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一度的世博會,素有「建築界的奧林匹克」之稱,因為在這場華麗盛會中,建築本身就是一種最有力的視覺語言,肩負著向參觀者傳達各國價值訴求的重要任務。
面對「史上規模最大」的上海世博,即使2008年全球甫遭逢險峻的金融危機,各國政府仍然咬緊牙根投入大筆經費籌建國家館,除了希望在展期中行銷國家形象,同時也為拓展中國市場鋪路。
對於台灣而言,參與世博更有重返國際舞台的積極意義。此次台灣館選擇了「天燈」作為形象符號,則兼具描繪庶民生活、傳統文化、沉澱人心,並為全世界的和平祈願等多重內涵。
由於台灣館面積小、納客量有限,建築師李祖原特別提出了「建築媒體」的概念,意即建築本身就是一座燦亮的多媒體舞台,即使無法入館參觀的民眾,都能透過遠觀,欣賞玻璃天燈聲光俱佳的展演,將美好的台灣意象牢記於心。
今年上海世博的熱門景點,當屬位於浦東園區「A、B、C」片的73棟國家館與國際組織館。
爭奇鬥豔的國家館中,未展先轟動的包括:沙烏地阿拉伯耗費1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48億元)興建的「絲路寶船」(又稱「沙漠中的月亮船」);英國館打破保守穩重的刻板形象,取材「蒲公英」意喻,打造出由6萬根長7.5公尺的透明壓克力細柱延伸、組合而成「種子聖殿」,還有西班牙利用8,524片手編藤板拼裝而成的「大籃子」,宛如裙擺般的流線造型,配合純天然素材及傳統「柳汁廢水」的煮染手法,在陽光下特別顯得婀娜多姿。
亞洲國家方面,則不能錯過兼具卡通造型與先進環保工法的日本館「紫蠶島」,以及最強調傳統文化、建築外觀為凸顯韓文字母之美而設計的韓國館,當然還有全世界的關注焦點──高達69公尺、由中國傳統建築結構「斗栱」造形發想,並以「東方之冠」之姿俯視全場的中國館。

台灣館的伴手禮──天燈造型的瓷杯與客家花布收藏袋。
和眾多傾國之力投資、展館面積動輒廣達6,000~7,000平方公尺的各國家館相較,受限於中共官方「特殊關照」的台灣館,建地面積僅有658平方公尺,展示面積則為1,400平方公尺,只比香港館及澳門館(均為1,000平方公尺)稍大一些,卻又正好和園區內最「龐大」的中國館比鄰而居;加上遲至去年7月中旬才簽約參展,該怎麼在極有限的時間與預算內,為看似「渺小」的台灣館凸顯氣度?也成為統籌者貿協最棘手的難題。
貿協董事長王志剛指出,根據精算,在6個月展期中,台灣館內最多只能接待70萬名訪客,意即每100名來世博會的民眾,大約只有1個人有機會入館參觀!但另一方面,台灣館的區位極佳,正位於「A片區」入口處、世博主要幹道「世博軸」之旁,意即當正式開展時,熙來攘往的參觀人潮百分百必定會經過台灣館。
「早在決定參展之初,我們就確立了一個原則──台灣館一定要『小而亮』、『小而大』,並且要『內外一樣好看』,遊客即使不入館參觀也會驚豔於它的風采,」王志剛說。
曾在40年前參與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規劃的建築師李祖原,在台灣館競圖過程中提出「山水心燈」方案,則是公認最符合貿協構想的設計。
李祖原比較兩次參展世博的經驗指出,當年由建築大師貝聿銘領軍的設計團隊,以「三角幾何」、「垂直花園」的現代主義風格設計展館,突破了過去中國館多為古典宮殿的制式造型,在展場上頗受好評。
「但過去的世博建築,多半只是展示各國寶物的『盒子』,常僅著眼於外觀和工法的競技,不太需要考慮建築外觀與展示內容的搭配,」李祖原說。
