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好大的壓力呀!」
於是,你每天睡不好覺了;一見到老闆,無來由地頭疼;開始拉肚子;一直想吃東西;花錢如流水,不能控制地拚命購物;喝酒、抽煙,甚至於打人。
其實,壓力並不一定只帶來負面效果。一句常聽到的話:「如果有點壓力,他會表現得更好。」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陳皎眉也說,「適當的鼓勵加上壓力,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潛力。」

藍天碧海使人心胸開朗。(邱勝旺)
為壓力定分數
但是,怎麼樣才算適當的壓力?是不是有一些症狀可以看出承受壓力的極限?
自從一九三○年代壓力研究盛行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找一個方法,想要具體地描述「壓力」這個抽象的概念。
一九六七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T. H. Holmes 和R. H. Rahe試著以「量化」的觀點來評估壓力。
他們找出了四十三項能「影響人們生活中重大改變的事情」,如結婚、換工作、親人死亡等,詢問受測者:「如果你遭遇了這些事情,要花多少力氣才能重新適應生活?」從得到的答覆,他們歸納出一個至今被廣泛採用的「社會再適應量表」。
「儘管不少人批評這個量表,有人認為不夠周延,或量化法有問題;但不管如何,它總是廿年來被應用最多的評量生活壓力重要工具之一」,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陸汝斌說。
評量壓力主要的目的,就是作醫學上的參考。陸汝斌指出,長久以來,壓力一直被認為與一些精神性的疾病相關,但相關性到底多大,則有賴進一步分析。
為瞭解壓力輕重,在「社會再適應量表」中,每件事均有一量化分數,從最高的配偶死亡(一百分)至最低的輕觸法律(十一分),稱為「生活改變值」(LCU)。根據Rahe的研究,一般成人對自己LCU的評估在一百五十分以下的,身心大抵都相當健康;LCU超過一百五十分的,一半以上會有疾病發生;超過三百分則有百分七十的人會患兩種以上的疾病。

精神科並不是「精神病」才去的地方,專家的建議也是紓解壓力的上策。(邱勝旺)
危險訊號!
如果一般人自己約略評估,馬偕醫院前精神科主任張典齊認為,正常的壓力不會造成生活變動或有不愉悅的感覺;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明濱則指出,當容易疲倦、睡眠欠佳或和親友關係不好時,就顯示正常生活已亮起紅燈。
身心狀態和個人適應能力會影響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如果在短時間內有累積的壓力未紓解,就可能因壓力過大或適應力減弱,使發生疾病的機率加大。
國防醫學院最近和國科會合作一項「成人生活事件之壓力知覺研究」。他們發現,憂鬱症與重大喪失有關,如親人死亡;消化性潰瘍則與生活情境改變有關,如換工作。
此外,某些性格的人特別容易患某類病。例如神經質、事事求完美、有工作狂的人,容易得心肌梗塞症。
陸汝斌主任指出,雖然壓力並不是致病的唯一原因,但「幾乎沒有一種病與外界壓力絕對無關。」
而一般人在感受壓力時,最普遍的症狀是憂鬱、焦慮,醫界通稱為「壓力症候群」。
嚴重一點的,如果心理症狀和生理症狀同時發生,例如整個人繃得緊緊的、坐立不安、容易發怒、莫明其妙的害怕,加上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覺得頭痛、腸胃不適,就可能是精神官能症,也就是俗稱的「神經衰弱。」

