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在幽夢影中曾說:「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今天,讀書、用書、記書仍然不易,而一般人又多了一「難」:選書為難。世界上每月、每日都有那麼多書出版,到底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
在這個專欄裡,我們嘗試每個月在出版的新書當中,挑選一本國內作家的作品,透過作者和專家、學者的評介,為您展現這本書的面貌。
本期為您介紹的是「雪已經開始下了」。這本書收集了林清玄近兩年在報章雜誌發表的文章。全書分為二部分,卷一、是他觀察台灣社會的一些弊病,例如探討「小留學生」問題的文化背景、卡拉OK小空間文化論,以及家庭倫理文化、中國文化的台灣經驗等;卷二、包括他在國外的見聞,由希臘、埃及、日本、新加坡……的文化發展經驗尋思中國文化前途。
全書主題圍繞在文化層次。
我們除了訪問作者外,並請到中興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沈謙教授來談他對這本書的看法。
書名:雪已經開始下了
作者:林清玄
出版時地:希代出版社、七十四年一月一日
林清玄:台灣文化在中國前途裡應有更莊嚴的意義。
「雪已經開始下了」是林清玄的第卅本作品,很多人都問他:為什麼不能少寫一點,寫好一點?他回答說:「問題的癥結是在,寫少也不一定寫好,寫多也不一定寫壞。」而他所抱持的寫作態度是:「我常覺得今天不寫就來不及了,有很多問題不談出來,就來不及了。」
近十年來,他在從事文學創作和新聞工作時,常常不自覺地想起中國的前途。
「要想中國的前途,當然先得面對中國問題,而要面對中國問題則又不能自外於現狀的台灣」,他如此認為。
那麼,台灣問題的癥結在那裏呢?有人認為是出在政治民主化過程的危機;有人認為是經濟自由化發展過渡的病象;有人認為是社會商業化帶來舊道德的淪喪和舊倫理的崩潰……,在他的看法裡,這些見解都對,但它都是刀背、刀面或刀柄,真正的刀刃還是——文化的品質沒有真正的提高,及對文化的誤解。
「我們的舊文化已經失落了,新的文化秩序卻沒有成長,所以弊病就來了,這些弊病有的從政治、有的從經濟、有的從社會,乃至於從各個有縫隙的地方流蕩出來……」,他說。
由於文化離不開人,他的觀察也就從人出發。作家、知識份子是林清玄最先注意到的一批人。他感覺他們在面對現代文化衝擊時缺少反省和思考的能力。
「當然,我也包括在這一群人中,但是我警覺得比較早,『為什麼我們關心的問題和現代年輕人所關心的問題不一樣?』這樣我們就沒辦法帶領他們往前走」,林清玄說。
有一次在座談會上,他批評時下的社會像是「洗碗水」;不溫不熱、髒髒的,再清潔的水倒進來都會變髒。他說:「很多專家喜歡用數據來談論問題,但是我看到的社會不是數據,是一種直覺。」在直覺的感應下,林清玄眼裏最大的社會危機是「好人沒有以前的好人好,壞人比以前的壞人更壞」,其餘大部分人,則是不好不壞,就像「洗碗水」一樣。
在「炫耀性消費泛濫」中,他寫道:「前幾年景氣最好的時候,一位台北有名的收藏家請我吃飯,他號稱自己收藏了一千八百多張現代畫。」
「到了收藏家的家裡,環顧四周並沒有多少作品,我說:『你收藏的畫呢?』」
「他帶領我走進一間設備豪華的臥室,只見兩個巨型的彩色塑膠衣櫥,收藏家走到衣櫥前面,拉開衣櫥,我才赫然看見裏面有許多的油畫,像內衣褲一樣折疊在一起,他得意的說:『你看,這裏面就有上百張的畫。』然後抽出折疊好的畫攤開來給我看,每一幅都是花數萬元購得。」
「我當時吃驚極了,因為做夢也沒想到一個收藏家會那樣處理他的收藏,『為什麼這樣收藏呢?』他說:『因為畫太多了,佔位置,只好把框丟掉,將它折在衣櫥裡,這是最節省空間的方式。」
「我看那裏面大多是油畫,市價在千萬元以上,因為我素知他也收藏許多水彩,我說:『那水彩不能折疊,你怎麼收藏呢?』他帶我去他的廁所,發現所有的水彩畫都堆置在廁所的一角,其價也在百萬以上。」
「這個發現使我痛苦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一個在藝術圈中普受尊敬的收藏家,為什麼竟是這樣收藏藝術品呢?他既不喜歡藝術、珍惜藝術,為何花那麼多的金錢購藏作品呢?」原因無他,只是為了炫耀。
談到「卡拉OK小空間文化」,他說:「當我們看過全省大部分的文化中心,可能會為那龐大的建築物震撼,可是當我們進入瞭解以後,又為它內部的空白而恐怖。」我們沒有明亮開朗的戶外生活,只有在狹小封閉的空間中尋求發洩,這種小空間的娛樂文化,不只表現在卡拉OK上,也表現在諸如麻將、電動玩具……等。
當他在思考中國文化面向的問題時,也證諸其他國家的文化發展情形,書中的第二部分,包括了他到日本、歐洲、希臘、埃及等地的見聞。
他到號稱全世界收藏最豐的「大英博物館」時,發現那裏屬於英國人的東西很少,大部分是大英帝國時代在世界各地掠奪而來。當然,曾經是列強口中肥肉的中國,也是掠奪的對象,如今存在大英博物館的許多文物,幾乎都是八國聯軍攻北京時,英國人從北京搶去的。
而當林清玄看到埃及這個古文明國家的沒落時,他的感觸更深刻:「埃及背負著八千年歷史文化沈重的包袱,一步也走不動。」
反過來思索中國文化的去向,這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不是也造成一種「文化優越感的假象」?
