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的主角張學良將軍於十月十四日因肺炎併發症病逝夏威夷,享年一百零一歲。
張學良於去年六月度過百歲生日後,即遭逢夫人趙一荻病逝之痛,張學良從此變得寡言,家人和看護時常看到少帥獨坐沉思。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少帥因老人慢性病肺炎住院就診,經院方療養後曾返家休息,不料逝世前一周病情復發,送院急診後便轉到加護病房觀察,病情卻無好轉,於十四日上午病逝於夏威夷史特勞比醫院。
十月二十三日張學良葬禮在波扶域殯儀館舉行追思禮拜與公祭。儀式後,引殯下葬於神殿之谷紀念墓園,與夫人趙一荻女士同眠。同屬東北籍的前立法院長梁肅戎則於十月二十七日邀請東北同鄉,以追思禮拜形式,舉辦「漢卿先生紀念會」追念張學良。
晚年頗受兩岸禮遇的張學良過世的消息傳出後,陳水扁總統隨即拍發唁電表示:「駐美國檀香山辦事處請轉張漢卿先生家屬禮鑑:驚悉漢卿先生捐館,曷勝震悼,謹電致唁,敬祈節哀。」中共總書記江澤民亦立即向張學良家屬發出唁電,文中稱張學良為「偉大的愛國者」,並認為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所做出的貢獻堪稱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橫跨三世紀,張學良悲劇英雄的一生,更是史家與戲劇界研究不盡的議題。哥倫比亞大學計劃在明年六月公開張學良的手稿及回憶錄。公視也將於十月二十二日重播八年前拍攝、去年播出佳評如潮的《世紀行過》張學良訪談紀錄片。香港導演吳思遠及張婉婷更計劃以張學良的生平為題,籌拍電影《張學良傳》,在在皆欲將東北少帥榮枯浮沉的一生,一一呈現世人面前。
張學良字漢卿,遼寧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出生於一九零一年(光緒二十七年),適逢八國聯軍後,社會動盪不安,革命活動積極的年代。
民國十七年,張作霖因不願臣服於日本帝國主義而在皇姑屯遭日本軍人炸死,張學良以二十七歲之齡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成為統治整個東北的「東北王」。他無畏日人的威逼利誘,決定於同年十二月東北易幟,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促成中國的統一。國民政府為酬庸他的功勳,任命他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官、陸海空軍副司令,達到他一生權位的最高峰。
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張學良因蔣介石堅持「不抵抗原則」──避免與日本發生衝突下,下令東北軍不抵抗,坐視國土淪入日本手中,從此獲得「不抵抗將軍」封號,並辭去副司令職,改任北平綏靖公署主任,並於民國二十二年日軍攻占熱河後引咎辭職。
民國二十四年,張學良任西安勦匪司令,率軍到西北與紅軍作戰,幾度重創於紅軍而漸對其有所忌憚,加上日本侵華情勢日漸危急,百萬東北軍與日人有「家國之恨」,對中國共產黨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主張深深認同,然而當時的中央政府領導人蔣介石認為「攘外必先安內」,將中央軍主力用於消滅共產黨紅軍,引起國內民眾普遍的不滿與不解,張學良在種種環境因素包圍下,逐漸包藏禍心,準備全力支援紅軍,與中央攤牌,埋下西安事件的導火線。
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在西安扣留蔣介石,逼蔣與中共合作抗日,史稱「西安事變」。事變結束後張親送蔣回南京,張學良被判有期徒刑十年,褫奪公權五年,並遭到長達五十五年的軟禁,從此淡出中國政治舞台。
民國三十四年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中共曾提出釋放張學良,沒有成功。而後國民黨撤往台灣,蔣將張轉至台灣繼續軟禁。民國七十七年蔣經國逝世後始獲得人身自由,張學良曾多次公開表示,希望祖國早日統一,盼望回歸東北故里。直到民國八十年,張學良始偕同夫人赴美,揮別「西安事變」的是非功過,遠離海峽兩岸的恩怨情仇,選擇夏威夷做為人生的最後歸宿。
回顧西安事變,國共兩黨對張學良評價兩極:國民黨認為張學良挾持統帥,影響剿匪進程,讓共產黨得到喘息,致使大陸淪陷;共產黨則認為張學良是「愛國將領」,因為這場事變,蔣介石最後停止對紅軍的大規模軍事進攻,改採政治妥協的作法,使得紅軍再度壯大,成為國共內戰的勝利者。因而共產黨人一直對張學良和楊虎城懷有特殊的尊重與感激之情。
近年來,大陸學者曾召開大規模少帥歷史定位的研討會,但史家依然各說各話,對張學良的功過始終未決。或許,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的「時勢造英雄」之論更符合歷史現實,余英時在十六日的聯合報為文指出:「時勢和環境一度將他推到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心,逼使他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西安事變』是歷史長流中的一個大浪潮,其前因後果都複雜萬端,張學良則不過是一個『弄潮兒』罷了。」
愛國英雄也罷,千古罪人也罷,張學良對西安事變始終不願多談,總是由夫人趙一荻以「上帝那邊有一本帳」輕輕帶過。的確,大江東去浪淘盡,英雄、紅顏,俱是大歷史的過客,而歷史本身也在時代的分光鏡中時而變色。公道不必強求,是非自在人心,就讓少帥安然長眠吧!
p.042
「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張學良輓蔣介石的詩聯,充分說明了二人之間愛恨糾葛的關係。
p.043
就任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時的張學良將軍,時年三十歲。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位,少年得志,更顯意氣風發。
p.044
晚年張學良篤信基督教,這是他特地簽字送給鄉弟「傳記文學」創辦人劉紹唐的新舊約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