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子女能有機會回國內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的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擔任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本期要報導的,是以培養理工人才著稱的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是一所以理工科著稱的學校,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理工人才。清大學生在大學聯考中以高分考入,學生素質優秀、整齊。理工科的課業繁重,清大學生多數時間都埋首在書堆中,或在實驗室中做研究,較少參加課外活動,他們頗具「科學家」的氣質,對儀表、穿著不太重視,也比較木訥害羞。
圖1.2:位於清大校園中心的成功湖,湖面清澈,湖畔綠樹成蔭,湖上有小橋、亭台,湖上可氾小舟,景緻怡人。(楊永山)
以傳授科學知能為主
清華大學的前身為「清華學堂」,成立於民國前一年,是滿清政府利用庚子賠款中美國退回的款項所設的學校。又因有感於西洋船堅砲利,中國必須急起直追,創校目的明訂為:吸收西洋科學知識與技能,以為治國之用。
清華學堂設於北平郊區、風景怡人的「清華園」,當時招募全國各地的小學畢業生,給予八年基礎外語及學科訓練,相當於中學教育。畢業後,成績符合標準的,便送往美國讀大學。學生在學堂讀書至赴美留學,皆享受公費待遇。
民國十四年,清華學堂成立大學部,十七年更名國立清華大學,十八年設置研究所。
對日抗戰期間,清大在梅貽琦校長率領下,與北京、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抗戰勝利,三校各自復校。不久大陸淪陷,梅校長遂赴美處理清華在美基金。政府遷臺後,當時教育部長張其昀有鑑於科學的重要性,及原子能和平用途的研究已蔚為世界潮流,為培養國內原子能及科學人才,便邀請梅校長回國,研商清華在臺復校事宜。
民國四十五年,清華大學首先假臺大校舍開辦原子科學研究所,翌年選定新竹市現址,逐步進行復校工作,於民國五十三年恢復大學部。
圖3:清華大學的校門口。(楊永山)
重視體育的傳統
清華大學在臺復校之初,梅校長有心保留昔日北平清大風景優美、全體師生住校及重視體育活動的傳統,於建校時便在校園中遍植花草樹木,廿餘年來,昔時幼苗今日皆已成蔭,清大校園到處綠意盎然,具有公園般的景緻。
當年清華學堂的學員來自全國各地,校方為解決學生住的問題,及便於課餘時間師生及同學間切磋課業,規定全體師生住校。這項傳統,一直保留至今,清大所有學生及90%的教師都住在學校宿舍。
清大自創校以來,為祛除當年中國人「東亞病夫」的恥辱,非常注重學生的體格鍛鍊。清華學堂時期,學生每天要上軍訓、體育課。直到今天,清大對體育活動仍很重視。
清大每天早上都有體育老師帶領師生跑步、做早操,原則上由全體師生輪流參加,每人一個星期輪一次,但不是硬性規定。學生整日埋首在課業中,為了舒活筋骨、調劑身心,通常都會參加。黃昏時候,也經常可看到老師和學生在校園裏一起做運動。
此外,清大每年舉辦五千公尺越野賽,全校師生都必須參加。訓導長楊覺民說:「五千公尺越野賽是每年全校的一件盛事,場面非常熱鬧。我們舉辦這項比賽的目的,是為達到全體師生一起運動的效果,並不要求與賽者創造佳績。跑不快的人可以慢慢跑,跑不動了,可以走一程,略做休息。唯一的要求,是必須有始有終跑完全程。因此雖稱之為比賽,參加師生並沒有競爭壓力。」
4:「清華園」的這個拱門是模擬昔日北平清大校門建的。(楊永山)
梅竹賽是一大盛事
清大另一項課外活動的盛事,是每年與交通大學合辦的「梅竹賽」。「梅竹賽」始於民國五十八年,當初舉辦這項活動,是因清大和交大校區毗鄰,且皆位於新竹郊區,交通不便,學生很少外出,為調劑他們單調的校園生活,並促進兩校情感,便由雙方協議舉辦一個綜合性的活動,項目包括各類球賽、接力賽、趣味競賽、拔河、橋牌、棋藝、演講、辯論賽等。「梅竹」兩字,則取自己故梅校長的姓,和當時交大校長凌竹銘的名字。
歷年來,清大和交大對梅竹賽都十分重視,從賽前一、二個月便積極準備、嚴陣以待。比賽時,雙方都使出渾身解數,志在必得,勝則雀躍不已,敗則懊惱沮喪,場面極為熱烈感人。
圖5:行政大樓一角。(楊永山)
原科院致力培養核能人才
清大目前共有三個學院:原子科學院、理學院和工學院,其中原子科學院是國內唯一培養核能人才的學院。
