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繁盛一時,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的鹿港,已沒落多時了。百年前車水馬龍的市街,如今只留下老街曲巷裏一幢幢斑剝的古宅,沐在夕陽的餘暉裡。老一輩的鹿港人所津津樂道的昔日鹿港的繁盛,只能在記憶堨h追尋了。然而,鹿港有一群有心的年輕人,卻不願沈湎在懷舊、傷古的情緒裡,一任古鎮衰頹下去。他們立志要把鹿港無形的文化財,留存下來,發揚光大,做為發展觀光的資源,為古鎮添注新的生命力。於是,他們集中力量,無視於各種阻礙,四方奔走努力,再一次舉辦了為期一週的鹿港全國民俗才藝活動。
車子進入鹿港大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竹搭牌樓,下面懸著「鹿港觀光周」五個紅色燈籠。
大街兩旁,每隔幾公尺,便掛著一盞古色古香的燈籠。入夜時分,紅色的燈籠,那麼情調地在每一家的屋簷下亮起。小鎮的古樸風味也就更濃馥了。
觀光客從各地湧入,把小鎮僅有的四家旅館擠得宣告客滿。本地人也都抱著趕市集的心情,聚集在各個活動地點。
今年這裡的民俗才藝活動,在民俗體育方面,有龍舟競賽、隔岸拔河、風箏比賽;在民俗藝文方面,有詩書畫展、傳統詩朗吟大會、寫生比賽;在民俗技藝方面,有手工藝展、鹿港民俗市集、盆栽展;在民俗戲曲方面,有南管、皮影戲、傀儡戲。
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龍山寺舉行的民俗技藝展。許多懷有絕技的民間藝人,在主辦單位的再三敦請下,雲集在龍山古寺表演拿手的絕活。
古式大燈的製作好手吳敦厚,一大早從他家裏帶來大大小小的竹燈以及五顏六色的顏料,在龍山寺殿廊下當眾表演古式大燈彩繪。他不打底稿,拈筆就畫,不一會兒,燈上便佈滿了繽紛的龍雲與仿宋古體的中國字。
黃成治女士編打燈籠的巧妙手藝,也叫人讚嘆。只見她縱橫交錯,忽而上下交叉,忽而左右編排,霎那間便完成了一具美好的竹燈骨架。
此外,繡香包、製香、糊紙、製竹器、木雕等民間手藝,也吸引了無數好奇的眼光和由衷的喝采。
具有鄉土風味的鹿港點心——豬油粩、狀元糕、李仔糖、杏仁茶、粉圓,使龍山寺前庭的民俗市集成了一個甜甜蜜蜜的世界。
夜晚的傀儡戲、皮影戲、子弟戲,更是把老老少少都吸引來了。有些人好奇地擠在戲台旁邊,想一窺幕後的真相;有些人被劇情吸引,看得入迷;也有人「醉翁」之意不在「戲」,他們只是來享受古剎裏涼爽的晚風和熱悶的氣氛。
第二屆鹿港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在熱鬧中結束。鹿港人與所有的觀光客都衷心盼望著,盼望明年此時,能再舉辦一次更盛大、更豐富的民俗活動。
「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在台灣各地,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就是龍舟競賽。
在鹿港福鹿溪舉行的龍舟競賽,是本屆鹿港民俗才藝活動的壓軸好戲。
老鹿港人稱賽龍舟為「扒龍船」。過去在扒龍船之前有許多儀式。五月初一「龍王祭」,要上香祭告龍王,並請出龍山寺供奉的「龍王尊神」遊行街頭,同時在福鹿溪畔舉行龍舟開光點睛的儀式。到了初五日,所有船員,就用肩扛了龍船,敲著鑼鼓遊行。所經之處,居民都鳴放鞭炮並燒香禮拜,所以有「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的說法。遊行完畢,便將船放入水中,開始比賽。
福鹿溪是絕佳的賽龍舟場地。由於河面寬僅五十公尺,擠在兩岸吆喝、加油的觀眾,能清清楚楚地看見選手奮力划槳的神情,還可聽見舟上鑼鼓,一聲急似一聲,因此更能融入緊張的爭競氣氛裡。
經驗豐富的龍舟老手說,划龍舟要有充沛的體力,要會同時運用腰力和臂力,使槳深而有力地吃進水中,才能加快船速。同時還要有持久的耐力,才能划完二百公尺的全程。
