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鳥語、花開富貴、花團錦簇、花……,中國字裡只要與花沾上邊的,幾乎都是好兆。
百花齊放,萬物就欣欣向榮嗎?
至少竹子例外。
農友口中的竹子是不會開花的,他們只相信竹子會「起笑」(台語,發瘋的意思)。
為什麼稱開花為「起笑」,誰也說不出所以然。但農民們都明白,「起笑」是會傳染的,而且,一病就死,沒藥可醫。
台灣的竹子果真都「瘋」了?
(左上)「這些可都得來不易!」呂錦明攤開他的「寶貝」——竹種籽說。(鄭元慶)
發病?開花?
兩年前,台灣省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呂錦明,在一次出差途中,碰見了鹿谷鄉護林協會組員之一的鄭孔修。
兩人路上相遇,不免寒暄幾句。
「阮鹿谷的竹仔都在發病哩!」鄭孔修一臉愁苦。
「怎麼說?」呂博士問。
「整株發黃、結穗、搖起來聲音空空洞洞的,葉子卷得又長又細。」
「…………」
「會是竹子開花?」呂錦明心想。
左下)竹種育成的幼株。(鄭元慶)
不祥之兆?
誰見過竹子開花?
如果你生在古代,問前人這個問題,恐怕每個人都要搖一搖頭,然後把你拉到牆角,作勢要你不要說。這是因為古人視竹子開花為不祥之兆,「竹泯」(竹因開花而泯滅)被認為是天災人禍之始,隨口招忌,是要砍頭的。
竹子開花有這麼可怕嗎?還能預知禍福?
呂錦明指出,竹子不常開花,文獻上有的記載也不過四、五次。但竹子不開花則已,一開花就死,「要迷信起來,當然不是好兆」,呂錦明說。
今日科學昌明,不再有人視竹花為不祥之物;但竹花一發起來,仍然極具震撼。
一九六○年間,日本全國的剛竹相繼開花,由北到南蔓延了卅餘萬公頃,八分之一的竹林衰敗殆盡,經濟上的損失,簡直無法估計。
日本剛竹一開就是十年,「瘋病」甚且躍過太平洋,渡海到了美國。
美國剛竹在一九七三年開始開花,從東南方的阿拉巴馬、喬治亞、佛羅里達等州,擴及西岸的華盛頓州及加州,植物學界譁然。
處理方法呢?日本是將它砍掉;美國因竹林較大,經營粗放,多任其自生自滅;但對如何防治及解決,則專家也束手。
台灣地區的竹子,會不會步日、美後塵?
(右)開花後的竹子無力地伸向蒼穹。(鄭元慶)
熊貓先遭殃
據呂錦明的調查,除了兩年前的「風吹草動」外;從去年十月起,在南投的鹿谷、魚池兩鄉,由竹山的桶頭到瑞竹,甚至台中往溪頭的路上,「竹花」蹤跡逐漸多了起來。
竹子開花時,枝頭先乾燥枯黃,在翠綠的竹林內,顯得十分突出;有時是孤單單的一枝,無力伸向蒼穹;有時是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地亂發;有時——也是最令人害怕的,是整片林子開花,「就好像被火燒過一樣」,一名農民形容。這種情景,去年九月在鹿谷鳳凰村曾出現過。
根據呂錦明的說法,目前台灣開花最多的是麻竹;桂竹、孟宗竹的情況稍好,但正流行簇葉病(一種濾過性毒引發的傳染病),因此病的病症又與開花很像,反而被農民認為最會「起笑」。
竹子一開花就死;死了,就沒竹筍可採、竹材可用,而且竹子又愛採取「團體行動」,一發不可收拾;但除經濟上的損失,更讓竹類專家擔心的,是竹子開花對整個生物系的影響。
幾年前,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作了一個報導,探討我國川康邊境原產熊貓大量滅絕的原因,結果發現,川康高山區一百廿只熊貓都是活活餓死的。
根據研究,熊貓的「主食」是生長在海拔兩千公尺、外型尖長的「高山箭竹」,這種赫赫有名的竹子,曾在民國六十五年間,集體開花而大量死亡,或許熊貓就因此遭殃。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用組織培養育成的竹苗。目的也在使竹苗能更年輕、健康。(鄭元慶)
老蚌生珠,老竹開花
除了直接受害的「竹食動物」外;竹類專家江濤指出,竹子開花後,結出種子,竹種外有層殼,形狀類似稻、麥,成分也差不多,以往印度、巴基斯坦的竹子開花時,曾引來野鼠爭食,開了多久的花,野鼠就橫行多久,而等到開花期一過,鼠疫隨之而來。
熊貓死亡、鼠疫猖獗,都是竹子集體開花惹的禍。竹花有什麼奧秘?為什麼不開則已,一開就全軍覆沒?
竹子為什麼開花,有人說是營養不夠,有人提出病害學說,但流傳最廣、獲得比較多學理證明的,是所謂的「老化說」。
「植物生長、成熟,而後開花、結實,生命遞嬗、生生不息,是大自然不變的法則,竹子也一樣;」呂錦明說:「較特別的是,竹子開花齡較長,也就是老竹才會開花。」
多老呢?據現有的資料,竹子開花齡長的可達二、三百年;短的也要三、四十年。因此,許多人窮畢生精力研究,卻也見不到竹子的生老病死;這也是至今人類對竹子的瞭解,仍比許多植物少得多的原因。
竹子的經濟價值很高,竹筍就是個例子。(鄭元慶)
同氣連枝,遙相呼應
老蚌會生珠,老竹開開花,本來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只是竹子家族「血脈相連」的團結性格,叫人受不了。
江濤指出,竹類可分叢生及單桿竹兩種,但不論那一種,生長速度都很快,繁殖能力也很強。
在印、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國,竹類結叢而生,竹桿基部相連,每枝竹桿都等於叢中母竹(年紀最大竹子)的一個肢體,一叢中只要有一株竹開花,全叢便接著「連發」。
單桿竹,像我國的孟宗竹,並沒有一簇簇生長,開起花來卻也「遙相呼應」;尤有甚者,有時在不同兩林、相同品種的竹子,還是會一齊開花。這又怎麼回事?