「我們沒有辦法確定中國文化會往那個方向走,但是我想確實有些危機,如果忽視它,就會變成大問題」,林清玄說。所以這本書的書名其實隱藏著沈痛的心情。
「雪已經開始下了,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還沒有感到寒意呢?」
沈謙:文明的長久是值得驕傲的,而文明的活力與潛力更值得驕傲。
文.滕淑芬整理
問:看完這本書後,您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地方?
答:這本書和林清玄以前的書不大一樣,這本書他是用透視的眼光,看很多事物的表象和內在的實質,林清玄從事報導文學和散文的工作,這本書較有文化性和批判性,很難得的一點是一般人都只看到表面,而他能透過表面發掘、探討內在的意義。
例如,他寫「炫耀性的消費泛濫」,完全是一種暴發戶心理,從一般人買名牌和收購藝術品的行為,探討文化內涵的意義,他引的一句話很有意思:「一個有錢的企業家,他的座車是賓士五○○,有一次談到汽車,他坦然的說:『坐賓士汽車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有自卑感的人,因為真正有身分的人,他不在乎坐什麼汽車。』」其實很多人穿名牌的心理也是這樣。
問:林清玄都是以文化角度來探討問題,他認為這些問題的癥結所在,是因為文化品質沒有真正的提高,你的看法如何?
答:他的看法我大致同意,但是有保留。這並不表示今天的文化水準較低,過去我們社會的文化活動,不論是文學藝術或政治活動都限於上層社會、受過教育有知識文化的人;而今天的活動涉及多層面的人,所以水準就會參差不齊,這是必然的現象。
傳統社會受教育的人是少數,這少數人的文化水準比我們高,但是就整個社會而言,今天的文化水準絕對比過去高,我們不能以過去那一部分人的文化水準要求來看全體國民。今天的教育雖然發達,但還沒辦法使全體國民的水準提昇到一定境界,所以不能以精緻文化的水準來要求。
問:我們社會存在許多問題,有人認為是因為處於「轉型期社會」之故,您的看法如何?
答:人類社會本來就存在許多不合理現象,只是在轉型期比較強烈,但這些問題慢慢都會改善。
林清玄在書中曾提到,在日本,經過朋友介紹,他認識了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的孫子,名叫王昭,他們談起日本、台灣、大陸之間藝術的異同,王昭就認為,台灣現在走的藝術方向,以及發展情形,就是日本在十幾年前的情形,而大陸現在的情況,正是十幾年前的台灣。
藝術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我想社會環境、或汙染公害也是如此,只是現代文明進步,我們可以早點預防,以縮短轉型期的困擾。
問:林清玄認為現代知識份子及年輕人在面對新文化衝擊時,缺少思考、反省能力,您的看法如何?
答:我覺得林清玄犯了一個錯誤,他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林清玄是個很有思考反省能力的人,但他不能以他的標準來衡量絕大多數青年。
在任何一個時代、國度、團體,絕大多數人都是茫然無知的,欠缺思考能力;而知識份子也是一樣,知識份子的層次類似金字塔型,有些是比較前進的、深謀遠慮的;但是有些人是比較墮落的,絕大多數的知識份子也有這種自覺,但是不明顯;他們也有反省思考能力,證諸人類社會的歷史,這種現象是正常的。
他的說法也不是錯誤,但是不能一概而論。當然我們希望更多的人有思考、反省能力,但是很多人沒有,也是正常的。
問:林清玄到埃及旅行時,看到這個古文明國家的沒落,因此他也憂心中國會走上同一條路,您覺得呢?
答:林清玄在「八千年的沈思」中寫道:「文明的長久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重要的是文明的活力與潛力。」我認為文明的長久是值得驕傲的事,而文明的活力與潛力更值得驕傲。埃及的自然環境和民族性和我們不同,不能因為其他古文明國家的沒落,就認為中國也會沒落。我想林清玄是要警醒我們,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是值得欽佩的。
問:林清玄看到我們社會存在的一些危險訊號,例如炫耀性消費文化、礦工問題、農業問題,而感覺雪已經開始下了,他是否悲觀了一點?
答:我想,看任何問題都應該從不同角度來觀察,他看到的角度是一般人沒有看到的,但是他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面。西方有個故事,兩個武士面對面走過來,看見樹上掛著一個盾,一個說是金色,另一個說是銀色,最後吵起來決鬥,當他們被對方擺平在地上時,抬頭一看這個盾牌,一面是金色;一面是銀色。
例如:他認為台灣的煤礦應該全部關閉,但是這個問題不一定能純粹由經濟的觀點去考慮。
我想,林清玄並沒有「以偏概全」的意思,只不過他看到的是令人擔心,可以促使我們反省、進步、改善的部分;問題的確存在,也應該改善,但是我們也有很好的一面。
問:您覺得這本書有沒有缺失之處?
答:作者藉他的眼睛,使我們看到很多本來沒看到的事物,藉他的頭腦思考,讓我們想到很多沒想到的事,所以基本上這本書沒什麼大缺點。
但是我認為,一位作家寫作的量太多時,往往還是會影響品質。這本書一半是報導性的。添加反省思考的部分,對於他的作品是一種提昇,但是這種反省思考,應該還可以更深刻一些。林清玄的文字很生動,有這樣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