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南向,來到國境之南的恆春半島,這裡是中央山脈餘脈的終點。狹長的平原與丘陵、台地相間錯落,裙帶般的珊瑚礁海岸為太平洋、巴士海峽、台灣海峽所環抱,每年9月至翌年3月,強勁的東北季風(當地俗稱「落山風」)吹拂,多樣性生物與堅苦卓絕的人們在此共謀生存,誕生出別具一格的文化景觀。
多數觀光客並不知道,到恆春半島旅遊,只要穿過人聲雜沓的墾丁大街,在恆春鎮的外圍,還散布著社頂、龍水、里德、港口、永靖、後灣等大大小小的生態社區,這些社區以豐饒的生態與淳樸的民風著稱。好比在龍水社區境內,水氣氤氳的龍鑾潭鑲嵌在大地上,引逗著水鳥棲息,也是當地頗富盛名的「琅嶠米」的重要灌溉水源;又或座落滿州,東鄰太平洋的港口社區,除了坐擁潮間帶豐富的陸蟹生態,還有低海拔山坡地上的叢叢茶樹,交揉出農、漁兼備的獨特景觀;至於在港口溪以南,佔地遼闊的里德社區,每逢10月,上萬隻從寒冷的西伯利亞、中國北方及日本來的灰面鵟鷹,在此過境夜棲,作為前往目的地菲律賓度冬的最後一個停泊據點……各具特色的在地資源,奠定了近年推動生態旅遊的發展基石,也是孕育文化創意、提供環境教育的綠色寶庫。
社區就是一座豐富資料庫
「以前我是獵鷹者,現在是鷹的保護者。」里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宋仁宗如此自述。在這句話背後,卻藏著一段歷經衝撞與質疑的曲折歷程。回首1982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初始,由於恆春半島被劃入範圍內,當地居民的生活頓時改變。由於無法像過去任意獵捕、採集,生活上的諸多不便,屢屢造成官民的關係劍拔弩張。
直到2006年,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墾管處」)的邀請之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走入社區,由社頂開始,嘗試以生態旅遊開闢出一條能兼顧居民生計與生態保育的進路。轉眼至今也已超過10年,一步一腳印的努力終於讓社區生態旅遊的風氣與知名度逐漸打開。
不少居民的心態就像宋仁宗一樣有著大幅度的轉折。以里德社區為例,由於地脊人貧,每年秋季過境的猛禽,不僅是當地人補充蛋白質的來源,還可賣作標本,創造可觀的經濟收益。然而每年獵捕數量高達萬餘隻,也讓里德背負上「鷹的墳場」的惡名;如今,身分從獵人轉為解說員,宋仁宗信手拈來過去在狩獵中累積的知識與細微觀察,於導覽時更顯妙趣橫生。
早在十年前還在屏科大念研究所時,就跟著陳美惠進入社區,最後甚至創辦里山生態有限公司的林志遠說:「我們試圖扭轉居民觀念,告訴他們這些生態資源不一定要透過獵捕才能獲利,也可以透過保育,提供遊程、住宿、餐點等服務帶來收益,並且讓社區持續經營下去。」同樣在里山公司服務的蔡宛蓉則說:「社區本身就是一座豐富的資料庫,這些就是居民的生活,只在於有沒有被擷取出來,經過精緻化,加以包裝。」
在輔導員的適度引導下,不僅遊客受惠,也讓居民重新認識在地之美,繼而產生認同。正如港口村村長楊秀蘭說:「自從墾管處、美惠老師來了以後,才曉得社區有這麼多寶。」經陸蟹專家劉烘昌博士統計,港口社區一帶的陸蟹種類超過30種,包含代表性的中型仿相手蟹、兇狠圓軸蟹、圓額新脹蟹、林投蟹……等,不僅如此,港口社區還盛產滿州原生種黑豆,以及自清光緒年間種植至今,為台灣最低海拔,名列「恆春三寶」的港口茶,加上靠海吃海,由飛魚、鬼頭刀等魚類製成的魚乾特產,還有近年,因李安借用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場景而聲名大噪的白榕園,種種特色讓楊秀蘭笑稱:「港口社區佔盡地利的便宜。」如今,包含陸蟹夜觀、採茶體驗、黑豆風味餐等服務,在2016年就為社區賺取約200萬的收入,也凝聚起居民的感情。

