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就是一座豐富資料庫
「以前我是獵鷹者,現在是鷹的保護者。」里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宋仁宗如此自述。在這句話背後,卻藏著一段歷經衝撞與質疑的曲折歷程。回首1982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初始,由於恆春半島被劃入範圍內,當地居民的生活頓時改變。由於無法像過去任意獵捕、採集,生活上的諸多不便,屢屢造成官民的關係劍拔弩張。
直到2006年,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墾管處」)的邀請之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走入社區,由社頂開始,嘗試以生態旅遊開闢出一條能兼顧居民生計與生態保育的進路。轉眼至今也已超過10年,一步一腳印的努力終於讓社區生態旅遊的風氣與知名度逐漸打開。
不少居民的心態就像宋仁宗一樣有著大幅度的轉折。以里德社區為例,由於地脊人貧,每年秋季過境的猛禽,不僅是當地人補充蛋白質的來源,還可賣作標本,創造可觀的經濟收益。然而每年獵捕數量高達萬餘隻,也讓里德背負上「鷹的墳場」的惡名;如今,身分從獵人轉為解說員,宋仁宗信手拈來過去在狩獵中累積的知識與細微觀察,於導覽時更顯妙趣橫生。
早在十年前還在屏科大念研究所時,就跟著陳美惠進入社區,最後甚至創辦里山生態有限公司的林志遠說:「我們試圖扭轉居民觀念,告訴他們這些生態資源不一定要透過獵捕才能獲利,也可以透過保育,提供遊程、住宿、餐點等服務帶來收益,並且讓社區持續經營下去。」同樣在里山公司服務的蔡宛蓉則說:「社區本身就是一座豐富的資料庫,這些就是居民的生活,只在於有沒有被擷取出來,經過精緻化,加以包裝。」
在輔導員的適度引導下,不僅遊客受惠,也讓居民重新認識在地之美,繼而產生認同。正如港口村村長楊秀蘭說:「自從墾管處、美惠老師來了以後,才曉得社區有這麼多寶。」經陸蟹專家劉烘昌博士統計,港口社區一帶的陸蟹種類超過30種,包含代表性的中型仿相手蟹、兇狠圓軸蟹、圓額新脹蟹、林投蟹……等,不僅如此,港口社區還盛產滿州原生種黑豆,以及自清光緒年間種植至今,為台灣最低海拔,名列「恆春三寶」的港口茶,加上靠海吃海,由飛魚、鬼頭刀等魚類製成的魚乾特產,還有近年,因李安借用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場景而聲名大噪的白榕園,種種特色讓楊秀蘭笑稱:「港口社區佔盡地利的便宜。」如今,包含陸蟹夜觀、採茶體驗、黑豆風味餐等服務,在2016年就為社區賺取約200萬的收入,也凝聚起居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