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民主義是國父偉大的創見,是中華民國立國的基礎,我們也常說台灣是實踐三民主義的模範省。最近國內又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號召,各界也組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中國大陸雜誌社還把三民主義翻譯成各國文字向海外發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關三民主義的話題不絕於耳,但細究其中的道理,許多人恐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究竟三民主義的精義何在?為什麼我們堅持以三民主義做為建國藍圖?為什麼要在中等以上學校教授三民主義?三民主義不只是些簡單的章節嗎,為什麼還須設立三民主義研究所作高深的研究?……本文將討論這一連串的問題。
七十一年前,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中山先生乃一介書生,他靠什麼力量倡導革命,推翻滿清呢?簡單的說,靠的是思想信仰,也就是三民主義。
在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民權主義政治制度下,人民可透過選舉,選取有能力的人為大家服務,圖為民眾熱烈參與政見發表會的情形。(本刊資料)
三民主義何以是救國主義?
主義,是一種思想,思想貫通了便產生信仰,信仰堅實了便形成強大的力量。這股極大的力量,便可以救國。因此,三民主義就是 國父用來解救中國的工具。
那麼,清末中國到底面臨那些問題呢?
中國自從鴉片戰爭失敗,和英國簽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一八四二年)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大陸錦鏽的河山與豐富的資源,就成為帝國主義者爭相瓜分的對象。當年真可謂「異種殘之,外邦逼之」,使我有亡國滅種之虞;而清廷腐敗專制,非但使有志青年報國無門,也使中國社會在一連串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下,經濟破產,出現民族危亡、民權不彰、民生凋敝三大問題。
中山先生為了一併解決這三大問題,便在中國一脈相傳的道統基礎上,參酌歐美學說事蹟,加上他獨見創獲的理論,創立了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的理想,簡單的說是:
民族主義,在求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進一步再以濟弱扶傾的精神,促進全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權主義,主張以服務人生觀,彌補人類天生的不平等,在立足點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尊重民意、崇尚法治與責任的民主政治。
民生主義,力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同時達到經濟公平的目標,使社會既富且均。
由上述可知,三民主義是一套完整的建國思想體系與指導原則,照理說,只要主政者瞭解並且照章實行即可,又為什麼要在學校教授三民主義呢?要瞭解這個問題,就不能不從現代戰爭的特性談起。
在三民主義的理想下,全國人民皆有受教育的機會。圖為幼稚園的小朋友在學校裏開心的樣子。(本刊資料)
現代戰爭是無形的思想戰
現代的戰爭形態,不僅是以武力對抗武力的有形戰爭,更是思想對抗思想的無形戰爭,是生活方式、意識型態與經濟制度之爭,最明顯的是民主制度和共產制度之爭。例如:東德和西德,南韓和北韓,以及中華民國和中共的對抗。
這種沒有砲聲的思想戰爭,正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大力宣揚三民主義的原因。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所長蕭行易解釋:「因為大陸上的共產黨,主張中國應走共產主義的道路,但是我們卻以為,共產主義非但無法使中國富強,而且還是中國進步的障礙,必須去除。三民主義就是我們用來掃除共產主義的思想利器。」
為何一定要以思想糾正思想,而不能以武力或其他方法消滅思想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有形的武力往往無法改變無形的思想,只有提出有根據的理論和事實,才能說服對方。
蕭所長說:「假如我們不能讓大家瞭解三民主義確實優於共產主義,那麼就算我們收復大陸,共產主義思想依舊盤據人心,依然有可能再度危害中國。」
除了對抗共產思想而外,我們在學校中進行三民主義思想教育,可以使青年人充分瞭解其特性與優點,日後當他們接棒參與國家建設時,也就可以有遵循的方向,與力行的信心和決心。
在我們平等開放的社會裏,青年人只要努力,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圖為大學畢業典禮前,畢業生作最後的校園巡禮。(本刊資料)
為何三民主義須列為學校教材
那麼,如何才能使全國國民瞭解三民主義,進而信仰三民主義,而產生「眾志成城」的力量呢?當然是要透過學校教育。
或許有人認為,民主國家不應把任何一種主義列為學校課程,何況我國除了主張三民主義的中國國民黨外,還有主張國家主義的青年黨,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民社黨;而國家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既未列為學校課程,三民主義自然也不宜列為學校課程。但細加推敲,則可發現此一說詞似是而非。
