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忽略的那些事情
「東南亞表演藝術特別興盛的兩年前,很多新住民與移工都很興奮受到政府邀請表演,」蔡宗德說:「他們努力練習母國的傳統藝術,希望跟台灣更親近。然而沒演出費,沒有時間讓他們排練,沒有錢租借場地,更別說沒有條款保護他們的權益。」東南亞的表演藝術受到現實嚴苛的擠壓,蔡宗德語帶遺憾:「於是很快地,許多表演團體就解散了,部分則將亡不亡的;想要成立的,也組不起來。政策的不完善,令許多珍貴的表演藝術和族群文化無法振作,而台灣與他們合作的機會也越見渺小。」
身為峇里島國際舞者的胡明月(Koming Somawati),整個家族世代從事表演藝術,她從小習舞,「在峇里島,在印尼,唱歌、彈樂器和跳舞都是日常的一部分。」胡明月的母親已經超過70歲,仍然能在舞台上毫不停歇、大氣不喘地舞出一整齣劇。
在來到台灣之前,胡明月隨著研究世界音樂的美籍丈夫胡敏德(Made Mantle Hood)走遍世界各地。胡敏德受聘來台擔任南藝大民族音樂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只會說英語和母語的胡明月跟著到了台灣,她說:「台灣人都很好,態度很親切也很熱情。知道我不會講中文,都盡量用英文跟我溝通,我的學生們也是。」胡明月很高興在這裡能認識許多印尼朋友,能再度用母語交談。
胡明月擁有傲人的舞蹈技術與學經歷,她在大學裡開班授課,創立工作室,推出許多峇里島舞蹈戲劇,積極發展著峇里島舞蹈藝術表演。美麗的她自稱有一張「很印尼」的臉孔,即使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一看就知道來自東南亞。「我跟朋友們去大賣場買生活用品時,店員們會很友善地跟我交談,」胡明月說:「他們會問我,照顧爺爺奶奶很辛苦吧?這種工作都沒有休假的。」
起初胡明月並不明白店員的意思,直到朋友大聲地替胡明月「澄清」:「她是個專業的峇里島舞蹈老師!」胡明月才意識到,印尼女性在台灣存在既定的刻板印象,她們要不是嫁來台灣,不然就是來台做一周上班七日的看護移工。
成立全台第一個馬來西亞手鼓團的新住民吳振南,現任國立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從取得政大哲學系博士到表演藝術,他受惠於新南向政策,但也認為在表演藝術上,確實仍有值得思考的部分,「東南亞的音樂形式是團體式的,然而因為工作、身分的不同,群體被切割開來。」
吳振南在馬來西亞時也不曾學過手鼓,來台後思鄉,與同鄉人組團,從頭學起到能上場表演。「成員們都是新住民,所以能透過『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為手鼓團爭取到經費。但其實申請經費的管道十分複雜,要求很多,連新住民看了都很容易放棄,更何況是根本沒有經費條例可申請的移工?」吳振南面臨的現況,佐證了蔡宗德的研究結果。
在蔡宗德(中)對東南亞表演藝術的研究中,極具貢獻的成員黃筌琳(右)和蔡秉君(左)成立了「日央人兒」樂團,致力保存並發揚印尼傳統樂器甘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