然而,經過40年各種建築與遊憩概念的結合進展,今日的世博會已宛如大型的主題樂園,各國展館莫不大量運用多媒體及3D、甚至4D立體劇院的演繹輔助,希望能在有限時間內提供參觀者最有趣也最深刻的遊覽體驗,因此建築師在設計時就必須同時兼顧「外殼」和「內涵」的展演元素是否搭配。

在720度的4D全天域球幕劇院觀影,彷彿置身場景中,極具震撼力。
為了符合這樣的考量,早在競圖之初,李祖原就與知名廣告人范可欽,以及國內首屈一指的立體影院規劃公司「躍獅影像科技」組成團隊,合力發想了「山水心燈」的規劃方案。
在團隊的創意激盪下,台灣館實現了建築外觀與多媒體演繹緊密結合的「建築媒體」概念,最後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展館成品,包含刻有代表玉山、阿里山、陽明山稜線的「山體建築物」,以及兼具本土文化內涵及多媒體展演功能的「玻璃天燈」等兩大元素。以下是3大聚焦重點:

世博園區在4月20日首度舉行「試營運」活動,湧入20萬人次的參觀人潮,話題性十足的台灣館人氣極旺,觀眾得排上3小時的隊伍才有辦法擠入參觀。
宛如晶瑩鑽石包裹著一顆明珠的玻璃天燈,外觀依時間、依角度而不同,變幻莫測。而它的巧妙可以抽絲剝繭層層透視:
第一層(外層)的天燈燈幕,是由854片大小不一的玻璃組合而成,並在玻璃上貼合了由群航科技研發的「通電調光薄膜」。總面積達1萬5,000才(一才約30公分×30公分)的通電薄膜,透過電壓控制,可以隨心所欲調整為「透明」、「霧狀」、「半透明」等多層次變化。
第二層則是重達130萬噸、造型宛如溫潤明珠的「天燈燈球」,球面鋪滿了由光磊科技贊助的100萬顆LED燈泡,可輪番放映各種影像,是遊客「觀看台灣」的窗口。
製作單位更在玻璃燈幕與LED燈球之間,安裝了18台投影機,讓投影在玻璃燈幕和LED燈球球面的影像,彷彿跳雙人舞般交織互動,並搭配外層通電薄膜時而清晰、時而朦朧的視覺效果,為影像的變幻層次加分,也更增添台灣館的「活建築」神韻。
天燈燈幕與燈球球面的展演影片,則由貿協委請躍獅影像科技、方合廣告和國立故宮博物院等3大團隊製作,主題涵蓋「會呼吸的建築」、「繽紛台灣七彩篇」及「華夏百寶篇」等3方面,包括台北全景、蝴蝶蘭、腳踏車、晶片面板、野柳女王頭、年貨大街、川流不息的車陣、服務全球的慈濟人、棒球比賽的熱情觀眾,以及故宮的「坤輿全圖」、「清明上河圖」等珍貴館藏,都一一現身,甚至還有蝴蝶從LED燈球翩翩飛出、停歇在玻璃外牆上,或是阿里山小火車在內外燈幕間穿梭等立體影像。
「台灣館的節目不但『分秒不同』,且夜晚的燈光投影效果會比白天更好,保證讓路過的觀眾駐足留連,捨不得離開!」台灣館展演總製作人、躍獅影像科技總經理吳菊表示。

取材於天燈造型的台灣館,外牆「天燈燈幕」與內層「LED燈球」球面的交互展演,將是一大聚焦點,甚至還會有蝴蝶從內而外翩翩飛出的立體視覺效果。
外觀光影幻魅莫測,直徑達12公尺的明珠(天燈燈球)內部也別有洞天。
購票入場的觀眾,首先會乘坐電梯來到4樓燈球內部,觀看解析度高達8K的4D、720度全天域球幕劇場。(1K為1024x1024像素,8K即為8192x8192像素;4D即3D加上感官體驗。)
吳菊指出,由於《阿凡達》立體電影在全球大賣,因此本屆世博包含德國國家館、「上汽─通用汽車」企業館等眾多展館紛紛仿效,搬出360度環狀劇院及立體電影為賣點,但僅有台灣館推出難度更高的「全天域球幕劇場」,而且展演影片的解析度更加細緻,約為5年前愛知世博會日本館同規格影片的6倍以上。