有時競賽激烈時,有經驗的掌舵人會將長舵頂入不太深的溪道中,使船速加快。在奪標的一剎那,更需運用特殊技巧,使船頭翹起,幫助奪標者拔旗。奪標者在快到終點時,把小腿抵住龍鬚,半身懸在空中,在水花中奪旗。常常由於競爭激烈,奪標手因此摔落水中。
穿插在龍舟賽間的「隔岸拔河」競賽,是今年民俗大會首創的體能競賽,吸引了大批的觀眾。
拔河地點在福鹿溪的兩岸。一條主繩,連接兩岸。另有五條支繩,繫著主繩。每一支繩各有四名選手拉住。為了防止主繩落入河中,河面放置了二十隻油桶,贏的一方要把輸的一方拉下水去,這真是名副其實的「拔河」。
這種遊戲,源自戰國時代的公輸般。只是那時不叫「拔河」,而叫「拖鉤」。當時南方的吳國,派出大批水軍跟楚國打仗,公輸般就在楚國訓練水兵準備迎敵,「拖鉤」是主要的課程。「拖」是拖拉對方船隻的纜繩,「鉤」是用有鈎的篙把對方的船鈎過來。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成為民間常見的拔河遊戲。
在國內手工藝圈子裡,「鹿港師傅」的手藝一向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木雕,更是鹿港師傅的絕活。這絕活是早年過海移居鹿港的泉州師傅流傳下來的。
在鹿港,走幾步路,就有一家傢具店或佛具店。老一輩的人都曉得買木製家具要買正宗的鹿港貨,木料好,不變形走樣,不會有蟲蛀,而且雕刻得極其精美。
鹿港的大小寺廟有五十多座,所以雕刻佛像的行業也很興盛。
在民俗技藝展中,吳清波表演了「神像雕刻」。只需幾把挫刀,一把釘鎚,一座座栩栩如生的觀音像、媽祖像、彌勒佛,就在他敲敲打打下完成了。
香是民間拜拜用的重要宗教用品。製香全憑手藝。鹿港許多香鋪,都有幾十年的歷史,各有其祖傳秘方。在本屆民俗技藝展中表演製香的林灙錡,就是有六十年歷史的李壽春香鋪的當家師傅。
他抓起一捆削好的細竹條,熟練地攤展開來,挑出太細太軟的淘汰掉。然後從塑膠袋中倒出香粉——香粉是香樹樹皮和中藥磨成的,細心地用篩子篩過,而後平鋪在台子上。細竹條有五分之三的部份用水浸過,輾過香粉時,便沾上了香粉。然後拿出去曬太陽,便製成了香。林灙錡說,他一天工作六小時,大約可以做一百斤的香。
鹿港的烏沉香在清朝時是有名的上品。目前生產較少,價錢比一般的線香貴,大約一斤要一千六百元。上等的沉香一般市價也得這麼高的價錢才買得到,普通的線香只需要四十元到一百元就可以買到了。
在鹿港鹽埕海邊,近萬名的遊客和鹿港鎮民觀賞了空中風箏比賽。
各式各樣的小型風箏,輕而易舉地便飛上了天空,悠遊翱翔。有些是翩然飛舞的蝴蝶,有些是搖曳生姿的美女,還有唯妙唯肖的老虎、青竹絲也在空中爭奇比巧。有的將竹削笛繫在箏首,迎風嘯鳴,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大型風箏,最引人注目。有三十節以上的蜈蜙,還有色彩鮮豔的八角龍等。因為當天風不夠大,要把這些巨型風箏放上天去還真不容易。有時好幾個壯漢拖著龍首,逆風奔跑;有時兩個人拎著龍尾,爬上了屋頂,但巨龍卻只在低空逗留一會兒,便又頹然落地了。
製造風箏要有技術,還要符合力學上的原則。風箏一定要輕,每一節要左右平衡,才能飛上天空。所謂風箏形,就是對角線成直角,面積等於二角線乘積之半,不符合此原則,風箏便很難放上天去。
風箏飛上天後,放風箏的人只靠手中一條線,來調節風箏的平衡。應該鬆線時絕不能拉緊,必需收線時切不可放鬆,否則風箏便有下墜和斷線的可能。風箏一旦斷線,想收也收不回來,那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放」風箏了。
設在龍山寺的「聚英社」,是本省目前最能保存古傳統風貌的南管樂團。在本次民俗活動期間,他們每天在龍山寺的戲台上演出,有的彈奏琵琶,有的輕扣二弦,有的閉目吟唱,有的輕擊拍板……台下悠然閒坐的聽眾與之輕輕唱和,渾然沉醉在古老芬芳的旋律中。
南管是福建安溪、南安、晉江、惠安一帶的地方音樂。唱詞採中原音韻,用晉江腔;唱詞詞藻深奧似崑曲,屬於文人案頭的靖曲。鹿港開埠較早,經濟繁榮,人文薈萃,由於南管通俗而雅麗,當時鹿港人不論識字與否,都能吟唱數曲。
南管樂器有上四管和下四管之分。上四管是洞簫、琵琶、二弦和三弦;下四管是響盞、叫鑼、四板、雙音及小鼓。上四管是主樂器,下四管則屬伴奏樂器。