「這牽涉到種竹的方法」,呂錦明指出:「以種籽栽竹,通常要好幾年才能長為成竹,為節省時間、快速取『材』或得到竹筍,通常都挖竹頭、掘鞭莖來作無性繁殖。」
此種方式,就好像孫悟空的戲法——從頭上拔下一根毛、吹一口氣,就變出了另一個齊天大聖,年紀、性格都與原來的一模一樣;無性繁殖的竹子也相同,縱使向下生根、向上長葉,宛如一個新個體,但年齡卻與母株一致——從五十歲竹子截下竹頭種的,開始時的「生理狀況」就是五十歲了。
所以,「台灣許多竹子年紀相若,多等於是在明末清初移入」,呂錦明指出:「現有的幾個經濟竹種,如麻竹、孟宗竹及綠竹,都已陸陸續續到達開花齡。」
但為什麼竹子一開花就要死呢?
不開則已,一開就死
竹子的外型看起來雖像「樹木」,但在植物學的「親緣」上,卻與稻、麥等禾本科接近。「竹與水稻同為竹屬亞科,但卻奇特地保留了木質化的桿,使大家誤認它具有與木本植物相同的習性」,林試所連華池分所助理員孫正春說。
木本與禾本植物比較不同的地方就在,禾本植物一開花、成熟就死;木本植物卻可年年開花結實,且日漸壯大。竹子「本性」原是開花即死,卻因「外型」所苦,要被責「怪」。
看來,竹子開花、死亡,都是天經地義的;而開花後結實、種籽墜地,在陽光、雨露下自然繁衍,也是一種美的生命遞嬗,人類何苦多事,搞得自己不寧?
「問題是,靠種籽發芽,可能要十年沒有竹材用;」呂錦明說:「加上農民的耕種習慣——一見開花就砍,很多種籽根本還沒成熟;有時好不容易成苗了,還會因為幼竹看來像草,而被斬『草』除根。」
「如果族群繁多,那怕它今天這簇、明天那叢地隨意亂發,也不會全林枯廢,怕就怕在族系太少,開花時一起來,種子又不見得保得住,就比較危險了」,呂錦明說。
盼望有更多的「朱財」
很不幸,目前台灣地區竹子開花的現象,就是呂錦明所說的「很危險」的那一種。
根據中研院植研所朱耀源博士在民國六十年間對台灣麻竹專業區所做的調查發現,台灣竹類中,具有不同遺傳因子的營養系,只有四種;林試所另一個研究也指出,台灣以竹筍經營為目的的竹林中,具有不同營養系的竹類,總共只有八種。呂錦明根據這兩份報告推測,台灣地區的竹林家族,不會超過廿個。
這廿個具不同遺傳基因的家族,如果沒有好好照料,很可能因為開花的自然篩選過程——開花後種籽不結實、或結實後活不長,將來台灣竹種的遺傳基因範圍會更小,在選育優良品種,或增加族群抵抗力方面,會更加困難。
因此呂錦明嘗試培育種籽苗,希望藉此創造新的循環世代,一方面也希望保留更多的遺傳基因。
其實早在呂錦明之前,已有農民刻意地保留了一些種籽苗,像彰化縣花壇鄉岩竹村的農友朱財,就有兩株「開花仔種」,現已長成,也可採筍。
綠竹可能首先消失
呂錦明表示,站在保護竹子的立場,他恨不得每個農友都是「朱財」,都能留下種籽,且育成「第二代種竹」;但因竹類開花周期實在太長,一般人畢生難見一次,更遑論採種育苗,所以這件工作還是得由林試單位來做。
從去年十月起,呂錦明開始著手採集種籽,「一採才知,原來是這麼大的工程」,呂錦明傾吐苦水:「登山涉水去採籽,它們卻愛開不開;雖說是集體開花,又不乾不脆,同個林子也要相隔幾天,光是等待就夠耗時了。」
採回來的種籽也不好伺候。「十個裏頭有六顆會乾扁、敗壞」,呂錦明說:「要不然,就發大小姐脾氣,死不發芽。」
「能留下來的,都是寶貝」,呂錦明說。目前他的「寶貝」有:孟宗竹種五百「顆」,桂竹、麻竹各四十「顆」。孟宗竹的情況較好,目前已有一百多株「成苗」,種在民間鄉的蓮華池試驗地,麻、桂竹各有五株「成苗」,種在南海路植物園。
「綠竹最傷腦筋,現在連一顆種籽都沒有」,呂錦明說。原因是:綠竹雖能開花、結穗,但卻不大容易受粉、結實,是竹類少見不完全開花。「如果沒有更好的方法」,他警告,「綠竹將是台灣第一個消失的竹種。」
竹學「開花」?
種籽苗可延續竹林的命脈嗎?到目前為止,誰都不敢說;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竹苗的培育,引發「竹學」上一些更深入問題的探討,如竹類人工授粉的可能性、竹子的花藥貯藏與花粉採集,台灣竹的開花防治及抑制問題……等。
這是否也是台灣竹學「開花」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