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講師
早些年,台灣社會對於多元文化的認識尚淺,為了修正社會大眾對新住民及移工的刻板印象,身為多元文化講師的胡清嫻及新住民姊妹們到學校、社區進行一場又一場多元文化的講座與課程,對象從小學、中學、大學、教師、社區長者都有。針對不同的對象,胡清嫻也因人制宜的改變溝通方式,如面對社區的長者,她會比較台越兩地文化相似、相異之處,如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越南也有,但粽子形狀不一樣,南越還有吃煎餅的習俗,讓社區的老人家知道家中媳婦的母國文化。
胡清嫻說剛接觸這領域時,心情很沉重,因為常常在學校遇到對自己媽媽母國文化自卑的孩子,讓她聯想到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是如此。因此在多元文化的課程中,她會留意觀察班上的學生,如果有特別安靜的,她便私下去接觸,了解孩子的背景是否為新二代。在課堂上,她鼓勵新二代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東南亞經驗,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也讓其他同學了解多一種文化的優勢。
工作場合許可的情況下,她會盡量把自己的兒子、女兒帶在身邊,讓他們接觸不同的族群,看見大家的不同,「可能因為工作接觸過,所以他們不會隱藏媽媽的身分,反而會大聲說我媽媽是越南人。」胡清嫻說。
每年幾百場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胡清嫻除了自己上台講課,她也努力提攜後進的新住民姊妹,更在各個社區尋找願意站出來服務的姊妹,希望培育更多的種子教師。台灣社會的多元融合其實有賴這群人幫忙溝通,促進雙方的瞭解認識,「如果台灣人和新住民融合起來,不就會爆發一些不一樣的知識和人才嗎?」她的話甚有道理。
胡清嫻說自己很愛講話,又很愛管人,因此她總成為新住民姊妹的帶頭大姊。自己個性直來直往,有話直說,不畏勢力。她曾質問屏東縣長潘孟安,新住民母語人才資源培力後,下一階段呢?培力出來的種子教師需要有發揮的舞台,還有姊妹的工作權也應予以保障。
她從沒想過自己會投身公領域,成為國策顧問。當年那個從越南到台灣,憧憬著人生有更多可能性的女孩,如今她勇敢地站到人前,為新住民發聲。
涉入複雜的政治圈,胡清嫻坦言也有些累了,也想如一般姊妹過平凡的日子;可是想到如果不出來幫姊妹說話,姊妹的權益怎麼辦?
但她也不曾後悔到台灣來,她覺得這就是緣份,而且自己選的路,只有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