當年清大在臺復校,擔負使命之一即為培養核能人才,因此復校之初,最早開辦原子研究所。民國四十八年,並將原子研究所擴大組織,成立原子科學院。
目前,原科院大學部只設核子工程系一系,另有三個研究所,分別為:原子核工程、原子科學、及輻射生物研究所。
原科院以研究所為重,是因為原子科學是門尖端科學,而一般高中畢業生未接受完整的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訓練,未具備學習原子科學的條件,因此原科院三所招考大學畢業生前來研究。報考者必須是各大專院校物理、化學、數學、工程或生物等科系的畢業生。又因國內各大學部並未設立核子工程學系,清大設立核子工程研究所之後,覺得有必要進一步培養核工的基礎人才,於是在民國五十三年成立核子工程學系。
圖6:活動中心前的磚道,將校園點綴得很美。(楊永山)
理論與實務充分結合
原科院除理論課程外,還排有分量頗重的實驗課程。原科院的特色之一,就是有許多大型、新穎的儀器設備,包括:反應器(即原子爐)、同位素製造、輻射生物研究等設備,其中以反應器最為重要。
原科院目前共有三座反應器,第一座反應器是水池式反應器,建於民國五十年,耗資一○五萬美元,也是國內第一座反應器。
原科院技正虞斌說明反應器的功用:「原科院設置反應器,是理論與實務結合的一個重要里程。反應器的運轉可提供學生觀察核分裂過程的各種物理、化學反應,學生並且可在控制室中,跟隨控制反應器的技術員學習運轉、維護等操作技術。」
清大的反應器,除提供原科院學生作觀察、操作訓練外,也協助臺電公司訓練核能電廠人才,及提供海外技術服務之用。迄今為止,菲律賓、泰國、日本等國均曾派員到清大接受反應器操作訓練。
原科院已與臺電公司建教合作十餘年,臺電公司每年自火力電廠甄選績優工作人員,至清大原科院接受半年至一年有關核子工程的理論與實務訓練,學員結業後,即可轉入核能電廠服務。臺電公司也提供經費,由原科院師生為核一廠的廢氣處理與核二廠的輻射測定作研究,亦行之有年,成效卓著。
國內對核能人才的需求愈來愈高,但原科院畢業生參與核能建設的並不多,大多出國留學或轉業。政府為鼓勵原科院學生在畢業後投身國家核能建設工作,自民國六十九學年度起,對志願於畢業後參加國內核能工作的學生,給予公費待遇,除免繳學雜費外,每月併發給五千五百元助學金,畢業後並可立即進入核能事業單位服務。
原科院對外提供的多項技術服務,除反應器操作訓練外,還包括同位素製造與保健物理服務等。
圖1.2:圖書館的圖書、期刊多採開架式陳列,便於學生閱讀。(楊永山)
提供核能服務
核分裂反應時,除產生能量之外,也會發出輻射線,可用以製造物質的「同位素」(同位素是指物質經放射性處理後,化學性不變,而放射性增加),原科院葉錫溶院長說:「放射性同位素的優點,是與原物質性能相近,但因具放射性而便於以儀器觀察、偵測。例如醫學上觀察甲狀腺的機能,可令疑似功能不佳的病患服用碘的同位素『碘131』,碘131進入病患體內,會與碘同樣積存在甲狀腺內,醫生利用儀器觀察,即可測知甲狀腺功能如何。」
有關保健物理的主要服務內容,是協助各單位使用核能儀器的技術人員,確保身體與環境不被污染,因此設有環境測量、膠片佩章、生物鑑定等對輻射劑量的測試,以及有關廢料處理、輻射防護等諮詢服務。
例如膠片佩章,是提供各操作核能儀器的技術人員佩戴在胸前及臂上,以吸收身受輻射劑量,每月或每季定期回收處理。回收時,如以儀器測知某膠片的劑量顯示已達臨界,或超過危險值,便通知該單位改善防護措施。
負責保健物理服務的副教授朱鐵吉說:「隨著國人核能知識的增加,對核能運轉及輻射危險性的恐懼已較往昔減輕,並有愈來愈多的工作人員參與核能工作。舉例來說,民國四十九年時,全臺只有十一位核能操作人員,且均為男性;到去年底,已增至四千餘名,且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為女性。」
圖2:館方為了增添活潑氣氛,在館內擺設許多盆景,看來賞心悅目。(楊永山)
理學院陣容堅強,備受矚目
和原科院一樣,理學院與工學院除培養基礎科學人才外,對「學以致用」及「回饋社會」也非常重視。
理學院共設五系八所,並有四個博士研究班。五系中除設置未久的中語、外語兩系外,數學、物理、化學三系皆為研究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
清大理學院在國內以師資優秀、設備完善、學生研究風氣盛著稱。一○七位專任教員中,有九十六位具博士學位,其中化學系、所的廿二位老師均為海外學成的歸國學人。
