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想想人生走到這個地步,該有的都有了,但回頭一看,卻彷彿什麼都沒留下!」說話的人是東莞東聚電業的董事長葉宏燈,他到大陸十餘年轄下有九個廠,手下員工超過四千名,事業有成又素孚人望的他,為何這麼感傷?
「我的太太最近不斷從加拿大打電話來,談及孩子頭痛的管教問題,即使從台灣到加拿大,孩子還是管不住,怕要變壞了……」葉宏燈說話時緊蹙著眉頭,十分困擾的樣子。「說起台商子女的教育問題,我是切身之痛,」他說。
孩子,我要你比我強
「即使只能蓋一間草寮,我也要將台商子弟學校辦起來,」多年為台商問題奔走的葉宏燈一講起台商子女的教育問題,滿是辛酸。卸下東莞台協會長職務後,他便接了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籌備主任職務,從「一個小火坑,跳到一個大火坑,」他表示。東莞三千多家台商,眷屬一起來的不到百分之五,台商隻身在外,子女因乏人管教、配偶因長期孤單,「造成不少家庭及社會問題,」他說。
台商眷屬為何不願來大陸?眷屬在台有工作、大陸治安、醫療條件不佳等都是原因,對家有子女的台商來說,大陸教育品質如何更是關鍵。
「我們打拚的目的是為什麼?總希望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呀,」東莞台商婦女聯誼會副會長楊惠德說,大陸的教育水準不差,但生活習慣卻總格格不入。「若是你的孩子從學校回來,不知從哪兒學來大咳一聲吐飛痰,你會不會不習慣?」一位台商問。
「當孩子回來大唱中共國歌,又大罵蔣匪幫、李登輝是歷史敗類時,你如何處理?」一位台商就碰到這樣的事情。一家四口曾在紐西蘭待過,現在東莞定居的「徐福記」食品公司副總徐沆建議「先問孩子為何這樣罵,老師怎麼說,孩子的看法如何?爾後再說大人的意見,」他家就是這樣處理的。徐沆的方式頗令人激賞,但對許多台商來說,直覺的反應就是「不習慣」。「怕的是培養出一個個小共產黨,」一位台商這樣說。
台商在大陸打拚,但並不希望與台灣脫節,尤其是孩子的教育更希望回台灣後能立刻「接軌」,當東莞台商越聚越多,台商子弟學校的設立已是勢在必行。在葉宏燈的倡議下,九四年台協就開始為創設台商子弟學校奔走。但在大陸辦學非同小可,土地、經費、師資等環節都要克服。兩岸政治尚在對立之下,東莞台商學校能否「聘台灣來的老師、用台灣的教材、請台灣人任校長」等,每項都待協商突破。
而在台灣這邊,東莞台商認為,台商在台灣也繳稅,在大陸辦台商小學若沿襲「台制」,教育部是否能仿照私立學校設置辦法給予補助?若是公立學校教師願意前來大陸教書,年資是否能夠延續等,也是台商子弟學校籌備處亟待爭取的重點。「如果現任的教師不能來,對師資的品質恐有影響,」葉宏燈說。
為此,葉宏燈常向兩岸主事官員強調「政治是你們『大人』的事,我們的孩子需要唸書受教育,如此而已,」他不斷奔走排解難關,於去年年底總算大致抵定。目前,對台商提出的教材、師資等題,大陸方面皆已同意,至於校長,「可能也以總監名稱彈性處理,」台協副會長葉春榮猜測。而東莞市政府還以極低價格,租售土地給東莞台協,八萬六千平方米的校地也已經取得。東莞台商子弟學校並已在去年十一月三日舉行奠基典禮,預計今年九月開始招生、十月開學,將先招收小學及國中生,高中部分則視報名情況而定。
嬌嬌子女的挑戰
葉宏燈說,目前東莞約有四百名台商子弟在大陸唸書,百分之四十的孩子念大陸一般中小學,經濟情況較好的台商則通常送孩子到香港子弟學校或外商子弟學校。
台協婦女聯誼會會長張梅良屬於後者。她的一雙兒女在台灣唸完小學以後,就送到英國念寄宿學校。但十歲的老三還太小,便在深圳的香港子弟學校讀書,一週才回家一次。三人加起來一年也得花費幾十萬台幣。
香港子弟小學與外商子弟學校都在深圳,離東莞有一兩個鐘頭,而許多東莞台商仍「希望每天看到孩子」,因此從前年二月開始,一些東莞台商又籌資在厚街鎮創辦「小牛津」雙語學校,招收從三歲到國小五年級的學生,有些台商像徐沆的小孩便從深圳轉回,也有些台商從大陸一般學校轉進來,目前學生已有兩百人。
