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社會大眾對「猜測誰會當選」頗感興趣,但是選情變化莫測,「選前民意調查」要與開票結果百分之百相符是不可能的,它僅能代表「調查當時」的投票傾向。
如此說來愈接近投票的調查愈準,可是為什麼又有報社在接近投票日時,停止發佈所調查的結果?
理論上是為了避免影響投票行為。例如,預測某人將高票當選時,很可能導致原來的支持者,轉投他人,不但引起候選人不滿,也會造成與原先調查相反的結果。
選前民意調查可以幫助一般人瞭解選情和民意的傾向,過去國內這種調查較少,七十年代末期以來,才漸漸增多。我們希望不久之後能逐步建立比較精確的模式,以看出台灣地區投票行為的發展。
這次中國時報與聯合報舉辦民意測驗,是值得鼓勵的。理由很簡單,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民意怎麼來?不是在辦公室憑空想像就可以得知,總得經過客觀、科學的方法實地調查、統計。如果大眾傳播媒介平時對設計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的方法,累積足夠的經驗(甚至成立專責部門),遇到重大、突發的事件,就可以很快地瞭解民意。
這次兩報在選舉中所作的嘗試,就大眾傳播媒介瞭解民意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一般而言,傳播媒介靠記者來採訪民意。但記者所能顧到的,只是部分的情況、再依據個人判斷下筆,有的並不一定正確,例如,政見會上鼓掌的人多,不見得代表支持者眾,民意調查在研究過程中儘量保持價值中立,也許會有誤差,但總是比較客觀。
至於影響誤差的因素則包括:是否考慮到地區樣本的特性?機率是否相同?問卷內容及進行訪問的方式等等。
每一個研究方法都有優缺點,但如果能把各方面的成果(如電話訪問、親身訪問、內容分析、田野調查)匯集起來,比較能得到全面性的瞭解。
民意調查工作,誠實的態度很重要,也許因立場、觀點不同,解釋的方向會不一樣,但是不歪曲事實、不擅自改變結果是最基本的原則。我相信二報都是以很嚴謹地在作調查。如果大家都抱著客觀、希望瞭解真相、找出真正民意的態度做下去,未來是很樂觀的。
民意調查的結果,雖然可能與政府原先的構想相左,但它代表民眾的意見,若確與政府的方向不同,則主事者必須調整步調或是加強溝通,才能達到施政應有的效果。
「真正的民意」是實施民主政治與制訂公共政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