和原科院一樣,學生除了從老師傳授及書本上吸取知識外,還可以親自動手操作各種實驗儀器,理論與實務相互印證,以求得真知。由於理學院陣容堅強,因而膺選為國科會物理研究中心研討活動的主辦單位,及化學、數學研究中心的協辦單位。
理學院院長劉兆玄說:「本院希望培養國內基礎科學的高級研究人才,期使基礎科學得以在國內生根、茁長。」但由於國內科學、工業界,對基礎科學人才的消化太慢,造成清華大學辛苦培養的優秀人才,有70%左右都出國深造、求發展,其餘留在國內的畢業生,也大多轉行,學用未能充分配合。
圖3.5:電動車是清大工學院備受矚目的一項研究成果,電動車具有節約能源、無空氣污染等特性。圖3.為電動車在清大校園中行駛。(楊永山)
理學院為學生安排實用課程
為改善學用配合問題,理學院已擬出課程改進計畫,減少過分專業的必修學分,增加學生選修機會。並依性向與興趣,將學生分成二組,有志於鑽研高深基礎科學的學生,課程偏重專業性理論,並於大三、大四時參與教授主持的基礎科學研究工作;至於其餘大約三分之二不打算繼續作高深研究的學生,系方為他們邀請其他院、系教授,加開原子科學及工業方面的實用課程,如核子物理、工業化學、電腦決策管理等,以培養學生成為工商業界所需的物理、化學或數學專門人才,務期理學院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有落實的就業前準備。
由於清大理學院的師資、設備、研究風氣均極優秀,因此自民國六十三年起,即接受省教育廳、臺北市及高雄市教育局委託,舉辦中等以上學校物理、化學、數學教師暑期進修活動,進修學員不但在理論上吸收更高深、更新穎的知識,並跟著授課老師動手作實驗,舉辦八年來,頗獲好評。
圖4.6.7:第三餐廳被清大師生認為是校內最好的餐廳,供應自助餐、和菜和冷飲。圖4:第三餐廳的外觀。(楊永山)
語文訓練科學化
理學院的中語系和外語系,在設置之初,便打算走語文科學化的路線,也就是以現代化的科學方法研究語文,例如中文電腦化即是一例。
中語系主任梅廣,曾在系刊「清華語言」提到,國內許多院校中文系由於過分鑽研傳統文學,因此學生畢業後多無法為社會所用,形成人才的浪費;清大中語系規定,一、二年級學生必修文字學、中國語音學等傳統中文基礎課程,並有其他中文系所沒有的計算機導論。
三年級以上學生,依個人興趣自由發展,有心鑽研中國傳統文學的學生,可加強選修語言學、文字學或傳統文學課程,其他學生則加強寫作、翻譯、新聞報導、編輯等現代文學及電腦課程等。打算畢業即就業的學生,經過現代文學的加強訓練,在工作時往往較一般中文系學生容易進入情況。
圖5.為唐榮公司大量生產的電動車。(楊永山)
工學院設立系、所具前瞻性
工學院成立於民國六十一年,正是政府全力推動十項建設之時。工學院的成立,自然擔負起參與國家建設的使命。
工學院院長李昭仁說:「目前我們已走上科際整合的時代,為了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工學院系所的設置及課程安排,也非常重視深度、廣度及整合性。」
工學院共設五系、六所,另設四個博士班。系所的設置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動力機械工程及材料科學都是目前國內工業發展的趨勢,因此工業工程系除一般工程科目外,更著重工業規則、決策及作業分析、研究等,以期培養工業界的管理、決策人才;化學工程及電機工程學系研究時勢所趨的化學、資訊工業;動力控制系統的理論與技術,則是動力機械工程系研習的主要課程;至於國內工業界最欠缺的材料工業的原理、製造及研究發展人才,由材料工程學系負責培育。
工學院內設有單元操作實驗室、特殊合金鋼製造機、氣壓積體系統、電機機械實驗等諸多實驗訓練設備。工學院李院長對學生期許甚深,他說:「工學院對學生的訓練相當嚴格,學生必須在指定的時間、條件下,確實完成研究工作。此外,工學院學生並不是只會按照指令、按部就班完成工作的工匠,我們很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判斷及研究發展的能力,因此除要使學生熟悉每項工程的各個步驟外,更要讓他們確實瞭解整體原理,才能據以思考、改進。」
由於工學院所學多與目前工業發展息息相關,因而畢業生成為工業界極力爭取的對象。他們與原科院及理學院相較之下,目標較為明確,對未來有更落實的期許。由於畢業後可迅即任職於工業界,學以致用,因此工學院出國留學的畢業生佔三院中最少數,僅30%左右。