民國卅五年,各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和平建國綱領」,其中第一條明定「遵奉三民主義為建國之最高指導原則」。這說明瞭三民主義沒有黨派性,而有客觀性。
同年召開國民大會,製定憲法,參加制憲的代表除國民黨籍外,青年黨、民社黨及無黨籍代表也都在內。製定的憲法前言中說:「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製定本憲法。」在憲法第一條中又明白指出:「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由此可知,三民主義是我國全體人民及各黨派皆認同的憲法基礎,欲求憲政實施順利,就必須使大家瞭解三民主義;欲使大家瞭解三民主義,就必須實施三民主義教育。
民國十八年,蔣夢麟先生任教育部長時,正式將三民主義列為初中及高中的課程,到民國廿一年,將這門課程改為「公民」。
卅年來台灣在經濟上的表現,被譽為一項奇蹟,社會繁榮,民生樂利,都市裏更是完全現代化。(本刊資料)
共產主義使中國遭受空前浩劫
抗戰軍興,陳立夫先生就任教育部長,有感於為立國根本思想的三民主義教育必須進一步加強,乃於民國廿九年開始,將高中「公民」科改為三民主義,全國青年思想開始集中,民族精神空前昂揚。但這時共產主義在大陸逐漸抬頭,終使中國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
法國學者克里蒙梭曾言:卅歲以前對共產主義沒有興趣的人,一定是冷血動物;而卅歲以後還相信共產主義的人,就一定是白癡。因為世事無法絕對公平,每個國家都難免有貧困、受苦的人,社會現象有待改進,激進、充滿熱忱的年輕人,總期望凡事都能收立竿見影之效,而共產主義激進的主張正合青年人的味口。直到年歲漸增、閱歷日豐後才能真正的體會:水到渠成的成長才能持久,揠苗助長終會一事無成。
民國卅四年抗戰勝利,中國不但解除百年來不平等條約的束縛,更由 國父口中的「次殖民地」,一躍而為世界五強之一。但是由於八年戰爭的破壞,國內百廢待舉,農民貧困,大家都急切地想建設一個富強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共產主義提出「無產階級專政」、「窮人翻身」、「打倒地主」等口號,大受農工階層的歡迎。
由於共產思潮日趨高漲,民國卅五年的政治協商會議,便在保障學術自由及民主精神的名義下,取消各級學校中的三民主義課程,使全國青年在共產主義思想的猛烈衝擊下,在當時誤認中共只是和平的「土地改革者」,因而不諒解政府剿共的苦心,最後終於導致大陸淪陷的悲劇。
有人不免因此懷疑:「假如三民主義真的優於共產主義,又何以會導致大陸淪陷?」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大陸之所以會落入共產黨手中,不是三民主義不行,是因為沒有時間實行三民主義才會失敗。大家把台海兩地卅年來的發展情況做一比較,孰優孰劣便無庸贅言了。
三民主義教學方式有待改進
中央政府遷台後,在思想教育上,懍於過去失敗的教訓,便於民國四十二年恢復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程,列為三年級的必修課,每週二小時,實行迄今,立意雖佳,但作法有待商榷。
雖然三民主義是高中生的必修課程,但直到高三才列入教材,對即將面臨大專聯考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如何在聯考中獲取高分,不在如何去瞭解;而老師也面臨同樣沉重的聯考壓力,因此教學重點成了如何幫學生抓考題,而不在闡述思想的精義。
也有些老師,有理想有熱忱,卻沒有受過足夠的專業訓練,上課時捧著三民主義課本逐字逐句的解釋,像教國文一樣,非但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會產生錯誤的觀感,直覺地認為三民主義是一種政治性的教條,聊備一格而已。如此一來,學習效果便大打折扣。因此有些學生畢業出國後,會因思想認識不夠清晰、堅定而左傾,這當然是國家社會的損失。
因此,有學者認為,最好改變三民主義的課程時間。蕭所長建議:「最好能提早在高一或高二就開始,從簡單易懂的三民主義演講本著手。一方面高一高二的學生尚未有很重的升學壓力,老師和學生都能花較多的時間和精神去思考;再者先讀過演講本,日後學生對三民主義教科書中所引述的原文,會因熟悉而更能融匯貫通其中的道理。」據聞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這個方案,而且也已開始積極培養師資。
三民主義研究主要在培養師資
「師資無疑是三民主義教育中極重要的一環。」有多年教學經驗,深受學生歡迎,現任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所長朱堅章說:「國內設立三民主義研究所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師資的培養。這些受過專業訓練的碩士班學生,畢業後進入高中,或各級大專院校任教,便能以豐富的學識,旁徵博引,正反陳述,用一種現代化的、啟發式的態度去教學。可以逐步改善目前三民主義教學方法的缺失。」
國立師範大學,即在培養三民主義學術理論與實踐人才、及大專「國父思想」課程師資的目的下,於民國五十七學年度成立了國內第一個三民主義研究所。至民國七十學年度為止,畢業的六十八位同學中,有五分之三在全省各大專院校及高中任教。
繼師大之後,台大、政大、文化、政戰、中山各校也相繼成立三研所或中山學術研究所。那麼三研所的學生究竟研究些什麼呢?
