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一年多,當初為因應入會而逐步開放進口的十四萬噸、相當於國人一個月消費量的外國米,已陸續進入市場銷售,其中有一公斤兩百五十元的頂級日本越光米、也有平價的泰國米、美國加州玫瑰米等。進口米與本土米的競爭效應,持續在市場上發威,台灣米如何迎戰?
八月中旬,來到素有「苗栗穀倉」之稱的苑裡鎮,二期農作已插秧十來天,處處可見綠油油的稻田,形成連綿不絕的萬頃綠波。
午後,作農二十多年的鍾徐樑從自家院子把養了十四天的一群小鴨子趕下田,田裡正上演一齣傳自日本的「鴨稻共生」傳統農法。小小禾鴨撲通、撲通跳進田裡,「一邊戲水、一邊吃水稻上的蟲卵、田裡的福壽螺,排泄物還可以當肥料,養大的鴨子鴨肉特別結實好吃,真是一舉四得,」他笑著說。
鍾徐樑的田裡除了採用讓「鴨子管理水田」、不施化學肥料,符合生態的農法,他栽種的水稻品種,還是品質直逼日本越光米的益全香米。
益全香米曾因今年大學學測以「香米碑」為作文題目而聲名大噪。究其典故,它是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已故研究員郭益全歷經九年研究培育,爾後經陳水扁總統以「益全」命名的新水稻品種。
農試所曾比較日本新潟越光米、台灣台中霧峰益全香米與一般國產米的品質,顯示益全香米與日本越光米在米粒透明度與煮成米飯時的Q質上,不相上下。益全香米的米粒如珍珠般晶瑩剔透、米飯黏彈性佳,還具有芋頭香味,煮飯時滿室生香,被視為開放外國米進口後,國內頗具特色並能與日本越光米相抗衡的稻米品種。
(左、下)以「山水米」為品牌的苗栗泉順食品公司,是國內第一家拿到CAS認證的良質米工廠,收購來的稻穀經過烘乾、儲存,包裝成「台灣好米」,送到消費者手上。
土洋大戰發酵中
事實上,外國米進口一年,市場看似百家爭鳴,但由於進口米的成本居高不下,加上一般民眾對進口米的風味、口感有待接受,因此外國米尚未「侵蝕」本土市場。
為保護本土稻農,WTO入會第一年,我國對外國米採限量進口,其中百分之六十五由政府負責收購,避免增加市場壓力。但在其他會員國要求市場更開放的壓力下,今年起改採關稅配額制,超過十四萬噸的限量,每公斤將徵收四十五元的關稅,因此外國米尚無法以低價策略搶食市場,預計高關稅措施也將持續一段時間。
「進口米對我們幾乎沒有影響,我們盡力維持品質,產量也一直逐漸提升,」以生產良質米「山水米」為主的泉順食品公司總經理葉淑蕙預估,公司今年的營業額可以達到十億元,比去年成長二億。去年泉順公司也自美國、泰國進口了一些米,但葉淑蕙說,民眾的反應並不好,因為外國米從當地收割、包裝、船運抵達台灣,幾乎已過大半年,雖然米粒外型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吃起來比較硬,台灣米絕對可以吃到「新鮮」。
聯米實業有限公司(中興米)特販部經理周春湖表示,台灣稻米需求量一年是一百五十萬噸,本土生產一百五十二萬噸,供需已平衡。目前由於政府對進口米採取高關稅政策,預計五年之內外國米都沒有價格誘因,未來則很難說。
「米的市場口感最重要,」周春湖分析,泰國香米類似台灣的在來米,而且氣候炎熱,只能保存兩個月,競爭力不強;至於美國米,耕作面積大,成本低,比較好賣;而去年起一進入台灣就引領風騷的日本越光米,全台大小通路一個月可賣出四千包(一公斤裝),逢年過節則可以賣到六千包,屬於金字塔頂端的小眾商品。
「人不親土親,一般民眾還是優先選擇國產米,國產米不會全盤皆輸,但未來一定要走向精耕,」周春湖提醒台灣稻農一定要有危機意識,只有提升品質,才能打贏這場土洋大戰。
由於外國米進口後,稻米市場將供過於求,台灣稻作必須轉型。農政單位除了規劃稻作面積輪作、休耕減產,不讓榖賤傷農外,也呼籲農友栽種外觀及食味優良的良質米品種,以強化國產米的競爭力。
迎戰進口米的利器
類似益全香米的「良質米」品種,就是被農政單位視為迎戰進口米的利器。不過,一般民眾購買白米時,比較是跟著品牌走,並不會特別注意米的品種。但消費者若想吃到好米,最好還要了解品種和產地,因為影響好米生產的諸多因素,如品種、產地、氣候、栽培方式、收穫後處理及炊飯過程等,就以品種最為重要。
近年來,農政單位不遺餘力扭轉稻農「重產量不如重品質」的觀念,原因在於國人的健康意識高漲,飲食觀已從「吃得飽」進步到「吃得好」。
