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及其附屬島嶼,乃是位於台灣東北方海域的無人島,與台灣島處於同一個大陸棚。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其自二戰末期開始託管的琉球群島主權移交日本時,一併將釣魚台列嶼的行政管轄權也交給日本;但在承認日本施政權的同時,卻又明確表示釣魚台主權歸屬存在爭議。
政治與經濟的糾結與此同時,中華民國台灣及中國大陸則皆認為,釣魚台列嶼依地理、歷史和法理來看,均應為兩岸中國的固有島嶼,與強硬主張擁有釣魚台主權的日本屢有衝突,1970年代以台灣海外留學生為主體的「保釣運動」,便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新總統馬英九當年不僅是保釣大將,更以相關的「怒海油爭:東海海床劃界及外人投資之法律問題」為論文主題,獲得哈佛法學博士學位。
這個標題也點出,政治主權之外,釣魚台還牽涉到重大的經濟利益。
除了我國每年在釣魚台附近海域漁業所得近15億元台幣外,早在1968年,中油公司與聯合國亞洲遠東經濟委員會,即曾分別提出報告,不約而同認為釣魚台附近東海海域可能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近年官方更估計其蘊藏量可能高達150億噸,為地球上最大且尚未開發的油田,在石油價格暴漲的今天,格外引人注目。
堅持主權,和平解決過去10年,由於兩位前任總統李登輝與陳水扁均採親日路線,對釣魚台主權的爭取不甚積極,而本次事件發生後,官方反應則較為強烈。總統府12日即發表4點聲明,重申釣魚台列嶼是中華民國領土,對日本提出嚴正抗議;隔日行政院長劉兆玄亦發表「力求以外交、法律手段解決,到最後不排除一戰」的強硬談話,與此同時,外交部則循外交途徑向日方交涉。
日本方面則於事發3日後釋出善意,讓遭留置的船長何鴻義回國,並公開承認日方船艦在「正當執法」過程中有過失,願意賠償。日本姿態雖較以往明顯放低,但其僅表示「遺憾」而不明確道歉的態度仍然令輿論不滿,怒氣甚至延燒到立場親日且擁有「櫻花卡」(日本居留證)的駐日代表許世楷身上,導致許世楷被召回後卻拒絕赴立法院報告,反召開記者會公開辭職。民間保釣團體又進一步在16日駕駛「全家福號」,在海巡署船艦護航下突破日艦阻撓,成功推進到距釣魚台0.4海浬處宣示主權。
眼看事態走向激化,日本首相福田康夫16日晚間特地發表談話,呼籲台日雙方冷靜、克制,以免影響歷來友好的關係。馬英九總統隨後在記者會上亦表贊同之意,為整起事件降溫。20日,日本駐台副代表赴「聯合號」船長家中面交海上保安廳第11管區部長的道歉函,整件事情終於告一段落。
釣魚台主權爭議難解,而此一新政府上台後的第一樁國際事務挑戰,對過去長年以美、日關係為主軸的外交政策,會不會產生衝擊?又,本次事件正值台海兩岸重啟交流,及中、日就東海石油礦藏開發達成協議的敏感時間點,未來中、日若將合作開採地點延伸至釣魚台海域,台灣又將如何因應?一座小島牽動多角關係,未來演變仍須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