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曾經說過:「蜜蜂築巢的本領使許多人類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彆腳的建築師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動手以前,已經在自己的腦海中把它建成了。」
這句話放在黃聲遠身上,可說只對了一半,因為黃聲遠作品中的關鍵特質不光來自他自己的頭腦,還有眾人的智慧。
在黃聲遠位於宜蘭田間的事務所裡,生活與勞動的氣味充斥其間,一般建築事務所常見的精緻時尚氛圍在此蕩然無存,反倒強烈地令人想起某種家庭式的加工廠。事實上,這個事務所正是由舊成衣廠改裝而成的,許多成員也的確像家庭工廠的工人那樣,住在這個「工廠」的樓上;他們衣著隨性、舉止隨意,因為──這裡就是他們的家。朝夕相處、工作與生活打成一片,使這群人的互動模式與合作默契,注定不同於一般的事務所。
這一切並非偶然,而是來自黃聲遠的推動。他規定加入事務所的新成員,都要在這裡住滿一年半以上才能搬出去自行居住,這使一種超越工作關係的組織型態有了可能;但他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卻不一定清楚自己要什麼,於是開放許多空間給其他成員去嘗試負責,使每位成員的主體性逐漸成形;他注意成員的生活情感聯繫,利用宜蘭的好山好水,在遊戲中放鬆心情,同時也引領彼此更貼近宜蘭的風土人情,使這群多半來自外縣市的工作成員,逐漸成為在地的一份子。而如此,這種公社式的生活,使他們成為一個以黃聲遠為領導的「集體」。
除了事務所內眾人的集體合作之外,黃聲遠還善於開放地吸取廣大庶民的生活智慧。比如他的「宜蘭厝」,在材質、形式上皆儘量融入週遭的環境,並納入既有建築元素,不突出自己;就連在施工中的隔壁建築有改動,黃聲遠也主動調整自己的設計,以達成整體景觀的和諧。「建築不是用來比美的,」他說。
又如他在2006年獲得台灣建築獎佳作、造型奇特的礁溪生活學習館,事前也透過民眾訪談,積極納入週遭居民的生活需求,並讓出通道、開放空間,甚至協調隔壁的台電公司降低其圍牆高度,使社區生活能因新建築而更活絡。
此外,黃聲遠也常把瓜棚架、雞舍、風颱遮等庶民建物的元素放入設計中,同時刻意迴避傳統精雕細琢的富戶美學,或是現代「誠品」式的雅痞人文風;即便是在細部施作時不經意出現了某些誠品風格,他發現後也會細心地把它修掉。在目前仍在施工的宜蘭火車站「站前廣場」改建計劃中,他減少汽車停車位,建造可供步行的綠蔭大道,就是希望這裡可以成為遊人、居民甚至外籍移工、新住民等的休憩、喘息空間,對於底層庶民的認同不言可喻。

黃聲遠事務所的一樓堆滿了各種模型,深耕宜蘭的夢想在此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