根據統計,自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民眾的食物來源趨向多樣化,致使每人每年平均稻米消費量逐步下降,從民國七十五年的八十三公斤、八十二年的六十公斤,減少到九十年的五十公斤。
米吃得少,但稻作仍是台灣農業的最大產業,全國三十萬公頃稻田,占農地總面積的近四成,二十九萬戶稻農,占農業就業人口一半以上。然而,由於台灣多小農、農地分割零碎,平均一戶農友的農地面積只有一公頃多,稻米生產成本偏高,市場價格約為國外的二至三倍,成為現代市場競爭下最弱的一環。
為了提高稻農競爭力,農委會自七十四年開始推動良質米品種栽植,希望讓良質米成為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以增加農民收益。
好米需要好品種,上圖為產量較多的台P八號,下圖是被命名為益全香米的台農七十一號,葉片較纖細、顏色偏淡綠。
好米見真章
目前台灣稻田中的水稻品種,約有二十多種,屬於良質米品種者,有十三種,其中如被命名為益全香米的新品種台農七十一號、種植面積最廣和產量較高的台稉八號、品種較早熟的高雄一三九號等。
這十三種良質米品種要成為真正好吃的良質米,它的稻米栽種和加工過程必須符合一定標準。首先生產時,必須經過農委會分佈在各縣市農改場的專家,評估適栽稻田的水質、土壤,以及二年四期的米質測試。其次,當稻榖由糧商收購後,必須經由CAS(國家農業標準)良質米認證工廠進行烘乾、儲存、碾米、包裝過程,目前獲得CAS良質米工廠認定的糧商有十四家。
為了打響良質米的名聲,農委會繼推出良質米品牌認證後,在八十九年又以統一設計的「台灣好米」標誌為共同品牌。也就是說,「台灣好米」是從沒有受到污染的好山好水栽培出來後,再經過現代化技術碾製、包裝,因此米粒個個飽滿、透明有光澤,都是口感佳的健康米。
目前市面上可見打著「台灣好米」標誌者,如苗栗泉順公司的山水米、台中霧峰的大廣益全香米、苗栗後龍鎮農會稉米、台中大甲鎮農會稉米、陸協公司大橋牌越光米、宜蘭五結鄉農會蘭陽五農米,以及台東池上鄉農會出產的台灣好米池上米、台灣好米月光米等十多種。
台灣加入世貿組織一年多,進口米已經進入市場銷售,與國產米一起搶攻台灣民眾的胃口。
好米多「磨」
改善稻米品質是農政單位多年來的目標,但良質米歷經十多年的輔導,生產面積一直難以突破,大約只有六萬多公頃,原因在於良質米的栽植過程需要受到較多「照顧」。
苑裡鎮鍾徐樑一•四公頃的水田裡,分別栽種台農七十一號益全香米和台稉八號。仔細觀察,台農七十一號葉片纖細、顏色偏向淡綠,品種間細微的差異仍可以辨別出來。
四年前開始栽種益全香米的鍾徐樑說,同一個產銷班的十多位農友中,只有他的水田裡種植台農七十一號。「台農七十一號的稻桿較細,容易倒伏,二年前桃芝颱風來襲時,讓稻作受損,收成大打折扣,很多農友都被嚇到,不太願意繼續種,」他說。
經過四年的經驗累積,鍾徐樑已經掌握到台農七十一號的種植訣竅,如秧苗不能插得太密集、要淺插,根系才能向下長;日曬要充足,施肥量要比其他品種少,尤其後期氮肥要減量,稻桿才能長得強壯。
此外,稻穀收成後,必須立即進行乾燥,以免產生霉變。部分農民普遍採用乾燥機烘乾法,不怕麻煩的鍾徐樑則採取傳統的日曬法,「因為低溫曬出來的稻穀品質更好,」他說。
長年輔導稻農的苗栗農改場作物改良課課長張素真說,為因應進口米的壓力,台灣稻米的生產和行銷方式都必須調整。「例如農民使用肥料的習慣,以往肥料中的氮素偏高,造成米的食味品質降低,」她說,農民要根據土壤性質,適時適量施肥。
農試所稻作研究室副研究員陳治官說,台農七十一號是較新的品種,這兩年才開始示範栽培,需要一段時間栽植面積才能逐步擴大。由於多數農友還是看重產量,因此他常常告訴農友,要掌握「最好品質下的最高產量」。農試所曾估算過,如果掌握到正確栽種技術,栽植台農七十一號的水田,一公頃平均可生產六千公斤。
萬頃良田掀綠波,台灣稻米文化就在這一方淨土中再現生機。
好米還要好價格
要扭轉農民根深蒂固的栽種觀念非一蹴可幾,事實上,一般農友對栽種良質米的意願不高,還有一個很大因素,即良質米與一般米的市場價格並沒有太大差距。
舉例來說,一•五公斤裝的「台灣好米山水米」為九十九元,三公斤裝的「台灣好米池上米」為兩百元,也就是說,「台灣好米」平均一公斤價格為六十多元,與一般國產米一公斤五十元的價格相去不遠。