里德社區境內的欖仁溪, 可觀賞原始林相。
引外部資源,激發社區文創力
從生態旅遊起步,進行物種多樣性監測,培力居民生態導覽上的專業知識,繼而組織團隊、形成雛形後,再放手交由社區自主運作。一路陪伴著社區成長的里山生態公司,近年在生態旅遊所奠定的基礎上,開始嘗試更多元、綜合性的規劃應用,並機動性導入外部不同領域的資源與團隊進來,以期發揮更廣大的綜合效益,幫助社區增加收益,才能讓社區在保育的路上走得更長遠。
舉例來說,早年推動生態旅遊,多偏重物種生態、地景地貌的觀察,人文元素較薄弱。自2015年開始,在墾管處與里山生態公司的協助下,陸續為各個社區尋找藝術家駐村,經徵選後,邀請合適的藝術家進駐社區生活一個月,透過與居民長期的互動,了解當地的生活實況,再進行回饋創作,也增加社區旅遊的亮點。
以里德為例,當你走入社區的公共菜園,可以看到由駐村藝術家陳錦輝運用海洋廢棄物如浮球、保麗龍製作的「風譯」(「風的翻譯機」之意),在東北季風吹拂的季節,隨著強勁的風力,在沙地上畫下深淺不一的隨機圖案,饒富趣味。
不過,說起陳錦輝,最讓社區居民懷念的,倒不是這件公共藝術品,而是以他作為觸媒,所成立的社區樂團「浮浪拱樂團」。林志遠說:「做『社區營造』有趣的地方也在這裡,永遠不曉得藝術家會與社區夥伴擦出什麼樣的火花。」由於里德為原鄉部落,能歌善舞的居民與精通非洲鼓演奏的陳錦輝,在一次淨灘活動中,信手將撿來的海廢敲打演奏起來。陳錦輝展現出藝術家的巧手慧心,將該次拾來的海廢製成打擊樂器,並教導居民打鼓技巧,再運用當地流傳的阿美族古調編曲,由居民組成的浮浪拱樂團於焉誕生。
當我們坐在菜園旁的涼亭裡,高懸的匾額寫著〈里德之歌〉:「里德本名豬朥束,後來分做三部落;十八番社大頭目,就是在地高山族……」細述著社區歷史的古往今來。宋仁宗笑呵呵地說:「這是我寫的歌詞。」現在,只要遊客來到里德旅遊,便有機會聽到居民,以廢物再利用的樂器作伴奏,合唱著〈里德之歌〉,古意盎然卻富生命力的樂曲,就像他們奮力在這個邊陲地尋找永恆的生存之道一樣。

終年受海風與落山風吹拂的港口茶, 風味濃郁。
人與自然共好的綠色經濟學
不僅如此,里德社區以其生態資源結合環境教育,培訓出6位環境教育師資,肩負起滿州鄉政府部門與當地4所學校的環境教育工作,甚至在今年獲得「國家環境教育優等獎」的殊榮。
以生態資源結合教育,里德並不是唯一個案。同樣在今年,由里山生態公司承接屏東縣政府所舉辦的國中小學生態觀察短片比賽。學生經由老師指導,從觀察到認識在地生態,並且將故事記錄下來。此外,社區近年多次與「陳無嫌教育基金會」合作,舉辦國小學生夏令營,陳無嫌基金會由同樣出身屏東鄉下的麵包師傅吳寶春創辦,秉持回饋鄉里的精神,今年則運用當地有山有海的地理特性,推出「水循環」主題小旅行,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在操作方式上,鏈結文創、教育、旅遊等不同領域;在對象上,從外地遊客、屏東鄉親到在地學子,林志遠說:「我們希望給予社區夥伴不同的視野,讓他們理解社區操作也有不同的方式。」以生態旅遊提昇到更寬廣的綠色經濟層次,一切都不離維護在地生態環境的初心。在這座巨大的綠色寶庫裡,除了有豐富的生態可供遊憩,還有足以多方運用的資源、靈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要我們願意善待與善用它。

灰面鵟鷹在秋季過境, 因而被稱作「國慶鳥」。(里山生態有限公司提供)

港口居民將蒐集來的 蠑螺殼集中放到 潮間帶, 幫沒殼可換的 寄居蟹找家。

潮間帶主要陸蟹品種之一: 中型仿相手蟹。

潮間帶主要陸蟹品種之一:林投蟹

潮間帶主要陸蟹品種之一:凶狠圓軸蟹。

陳錦輝製作的「風譯」, 試圖記錄落山風吹拂的痕跡。

由港口社區種植, 台灣原生種黑豆製成的相關農產品。

浮浪拱樂團合唱〈里德之歌〉,展現原鄉部落純真爛漫的風情。(里山生態有限公司提供)

轉向生態保育以後,半島的平原上可見梅花鹿出沒, 形成觀光亮點。 (林格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