簽賭「大家樂」刺激、興奮,但患得患失的心理,反使壓力加重。圖為樂迷求諸神明指點中獎號碼。(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文明併發症
壓力對生理的影響,可以說是「無孔不入」,身體的每一個系統都可能被干擾,而被認為與壓力相關性高的疾病稱為心身症。一般人認為工商界人士易得的十二指腸潰瘍、偏頭痛、甲狀腺機能亢進都屬於心身症。
心身症與精神官能症的不同,在於心身症患者多注意身體障礙,而少有情緒困擾。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調查,民國卅七年,國內每一千人中有一.二人罹患精神官能症;到民國五十年,每千人中有七.八人罹患,增加了六倍。民國七十二年時,更發現台灣地區人口,每五人就有一人曾患過或目前正有精神官能症的症狀。
因此,不少學者專家認為這是一種「文明病」,與社會變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需要澄清的是,絕大多數的精神官能症患者並不屬於嚴重的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俗稱的「精神病」範圍。
徹底「身體化」的民族
「中國人是個徹底『身體化』的民族,一向不喜歡、也不善於表達喜怒哀樂」,張典齊醫師說,「傳統上,身體上的疾病可以大聲告訴親友,六神無主卻被認為是件丟人的事。」所以一發現身體有異,便到處求醫,胃口不好找腸胃科、緊張頭昏找腦科,很少人會直接上精神科求診,反倒內科、婦產科、整型外科是最容易碰到精神患者的地方。
「很少看第一手的病人,大部分是其他科看不好才轉過來」,張醫師自嘲地說。
台大醫院情況也類似。根據台大精神科統計,在平均每天八十至一百位的門診病人中,精神官能症者約佔半數;雖然其中半數是自動前來就診,四分之一為親友介紹,另四分之一是其他科轉來的,但百分之七十三的患者都是以身體症狀為主要問題,只有百分之十七,認為自己有精神症狀或心理問題才前來就診。
疾病的發生和先天體質及社會心理壓力是環節相扣的,體質既不能改變,只好改變對壓力的處理方式。
精神官能症或心身症除了可藉藥物及心理治療改善,還可透過行為療法「生理迴饋」的方式,就是利用生理迴饋儀,將病人的體溫、心跳、血壓等生理症狀以數字和音樂顯示,病人自己可以感受身體放鬆後的主觀感覺,從而體會緊張是造成不舒服的主因,只要放鬆,體溫、心跳與血壓都會明顯下降,病也等於好了一半。
避免情緒大幅起落
當然一般人也可以自己尋求放鬆的方式。例如:勵志的書對某些面臨工作壓力的人、心理學書籍對某些遭到挫折的人有幫助,但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找人傾訴是許多人常用的紓解方式;但對某些人而言,抽根煙,從冉冉上升的煙圈中更能平復情緒。
「不需太過強調方法,如何紓解壓力,存乎一心」,政大副教授陳皎眉說。因此,只要能讓自己覺得心情開朗,聽音樂、閱讀、運動、信教、旅遊、看電影、跳舞、逛街、靜坐冥想、打打小牌……,均是可採行的紓解之道。
然而,使心情極端興奮的活動,或許能讓壓力有所發洩,但因情緒挑得很高,伴隨而來的往往就是熱烈過後的低潮。最近各大醫院精神科病人中,最多的就是簽「大家樂」的賭徒,雖然他們大多是因為輸了錢「想不開」而發病,但基本上,經常讓情緒大幅起落,就不利心理健康。
忍受並不消極
發乎內心的「想開」、「想通」確是最有效的驅散壓力之方。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吳英璋研究壓力問題深具心得,他說:「老一輩的人,環境多麼差,他們是如何活過來的?就是『忍受』啊!」
他認為,碰到了挫折、困境,就應去面對它、接受它,甚至忍耐它;但他強調,這種態度並不是消極,而是在認清現實狀況後,才能進一步想辦法破解。「現在很多人根本上對逆境就傾向於不接受,所以才那麼容易遭受挫折,感到壓力。」
紓解壓力除了靠自己,還有所謂的「社會支持系統」,也就是周圍的人。
社會支持系統對女性尤其重要。現代婦女的角色比傳統「多元化」,受「家庭主婦癥候群」影響的人總覺得,別人上班,自己在家帶孩子,似乎低人一等;職業婦女又有來自工作與家庭雙方,甚至成就超過先生的壓力。
萬事皆因強出頭
陳皎眉就曾多次被問到「如何兼顧家庭、事業?」她總回答,自己沒那麼偉大,根本無法兼顧,重要的是「調解、定位」,在當中選擇一個位置,「而不論自己扮演那種角色,對其他疏忽的角色都有一份歉咎」。
因此,她非常強調運用社會支持系統。根據最近她所作的一項有關已婚婦女壓力的調查,發現一般女性最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來自先生。而職業婦女比家庭主婦幸運的是,除了先生,還有同事可以作為紓解壓力的支援。
優游自在過生活
紓解壓力的方式,不一而足。而張典齊醫師則提出一項釜底抽薪的建議:儘量避免承擔不需承擔的壓力。他舉了一個病例,有位年輕而事業順利的老闆,患有頑固的頭痛,經診療後才發現,原來他除了自己的事業外,還受人情之託,兼了一大堆頭銜,弄得身心俱疲。
「愈不懂得拒絕的人,愈容易有過多的壓力」,不要以為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來做,一個人沒有那麼多承受壓力的「本錢」,張醫師說。
「心藥」自己有
陳皎眉常說,壓力所以產生,就是因為我們常用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結果,對別人不滿意,對自己也不滿意。
心病要心藥醫。認清什麼是自己能做、想做的,界限之外的就勇敢地拒絕,不必在意別人會怎麼想,也不必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以符合別人期望。以此待己,也以此待人。
古人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對常為壓力所苦的現代人,退一步,或許就能使躁鬱症、精神官能症、身心症……諸病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