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語言的教學
為了因應需求迫切的華語師資,以及將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來教學,朱大中文系與台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合作,首先開設了「國際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去年底正式招收了12位研究生。台灣教授由於薪資差距,無法在泰長期駐點,師大和台大教授於是分批前往開密集課程,「去年11月利用3星期上完一學期課程,學生上課上到都生病了,」林莉妹表示,今年11月該校研究生還要來台上課3個月。
國際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學費包含來台上課生活費,一學期高達8萬6千元泰銖(相當於新台幣8萬元),若非拿到獎學金,很少泰國人負擔得起。該系的羅思娜和郭小芳都是拿到皇太后大學提供的獎學金,畢業後必須到皇太后大學任教。
「高等教育的華語師資,是台灣的發展重點,」我國教育部駐泰國文化秘書李光華指出,對於泰國多如星海的中小學華語師資需求,中國大陸挾著人力優勢,可以透過「對外漢語辦公室」(漢辦)一個省送600位老師過去,台灣師資除了因薪水差距而招聘不易外,單就人數也不可能源源不絕輸出師資。在有限資源中,應針對「師資的師資」積極推動。
去年他說服國內教育部長官,邀請了泰國21位師範大學校長到台灣參觀,了解台灣師大在華語文教學的經驗和領先國際的水準,希望啟動各類可能的校際合作。今年7月第二批校長才剛訪台,並推動一項「志工」計畫:招募退休中文系教授或高中老師,進駐泰國41所師範大學,協助其規劃中文系課程,同時鼓勵他們的學生來台攻讀碩博士,讓台灣的影響力發生在這批精英身上。
台灣走出去!
「近年正(繁)、簡體字的消長在東南亞急轉直下,」信世昌指出,2000年後,中國大陸靠政經優勢,站在華語文市場的制高點上席捲東南亞,許多國家由上而下規定民間華語教學全面使用簡體字,使得原來與台灣來往密切的學術文化界紛紛轉向,所幸泰國仍由自由市場機制主導,才讓台灣正體字保留發揮的舞台。
「當海外廣大的華語市場都讀簡體字時,正體字就算再好,恐怕也只能擺在家裡了!」信世昌惋嘆地表示,近年台師大雖在泰國頗有斬獲,但以師大自身的資源畢竟勢單力薄,面對需求若渴的華語市場,需要政府更積極的政策支持。
「中國大陸是以國家力量,從拼音、教材、師資、認證考試全方位推廣,」他認為外在情勢雖然不利,但台灣推廣海外華語文教育仍有相當利基,比如F4主演的《流星花園》席捲東南亞,可以做為吸引年輕一輩的誘因;而老一輩華人受台灣影響深遠,仍傾向正體字;台灣的自由民主氛圍則是高等教育優良的土壤。
「台灣要想走出去,就要有更大的格局、企圖心和方向感,」信世昌指出,經濟上走出去可能導致一去不返,掏空國力,只有語言與文化上的輻射,才能近悅遠來,源源不絕。兩岸戰線延燒到海外華語文市場,「台灣應掌握種種優勢積極佈局,可千萬不能故步自封啊!」他語重心長地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