「小牛津」很類似於籌辦中的台商子弟學校,不僅使用的教材大致與台灣的小學雷同,十幾位老師中,也有三位從台灣來,比較不同的是使用中英文雙語教學,因為「加強英語教育」也是台商關心的重點。
「我常跟教育內容處處要比照『正規』台灣的家長說,只要出了台灣,就已經不正規了,」小牛津雙語學校的執行董事黃蘇表示,辦好一所學校,重要的不是跟台灣同或不同,而是學校的教育內容適不適合孩子,因此除了台灣教材外,她也納入一些大陸及國外的教材。
黃蘇來自北京,原來學英語、電腦,對教育有濃厚的興趣,南下到東莞來嫁了一家企業的台籍幹部而被台商敦請出來辦學校。「小牛津」辦學成績在台商中頗有口碑,還可看到遠從珠海來的台商子弟。令黃蘇印象深刻的是,台商雖然生活在外,還是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像有位台商就拜託黃蘇無論如何要收他的孩子,因為他的六歲孩子從出生到現在,「只接觸過保姆跟工廠員工,從來沒有玩伴,」她說。
在小牛津校園,可以看到不同家庭背景的台商小孩,就好像一群「小台商」社群,孩子們有的中英文夾雜,有的說話外貌都酷似大陸小孩。一問起來許多孩子都「轉戰」過美國、台灣,或是大陸的好幾所學校。童稚的臉上看不出煩惱,最在意的是「能不能少念點書,多點時間玩」。「加拿大的學校比較好,功課比較少,台灣跟大陸一樣,功課太多了不好玩,」一位戴眼鏡的孩子這樣說,她家兄妹倆都曾在外國待過。
黃蘇常向台商家長溝通,台商子女的環境優渥,看起來閱歷也廣,但最大的問題是「上學沒有動機,不知為何而讀?」另外,在休閒文化生活缺乏的東莞,除非很有教育熱誠,否則很難留住教師,「常帶著比較眼光的台灣老師更難,」黃蘇坦承。師資流動也將是東莞台商學校將要面臨的問題。
東莞靖樂園
有了「小牛津」,東莞台商為何還要設子弟學校,楊惠德指出,一方面是小牛津畢竟為私立學校,校地、師資資源都很有限,另外,雖然不像在深圳需要再花一筆寄宿費用,但小牛津的學雜費一年約四萬五千元人民幣(十八萬台幣),的確也不是所有台商都付得起,「我們的理想是得到兩岸政府支援的子弟學校,將來入學的成本不要太高,」葉宏燈說。
眾所關注的台商子弟學校雖已奠基,但「經費不足、師資未定,」葉宏燈說,看起來雖然樂觀,但前途仍須努力。台商子弟學校第一期經費預計人民幣六千萬,目前已募集了三千萬,離預定還差一半。
為了募集興建台商小學的經費,大陸投資經驗豐富的葉宏燈常回台演講專業議題,「將演講費提得很高,希望能多賺點錢挹注學校,」他開玩笑地說。目前台協也正考慮是否以基金會的方式,讓企業來認股,以此籌募辦校基金。
盛載著眾多期望的台商子弟學校校地已經選定,就位於東莞風光明媚的中堂鎮潢湧村,佔地廣大的校址目前還只是一片黃沙地,但整地的怪手機器聲轟隆,打樁好的地基隱然可見。
中堂鎮據說是科舉時代東莞出狀元的寶地,子弟學校旁邊有棵大榕樹,榕樹鬚根伸展到潢湧村從宋朝就有的大姓「黎氏宗祠」邊。
「黎氏宗祠」已經褪色的楹聯寫著:「誠可以配天,此處儼如靖樂園。心能格聖,就中即是武當山。」選在這樣有人文氣的寶地建校,據說是許多東莞台商一挑再挑的決定。
在處處商機的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的「人文氣」令人感動,眾望所歸的台商子弟學校也令人期待。除了賺錢,東莞台商還會創出怎樣的「台灣經驗」?
p.91
大多為台商子弟就讀的「小牛津」雙語學校門禁森嚴,每天都由專屬校車接送學生。外車與客人造訪都需經門房層層通報。
p.92
中英雙語教學的小牛津學校,完全因應台商對子女教育的需求而設。
p.93
東莞東聚致伸實業的董事長葉宏燈是東莞台商的靈魂人物,除己身事業外,還常心懷台商憂患,台商子弟學校能在兩年中籌備完成、動土開工,葉宏燈功不可沒。

中英雙語教學的小牛津學校,完全因應台商對子女教育的需求而設。(邱瑞金)

東莞東聚致伸實業的董事長葉宏燈是東莞台商的靈魂人物,除己身事業外,還常心懷台商憂患,台商子弟學校能在兩年中籌備完成、動土開工,葉宏燈功不可沒。(邱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