其次,由於農會和糧商很難籌措到大筆資金購買契作生產的良質稻穀,導致契作面積無法大量增加,部分糧商常因良質稻穀貨源不足,而將良質米與普通米混合銷售,進而影響良質米的信譽。
今年五月,消基會曾抽驗進口米和國產米的品質,結果發現標示為一等米的樣品實測結果有二成四「不合格」;甚至出現包裝標示是一等米,經實測後只能算是三等米的混雜米。
總計,目前台灣從事稻米買賣相關行業的糧商約有三千家,市面上銷售的包裝品牌約有一百五十種,其中取得CAS良質米產品者有十九種,這中間的十五種又以「台灣好米」為共同標誌出售。
由於稻米品牌過多,加上分級混亂,不少民眾對良質米、台灣好米的標誌仍然很陌生。
以遠近馳名的台東池上鄉的「池上米」來說,市面上打著「池上米」招牌者,至少有五十種,池上鄉農會估計,其中有七成不是池上鄉生產的。鑒於「池上米」長期遭其他糧商魚目混珠上市,今年初,池上鄉公所向經濟部提出「池上米」商標專利的申請,不過卻遭到中華民國稻米協進會反對,他們認為「池上」是地名,不能註冊為商標,目前這場商標戰的結果還沒有定論。
保有水田一線生機
「台灣不是種不出好米,而是消費者都買到便宜的促銷米,」以山水米為品牌的苗栗泉順食品公司總經理葉淑蕙說,他們為了應付不同量販店促銷的要求,做出二十多種品牌。由於稻米是非常普通的商品,利潤薄,競爭也很激烈,而多數消費者對米的要求就是「俗又大碗」。
四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讓泉順公司損失慘重,原本豎立在工廠門口的數個高達數層樓高的低溫收藏桶全部被震倒。歷經災難後的重生,令葉淑蕙驕傲的是,去年速食店龍頭麥當勞開始賣飯,推出和風飯食系列,以及鬍鬚張、統一超商的御便當和御飯糰,都選用山水米。
一心想恢復台灣稻米文化、復育稻田生態的葉淑蕙說,以往農友在產量至上的觀念驅使下,水田中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加上工業化發展,也讓台灣河川飽受污染。為了恢復稻田地力,她自己擔任苑裡產銷班班長,推廣「鴨稻共生」的自然農法,「因為只要稻田裡有一點點化肥,鴨子一定死光光,」她呼籲民眾支持台灣好米外,還要支持有機米。
葉淑蕙說,早年苑裡先民拓土墾荒、疊埂築堤,在火炎山下大安溪沖積扇平原上,形成一畦又一畦的良田,產出來的稻米自然粒粒飽滿。為了維持大安溪潔淨的水源,五年前,山水米以契作方式和農友合作栽植有機米,栽種過程完全不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一、二期稻作收割期間,還會種植油菜花,讓土壤變得更鬆軟、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以有效抵抗稻熱病。不過,五年下來,有機米仍是「賠錢貨」,但她信心十足的說,保持生態就是最大的成績。
事實上,有機米除了健康外,收益也未必輸給一般米。葉淑蕙指出,產銷班一位農友的有機米產量,已經從剛開始一公頃收六千公斤,逐步增加到現在的八千公斤。
近年健康意識抬頭,國人對米的要求已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巧。
好米,好健康
不論台灣好米或有機米,都是在土壤、水源無污染的良質米適栽區裡種植。為了讓民眾了解有機米的相關資訊,農委會已經建構起「有機米產銷經營資訊網」,專門介紹有機米的品牌、購買方法和認證標籤,讓消費者買得安全、吃得安心。
「如果消費者願意多花十元、二十元買好米,非好米不吃,糧商就會找農民栽種;農民種植意願強後,自然會來詢問如何種出好米,如此才能影響產銷結構,」農試所稻作研究室副研究員陳治官說。
以精緻美食聞名的台灣,生產出來的好米品質絕對不輸進口米,而台灣民眾也有吃好米的條件,以平均一公斤米可以煮出十五碗飯來說,換算成台灣好米的價格,一碗飯不過一•五元。但如果要讓台灣好米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民眾就不能只看米價,更要在乎稻米產製過程,因為只有台灣好米的稻穗結實累累,才能開創農友、糧商、民眾三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