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械缺乏考驗應變能力
史瓦濟蘭最大的史京醫院病房設備,約像30年前台灣省立醫院的水準,手術器械、耗材及設備不足,沒有核磁共振掃描機,唯一一台電腦斷層掃描儀為二、三十年前日本人所捐贈,不知道壞了多久,被堆放在倉庫一角、沾滿灰塵,直到被北醫大醫療團發現,重新整理後才又派上用場。
對慣用高精密儀器檢驗的台灣醫師來說,在什麼都缺的史瓦濟蘭行醫,最大的挑戰是在考驗如何發揮想像力與緊急應變能力。「比的無非是對醫療志業的熱情,以及一身真功夫,」神經外科醫師杜繼誠說。
剛進駐史京醫院時,杜繼誠要為一名頭部外傷病患開刀,但找遍醫院卻找不到可在頭骨鑽孔的專業器材。幸好他先前在馬拉威駐診過,對非洲醫療貧瘠情形有些瞭解,常會隨身攜帶醫療工具箱,當中裝有手搖鑽、線鋸及頭皮夾等工具。
於是杜繼誠拿出手搖鑽在病患頭骨上鑽洞,但4個洞鑽完後手早已痠軟無力,一直強撐著開完刀,幸好手術成功,患者不久後即痊癒出院。後來,他乾脆買了一把鑽水泥牆的電鑽,回宿舍拿薄木板反覆練習、掌握力道,在手術時使用。
外科醫師沐曉鐘因為醫院沒有特製的血管綁線,只好使用較昂貴、皮下可吸收的縫線,取下勾針後將縫線切成幾小段,分次節省使用。後來北醫由台灣空運來各型絲線,才解決問題。
在國內治療常見的膽囊結石患者,一般只需在肚腹開三、四個約一公分小傷口,使用腹腔內視鏡器械就能切除膽囊。但史京醫院沒有相關器材,沐曉鐘只好以傳統開刀方式,在病患肚子上切開一長條傷口,取出膽囊後再進行縫合。
骨科醫師石英傑初到時,常常面對退化性關節炎病患痛苦的眼神,卻礙於史京醫院沒有人工關節耗材而無法處理。
有天,石英傑和醫院護理長在儲藏室翻箱倒櫃,找到十幾年前歐洲籍醫師義診時所留下來的一盒耗材,裡面有十幾個鈷合金材質的人工髖關節,但中間尺寸都已被用掉,只剩下極大(54號以上)或極小(38號以下)尺寸。他將這些大小不盡合適的耗材消毒至無菌後,小心翼翼地用於8台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為長期受慢性關節炎而苦的病人解決了不良於行的問題。

史瓦濟蘭醫療資源匱乏,偏遠部落民眾一得知台灣醫療團的義診時間,很早就來排隊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