「全天域球幕劇場的特性,就是它可以進行水平加上垂直、共計720度的全方位展演。當參觀者站上貫穿其中的空橋,現場的12台投影機與8聲道立體音響系統,將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傳來畫面及聲光特效,絕對是一般觀眾從未經歷的觀影經驗!」吳菊極有自信地說。
全天域劇場的影片製作,則請來台灣知名的紀錄片導演賴豐奇執導,他以「自然城市」為題,在長約4分鐘的影片中,具體呈現台灣人期待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景。
影片一開始,先由遙遠的宇宙俯瞰地球,鏡頭轉入東亞、帶進台灣,緊接著是玉山壯闊的雲海及日出日落的變化萬千,再切換至阿里山的原始林,以及森林中穿梭的水鹿、雲豹、藍腹鷴等原生物種,接下來是低海拔的嬌豔蘭花、溪流旁的翩翩蝴蝶,還有夏日最具代表的滿池荷花。
海洋生態也是台灣自然之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影片中,觀眾可以跟著鏡頭,宛如置身海底般欣賞繽紛的熱帶魚洄游、一同感受珊瑚集體噴發產卵那令人動容的瞬間;之後鏡頭再從自然環境轉回城市生活,觀眾可以一起坐上捷運、暢遊台北,亦能沐浴夕陽下詠嘆美麗的高雄港,最後再以冉冉上升的天燈祝福作結。
賴豐奇介紹,全天域球幕劇院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影片是「沒有框」的,觀眾置身其間彷彿整個人飄浮在場景中,臨場感和震撼力十足。
影片的另一特色是「4D」,意即在3D立體影像之外還加上即時的感官經驗,「當影片出現森林或蘭花時,現場就會搭配芬多精及蘭花香氣;看到海豚跳躍時,觀眾也能立即感受海水飛濺的快感,非常有趣!」
3、點燈水台及奉茶禮儀觀眾「從外而內」驚嘆完台灣館的多媒體展演創意後,緊接著則是極具本土特色的「點天燈」體驗。
當然,受限於安全考量,所謂的「點燈儀式」是以電腦動畫代替,但製作團隊仍很貼心地在各種小細節上營造「真實感」。
首先,「點燈水台」的底座,乃是一個注滿太平洋海水及日月潭潭水的雙重環狀水池,水池中央豎立著玉山特有的玫瑰石,觀眾點燈時就彷彿置身於台灣「大山大水」守護相伴的情境中。
每梯次參觀的40名觀眾,還可在40座燈台的觸控螢幕上,自由選擇由台灣網友票選的「國泰民安」、「經濟騰飛」、「環遊世界」等12句祈福語;當按下觸控鍵的那一霎那,天燈影像就會即時投影在LED燈球上冉冉飄升,非常具有「替代性」的滿足感。
點燈儀式之後,台灣館的參觀動線也將告尾聲,最後一站的城市廣場,則是由多位南投工藝家以竹編技法創作的巨型大樹組合而成,當觀眾集結至「大樹下」納涼時,將有由2,137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的16名台灣「親善大使」,端出阿里山高山茶來「奉茶」。末了,觀眾還能將手上這對天燈造型的精緻瓷杯當作「伴手禮」帶走,充份展現台灣人的好客誠意。
「只要30分鐘完整參觀台灣館後,觀眾一定會對台灣的科技、文創實力以及友善誠懇的態度,留下極為美好的印象!」貿協董事長王志剛笑說。
「台灣因『心』而大!」──這是本屆台灣館令人印象深刻的宣傳語,也是我國及台灣館處境的最佳寫照。雖然籌措時間緊迫、展場面積有限,但台灣團隊將士用命,必將讓這座「山水心燈」,在上海世博舞台上綻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