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動體驗思索永續海洋
在展示內容方面,海科館常設性的9大展廳,跳脫乏味的靜態展示,大量運用影片及互動體驗的遊戲裝置,讓民眾得以深入淺出地接觸海洋知識。
例如在海洋環境廳,就以擬真的生態造景,打造岩礁、潟湖、濕地、河口紅樹林等台灣常見的海洋生態系,並引導遊客發現造景下所隱藏的各式生物,進而瞭解牠們因應環境的求生智慧。
深海展示廳則運用過去北火發電廠鍋爐室的特有空間,營造深不可測的秘境氛圍。民眾在這裡可看到極為少見的大型鯨骨模型,原來在深不可測的海底,有相當特殊的「鯨屍生態系」,當鯨魚死後、沉入深海,牠的屍體可餵養無數的蝦蟹、深海魚、無脊椎生物及微生物長達數十年之久,這是少有人知的深海秘密。
台灣的造船技術享譽全球,在船舶與海洋工程廳,則有由台船公司建造,以1/10比例縮小的8600TEU貨櫃船,民眾可上船探訪,近距離地瞭解船舶設計原理及建造的複雜性。
水產廳則頗具心思地分為「從魚到漁」、「從有魚到無餘」、「從無餘到養魚」等單元,有系統地介紹魚群特性、漁業發展、水產養殖,乃至永續海洋等議題;參觀者可在互動遊戲中體驗圍網、鏢旗魚等漁法,並見識螢光魚、台灣鯛及烏魚子等我國獨步全球的水產養殖技術,同時思考如何與海洋共榮互存的嚴肅課題。
揭開棲息在宜蘭縣龜山島海底的怪方蟹神秘面紗、寫下全球海底熱泉生物研究新頁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也特別提供珍貴的研究成果供海科館展示。他語重心長地說,台灣四面環海,但長期以來,只有陸權卻無海權觀念,民眾對我們所處的海洋環境更是陌生。
台灣需要有系統地為下一代傳承海洋文化,擔負知識傳遞與教育重責的海科館,將是一個全新起點。

海科館牆面上的圓形鏡面,會隨著遊客的視角反射出不同的光影。玻璃帷幕的鋼構中也切割出許多圓洞,營造出如同置身海底世界的泡泡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