在聚英社門前橫楣上題著「御前清客早蜚聲」。八十歲的王昆山社長說:「御前清曲」是出自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筆。當康熙六十大壽時,安溪大學士李文貞羅致泉州附近五大樂手進京,舉行御前演奏會。康熙皇帝聞之大喜,驚為天下絕響,當場取支洞簫與之合奏,並御賜宮燈和彩傘以為嘉許。從此,宮燈與彩傘成為南管樂團的光榮標誌,而洞簫手也被尊為首席樂手。
聚英社的成員有八歲的小童,也有八十歲的老翁。在龍山寺兩側廂房裡,常可看見老的少的在一起彈奏,一起吟哦,我們可以肯定——這柱香是會傳下去的。
陳金月女士在龍山寺表演的「挽面」,讓許多年輕小姐大開眼界。因為在美容院林立的今天,這種古老的美容術已經難得一見。
從前女孩子未出嫁前不能拔汗毛和眉毛,到結婚前一天才請人到家堮冪情A叫做「開面」。開面時,新娘子不能叫痛,也不能有閒人在一旁吵鬧。
挽面人要先在待嫁新娘的臉上塗一層「新竹粉」,減少汗毛滑溜。然後拿出一條棉紗線,一頭用牙齒咬住,左手抓住另一頭,右手從中攔起轉兩圈,而後利用牙齒和左手拉張棉線,讓繞結在臉上轉動,將臉上汗毛絞起來,而使臉上容光煥發。新娘開面後到第二天上花轎前不能見天。
挽面人在為新娘開面時,都要說些吉祥話。男方在事後會送一個大紅包和幾束麵線給挽面人,以為酬謝。
陳金月說,婦女臉上的汗毛不宜用剃刀修,因為會愈修愈粗,長得也快。但時代不同了,畢竟用剃刀要快得多,所以挽面的婦女也就愈來愈少了。
在傳統習俗裡,五月五端陽節,大人要在兒童襟前繫上一個香包。在扇形、粽形、葫蘆形、八卦形、雙壽桃、茄子等各式各樣的香囊裡,放著煙絲或香料,據說可以避邪驅毒。
七十三歲的張江招治老太太,是目前鹿港碩果僅存的製作香包的能手。她在龍山寺表演繡香包的絕活,從剪紙板到描繪、繡花以至於縫綴、裝飾,全都靠著她的一雙巧手,大約一個半鐘頭可以完成一個玲瓏可愛的香包。老太太說,繡香包一定要手指不能出汗,才不會把緞面的布料弄髒。這也是她的絕活難覓傳人的原因之一。
熊熊的火光,喧騰的鑼鼓,洶湧的人潮,畫破了寧靜的古鎮之夜。一連兩晚,鹿港人和外地觀光客一同沈浸在熱鬧、刺激的宗教遊行裡。
一般廟宇神祗出巡,大都在白天舉行,唯獨鹿港,也在夜間舉行,叫做「暗訪」。
入夜時分,中山路兩旁的燈籠都點亮了。兩排熊熊的火把,引導著五十多所廟宇的神輿、陣頭、儀杖隊、旗號隊浩浩盪盪地在砲竹連天中上路。那種威儀、那種神秘,真能撼人心魄!
神,也有「神際關係」。於是,某廟的王爺要出巡,其他親密友好的廟宇神明都會前來助陣。如果是合港崇拜的大廟神祗出巡,那麼各廟的神明都齊來陪伴護駕,於是天兵天將前後銜接,隊伍綿延數里,十分壯觀。
暗訪的最後節目是「送惡」。由乩童以神符令牌法器,將邪魅押解到海邊「正法」,才算功德圓滿,達成護境安民的任務。現在「暗訪」的迷信觀念已減少了,代之而起的,是熱鬧的民俗節慶氣氛。
老一輩的鹿港人心目中,都記得那個「講古老仙」——施旦。
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電視還沒有出現。於是,在晚風習習,清涼如水的夏夜,搬張凳子,圍坐在龍山寺後殿廣場中聽施旦講古,便成為平淡生活中極大的點綴與調劑。
那時候,施旦才四十多歲,聲音十分宏亮,他能把封神榜、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少林寺中方世玉打擂台等故事的精華,講得活神活現,引人入勝。尤其是他特別強調故事堜儒絡`義的民族精神,更能緊扣著憨厚耿直的鹿港人的心弦。所以他的聽眾很多,常常一個晚上,就有五斗米的收入。
「封嘴」了十四年的施旦,在這一次民俗才藝活動中,再度「開講」,使許多鹿港人得以重溫舊夢。
龍山寺古老的壁簷下,懸掛著四盞古色古香的彩燈。錯落的小竹凳上,坐滿了男女老少的聽眾。施旦一手拿著「嘉慶君遊台灣」的書,一手配合著臉上的表情比劃著。老一輩的人聽得饒有興味,彷彿時光倒流,又回到了從前的歲月。年輕人也許不十分聽得懂,卻也情不自禁喜歡在此坐會兒。——這一片古色古香、拙樸悠閒的氣氛多麼怡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