通常在研究所的修業時間中,學生必須研讀國父全書,以及與三民主義相關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又由於三民主義是國父吸取歐美學說精華所成,因此現代政治思潮、西洋的政治思想、社會思想與經濟思想,也都是學習的範圍。此外,為配合國家現況需要,三研所也開中國革命史、共產主義批判、中國大陸問題研究等課程,並側重以不同的方向做三民主義的專題研究。
把握精神,不必拘泥細節
在如何研究三民主義方面,朱所長提醒同學:「要注意國父是一位革命家,他在演講中所提出的一些口號或方法,是為適應當年的時代與環境,主要是宣傳用的,希望大家能接受他的思想,支持革命;因此我們在學習三民主義的時候,重要的是把握他的精神和大原則,不必拘泥細節方法。」
國父在三民主義序文中曾說:「尚望同志讀者,本此基礎,觸類引伸,匡補闕遺,更正條理……。」由此可見,國父的思想新穎進步,也提醒我們三民主義須視實際情況做合乎時代性的闡釋。例如當年國父主張人口增產,但今天臺灣在龐大的人口壓力下,不得不實行家庭計畫,採節育政策。又如今天我們在現實條件下,無法實施包含建設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全國鐵路系統、造船廠等六大計畫的實業計畫,但我們秉持國父開發中國富源、謀國家經濟發展的大方針,在臺灣進行十大建設,就是實業計畫具體而微的作法。
此外,如本刊海外特別報導中所介紹的,我國農漁技團在非洲及中南美洲等地,協助當地一些國家發展農漁業,也是國父在三民主義中主張「濟弱扶傾」與「服務」精神的實現。
先總統蔣公在民國四十年的光復節,曾明白指出,我國政府要把臺灣建設成一個三民主義的模範省。而這卅年來臺灣的自由平等、繁榮富庶,確實與大陸的貧窮落後形成強烈的對比,而海內外同胞也由此深深瞭解,要救中國,建設中國,只有實施三民主義才行。
最近一連串的反共義士投奔自由祖國,從姜友陸、李天慧、李根道、徐家鸞,到最近的張至雲、吳榮根、丁勝懋、陸懋宏等的紛紛來歸,這些事件,在在說明瞭泯滅人性的共產主義是行不通的,也證明三民主義才是中國人應走的道路。
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號召
不久前中國國民黨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號召後,立即得到各界熱烈的迴響。今年十月廿二日,各政黨、宗教、學術、新聞文化、工商企業界、民間社團以及僑胞、反共義士、婦女青年代表等一千六百餘人,在陽明山中山樓成立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今後,海內外以及敵後同胞,將經由這個全球性的組織,集中意志,齊一步調,把統一中國的願望,化為積極的行動。
配合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的號召,除了加強教育外,尤其不可忽視的,就是宣傳。
大家都知道三民主義是一種政治思想,是要拿來實行的;而為了順利實行,就需廣做宣傳,讓大家瞭解;不但要讓國人瞭解,還應讓國際友人瞭解。因為處在這個各國互相往來密切的世界中,我們不能忽略他國的影響力。如果外國朋友瞭解三民主義,就會明白基於三民主義建設的中華民國,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有助於世界和平的達成和維持,因此能形成一股支持中華民國的力量。
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三民主義
因此,中國大陸雜誌社特別邀集了國內知名的學者: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曹伯一、東海大學哲學系主任馮滬祥、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所長朱堅章、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所長周道濟、行政院經濟建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孫震、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教授魏萼,合編了一本「中國的光明大道——三民主義」,並聘請多位中外學者,將該書譯成各國文字,於民國七十年十月十日起陸續對外發行。
中國大陸雜誌社方社長介紹此書的特色:第一,翻譯成多國語文,已出版的就有英、日、俄、德、法、西班牙文和藏文等七種版本。
第二,全書的內容除了理論的敘述,還包括實踐的檢討,和國家的現狀相結合,十分地淺顯、明白易懂、且親切。
第三,舉出許多證據,證明臺灣實踐三民主義的成績,遠優於大陸實行馬列共產主義的成果。
例如民國卅九年臺灣與大陸的平均國民所得,同樣都在美金五十元上下,臺灣僅高於大陸三至四元美金。到了民國七十年,臺灣的平均國民所得已達二千三百元美金,較卅年前增加了幾十倍,而大陸的國民所得,僅三百多美金,為臺灣的七分之一。在其他方面,大陸更不只落後臺灣卅年。書中舉出許多例子,讓讀者自己思索判斷:中國未來究竟應走那一條道路才有希望。
