家彥,他在台灣出生、唸小學,之後隨家人定居德國,進入西門子集團後便三級跳,擔任西門子總裁貼身機要秘書,周旋於最高決策階層中。尤其與台灣、中國相關業務都需要他出主意,目前負責西門子在台灣的業務。
中文熱所向披靡,就連大學畢業才出國的台灣留學生,也跟著行情看漲。例如旅居荷蘭的台灣作家丘彥明,夫婿唐效是公司裡的唯一華人,與大陸業務往來全仰賴他,即便連續幾年經濟不景氣,公司裁員時絕不會動到他,老闆對這位「台柱」更是禮遇有加,不敢怠慢。這些外商在大陸當地固然也可以找到一大把外語人才,但是他們沒有在歐美社會待過,不瞭解西方文化,做事方法及思想溝通總是有隔閡,無法交付重任。
這種情況下,甚至只要另一半具有華人血統,也有「加分作用」。例如西門子家電部中國公司總裁傑爾,妻子楊毓倫是台灣人,公司認為會中文的賢內助可以發揮功效,因此他長年累月派駐亞洲。這類例子不勝枚舉,總之,利用語言長才,華人在此可以創造優勢、掌握商機。
「中文托福」上場在職場、商業利益誘因下,「中文熱」方興未艾,無論就學、就業都必須制訂公認的評定標準,例如由中國教育部和法國漢語教師協會主辦的「HSK」,就是最有影響力的標準。HSK是大陸「漢語水平考試(Hanyu Shuiping Kaoshi)」的羅馬拼音縮寫,即所謂「中文托福」考試。風水輪流轉,沒想到中文也有揚眉吐氣的時候,現在輪到老外來考咱們的「托福」,真是大快人心!以往考生參加中文托福的目的是求學,近來以求職為目的的考生數不斷倍增,估計已佔總考生的一半。
在考生國籍分布上,南韓第一、其次日本、美國第三。這也反映出「世界工廠」在跨國生產製造業方面的全球布局比重。以南韓三星、LG等大型企業為例,HSK證書已跟英語檢定證明一樣,都屬於求職時的標準配備。韓國政府甚至把中文托福成績當作公務員的必要條件,當地至少有一百萬人在學中文。從使用漢字,到「去漢字化」,再到現在回頭勤學中文,韓國人這半世紀以來在中文世界進進出出,十分有趣。
學中文雖是好事,但教學上多年來一直存在一些技術難題,在字體上有簡體字、繁體字的兩岸分歧,在拼音上又有注音符號和羅馬拼音的不同。在中國或台灣本土的人各行其志,不成問題,但出了國,卻可能產生爭議,尤其是台灣的海外中文學校逐漸感受壓力,原來堅持的ㄅㄆㄇㄈ,現在已經和羅馬拼音並用;對於學方塊字十分吃力的海外華人後代而言,筆劃簡單的簡體字具有極大的誘惑力,連帶對繁體字的正統絕對性已造成動搖。
兩岸「中文」戰爭不過,近年來繁體字已有回流現象。正如大部分漢學家一樣,慕尼黑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譚克教授也是繁體字的擁護者,他以個人學習中文的經驗表示,「由『繁』入『簡』易」,因當年從繁體字入手,日後學簡體字不成問題,尤其就學術界立場而言,繁體字淵遠流長,撇開整體美學觀點,還有邏輯性考量,例如某些有典故的中國成語,硬要用簡體字就很難解釋。
繁體字雖然好處多多,可惜到目前為止,簡體字和羅馬拼音還是佔上風。除了中國的強勢、全球一窩蜂「大陸熱」潮流外,大陸師資及教材便宜,幾乎在每所德國大學都設有「外語學習中心」,以系統化經營方式提供外籍學生方便,也是一大原因。
此外,近年中國大陸在海外積極佈局,例如在美國卡位,動用關係、管道向大學理事會交涉,希望最後能以簡體字為標準,並透過大陸師資在全美高中的流動,影響、改變美國年輕一代對中國的觀感。
中華民國新聞局駐慕尼黑代表趙慶民主任對此表示憂心。他指出,歐美媒體駐亞洲特派員或大學漢學教授,對台灣都有深厚感情,源於早年曾經在台灣學中文的關係。他強調,老外學哪一種中文,就會對那個地方有感情,這是很自然的,台灣在力行本土化、學台語的同時,也不應忽略了爭奪全球「華語」主導權的重要性。畢竟語言代表影響力和認同感,牽一髮動全身,台灣過去長期保有海外中文教學的優勢,未來更要積極出擊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