儘管工學院所學與國內工業息息相關,但教授並不因過分偏重國內發展需要,而忽略國際上的學術趨勢。李院長說:「本所七十餘位教授,幾乎每位每年都要出國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或參加中美、中日、中韓等國雙邊學術交流會議。教授的研究論文,也經常在國外知名的學術刊物發表,因此研究、教學均未與國際上的發展動向脫節。」
圖6:清爽怡人的冷飲室。
建教合作協助各界解決困難
工學院為訓練學生成為工業界的尖兵,並加強學生對工業界實際情況的認識,每年與國科會、其他政府單位及廠商訂有多項建教合作的研究計畫,例如「國防工業用特殊合金鋼材料研製發展計畫」、「利用微電腦作工作母機的控制」、「電動車之微量控制與監視系統研究」、「節約能源計畫」等。
清大常以學術研究支援各界解決問題,並且研究結果對合作對象確有實質助益,因此甚獲各界信任,不論政府單位或廠商,在技術上遭遇困難時,經常邀請清大各系所合作研究,以謀解決對策。全校各系所每年與各單位建教合作的項目接近百項。
經常協助各界解決困難,固然可以紓解工業界的困擾,也促進學生瞭解工業界現況,但會不會因而耽誤學生正常課業,形成本末倒置的現象?
教務長李怡嚴認為,建教合作具有寓教於「做」的積極意義,除能協助工業界解決困難,學生也在實際工作中,將理論與實務互相映證、配合,得到真正的領悟。此外,校方也因建教合作,獲得研究經費與設備的添置,增加學生實驗研究的機會。在有了完善的研究設備後,師生可以從事的研究項目就愈多、愈深入、愈精確,自然更易獲得各單位的信任,建教合作的機會也隨之增加。如此產生一種良性循環,清大學生的實作能力愈來愈強,設備愈來愈多,對學生絕對有好處。
圖7:自冷飲室的拱形玻璃窗外望,一片碧水、綠樹,令人心曠神怡。
研究環境好,歸國學人多
完善、進步的研究設備,吸引國內大學理工科系的畢業生,選擇清大作為進一步研究的環境,故清大研究所的程度很高。同時也吸引許多海外留學生回國任教,目前全校教員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自海外學成歸國的。儘管校方不斷強調,只要是優秀人才,且系學校所需,便會極力網羅,人才來源不分國內、外;但清大擁有眾多歸國學人任教,仍不得不令人側目。是什麼原因吸引這些海外學人駐足清大呢?
總務長兼高分子研究所所長胡德,於民國五十三年在美獲得博士學位後,曾在美國著名的陶氏化學公司工作七年,他說明回國原因:「身在異國,總有不落實的感覺,而且對公司而言,我是個外國人,工作上常受到無謂的限制,跟在自己國家、與自己同胞一起工作的感受大不相同。」
決定回國之後,胡德選擇清大任教,十餘年來,胡德不但在高分子科學領域中有所成就,而且對自己愈來愈有信心,因此,他接手其他教授不願擔任的總務工作,他說:「總務工作雖然瑣碎、繁雜,但我願意將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做好,我把這個工作當成對自己的磨鍊,因此一點不以為苦。」
圖1.2:水池式反應器是清大原科院的第一座教學用反應器。圖1.為技術員以器械吊升反應用燃料棒的情形。(楊永山)
授課時數少,可充分研究、進修
得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電腦博士的翁正明,回國兩年多,已將清大電腦中心經營得有聲有色,不但做好校內教學、研究、服務等工作,也不斷從事業務改良,接受外界委託並提供電腦服務。
美國當前對高級電腦人才求才若渴,翁正明卻放棄在美的優渥條件,回國任教,因為:「我在美國負責中國同學會,平常與留學生、外國人接觸頻繁,瞭解許多美國人都有種優越感,平常或許感覺不出來,一旦利益衝突,譬如在謀職或升遷競爭時,便非常明顯,讓人有『次等公民』的感受。」
翁正明到清大工作已二年多,他對這個環境相當滿意,他說:「大多數教授每學期只教兩門課,授課負擔不重,可以好好準備,其餘時間則可作研究。如果想做研究工作,也能得到充分的支持。此外,清大聘請教師的作業程序很快,不會讓申請者久等;決定聘請後,便立即安排宿舍,不論單身或有眷,都能無後顧之憂。」
圖2.為技術員在控制室觀察反應器運轉。(楊永山)
電腦使用率高,服務品質好
翁正明回國後,便致力提高電腦中心的使用率和服務品質。清華的CDC cyber 172型電腦,在全校共有九十二部終端機,分置於電腦中心及各系所,隨時提供師生操作使用。凡清大師生,均可免費使用。
目前,清大全校各系、所均開設電腦課程,且80%以上學系將電腦列為必修課程。去年十月教育部委託資訊工業策進會,為臺大、交大、清大、成大作「平均每人每年電腦使用量」調查,發現清大學生的使用量居四校之冠.