克服翻譯製版上的困難
這麼大手筆的翻譯工作,無疑是相當艱鉅的,過程中也的確產生一些困擾,但都被有心而熱誠的工作人員克服了。例如國內沒有俄文的字版,因此製作俄文版時,只好偏勞負責翻譯的政大楊爾瑛教授,用他私人的俄文打字機打好,再照像製版。月前蘇俄大文豪索忍尼辛來華訪問時,就曾獲贈一本。
藏文版所遇的困難更大,國內還沒有藏文打字機,只好譯完後去請懂得藏文的人,一筆一劃地抄寫,再照像縮影製版。另外尚在進行的蒙文版和維吾爾文版,也勢必要用手抄寫。
其他如韓文、阿拉伯文等國內也較少使用的文字,則送往該國打字,都頗花費心血。
除了對國內和國際間的宣傳之外,對敵後的宣傳也很重要。大陸同胞認識了三民主義主張自由平等的精神,和民族獨立、民權普及、民生發展的主張,必能使他們在中共極權統治之下,重新燃起對自己、對國家的希望,進而支持三民主義,成為我們統一中國的堅強後盾。
因此,中國大陸雜誌社還特別大量印製了「中國的光明大道——三民主義」一書的簡體字版,並透過有關單位空飄大陸。
英文翻譯學者間有不同的看法
說到這本書的翻譯工作,若要同時把握「信、達、雅」的翻譯精神,很不容易。以英文版為例,其中一些譯詞曾引起學者爭議:
馮滬祥教授認為將「三民主義」譯為The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並不恰當。「因為三民主義博大精深,體系完備,範圍廣大,不是英文中的Principle(政策)就可涵蓋得了」,因此他主張直譯為Dr. Sun Yat-sen Thought(孫中山思想)。
關於「民族」、「民權」、「民生」,以往習慣上都譯為Nationalism, Democracy,People's Livelihood,但站在對外宣傳宜著重與西方現代思潮相合的立場上,以民生主義而言,朱堅章教授主張以Socialism來代替People's Livelihood,使別人更容易理解。也有人認為,為了使外人容易瞭解三民主義,不妨將「民族主義」意譯為ChineseHeritage and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中國的傳統與國際責任),「民權主義」譯為MOdern Democracy and GovernmentFunctions(現代的民主與政府功能),「民生主義」譯為People's Well-being and Social Equality(人民的福祉與社會公平),較接近中文原意精神。
雖然在翻譯用語上,許多學者都抱持不同的意見,但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如何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認識和瞭解三民主義,進而支持實行三民主義的中華民國。
已經出版的各國語文版,除了經由黎明圖書公司在國內外發行之外,中國大陸雜誌社也透過國立編譯館、僑務委員會和學術機構向海外發行,至今總數已近八千套,並贈予美、日、韓、印、英、法等國的圖書館。
由於印刷精美、文字活潑、內容平實,這本深入淺出的三民主義,廣泛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日本安藤彥太郎自行將三民主義翻成日文出版,另外在韓國的外語大學中,也因此掀起重新研究或翻譯三民主義的熱潮。
面對這些回饋,方社長感到十分欣慰,但他仍一再表示:「這是件長期性的工作,目前還只是剛起步而已。」除了已經出版的七種語文版本外,正在著手進行的還有韓文、阿拉伯文、蒙古文、泰文、葡萄牙文、維吾爾文等,預計明年將陸續出版。
三民主義符合現代世界潮流
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建設中國,是一條漫長而充滿試煉的道路。當初的確有不少人對共產主義充滿幻想,指望中共能給中國帶來一番新氣象。但是,卅年來中國大陸血腥鬥爭和生活貧困的事實,使大家覺醒了。而行動上和精神上不自由的痛苦,就連淪陷後在大陸出生、成長的年輕一代,如最近駕機投奔自由的吳榮根,都認清了一個事實:「世界上沒有比共產主義制度更壞的制度」。
面對卅年來,三民主義模範省臺灣日益精壯的輝煌成就,我們沒有理由對自己所堅持的三民主義喪失信心。我們深信,中國的統一關鍵,不在於人多人少,也不在土地大小,而在於所實行的政治制度與追求的政治理想是否合乎人性、順應時代潮流。
三民主義是國父在八十多年前創立的革命思想,時至今日,是否還適合做我們未來追求的目標呢?
我們重新回想三民主義的主張便可以發現,尊重世界各民族一律獨立平等的民族主義,提倡民主政治、重視政府功能的民權主義,和主張經濟公平、著重社會福利的民生主義,至今仍是全人類的理想。追求自由,崇尚平等,是三民主義一貫的精神;只要人類愛好自由平等的天性不變,三民主義就永遠不會落伍過時,而三民主義的生活方式,將永遠是全中國人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標。