目前,電腦中心正進行規畫全校行政業務的電腦化,預計三年完成。屆時全校有關教務、總務、訓導、人事、會計及圖書館資料,均可由電腦處理,調閱資料迅速又確實。
圖3: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雅緻的迴廊一角。(楊永山)
圖書館藏書豐,以縮影處理資料
清大圖書館是率先採電腦化作業的單位,既可有效管理書刊的採購、登錄事宜,且便於查詢。
圖書館除少部分特殊典藏外,大部分圖書均採開架式。每天早晨八點開放至夜間十一點。館內陳設許多盆栽,或立於牆角,或垂掛於樓梯、走道間,非常賞心悅目。
此外,清大圖書館也有國內最豐富的核能文獻。館長張東哲說明:「清大成立時,即被前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指定為非機密核能出版物的寄存圖書館,後又經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資助,多年來陸續購置核能藏書、原子能資料極為豐富。據今年二月初的館藏統計,圖書館共藏書刊近五十五萬冊,有關原子能的書冊或縮影本即有四十二萬冊之多。」
為節省購書經費及儲存空間,清大圖書館收藏的技術資料中,絕大部分為縮影資料,目前全館共有卅九萬餘件縮影資料,館方備有縮影資料閱讀機及複印機供學生使用。
圖4: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在離子布植器旁討論半導體特性。(楊永山)
不斷求發展、進步
儘管清大的環境、師資、圖書及研究設備均非常好,學生素質也頗高,但學校當局仍一本「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不斷推動學校的發展與進步。校長毛高文集合學校教授,組織「長期發展委員會」推動與改革校務,初步擬定五年發展計畫。
毛校長說:「五年發展計畫包括校地整建、更新課程設計、增設人文、社會科學系所及逐步發展跨系研究。」
屆時,清大學生上課系館可集中,不必在下課十分鐘內四處奔波;課程設計進一步加強專業與實務結合;增加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以平衡目前偏重理工研究的趨勢;而各系、所教授也將逐漸走出各自為政的獨立研究,互相合作,從事規模較大、對國家社會有更積極貢獻的研究。
圖5:原科院輻射生物研究所所長于其康,向學生解說培植細胞的過程。(楊永山)
圖6.8.9:清大學生的實驗課程份量很重,圖為學生操作電子、電工等儀器實驗的情形。(楊永山)
圖7:學生在視聽教室接受語言訓練。(楊永山)
圖6.8.9:清大學生的實驗課程份量很重,圖為學生操作電子、電工等儀器實驗的情形。
圖6.8.9:清大學生的實驗課程份量很重,圖為學生操作電子、電工等儀器實驗的情形。(楊永山)
圖10:技術員透過鉛牆、鉛玻璃的安全阻隔,以儀器製造放射性同位素。(楊永山)
圖1:清大校園頗大,學生在校園中以腳踏車為交通工具。(楊永山)
圖2.4:學生在運動場上作操、打球的情形。(楊永山)
3:樹蔭下的石桌、石椅,常有學生在此研討功課。(楊永山)
圖2.4:學生在運動場上作操、打球的情形。(楊永山)
圖5:研究生操作特殊合金鋼製造機,研製特殊精密工業儀器的材料。(楊永山)
圖1:清大校長毛高文有心改革校務,積極推動「五年發展計畫」。(楊永山)
2:原科院院長葉錫溶領導國內唯一的原子科學院,培育不少核能人才。(楊永山)
圖3:理學院院長劉兆玄說:「理學院要培養國內基礎科學的高級人才,使基礎科學在國內生根、茁長。(楊永山)
4:工學院院長李昭仁說:「目前我們已走上科際整合的時代,工學院系、所的設置及課程安排,也非常重視深度、廣度及整合性。」。(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